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本刊记者 刘锦鑫
新中国成立前,他冒着生命危险在川北地区开展党的地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全心全意为百姓造福,恪尽职守推动地方发展,是群众心中的“草鞋书记”;离休后,他带领群众植树造林,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父老乡亲亲切地称为“周老革命”;他把群众当亲人,扶贫济困,帮助和带动革命老区人民脱贫致富,他捐款助学几十年,把绝大部分离休工资献给公益事业,自己却节衣缩食,近乎苛刻;他严格自律,淡泊名利,倡导优良家风,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他就是四川省原达县地委副书记、地区纪委书记周永开。2021年6月29日,周永开被授予“七一勋章”。这是对他一生忠诚于党、赤诚为民、初心不改的最好褒奖。
1928年3月,周永开出生在四川省原巴中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幼年丧母,祖父与父亲靠给地主做长工为生。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旧社会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他看在眼里。
“小时候家里穷,读不起书,是共产党让我有书读。”周永开回忆。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在他的老家——原达县地区巴中县建了一所学校,名为化成小学。
1943年,周永开来到化成小学求学。当时的化成小学虽然处于国统区,但这所学校是典型的“白皮红心”,教师大多是来自延安和四川各地的地下党员,他们为贫苦学生捐赠学费,也让15岁的周永开实现了上学读书的梦想。
在这里,学校老师经常教授进步思想,为周永开解疑释惑,照亮了他的世界。他开始思考如何改变旧社会,红色的种子慢慢在周永开心中生根发芽。
1945年8月的一个夜晚,在巍巍青山的见证下,17岁的周永开,在老师王朴庵的注视下,举起右拳,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那年我17岁,从入党那一天起,我就立下誓言,要为穷苦人翻身求解放,我不怕死,绝不当叛徒,党怎么指挥,我就怎么走;党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讲起自己入党的心路历程时,周永开如是说。
入党后,周永开开始从事地下组织工作。在他的努力工作下,党的地方组织快速壮大,引起了敌人的警觉。他们开始抓捕共产党员,但周永开不屈不挠,竭尽全力完成党交给他的各项任务。1948年,周永开任中共地下党原达县地区通江、南江、巴中、平昌中心县委组织委员,兼任原巴中县委书记,在敌人的刀口下坚持斗争。到1949年下半年,他不负众望,仅用不到两年时间便发展党员1300多人,建立区委16个、支部70多个。
周永开把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看得比自己生命都重要,他的党员身份曾一度连妻子吴应明都不知道。后来,他看到妻子积极追求进步,多番考察核实后,才介绍妻子加入党的地下组织。当时周永开的小叔周一修也是地下党员,为了革命他们各自隐蔽身份,直到解放时,周一修才知道一个屋檐下竟然有3个共产党员。
新中国成立前夜,作为一名地下党员,周永开将入党誓言化为在党的隐蔽战线上冲锋陷阵的强大动力,收集传递情报、买枪运枪、组织起义、击溃敌军……用忠诚彰显着信仰的力量,用行动诠释着担当的执着。
新中国成立后,周永开先后担任原巴中县委书记、原达县地委副书记等职。为发动群众,周永开跑遍原巴中县大小上百个村落,穿烂10多双草鞋。因为田坎跑得多,那时的老百姓都亲切地喊他“草鞋书记”。
巴中地处大巴山深处,属喀斯特地貌,常年干旱。新中国成立前,没有一辆汽车,没有一处水利工程,人称“野巴州”,老乡常常望天求雨。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周永开等干部规划兴建化成水库,召集3万多民工日夜奋战。他常常步行10余公里到工地,和老百姓一起修水库挑土方,晚上还要连夜开会研究进展,安排工作。
工地上,头戴草帽、脚穿草鞋的周永开和民工一个样,满身尘土;下工回来只看得见两只眼睛,端起搪瓷缸子就喝。很多人不知道这个穿草鞋的农民,其实是县委书记。
