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价值提升研究

2022-10-13 05:49吴修成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传统工艺文化

吴修成

在乡村振兴、传统工艺振兴的时代语境下,本文着力探索传统工艺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和产业资源有效介入乡村振兴的方法路径,提升传统工艺的文化传承和再创造能力,加快构建多种要素集聚的传统工艺产业体系,积极营造有机统一的传统工艺发展环境,力求实现传统工艺的价值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传统工艺;乡村振兴;价值提升

近现代以来,在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中国传统工艺在造型、结构、材料、工艺、装饰、图像、用途、韵味、风格等方面曲折发展。学者和业界就如何振兴和发展中国传统工艺,如何将传统工艺转化为当代产品展开研究,在传统工艺的保护和发展、现状与困境、再生与创新、交融与变迁、技艺与艺术、当代性与地域性、发展模式、生产组织形式、个案研究及其与乡土文化、产业民生、乡村建设的关系研究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果。在新时代语境下,在乡村振兴、传统工艺振兴的时代召唤下,手工艺人要用现代思维切入现代生活。传统工艺如何重新定位,如何在尊重传统工艺的“本真性”确保其延续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推广,不断提升传统工艺的价值,使其在当代生活中愈加枝繁叶茂,成为一个亟待解答的时代命题。传统工艺价值提升,是传统工艺现代转化的生机和动力之源,是传统造物形式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生和革新,是现代社会对传统工艺的重新定位和选择,是重构民俗文化和振兴传统工艺的重要途径。

1.传统工艺发展机遇良好并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2015年以来,在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工艺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201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作出了“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的决策部署;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振兴传统工艺”;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201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明确提出10项主要建设任务;2018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了《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纺染织绣、服饰制作、编织扎制、器具制作等14个门类的383个传统工艺项目入选并获得重点支持。由此可见,传统工艺迎来了良好发展机遇,在政策支持、环境建设、社会参与、条件保障等方面条件优越。

乡村振兴战略为传统工艺振兴提供了广阔舞台和强大动力。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民生要求。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从12个方面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指导意见。2018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提出加大贫困地区传统工艺振兴力度、加强贫困地区非遗传承人群培养、支持贫困地区探索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等举措。2021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共同印发《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要求继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加强非遗保护,促进就业增收,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传统工艺价值提升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它以民生需求为出发点,关注乡村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社会的结合,提高手艺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质量,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助力。

2.提升传统工艺的文化传承和再创造能力

2.1 重新挖掘与传承传统工艺蕴含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及乡土文化

传统工艺门类众多,遍布各族、各地、各行业,富有民族或地域特色。以刺绣工艺为例,按民族分为蒙古族刺绣、满族刺绣、苗绣、羌族刺绣、侗族刺绣、彝族(撒尼)刺绣、水族马尾绣、瑶族刺绣、土族盘绣、维吾尔族刺绣、柯尔克孜族刺绣、锡伯族刺绣、藏族编织挑花刺绣等,按地域分为京绣、苏绣、无锡精微绣、南通仿真绣、扬州刺绣、上海绒绣、顾绣、蜀绣、汴绣、汉绣、湘绣、广绣、潮绣、宁波金银彩绣、湟中堆绣、高平绣活、红安绣活、西秦刺绣、澄城刺绣、麻柳刺绣等。它们是各族、各地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的结晶,理应得到尊重、保护、传承与发展。

传统工艺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具体表现形式。要深入挖掘、吸收传统工艺所包含的文化思想、工艺理念和历史价值,加强传统工艺的保护、记录和整理,在多样化、特色化的传统工艺中探究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和乡土文化的内涵,做到薪火传承、历久弥新。一方面,加深对传统工艺文化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形神兼备、中和泰和、文质彬彬等内涵的理解,认知、思考、探索本民族的文化根源,增强传统文化的社会认同,保护文化基因,涵养和优化文化生态,传承生产生活方式,延续文脉,回归民间文化母体,以积淀深厚的优秀传统工艺文化来引领乡村振兴。另一方面,传统工艺产生于特定的自然和历史环境之中,要扎根本土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促进地域文化的自主保护与创新意识,增强工艺和民俗的精神维系功能,发挥古典、乡土、传统的时代价值,提高传统工艺传承和再创造能力,生产出体现乡土气息的传统手工艺产品,培育彰显地域特色的企业文化,建构民俗文化生态,弘扬地域文化,建成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文化底蕴的美丽乡村,打造乡村文化名片和精神家园。

