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旭,陈富桥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杭州310008
茶产业不仅是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了高质量的产品和文化服务。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武夷山岩茶核心产区考察调研时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这为新时代中国茶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茶产业是我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当前我国正处于战略发展期,要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中各项艰巨繁重的任务,必须依靠高质量发展。茶产业属于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茶叶及茶产品的经济、社会、文化等价值使得茶产业发展具有足够的潜力与空间。茶产业经济是茶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加强对该领域的研究能够总结和发现茶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归纳相关发展模式,指导茶产业的发展方向,帮助各级政府出台相应政策,助力茶行业高水平发展。
CiteSpace 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快速锁定某一研究领域相关的核心内容,将科研文献进行数据采集与可视化分析,直观呈现研究的发展历程与现状[1]。目前在茶学学科的其他领域已经被广泛应用,如崔海洋等[2]利用CiteSpace 对中国茶文化研究进行分析,周宇飞等[3]对茶黄素做了可视化分析,李燕芳等[4]则对茶学领域整体进行了把握与研究。但CiteSpace在中国茶产业经济研究领域还没有应用,之前相关性综述偏向定性研究,缺乏一定科学模型与图谱的构建和支撑[5]。因此,为系统研究中国茶产业经济研究的理论脉络、重点领域和前沿动态等问题,本研究利用CiteSpace 文献计量可视化软件,将2015-2021 年这段时间内发表的321篇中国茶产业经济文献,绘制核心作者、机构、关键词共现与聚类等知识图谱,并结合文献研读的方式归纳与总结重点主题,旨在明晰当前中国茶产业经济的研究现状,发现热点变化,开展阶段分析,从而进一步为未来前沿研究、实践决策提供方向性参考。
本研究采用CiteSpace 文献计量可视化软件对2015年1月至2021年11月所收集的样本数据进行处理,重点对核心作者、机构以及关键词等进行了分析。此外,本研究为更好衡量中国茶产业经济研究领域的文献及作者分布规律,采用普赖斯定律[6],即在同一主题中,半数的论文为一群高生产能力作者所撰写,而这一作者集合的数量上约等于全部作者总数的平方根,具体公式为m=,其中,m为检索时区内核心著者最少发表论文数;n为检索时区内核心著者最多发表论文数。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为保障分析结果的质量,来源包括核心数据库以及拓展数据库。本研究搜索主题词参考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朱永兴等[7]对于茶经济类科技文献的检索方法,选取“茶”“茶叶”“茶业”为主题词,并含“经济”“产业”“品牌”“生产”“消费”“贸易”“竞争”“市场”“效益”等关键词进行检索。文献分类目录勾选经济与管理科学,检索的时区从2015 年1 月到2021 年11 月。
核心数据库采用高级搜索,来源类别选自核心期刊、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拓展数据库选取于2020年复合影响因子大于0.4 的茶叶领域专业期刊,包括《茶叶学报》《中国茶叶加工》《中国茶叶》《茶叶》等刊物。同时为了进一步保证选取文献的合理性和准确性,采用人工逐一筛选与校对的方式,剔除无作者、会议纪要等内容与研究无关的条目,最终得到文献共计321篇。
在之前的研究中,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陈富桥等[5]已经将我国自1900年到2015年百年来的茶产业经济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回顾。因此,本研究在该研究基础上,选择时间跨度为2015 年1 月到2021 年11 月,总结茶产业经济最新研究进展,洞察未来的研究方向。图1是根据本研究搜索出的321 篇茶产业经济相关文献构建的年际与累计发文量。前面学者将21世纪后划分为茶产业经济研究的快速发展时期[5]。本研究在其大框架下,具体细分为2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2015 年到2019 年,属于高速发展阶段。在这一个阶段,我国学者在茶产业经济方面发文量逐年递增,在2019年达到顶峰(64篇),年均增长率为25.88%。与此同时,部分学者对于茶产业经济发展提出了展望与建议,吴敦超[8]于2015 年提出在面对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背景下,茶叶从业人员需要加强对该行业经济价值、健康价值、服务价值、国际竞争等方面的研究与挖掘。陈富桥等[5]认为21 世纪以来中国茶产业进入深度调整期,未来要加大对茶叶消费、茶产业组织结构调整、茶企与品牌经济以及茶叶技术经济与流通的研究。王庆等[9]认为中国茶产业正逐步进入深度变革期,要做好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茶产业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破解茶产业发展矛盾,进而推动其稳步发展。
