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思想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

2022-10-13 07:28解丁香王永杰唐智松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陶行知理论思想

解丁香,王永杰,唐智松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陶行知先生(1891—1946年)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被毛泽东主席称赞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被宋庆龄褒誉为“万世师表”,他的至理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多次被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引用,在教育界产生了强烈的积极反响。自从1986年成立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以来,全国持续不断地开展了众多形式的学陶师陶活动,出版了一系列有关陶行知先生的学术著作,发表了众多有关陶行知先生的研究文章,举办了众多的陶研学术纪念活动。为了总结陶行知思想的研究成果,更好地开展学陶师陶活动,有力助推新时代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有必要对陶行知思想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总结、评判和作出未来展望。

一、 导论:研究缘起与研究技术

(一) 研究缘起

陶行知先生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且在晓庄学校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精神实质,他的教育思想是全民族乃至全世界的宝贵教育遗产。(1)周洪宇:《全球视野下的陶行知研究》第3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8页。当下中国的教育依然存在脱离现实、远离生活、窒息创造力的弊病,更不必说利益导向和权力支配下的精神信仰的迷失。(2)魏波:《民主教育: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内核》,《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年第4期,第97-104页。面临教育现代化的新要求,学习和研究陶行知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梳理近10年发表在中国知网的有关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论文,一览近十年来陶行知研究的热点和总体发展情况,预测未来发展趋势,进而提供研究建议,为更好地研究陶行知思想提供参考。

(二) 文献来源

为把握近10年以来我国有关陶行知思想的研究态势,本研究以2011年1月1日为起点,2021年11月1日为截止日期,以“陶行知思想研究”作为主题,在CNKI数据库进行高级检索,检索到相关论文共计2707篇,剔除无关文献后,最终将2467篇文献导入软件进行分析。

(三) 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陈超美博士开发并开放授权使用的可视化分析系统与工具CiteSpace5.3版。CiteSpace,可译为引文空间,是一款着眼于分析科学分析中蕴含的潜在知识,并在科学计量学、数据和信息可视化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3)万科,韩士专,黄新建:《基于CiteSpace的新常态下中国产业协同研究现状及热点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19年第7期,第148-155页。具体处理方式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对关键词图谱分析来捕捉陶行知思想研究的热点;二是通过对关键词的聚类分析来梳理有关陶行知思想研究的主要内容;三是通过对关键词的突变分析来预测陶行知思想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数据分析,呈现我国近10年陶行知思想研究图景。

二、 文献整体概况的描述

(一) 文献数量的统计

为把握陶行知思想研究的整体情况,在CNKI上高级检索了2011—2021年的相关文献,具体发文量的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新世纪开展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大检验,也是生活教育理论在新时期的实践。(4)慕景强:《新世纪10年陶行知研究热点综述(2000—2009)》,《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第106-112页。总体来看,从2011年仅有129篇,到2021年系统预计的406篇,其数量是稳中有升。我国关于陶行知思想研究的文献量总体呈现增加趋势,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平稳发展期(2011—2015年),此时期关于陶行知思想研究的发文量虽有起伏,但整体呈上升趋势。出现这一现象,可能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学术氛围逐渐浓厚,学术视野逐渐扩大,学者们对陶行知思想理论进行了全方面探索。第二阶段为快速发展期(2016—2019年),此时期发文量增幅较大,可能是因为经过前期理论探索后,学者们将陶行知“教学做合一”“六大解放”等教学理念运用于实际教学情境中进行探索,且2019年是陶行知先生创办育才学校80周年,客观上促进了陶行知思想研究的发展。第三阶段为持续发展期(2020—2021年),此阶段陶行知思想研究的发文量仍然维持较高的态势,且开始呈现稳定发展的趋势。这表明陶行知思想至今仍被探索和不断践行,其教育思想至今仍充满强大的生命力。