2.2 深入挖掘与弘扬手工劳动的创造价值、美育价值和工匠精神

传统工艺在手作实践中进行着世代传承,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凝聚着工匠的思想认识、情绪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并在传承中不断被赋予人民群众智慧的创造力,具有工业化生产不能替代的灵气、温度、能动性、亲切感和生命力。要精心保护手工艺者的匠心匠意、灵感和创造性,更好地发挥手工劳动的创造性价值和个性特色。如代表着团结幸福平安的中国结,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缝衣打结,在材料、样式、工艺等方面充分体现了中国特有的造物智慧,并出现在2022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现场。鲁班锁独特精巧的榫卯结构成为传统工艺创造精神的代表符号,并被作为2010上海世博会的标志性展项。再如竹编产品,除了传统的席、枕、扇、箩、筐、篮、箕、屏风、门帘、竹轿、灯具、蒸笼、摇篮、挑具之外,还衍生出手机挂饰、耳环挂坠、竹制无线键盘鼠标套乃至室外大型竹编艺术景观等产品,并与皮革、布料等材料一起被设计制作成挎包、钱包、服装等时尚产品。

传统工艺是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美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要发掘传统工艺蕴含的美育精神,注重工艺之美。材料的外形、品相、色泽、结构、强度、成分都会带来不同的感官愉悦,不同的技艺也会使传统工艺品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器物的造型、体量、尺寸、色彩或纹样更是带来不同的艺术风格,如华贵富丽的宫廷工艺品和朴素实用的民间工艺品。手造的生产方式也增加了传统工艺的审美品质,这些都带来了传统工艺独具一格、多姿多彩的审美风貌。例如,深受文人喜爱的紫砂“汉瓦壶”,以细腻而富有光泽的黄龙山原矿紫砂泥为原料,造型饱满圆润,工艺精致,色彩夺人,结构平衡,给人以禅意的美感。再如苗绣,色彩运用大胆,冷暖对比强烈,装饰纹样夸张变形,极富想象力,针法丰富多变,形成了古朴又绚丽的艺术风格。

工艺技术是工艺品生产的关键要素。要摒弃以单纯的商业利益为尺度,加深对传统工艺造物过程和工艺技法的理解和把握,体味良品美器加工制作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细致雕琢和修饰,弘扬与践行刻苦钻研、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专注和坚守产品质量和精湛技艺,追求人和物融合、身和心一体、形与神统一、术与道合一,在精神境界上对产品的性能、美感和质量永不满足,赋予产品在艺术、技术及功能上的全面提升和推陈出新,锻炼出高超的把握材料性能和制作工艺的能力,以良好的职业素养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如广州玉雕,技法细腻特别是构思独特的摆设类玉球,能镂空成大小不等、层层转动的十几层的圆球,并雕上山水、花鸟、人物、鱼虫等精细的衬花,玲珑剔透,气韵生动。再如葫芦针刺微雕技艺,能够在豌豆大小的葫芦上用钢针刻出构图谨严的山水画和唐诗,方寸之地尽显大千世界,确属匠心之作。

传统工艺的文化内核、创造属性、手造特征,是其内在的本质规定性,也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需要坚定地传承和弘扬。随着社会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不断丰富,工艺品的实用性越来越弱,而越来越注重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情感需要和审美情趣。当前,一些传统工艺制作不再是为生计所迫,而是一些追求品位和闲逸的人员在业余时间通过针织、制陶、编扎、剪纸、雕刻等手工劳动来寻求生活体验和精神回归的手段,是在自我实现中创造高品质的生活。传统工艺也是化物育人特别是加强青少年传承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传统工艺的技艺、文字、图案等蕴含着丰富的造物理念、生活智慧和科学技术,能够在感性体验和环境适应中潜移默化地塑造青少年的人格和心灵,渗透性地影响着他们的言行举止、审美偏好和价值导向,无形地提升着他们的文化传承和创造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3.加快构建多种要素集聚的传统工艺产业体系

3.1 建设结构合理、技能过硬的传统工艺传承队伍

汇聚各级政府部门、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公共文化机构和社会组织的力量,加强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设计师、手工艺传承人、企业家、投资者、策展人的沟通、交流,形成振兴传统工艺的合力。加强传统工艺传承人队伍建设,形成由大国工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非遗工坊带头人、传统工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以及传统工艺理论研究人员、设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乡村工匠,城乡手工业者等组成的结构合理的梯队,调动各类传统工艺持有者、从业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壮大传统工艺从业者队伍特别是青年人。通过收徒授艺和现代教育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传统工艺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展演、体验、传习、讲座、培训、比赛等各类活动,促进传统工艺知识传播普及和技艺切磋交流,并在其中感悟传统,体验激情,激活创造力,提高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3.2 立足时需提高传统工艺产品的设计、制作水平