第二个阶段,从2020 年到2021 年,属于常态发展阶段。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也是脱贫攻坚战的达标之年。受新冠疫情以及国际经济下行压力等因素影响,我国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0]。在这一时期,我国对经济发展战略、路径等作出了重大调整与完善,高校和科研院所对茶产业经济研究重心也随之转移,瞄准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文章数量虽然没有延续之前高速发展的趋势,但发文量仍然保持在每年40篇以上,属于快速发展的合理范围。究其原因,与上一段时期相比,一是茶叶领域专业期刊上经济类文章刊登较少;二是在茶叶经济史方面的文章发表量有所下滑,说明研究学者更加注重投稿期刊的质量,以及愈加聚焦于茶叶纯经济领域的研究。
整理分析文章的期刊来源,有利于从事茶产业经济的学者或工作人员及时查阅有关信息,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与逻辑,从而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发现新的研究着力点,同时帮助其了解所属成果发表的资源信息。在本研究获得的321篇有效文献中,共有203 篇核心期刊论文,占总样本的63.2%。其中,载文期刊最多的为《茶叶通讯》,共有62 篇。借鉴普赖斯定律,将载文量在6篇以上的期刊定为高频载文期刊,详见表1。
表1 高频载文期刊Table 1 High-frequency journals
从期刊分布来看,《茶叶通讯》《中国茶叶》《茶叶》《茶叶科学》《林业经济》等8家期刊是发表中国茶产业经济研究最多的平台,占比53.2%。文章在茶叶专业期刊发表最多,但是除《茶叶科学》《茶叶通讯》(2018—2020 年)为核心期刊外,其余都是普刊。此外,也发现文章在经济以及农业领域的顶刊刊登较少,说明茶产业经济研究目前不是中国经济研究主流,文章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2015—2021 年,来自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的管曦为发文数量最多的学者,共计发文23篇,其次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陈富桥和姜爱芹。根据普赖斯公式计算,将发表4篇及以上的作者定为核心作者,共计15人,详见表2。
表2 中国茶产业经济研究核心作者及其发文数Table 2 Core authors of economic studies on tea industry in China and the number of papers published
与此同时,若核心作者发文占总发文量一半及以上,那么称该研究领域形成了学科高产作者群[11]。经计算该领域核心作者总发文数占论文总数的46.73%,根据目前趋势,学科高产作者群在中国茶产业经济领域逐渐形成和显现。
借助CiteSpace 生成的核心作者共现图谱,可以发现在以上核心作者中,合作关系密切的有管曦、杨江帆、谢向英、林畅和刘宇峰;陈富桥、姜爱芹、姜仁华、张菲、胡林英、杜佩和刘仲华;许咏梅等3 组合作关系(图2)。在这3 组关系中我们将其归为2 类,一种是“学缘”,即同处于一个高校或科研院所中的师生间、同事间和同学间的关系;另一种为“地缘”,即项目驱动下的跨区域和跨学校之间的合作关系[12]。经分析,这3组合作关系主要是“学缘”关系。而第二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湖南农业大学还存在“地缘”关系。
科研机构作为科研人员身处的平台,既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又肩负培养人才的使命,对其的分析不可或缺。本研究按照核心作者分析的方式,采取将发表文章数量在5 篇及以上的定义为核心机构[13]。福建农林大学以43 篇文章排名第一,之后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表3)。可见,开展中国茶产业经济的机构,主要还是以农林食品类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特别是在茶学学科较强的科研高校,尤为重视对中国茶产业经济的研究。
表3 中国茶产业经济研究核心机构及其发文量Table 3 Core institutions of economic studies on tea industry in China and the number of papers published
同样也可以发现,在该领域研究的核心机构与核心作者的排序基本一一匹配。从侧面也可以反映出该领域的学科高产作者群确实即将形成,并且彼此间存在一定的学术壁垒。基本都是同一平台的学者互相合作,彼此间的联系十分微弱。
1)基础研究领域分析。一篇文章的核心内容可以通过关键词呈现,通过对其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主题进行窥探。将时间区间设置为2015 年1 月到2021 年11 月,时间切片为1 a,用CiteSpace 软件进行处理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图3)。共获得网络节点数量为211 个,若节点越大、色彩越突出表明该关键词频次越高,表明研究热度越高;节点连线数是221条,越粗说明联系越密切,研究越重要;网络密度为0.01,表示实际关系数/理论上的最大关系数,暂时没有标准指标。