1960年,化成水库建成,昔日荒沟变成碧波荡漾的人间天池,成为当地防洪抗旱的依靠。水库完工要刻一块完工碑,记下出工出力的人名。他拦住不让刻自己的名字,说这是人民建设的,功劳属于人民。
20世纪90年代初,他第一次来到川陕革命老区花萼山。那时花萼山山里不通公路不通电,他手攀悬崖、步行一整天登上山顶的项家坪村。村里晚上照明全靠煤油灯,有个小女孩给煤油灯加油时发生火灾遇难,周永开痛心极了。他拿出积蓄,买了一台小型水力发电机,组织大家挖水塘建引水渠,安装发电机。山上第一次亮起了微弱的电灯光。
“他对事业有恒心,修路、通电这些‘硬骨头’,全靠他推着干。”与周永开打交道多年的项家坪村党支部书记项尔方表示有些“怕”他。为解决地处花萼山深处的项家坪村不通路、不通电的“痼疾”,周永开放出话:“不让花萼山人民看上电视、坐上车,我就去跳玄天观。”
要在悬崖峭壁上修出一条路并非易事。但是,凭借着“难啃的骨头更要啃”的坚毅与执着,工程进度慢就现场督导,干部行动慢就敲敲警钟……在他的强力推动下,项家坪村终于在2004年修成了一条通村硬化路,2007年成为达州最后一个摘掉“无电村”帽子的村庄。
“你给群众一碗水,他们就还你一桶蜜。”周永开曾这样评价党群鱼水关系。从宣誓入党到带领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这一幅幅动人画面、一段段奋斗故事,清晰地勾勒出一位将初心使命刻进骨子里的老党员的崇高风范。
“人可以离休但共产党员永不会离休。”这是周永开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离休后,他把目光投向了被誉为“大巴山动植物基因库”的花萼山。
漫步位于四川东北部达州市万源境内的花萼山,这里草木茂盛、鸟鸣此起彼伏。然而,30年前,这里却是满目萧瑟、死寂一片。
为了做木工活,村民来砍树;为了养牛种田,村民来放牧;为了补贴家用,村民来打猎……因为穷,当地人只能就地取材,把树砍掉当柴烧,再开垦荒地种粮食,恶性循环之下,当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1993年,周永开第一次来到花萼山,眼前的景象令他痛心,也令他愤然。离休不离岗的他,决定发挥余热,继续为百姓干点实事。痛定思痛,他下定决心:植树护林,一定把绿色还给大山!
第二年,周永开给自己加了任务——花萼山守山人。他拿出积蓄购买了一批树苗,在山上租了两间茅草房,带着两名退休干部,保护花萼山,一起搞绿化。
白天周永开带着两名老干部拄着拐杖巡山植树,穿过溪流、乱石,向开荒、砍柴、打猎的老乡们做保护生态宣传,饿了吃干粮,渴了喝山泉。晚上睡在垫着棉絮的木板上,日子极其清苦。此时周永开已近七旬高龄,还做过胆切除手术。山高气寒,3位老人也都因此落下了腰酸腿痛的毛病。
一天下午,周永开还没吃午饭,独自带病巡山,途中坐在石头上歇息,突然昏迷导致摔伤,幸好被当地群众发现后及时送到了医院。“我的命是老乡救的,我更应该对得起他们,尽心尽力保护山林。”住院1个多月,大家反复劝说,他不仅没下山,还把体弱多病的老伴也带上了山。“为了生态,我的命可以丢在山上,如果我死了,就埋在树底下当底肥!这是我的志向,谁也不要拦着我。”
“莫砍树,不打猎,为了子孙后代要保护好山林。”他耐心地一遍遍说服群众。渐渐地,大家被他的精神感染了,跟着他一起护林、造林。在周永开的坚持和带领下,保护山林逐渐成为当地大多数村民的生活习惯,项能奎等5位村民还成为义务护林员。
20年间,周永开走遍花萼山11个乡镇30多个村,苦口婆心地向乡亲们宣传,护林4万余亩,种植林木1300余亩,带动村民自发造林上百亩,林业部门也在花萼山实施公益林项目。在他的推动下,2007年花萼山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共产党做事情,不是要叫你穷,而是要叫你富!”护好山林,目的是为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周永开一直琢磨着,如何依托绿水青山帮群众发展绿色经济。
“1995年有一阵,周书记三天两头找我们开会,商量发展山木药材。”项尔方回忆。为此,周永开自费请村民下山学技术,回来带头种植经济价值极高的萼贝、天麻、党参等中药材。“如今,项家坪村仅萼贝专业合作社的62 户种植户种植的萼贝,产值就达上千万元。”
经过近30年的守护,曾经荒芜的花萼山已长成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
用教育打破贫困的代际传递,用革命传统滋养后生力量。