传统工艺的传承并不是一味地重复或再现,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要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尊重消费者的生活情趣和审美爱好,尊重传统工艺自身的特点、规律和条件,立足人民群众发展变化了的生活需要和精神需求,不断融入新材料、新工艺、新科技、新形式来创意生活品质,设计制作出具有多样性、原创性和文化艺术格调的手工艺品,培育和发展以文化创意、工艺设计与生活体验为核心的现代手工艺产业,让传统工艺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焕发新生。在此过程中,“设计在增加附加值、塑造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创新驱动的综合杠杆”[1]。要强化科技和知识的创新引领作用,开展手工艺产品加工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探索手工技艺与现代科技、工艺装备的有机融合,利用现代技术的知识方法更好地挖掘、提取、呈现传统工艺的经济和文化价值,提高和改良材料处理及设计与制作水平。以陶瓷3D打印技术为例,它能够快速完成陶瓷制作中的器型成形环节,从而简化生产过程,丰富造型手段,减少物质浪费。以皮影为例,要从选料、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各个环节进行发现、研究和设计,制作完成精致的皮影作品。

3.3 以文化为内核加强传统工艺品牌建设

文化是品牌的核心要素。各地方要结合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行动,深挖产品价值和历史人文故事,从历史文化中提炼能够突显区域特色的标志性符号或形象,培育和打造具有历史感和文化生命的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区域手工艺品牌,增加产品的文化价值和文化的产业价值,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文化产业。强化精品意识和品牌保护意识,将传统工艺视作文化财富,加强传统工艺企业和从业者的商标权、专利权和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保护,创造良好环境服务支撑产品研发、生产、包装、销售等整个环节,帮助品牌企业生产出具有更强市场竞争力的优质传统工艺产品,不断优化提升品牌公信力并进一步发展成文化品牌,坚决打击假冒伪劣等不正当市场经营行为。实施中华老字号保护发展工程,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丰富传统工艺品的题材、品种、功能,提高产品品质,促进一批文化特色浓、品牌信誉高的中华老字号传统工艺品做精做强并持续健康发展,更好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需要。

3.4 搭建多渠道、多阵地的传统工艺品展销平台

在传统工艺集中的街区、村镇和景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等相关博览会、展销会上,在商业网站与相关专业网站上,设置专门展示展销平台,集中展示、宣传和推介传统工艺产品,推动传统工艺品的生产、设计和发展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并将传统工艺品融入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之中。对手工艺品产销进行数字化改造,推进“互联网+”现代手工业,发展线下线上相结合、生产销售相衔接的手工艺品产销模式,实现信息时代的经营转型。根据2021年9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舆情实验室等发布的《202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商发展报告》统计,过去一年,有陶瓷、石雕、木雕、文房、民乐等品类的1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集群在天猫年成交过亿。在满足国内市场和国民消费的同时,也要推动工艺品出口。传统工艺品是中国出口创汇的一支重要力量,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显示,2019年、2020年、2021年中国陶瓷产品出口额分别为251.20亿美元、251.17亿美元、307.03亿美元。瓷器、丝绸、竹编、木工、雕刻、织席、折扇等传统手工艺品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和喜爱。通过出口既获取了外汇,也传播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技艺,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要用好各类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积极推介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使其走向国际市场。同时也要融合、吸收国外工艺品的优秀元素促进传统工艺更好、更快地发展。

3.5 聚焦民生促进城乡特别是贫困地区就业增收

传统工艺遍布城镇村庄,关联千家万户,要关注工艺之“用”,加强工艺品市场调研,注重市场开发,切实解决社会民生难题。既要对传统工艺品生产方进行有关人口结构、生产方式与社会组织等问题开展调研,也要关注市场需求和消费者主体,全面掌握国内外传统工艺的现状、发展理念和发展动态,分析其现状和发展诉求,精准把握行业发展基础,探寻切合实际的传统工艺发展路径。仅就扶贫工作而言,少数民族地区以及贫困地区经济落后,但传统工艺美术资源较为丰富,通过实施“设计+扶贫”“非遗+扶贫”行动,建立“地方工艺+设计创意”的扶贫路径,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因地制宜发展手工制作、加工制造业,促进人民群众就地就近就业乃至居家就业,提升从业者收入,增强乡村活力。