(二) 研究作者及研究机构分析

在图2中,作者字体的大小代表其文章数量的多少,其中对陶行知思想研究贡献最大的作者是刘晓波、储朝晖和刘大伟,这三位学者的研究各有其侧重点。学者刘晓波着重研究陶行知思想的当代价值,例如创造性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教学做合一”理论中的生命美学思想;学者储朝晖研究陶行知近40年,截至2020年底,共发表论文200余篇、评论300多篇,曾参与编撰过《陶行知全集》,他系统研究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并在大量实验基础上深化了对陶行知的理论研究;而学者刘大伟将学术史引入陶研领域,不仅丰富了陶行知研究的内容,强化了陶行知研究的生动性,还对陶行知研究史中的学术谱系进行了分析,对陶行知研究史起到了分源别派、考镜源流的作用,也揭示了知识与社会之间的重要内在联系(5)刘大伟:《承继与嬗变:陶行知研究的学术谱系》,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由于在CNKI中是以“陶行知思想研究”作主题文献检索,所以专著未能包括在内,部分重要学者未能在图中体现出来,但是这里有必要提到以下学者。首先是周洪宇先生,他从历史角度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近年来专著有《开拓与创建——陶行知与中国现代文化》《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陶行知大传:陶行知的四个世界》等,相比陶行知思想研究,他更为关注陶行知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致力于创建“陶行知学”——“以陶行知的家世家庭、个人生平、事业贡献、思想学说、人格精神、历史作用、国际影响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6)周洪宇:《建立陶行知学》,《生活教育》2013年第8期,第16-20页。,以推动当代的社会进步与教育改革。其次是学者侯怀银,他着重分析了生活教育理论的历史脉络、特点和当代价值,还为突破新时代陶行知研究提出可行性建议,例如要转向整体综合式的研究思维、加强元理论研究和强化研究的方法论反思等。

此外,图2中点与点间的连线代表作者间的合作关系。从核心作者分布来看,我国关于陶行知思想研究的力量比较分散,主要以个人研究为主,各研究者之间联系较弱,从图中只能明显观察到学者刘晓波与吕德雄有过合作关系,二人曾多次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期刊上共同发表过文章。通过对学者背景进行分析,了解到陶行知思想研究者多来自南京晓庄学院,其余学者多来自各师范院校,包括华中师范大学的申国昌、周洪宇,北京师范大学的朱小蔓等人。表明陶行知研究在高校核心作者的引领下形成鲜明的研究成果,但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可进一步加强,以充分实现学者之间的交流互动,这有助于深入发掘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从发文机构分布看,通过知网可视化图谱发现(见图3),陶行知思想研究的研究机构主要是高等师范院校、各级各类教研部门和幼儿园,如南京晓庄学院(82篇)、华中师范大学(44篇)、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24篇)、福建师范大学(18篇)、中国陶行知研究会(15篇)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研究所和高校是国内关于陶行知思想研究的主要力量,其中南京晓庄学院(陶行知先生于1927年创办并任校长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是陶行知思想研究的重地,在10年间就发表了82篇论文,其余绝大多数机构发文量不高。

三、 关键词共现的分析:研究热点所在

关键词是对论文从概念的角度进行的高度概括和核心凝练,因此,通过对文献中关键词出现频率的统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研究内容的集中性,从而反映研究的热点。

(一) 关键词的降序排列

首先对2011—2021年期间有关陶行知思想研究的文献进行共现知识图谱的技术处理,获得了2011—2021年陶行知思想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见图4)。

图4中网络节点的中心性是反映该节点核心程度的重要指标,衡量该节点与其他节点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7)石力文,周俊,毛宗福,姬东鸿,梁晓晖:《基于CiteSpace的全球健康热点与前沿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19年第10期,第1803页。圆环中心部分的关键词与散落在环附近的关键词存在类属关系,即表示该部分与其他关键词存在紧密联系。根据图4呈现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可将关键词进行降序排列,依次为:陶行知、教育思想、生活教育、创造教育、幼儿教育、生活化、幼儿等。通过分析图4中关键词的聚集情况,可以看出:一方面,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中,生活教育、创造教育以及幼儿教育思想构成了陶行知思想研究的主要部分;另一方面,对陶行知思想研究主要囿于理论层面,缺乏该理论的“启示”“影响”以及当代价值理解再建构和适用性的研究。