从图3 可发现关键词多、联系强,表明中国茶产业经济涉及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关键词出现频次最高的前12 位依次分别为茶叶、茶产业、影响因素、乡村振兴、茶叶产业、对策、茶叶出口、发展、农户、茶叶贸易、产业融合、竞争力(表4)。关键词的中心性与频次基本吻合,中心性越高则对应频数相对越大。
表4 高频关键词和中心性列表Table 4 High frequency keywords and centrality list
“茶叶”“茶产业”两词本身属于“中国茶产业经济”词组本身,呈现双子星格局,基本上连接了其余关键词。将频次出现最高的后10 个词大致可分为3类:一是“乡村振兴”“茶产业”“农户”“产业融合”,这一组词主要围绕乡村振兴这一国内战略。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而茶产业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更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对其的研究符合今后国家的战略需求。二是“茶叶出口”“茶叶贸易”“竞争力”这一组词主要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茶自古就是我国对外交流的主要载体,也是经贸往来的重要桥梁。加强该领域研究,尤其是对古今或疫情前后的茶叶贸易进行对比分析,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百年之未有大变局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三是“影响因素”“对策”“发展”,这一组属于经济领域常用词,符合本文对中国茶产业经济的研究。从侧面可见,国家和学术界还是希望探清我国茶产业自身现状,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对策,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2)阶段性前沿研究分析。突现关键词是某一时期出现的高频关键词,集中反映该时期的研究热点领域,同样也是预测研究趋势的重要依据[14]。运用CiteSpace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后,整理得到关键词时序图谱(图4)和关键词突现表(表5)。可以看出不同时期研究前沿存在一定差异,以2020年为界,突现关键词前后呈现出明显的两阶段性特征:一是高速发展阶段(2015-2019 年)。这一时期突变词有消费者、农户、发展对策、现状、茶叶生产、茶叶产业、发展、茶业和茶产业。这一阶段的学者们主要聚焦于茶产业本身及其微观主体。
表5 中国茶产业经济研究突现关键词Table 5 Emergent words of Chinese tea industry economy
二是常态发展阶段(2020-2021 年)。在这一时期突变词有乡村振兴、茶叶出口和竞争力。在这一阶段学者们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服务国家重要需求,承担了不少重大科研项目。随着脱贫攻坚战任务的完成,乡村振兴成为了新的起点。茶产业作为富民产业,具有重要的产业地位。基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和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下,加强中国茶产业经济的研究,应该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3)研究主题方向分析。利用CiteSpace 算法将关系密切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并且按照顺序标记(图5),可以更加直观得到近年来中国茶产业经济的研究热点。数字越小,包含的内容越多,这里仅筛取聚类图谱的前十位。Q值(模块值)和S值(平均轮廓值)是衡量关键词聚类的指标。一般认为Q>0.3 表明聚类结构明晰,S>0.5 表明聚类划分合理[15]。本研究得到Q=0.788 5,S=0.767 9,结果符合要求。在前面研究及关键词聚类的基础上,对这10 个热点研究领域进行判别分析,最终判断中国茶产业经济研究主要有以下4个重点。
一是乡村振兴,关键词包括农业经济、产业振兴、民族地区等。2017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16]。郑琼娥等[17]提出现代农业的显著特征和重要标志是品牌农业,同时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要发挥好农产品的品牌效应,提升产品附加值。付伟[18]认为特色农业构成了中国乡村产业兴旺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涵,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同时多位学者也都指出茶产业对于民族地区的农业转型升级、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起到了重要作用,助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19-21]。此外,基于乡村振兴的视角下,耿言虎[22]以云南省芒田村为研究对象,发现借助茶产业可以实现村庄内生型发展;许咏梅等[23]通过实证分析发现茶产业对县域经济起到了正向促进作用;霍玉璨[24]在分析信阳毛尖茶产业发展状况中,探析出发展农业经济的普适路径。雷鹏等[25]在对福建安溪茶庄园产业融合调查后,得出茶产业的新业态可以推动质量兴农,实现乡村振兴。李欢等[26]发现将茶产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发展的新模式,显著延伸了茶产业链,提高茶叶附加值,增加茶农收入。