3.6 加强高等工艺美术教育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建设

以高校为主体,联合研究机构、企业等建立传统工艺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大师传习所等一批专业化的理论研究、设计创新和技术转移机构,建设传统工艺展示馆和数字影像馆,并在传统工艺人才聚集地设立传统工艺工作站,加强工艺美术教育和工艺美术生产的融合共生。结合企业需求探索、丰富传统工艺的材料、样式和功能,实现科研、创作成果转化。加强工艺美术、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中国画、书法、雕塑、城乡规划、艺术管理等传统工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产出有关传统工艺的专著、译著、图册等研究与实践成果和高素质人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长期关注草编、柳编、地毯、抽纱、桐杨木艺、风筝等为代表的农村手工产业发展,加强与政府、传统工艺传承人、企业和农户的合作,相关调研成果在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展出,并依托文化和旅游部53、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在传统工艺资源聚集地设立了陶瓷烧制工作站、葫芦雕刻工作站、木版年画工作站,不断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4.积极营造有机统一的传统工艺发展环境

首先,寻求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有机结合点。“最前卫的创新最需要扎根的传统”[2]。传统工艺既是物质生产,也是文化生产,要立足各地手工艺优势资源和独特的历史文化,从现代生活中把握需求,使设计有生活基础,有文化根基,形成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不断增值的产业链条,助力传统工艺的现代性转化与再生产,在日常化的审美和应用中丰富群众生活,在传统与时尚的结合中做实做强做优地方特色产业。

其次,寻求艺术作品和工业产品的有机结合点。传统工艺是“美”和“用”的结合,既要注重产品功能和技术,也要注重其精神价值和艺术。艺术作品强调独具匠心的个性化,而工业产品则是整齐划一的机器流水线生产,二者相悖。传统工艺从业者和研究者要探寻、掌握一个合理的尺度,不能一味追求规模化、工业化生产。传统工艺的文化内核、手造精髓和艺术审美值得任何产品在生产时借鉴和活用。

再次,寻求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有机结合点。传统工艺的材料多来源于自然,如丝织品、草柳编、刻石、木工、金属、漆器、剪纸、陶瓷、食品、中药等,技法上注重因材施艺和浑然天成。要继承和坚持天人合一、俭约自守、物尽其用、返璞归真、顺其自然的生态理念,提倡利用可再生的天然材料,加强环保材料研发,降低化学制品使用率,杜绝材料滥用和过度包装,保护、修复传统工艺相关的珍稀动植物资源和自然环境,加强旧物回收再生循环或者重新利用。

第四,寻求文件政策和落地效益的有机结合点。用足用好用活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完善帮扶机制,加强对传统工艺企业的指导和金融服务,引导各类人才和工商资本到乡村兴办传统工艺企业,对符合规定的传统工艺相关项目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及时总结传统工艺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好的做法和有益经验并加以宣传推广,使各类生产要素回流乡村。

第五,寻求围绕传统工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机结合点。充分挖掘、激活传统工艺的多种功能和价值,延伸拓展传统工艺产业链,实现“传统工艺+”的多业态融合发展。除了传统工艺产品生产之外,积极推进传统工艺与民俗艺术、创意策划、旅游观光、教育出版、广告媒体、健康疗养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行业产业的联动,优化乡村产业空间结构,打造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圈。

5.结语

传统工艺价值提升是一项综合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课题,也是一项有所改进、有所变革、有所更新换代的课题,需要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进行整体把握。“艺术创造活动的所有自然因素和文化因素都是在不可分割的相互依赖中发生作用的,而不是依赖于部分‘独立的变项’和‘不变项’,它是相互依赖的变项之间互动的结果”[3]。传统工艺作为涵盖艺术、生活、技术和文化的多元创造,需要结合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等工作,综合考虑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艺术作品和工业产品、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政策和效益、手工艺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做好顶层设计,分类施策,因势利导,探索传统工艺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和产业资源有效介入乡村振兴、民生改善、文化复兴的方法路径,在乡村振兴中使传统工艺的内容、形式和精神贯通融汇,实现传统工艺的价值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注释:

[1]潘鲁生:《设计服务民生》,《美术研究》2018年第5期,第111页。

[2]林保尧:《打造生活工艺之美》,《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第25页。

[3]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63页。

猜你喜欢
传统工艺文化
文化与人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刍议现代工业设计对传统工艺的发展性继承
传承·融合·再创造——传统工艺青年论坛综述
砖与竹
——印度传统工艺成就的家具系列
浅谈“锔瓷”传统工艺及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