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少利,蔡佩绵,陈丽珍
1.广州市南沙区中医医院 内科(广东 广州 510000);2.广州市南沙区南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东 广州 510000);3.广州市南沙区新沙医院 门诊部(广东 广州 510000)
脑卒中是危险系数较高的一类疾病,该病的发生与血管性危险因素、个体易患因素及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脑卒中患者患病期间多表现出单侧脸部或肢体突感无力,后出现昏厥症状,若未经及时治疗,患者预后改善困难,后续治疗难度也随之增加[1]。脑卒中患者在院实施针对治疗后症状表现均可明显消退,但部分患者康复期可能因诸多原因出现偏瘫,康复效果降低,家庭与社会负担随之增加[2]。既往研究认为,合理且富有针对性干预方案的实施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后的康复效果有促进作用[3]。常规护理干预起效甚微,患者居家康复期间护理人员难以实施有效干预,更是导致了患者康复期恢复效果欠佳。近年来随着我国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远程康复信息化平台也开始逐渐建设,故本研究主要分析远程康复信息化平台下镜像疗法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择我院1年内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40例男女比例24∶16;年龄49~78岁,平均(57.69±6.11)岁。对照组40例男女比例22∶18;年龄48~79岁,平均(58.14±6.07)岁。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相关诊断指南[4],并经由临床表现评估为偏瘫;②所有患者均同意开展康复治疗;③40~80岁成年人,病程1~3个月;④首发脑卒中;⑤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楚,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27分,能够执行治疗指令;⑥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双眼视力或矫正视力≥1.0。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精神、认知、感官、言语和注意力障碍者;②病灶涉及双侧大脑半球、小脑或脑干者;③恶性肿瘤患者;④存在视野缺损、单侧忽略等视觉空间障碍者;⑤严重神经系统疾病;⑥存在骨关节肌肉疾患影响肢体活动。
对照组应用康复训练干预,主要内容包括:体位变更、转移动作训练、关节活动度维持以及床头抬高坐位训练,除此之外还需指导患者进行患侧肌力训练、四肢适度活动训练、日常自我生活能力培养等。上述训练结合患者自身身体恢复情况对应实施,保证每天至少训练2次,每次训练时间初步拟定为60min,可结合患者训练耐受性与出现疲劳感觉的时间进行调整,本组患者连续干预2个月。观察组在远程康复信息化平台下实施镜像疗法,在远程康复信息化平台上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视频通话,指导患者于桌前正确坐立,告知患者患肢矢状面具体位置,并于该部位上放置一面镜子,将双侧上肢调整摆放于镜子反射面的后方,指导患者进行基础上肢活动训练,并在训练过程中对上肢在镜子里的成像情况进行观察,将观察到的成像结果想象成患侧上肢的运动轨迹,对各项动作进行逐步分解,并学习健侧上肢的运动,尽力促使患侧上肢与健侧上肢呈一致性的运动。此项训练每天至少进行2次,若患者运动耐受性较好可增加1次训练行为,每周至少训练12次,可余下1天休息调整,单次训练初步拟定为20min,可酌情适当加减,本组患者连续干预2个月。训练结束后为提升康复效果还可进行桌面堆积木、套圈、拧瓶盖、拧螺丝、拍手运动等基础手部肢体活动训练。每周护理人员对训练结果进行询问与分析,并结合患者康复效果对训练方案进行相应调整,最终提升干预效果。
(1)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及干预2个月后上肢运动功能,采用运动功能量表(FMA)[5]中上肢运动33个评估项目进行评价,单个评估项目总分2分,量表总评分66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上肢功能康复效果越好。
(2)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6]评估,量表评估项目共8个,主要为生理职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躯体疼痛、生理功能、一般健康状况、情感职能、精力,单项目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3)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及干预2个月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采用生活自理能力评分量表(ADL)[7]评估,量表共计10个评估项目,单项目取1~10分,满分100分。
干预后各时间点,观察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FMA评分比较分)
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整体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续表2
干预后各时间点,观察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较对照组更佳(P<0.05),见表3。
表3 两组ADL评分比较分)
临床针对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部分脑卒中患者在接受合理治疗后仍旧可能出现不同程度偏瘫,其居家康复期锻炼积极性偏低,最终导致康复效果不佳,预后结局较差。既往研究认为,针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实施合理的护理干预可显著提升其康复速度,对其预后的改善有积极意义[8],目前临床常见的常规康复训练模式虽然也具有一定效果,但考虑到患者居家康复期间缺少护理人员有效监督,所制定的各项护理措施除缺乏针对性外,还可能受患者训练意愿的影响,最终收效甚微[9]。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医疗方面的广泛应用,信息化平台的不断建立,使得针对性护理方案的远程实施成为可能,远程康复方案的实施不但能详细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还能定期对患者身体状态进行评估,后对各项干预方案予以针对性调整,最终提升干预效果[10]。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行为开展的2个月内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评分数据呈逐月升高趋势(P<0.05),该项结果表明研究所应用的新技术下的康复疗法对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且随着干预手段的逐步开展,患者肢体功能表现出较为显著的持续性改善趋势。传统康复护理措施在应用过程中需求的医疗资源较为严重,且护理成效受患者依从性的影响较为严重,脑卒中患者康复期间多表现出依从性较差的现象,故护理效果不尽如人意[11]。
远程康复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使得护理人员可在线上参与护理工作,整个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护理人员可通过视频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实时指导,通过指导患者学习上肢镜像运动锻炼方法提高训练效果,最终加快肌力恢复,改善上肢运动功能。
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期生活质量普遍较差,生活质量主要从身心状态中的多个维度反映[12],合理性护理方案的实施可整体改善患者身心状态,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升。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后生活质量得分较对照组更高(P<0.05),表明远程康复信息化平台下实施镜像疗法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有重要促进作用。传统的康复护理措施多注重对患者康复期进行系统性、集中化的干预,而忽略了患者个体之间的差异,部分患者可能因自身精力、情感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康复状态,此外传统康复训练还极易受到患者依从性的影响,因此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并不高。而信息化平台的应用可保证护理人员与患者可及时进行沟通交流,通过对每位患者自身身体情况的不同及时提出预见性干预措施,并对出现意外情况的患者拟定出相应的处理措施,进而保证了患者健康状况、生理功能、情感职能等多项指标的综合改善,整个护理措施实施过程中对患者变化情况进行总结,后对干预措施进行相应调整,促使患者生活质量及身体功能的稳定提升。脑卒中偏瘫患者诸多日常生活内容均不能独立完成,家庭与社会负担增加,患者心态也可能出现转变,最终导致其康复训练意愿不高,预后较差[13]。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期间自理能力逐月升高,且统计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更具优势(P<0.05),表明远程康复信息化平台下实施镜像疗法可持续性改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对家庭负担的缓解有重要作用。生活自理能力的高低与患者身体状态及肢体功能有密切关系,镜像疗法可通过制定合理训练方案,并在训练过程中不断对实施方案进行调整,进而促进患者身体状态与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最终实现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远程康复信息化平台下的镜像疗法干预效果较好,患者经合理干预后肢体功能与自理能力呈持续性好转趋势,该干预手段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有重要价值,还可减轻患者家庭负担,可考虑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