我国能源生产运输与水运设施布局融合发展分析

2022-10-14 02:11庄洲洋
交通世界 2022年26期
关键词:水运码头煤炭

庄洲洋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29)

0 引言

当前,国际发展环境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与风险挑战明显增加,碳达峰碳中和推动能源结构体系加速调整,保障能源安全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同时,我国能源消费需求将保持较快增长,油气等能源对外依存度较高,能源资源和需求分布不均衡,对能源空间配置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而交通运输设施在能源输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

我国沿海和内河港口航道发挥比较优势,承担了大量的能源运输,逐步形成了与能源生产运输相配套的水运设施布局,沿海煤炭、原油、LNG的运输格局日趋完善[2-3]。鉴于此,本文将立足提高水运设施支撑能源发展能力水平,重点分析我国能源生产运输格局、水运设施格局及两者间的关系,并对主要能源货类码头布局进行分析,提出促进能源网和水运设施网融合发展的路径。

1 我国能源生产运输格局

1.1 总体格局

我国能源生产结构属于“多煤少油缺气”,同时经济快速发展产生的巨大需求,决定了我国长期依赖油气进口[4]。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8年成为天然气净进口国;2021年,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分别约73%和45%。

我国煤炭、天然气消费量和原油加工量变化趋势见图1。2021年我国煤炭消费所占比重下降0.8个百分点至56%,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比上年提高1%。

图1 我国煤炭、天然气消费量和原油加工量变化趋势

1.2 煤炭生产运输格局

我国煤炭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2021年煤炭消费总量为41.9亿t,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40.7亿t,进口煤炭3.2亿t。煤炭生产分布与消费分布的不均衡性,产生了我国“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运输格局。随着东部产能退出、中部适度发展,煤炭产量进一步向晋陕蒙地区集中,2021年晋陕蒙地区煤炭产量达到29.3亿t,同比增长6.9%,占全国产量72.0%。

立足我国以煤为主的国情,考虑碳达峰目标要求,清洁能源消费规模和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将持续提升,但是煤炭兜底作用突出,煤炭消费需求仍具备增长空间。

1.3 石油生产运输格局

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较高,达70%以上。国内原油产量保持稳定,2015年以来维持在1.9亿~2.2亿t之间,2021年生产原油2.0亿t。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2015—2020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逐年递增,从60%增至74%。2021年进口原油5.1亿t。受到对外依存度高、石油资源与消费分布不匹配不均衡等因素影响,我国石油运输总体呈“海上接卸、西油东送、北油南运”的格局,原油进口保持以海运为主、管道进口为辅,国内输送主要以管道为主,铁路和水运为辅。

面向我国经济产业发展,我国原油加工需求稳步提升,将带动原油需求量持续增长。国产原油保持稳定,原油需求增量将主要通过海运满足。

1.4 天然气生产运输格局

我国已形成“国产为主、海陆进口并举”的天然气供应格局。2021年,国产天然气产量2076亿m3,进口管道气590亿m3,沿海港口接卸进口LNG 1097亿m3,分别占天然气供应总量的55%,16%和29%。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国产天然气以及中亚进口天然气主要经西气东输、陕京、川气东送等管线输送至东部和中部地区。海上进口LNG经沿海接收站接卸后,主要辐射东部沿海地区。

随着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天然气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天然气消费需求将不断增长。国产天然气供应链将保持稳定,进口天然气规模预计快速增长,进口管道气有所增长,剩余天然气供应缺口将全部通过进口LNG保障,未来进口LNG占我国天然气供给比重将进一步提高。

2 基于能源生产运输的水运设施布局

2.1 水运设施基本布局

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沿海港口形成了以上海港、大连港、天津港、青岛港、宁波舟山港、深圳港、广州港等主要港口为引领,地区性重要港口和一般港口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发展格局。内河基本形成以“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高等级航道和内河主要港口为核心和骨干的基础设施体系。

截至2021年底,我国内河航道的通航里程有12.8万km,其中高等级航道超过1.6万km,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20867个,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659个,基本形成了长三角、津冀、粤港澳等世界级的港口群,水运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保持世界第一。2021年,我国水路货物运输量完成82.4亿t,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承担了大量的跨区域货物运输和约90%的外贸物资运输。