二是茶叶消费,关键词包括饮茶习惯、市场集中度等。茶叶消费研究一直是中国茶叶经济的热点领域,归纳含有关键词“消费”的文献,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不同消费群体的研究;二是影响茶叶消费因素的研究。杜佩等[27]通过对4 个一线城市的问卷调研分析了城市年轻群体的茶叶认知情况、消费障碍、消费意愿以及影响年轻群体茶叶消费意愿的因素。管曦等[28]以福建地区高校大学生为样本,利用多元Ⅼogistic 模型对大学生茶叶消费进行分析,为拓展大学生群体茶叶消费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陈萍等[29]则是对社会公众展开调研,分析其消费意愿与消费行为产生偏差的关键影响因素。而陈富桥等[30]对中高收入人群茶叶认知与消费行为展开了研究,并提出针对此群体的茶叶市场营销建议。与此同时,赵国栋[31]关注到西藏农牧民群体的茶叶消费情况。在影响茶叶消费因素的研究中,众多学者也做出了努力。研究发现,茶叶的质量安全标识、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价格及自身特性、地理标志等因素与茶叶消费有一定相关性[32-35]。同时消费者所处中国不同地域、城乡地区,以及自我饮茶习惯、收入、年龄等个体属性都会影响消费者的决策行为[36-37]。此外,电商平台的在线评论与追加评论会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产生重要影响[38-39]。
三是茶叶出口,关键词包括影响因素、贸易条约等。长期以来,茶叶就是我国传统出口的农产品,我国也是世界最主要的茶叶生产国之一,分析中国茶叶出口现状,有利于我国茶叶适应国际竞争,促进茶产业发展[40]。按照茶类细分,许咏梅等[41-43]分析了中国乌龙茶、红茶、绿茶的出口现状,并建立有关模型对影响贸易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为我国茶叶出口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在此研究领域内,从事茶产业经济研究的学者引入了很多模型。陈俭等[44]在对中国茶叶出口东盟增长因素分析中,引入了CMS 模型。付磊等[45]通过建立VAR 模型分析对外开放度对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影响,得出贸易开放度提高能够促进中国茶叶出口。庄媛媛等[46]利用引力模型,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活动中的标准化问题进行研究,对政府、行业和企业层面提出建议。姜书竹[47]运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对中国、肯尼亚、斯里兰卡和印度,这4个国家茶叶出口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与比较。杨芳琴等[48]采用市场集中度指标和依赖系数对中国茶叶出口市场的集中度及依赖性进行分析,得出中国茶叶出口市场集中度较高,为中国茶叶出口市场提供有关建议。王刻铭等[49]构建了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发现中国茶叶的优势与不足并存,做好品质提升与品牌创建有利于国际竞争力地提升。张菲等[50]采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和贸易非效率模型,分析中国茶叶出口的影响因素与贸易效率,得出中国茶叶出口贸易效率呈现随时间递增的趋势。
四是茶产业生产效率,关键词包括生产效率、生态效率、DEA 模型等。全要素生产率(TFP)是推动中国农业增长的动力源泉,也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51],加强对其的研究一直是农业经济学界的热点与话题。吕建兴等[52]利用超越对数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了中国茶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发现在1996-2007 年茶产业技术进步率呈现下降趋势。陈潜等[53]运用DEA 模型测算并比较闽台两地茶农乌龙茶生产效率,结果表明福建省乌龙茶综合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总体上高于我国台湾地区,纯技术效率水平二者相当。但是,周琼等[54]经过计算发现中国台湾地区茶产业综合技术效率是高于中国大陆地区。周林荣等[55]则利用DEA-BCC 模型与DEA-Malmquist 指数模型计算茶叶生产效率,从而标准化衡量了遵义市6个主要产茶县的发展水平,并提出相关措施建议。除计算生茶产业生产效率外,重多学者也在研究影响其因素。例如,管曦等[56]在对安溪农户调研分析后发现,不同的组织模式会影响茶农的生产效率。李长生等[57]指出茶农的健康状况与茶产业生产效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于艳丽等[58]在研究中发现政府支持、农户分化会影响茶农绿色生产素质,进而改变其生产效率。茶产业作为一种绿色产业、富民产业,将生态和经济进行了有效衔接,茶叶的生态效率也被从事茶产业经济研究的部分学者所关注。刘志成等[59]在对我国18 个产茶省份进行实证研究后,得出我国当前茶产业生态效率偏低,要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促进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这4个研究方向面向了国家需求和行业亟需,未来应该仍是中国茶产业经济研究的热点领域。