周永开刚上花萼山时,项家坪村没有一个高中生。他私人出资翻修好花萼山上的学校,冬天不漏风,夏天不漏雨。 他还找到项尔方:“我们定向培养几个娃娃,帮助他们走出去。”最终,他选定7名学生,并联系爱心人士定向帮扶。达州市万源市委巡察办干部蒋宁聪就是当年受助的学生之一。“是周书记给了我机会,不然我现在可能只是小学毕业,或者回家务农,或者进城务工。”蒋宁聪的话语里充满着感激。得益于周永开的资助,他完成了学业,成为第一个走出花萼山的大学生。
2014年,周永开回到母校化成小学,看到操场角落里孤零零地坐着一名学生,便向老师仔细询问这个学生的情况。了解到他是因为家庭条件差而自卑后,周永开对他说:“人穷,志不能穷。”从那年起,每年开学,学校都会准时收到周永开寄来的3000元,用于资助这名学生。
在周永开看来,捐资助学绝不仅仅是做好事,还是“培养我们事业接班人的大事”。
1995年,周永开在张爱萍将军的母校——现达州市通川区蒲家中学,自费建起“蒲家英烈园”,确立“热血”纪念日,设立“热血”奖励基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
1998年,时逢《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周永开与当年川东北地下党老党员发起成立“共产主义奖学金”,至今已累计捐赠40余万元,已颁发20多届,共奖励师生1000余人。
在资助学生的同时,周永开还组织发起“巴山渠水共产主义运动友好学校联谊会”,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将川东北12所具有“红色基因”的学校紧紧联系在一起。他还以这12所红色学校的办学史实为蓝本,组织拍摄了《巴山教魂》电视教育专题片,编纂了《热血》系列丛书,用文字赓续红色血脉、用声画培育红色传人。
“我是在党的教育、培养下成长起来的,理应知恩图报。”这句朴实无华的承诺,一直是周永开心中的头等大事,也是他孜孜的追求。
周永开夫妇都是离休干部,平时生活俭朴、省吃俭用,几乎将自己的全部家当,全都用在了他一生追随的革命事业上。每当遇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和事,周永开总是慷慨解囊。
在花萼山守山护林的岁月里,每次上山前,周永开都要动员身边的亲戚朋友为贫困户捐款捐物,然后请人背上山,挨家挨户发送。
对待群众如此“大方”的周永开,对自己和家人却很“抠门”。
在达州一个20世纪80年代修建的老旧小区里,周永开和老伴住了30多年。房子不大,值钱的家电只有1台旧电视机和1台旧空调。周永开的孙女周婧回忆,2005年,达州市纪委集资建房,周永开本可以优先选择。“可爷爷说,我退出,机会让给年轻同志。”有儿女提议把选房资格让给自己,被周永开狠狠批评了一顿:“你又不是我们单位的!”对于这样“倔强”的做法,家人早已习以为常。
组织拟提拔老伴儿,他说,能力不够,群众会有意见;组织要提拔儿子,他说,还年轻再锻炼锻炼。至于孙辈,他更是顾不上,甚至见面都少。“小时候很少见到爷爷,只知道他做好事去了。长大后,看到乡亲们那么尊敬爷爷,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周婧说。为正家风,周永开别出心裁搞了个“家魂奖”。考试内容很特别,不是技能才艺,而是一年为群众做了多少好事。
周婧说:“爷爷几十年来对党忠心耿耿,舍小家、为大家,艰苦朴素,几十年如一日,是我们后辈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也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红色精神,践行爷爷‘听党话、跟党走、永远感党恩’的座右铭,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奉献自己的一切。”
两袖清风来,党性光芒存。周永开用自己的传奇人生,小写了声名与利益,大写了奉献与担当,诠释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风骨与风范。
“只要活着一天,有一口气在,就要对党、对人民的事业尽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周永开如今已94岁高龄,但他表示,“我不怕老,再老只要为党和人民多做一点事情,我心里就高兴,我还会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