我国水运设施网络规划形成以63个全国主要港口和“四横四纵两网”国家高等级航道为主的总体布局。

2.2 水运设施与能源体系

我国水运设施网已深度融入能源产供储销运体系中。生产环节上,内河航电枢纽和依托港口建设的电厂是电力网络的重要组成,特别是沿海沿江地区,在配套煤炭码头后方布置电厂是基本方式,未来依托LNG接收站进行冷能发电成为重要趋势。供应环节上,沿海和内河港口接卸了大量的煤炭、油品、LNG,提供了稳定的能源供应。储备环节上,煤炭、原油、LNG码头及堆场罐区是能源储备的重要载体,大连港、宁波舟山港等具备储备能力。销售环节上,临港石化、钢铁等产业对煤炭、原油等需求巨大,我国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均布局在沿海地区,依托港口实现原油进口和产成品出口。运输环节上,沿海和内河港口航道承担了大量的煤炭、原油、LNG等能源运输装卸任务,并结合后方配套管网满足运输需求。

2.3 主要能源码头布局

我国水运设施在能源供应输送网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沿海港口承担了我国90%以上的进口原油、进口煤炭和超过60%的进口天然气运输。我国沿海主要能源运输码头情况见表1。

表1 我国沿海主要能源运输码头情况

煤炭码头布局主要服务“北煤南运”,以及进口煤炭和南方煤炭水水中转,形成了北方煤炭装船和南方煤炭接卸及中转的格局。北方装船港共有煤炭装船泊位91个,通过能力接近9亿t。南方共有煤炭一次接卸泊位163个,能力超过7.3亿t,通用泊位也承担部分煤炭接卸。分析可知,2021年我国41.9亿t的煤炭消费量中,有约30%的煤炭需通过水运设施完成运输及供应。

原油码头形成了以20万t级以上大型原油接卸码头为主、与石化产业及管网布局相适应的总体格局。拥有20万t级及以上原油泊位41个,能力约6.9亿t,主要服务沿海临港及区域石化产业需求。内河港口石油制品吞吐量相对较小。分析可知,我国2021年7.0亿t的原油消费量中,有70%以上的原油需要通过水运设施完成运输及供应。

LNG(液化天然气)码头形成以大型LNG码头为主,与天然气管网互联互通的格局。已建成23个LNG接卸泊位,能力超过9900万t。主要通过管网,以槽车和水水中转为辅,服务沿海及其他东部地区天然气消费。随着天然气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未来LNG的接卸需求将快速增长,LNG码头的建设布局应做好储备,同时研究长江LNG“海进江”。

3 能源生产运输与水运融合发展思路

3.1 优化海上能源接卸能力布局

我国能源进口特别是油气高度依赖海上运输通道,海上运输通道的能力和安全关系国家能源安全与经济安全。从水运设施角度,应提高沿海油气码头的接卸能力和韧性,并与国家油气管网做好衔接。码头的建设要保持适度超前,靠近负荷中心,同步配套航道、防波堤、锚地等公共基础设施,保障能源运输船舶的进出港、装卸作业和靠离泊安全。

3.2 统筹沿海能源储备基地布局

加强能源储备是维护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促进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以沿海港口为依托,发挥海运能力优势,提高煤炭堆场、油气罐区储存能力,构建能源储备基地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要在重点区域、重点港口,规划布局以大型专业化码头为基础、规模化罐区为支撑的储备基地。

3.3 推动临港能源产业集聚发展

发电、石化等能源相关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撑,推动能源产业临港集聚发展,有利于加强能源网与水运网衔接,打造能源经济增长极。应充分发挥沿江沿海地理优势,协调推进煤炭、天然气、LNG冷能发电和石化产业建设,增强供电能力,做强产业链,延伸价值链。

3.4 强化港口运输网络体系建设

加强港口后方集疏运体系建设,建设以铁路、管网为主,其他集疏运方式共同支撑的综合能源运输网络,保障港口能源运输通道畅通[5]。规模化煤炭装卸港区应铁路进港,原油码头与厂区之间通过管线联通,LNG码头应与主干管网相连,铁路、管线能力要与码头能力匹配。

4 结论

(1)水运设施网在我国能源产供储销运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海上能源运输通道有力支撑了煤炭、原油、LNG等能源运输需求。

(2)我国已建立能力适应的煤炭、原油和LNG码头布局体系。煤炭形成以北煤南运为主,外贸煤炭进口补充的格局,北方煤炭装船港布局基本稳定,南方煤炭接卸要提高专业化水平。原油形成以30万t级大型原油码头为接卸主体的外贸进口原油运输港口布局,未来应结合石化产业和管网布局继续完善。LNG码头能力布局要结合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加快形成。

(3)下一阶段,要结合国家能源生产运输发展需求,优化水运设施网络,推动能源网与水运设施网融合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猜你喜欢
水运码头煤炭
全自动化码头来了
有脸面的颜值
红色警报——煤炭
前往码头
图说水运
在码头上钓鱼
图说水运
图说水运
煤炭开采Ⅱ个股表现
图说水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