本研究通过CNKI 对中国茶产业经济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检索,利用CiteSpace 计量可视化软件进行信息挖掘和整理,展现了2015-2021 年这段时间里文献数量的演变、载文期刊、核心作者和研究机构的分布,分析重要关键词频次和中心性,进行关键词聚类,得出以下结论:(1)从发文量来说,相比较之前研究,2015 年以后国内学者对中国茶产业经济的研究迅速增加,并保持了一个高速发展的趋势。(2)从发文作者和研究机构来说,核心作者群和核心研究机构群即将形成。他们分别是为以管曦副教授为主的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力量,主要研究方向为茶产业经济、消费经济、农业技术经济等领域;以陈富桥副研究员为主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力量,主要研究方向为茶叶消费与流通、贸易经济、茶叶经营主体等研究领域;以许咏梅副教授为主的浙江工商大学研究力量,主要研究方向为茶叶价格与市场、茶叶出口、茶产业竞争力等领域;以及以付磊讲师为主的安徽农业大学研究力量,主要研究方向为茶农生产要素、市场研究与信息等领域。(3)在基础性和阶段性前沿研究中,我国茶产业经济领域的学者研究领域十分广泛。既聚焦于国家重大战略,又紧盯微观主体里的茶行业、茶农和消费者的需求。真正体现了国家要求怎么做,行业难题怎么解,茶农困难怎么帮,做到研有所用。结合关键词突变和聚类图谱,可知当前我国茶产业经济研究有四大主题:乡村振兴、茶叶消费、茶叶出口、茶产业生产效率。2020年以前茶产业经济的研究重点是茶产业本身及其微观主体;2020 年之后研究前沿是结合乡村振兴和“一带一路”倡议等。
结合之前学者和前文对于中国茶产业经济的文献梳理与研究,发现尽管实证分析的文章明显增加,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和概念逐渐丰富,但是仍然存在以下不足与需要改进之处。
一是研究样本。收集到的数据整体质量不高,数据信息不全面,样本代表性不足。面板数据的实证文章数量较少,多数文章为某地或时间的横截面数据,侧重于描述性统计与分析。且数据具有一定滞后性,筛选研读含有模型的核心文献,发现文章刊登发表时间一般比所分析数据延后2~3年。这就造成文章最后的政策建议、结论等不能及时传达给政府、茶企等主体,文章价值有所折扣。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牵头,协调茶叶生产市、县以及茶叶领域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等,共建共享国家茶产业数据库,定点观察与收集相关数据,提高数据整体质量。高校和科研院所要不断加强对茶产业经济研究领域的重视,充分分析、挖掘、应用国家统计局等数据库,以及手头数据,发挥数据时效性,及时产出高质量论文。
二是方法模型。相较于工业、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以及水稻、生猪等大宗农产品的经济研究,在对茶产业经济研究的工具方法和计量模型上相对简单与滞后,多使用OⅬS线性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Ⅼogistic 模型等。未来建议引入双重差分、三重差分、断点回归等模型,以及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方法。
三是研究内容。当前来看,中国茶产业经济的研究绝大多数属于经济与管理科学,缺乏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研究。从核心作者和研究机构群可以发现,从事该领域的研究力量主要是社科领域专家,其他领域的学者较少。特别是在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提出“三茶统筹”的重要思想,为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未来,中国茶产业经济研究要在持续加强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基础研究上,做好“统”的深度融合,打破学科壁垒,瞄准科技前沿,为国家重大战略而服务,实现茶产业经济研究创新发展。尤其是在数字经济的背景下,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深入茶产业经济研究,实现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渗透与融合,找到新的研究生长点与着力点。
当前,随着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防止耕地非粮化建议的发布,推动茶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未来的研究方向。基于此,我们认为今后茶产业经济研究者可以加大以下方面研究:一是立足新发展阶段,重点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开展研究,探索茶产业发展在支撑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实现路径和方法,归纳与凝练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模式;二是在大疫情和消费升级背景下,聚焦茶叶生产、流通、消费和营销等环节的变化,对产销供求规律、生产与消费趋势进行系统性研究;三是要加强大数据、信息技术等与茶叶经济的交叉融合研究,探究信息数字化技术对消费、生产方面的影响研究,探索数字技术下茶产业生产效率提升战略;四是加强茶叶微观消费市场和经营主体生产行为的研究,特别是要重点开展消费行为、生产者行为与效益、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五是继续开展我国茶产业国际竞争力监测评估与分析研究,加强对区域和国际市场的跟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