(二) 研究热点的归类分析

随后统计2011—2021年期间有关陶行知思想研究文献中关键词的出现频次(见表1)。因本次研究的主体是“陶行知”,这一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最高并不意外。其余涉及的高频关键词都为陶行知思想的分支,如“生活教育”“教育思想”“幼儿教育”等,以及陶行知教育思想带来的“启示”。此外,从关键词首次出现的年份可以看出当时学者们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的关注点和聚焦点的转变,如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小学语文”和“小学数学”,尽管对这两方面的研究晚于“生活教育”和“幼儿教育”等其他研究,但是可以从这里看出研究者的方向的转变和拓宽,研究者开始聚焦于具体的学科教学,而不仅仅囿于生活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具有概括性和统领性的课程学习。同时研究领域也涉及对教学策略和核心素养的研究,这就折射出我国的研究已经开始注重实践性,而非理论发展的重大转变,更大程度地发挥了理论促进实践教育的作用和功能。

表1 关键词频次统计

随后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发现,当前陶行知思想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第一,对陶行知本人的研究。陶行知是人民的教育家,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理念,至今仍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因此有学者对其生平和个人经历予以考定,探索其理论起源。第二,在研究对象方面,研究者对陶行知思想的研究从起初集中于幼儿阶段,然后逐步转向了小学阶段,且在培养小学生能力的方面又不断细化,包括“创造力”“创新”和“核心素养”等。第三,在研究范围方面,主要涉及陶行知的各类教育思想,包括生活教育、幼儿教育和创造教育,同时也包括学生“创造力”“创新”方面的培养,如有学者提出“研究陶行知、学习陶行知关键要学到陶行知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创造力和改造社会的精神之类的内涵本质”(8)储朝晖:《我从事陶行知研究40年的回眸与感悟》,《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1年第3期,第114-125页。。第四,在研究轨迹方面,出现频率低和首次出现年份晚的是“劳动教育”和“美术教育”,这些都是随着国家政策而出现的研究方向,表明研究热点是与国家教育政策息息相关的。

四、 关键词聚类分析:内容与范式的特征

(一) 研究内容的梳理

为了把握2011—2021年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领域的发展与变化,需要对相关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运用CiteSpace技术进行关键词的聚类分析,“找到研究领域内多年存在的热门词语”(9)王桂琴,方奕,易明:《近五年我国青少年研究的前沿演进与热点领域——基于CiteSpace研究文献的可视化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17年第12期,第90-95页。,从而有助于了解相关研究主题的演变情况。因此,本研究运用CiteSpace这一工具进行技术处理,并在软件设置上,选择数据抽取对象Top10,共得到531个节点和1363条连线,网络密度(Density)为0.0097,模块值(Q值)为0.4223,满足大于0.3的条件,说明划分出来的聚类结构是有效的。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图5中的标签显示出聚类号及其标识词,聚类号以#0、#1等依次排列(见图5)。

通过分析图5所呈现的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可知,陶行知思想研究主要内容包括陶行知教育思想、生活教育及其在小学语文、幼儿园、幼儿、初中英语中的应用等方面。通过进一步解读上述关键词聚类情况,可以看出:第一,在这十年中,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仍然是研究者关注的聚集点;第二,从研究对象层次看,研究内容涉及幼儿教育与发展,同时也涉及对小学语文、小学英语方面的研究,但是忽视了从幼儿教育到小学教育的过渡性研究;第三,从研究方向上看,研究内容除了涉及具体基础学科方面,也出现了信息技术和德育思想的研究,说明研究者已经捕捉到新时代背景下的研究热点。

(二) 研究范式的演变

为了进一步探明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范式的变化与发展,我们选取了前10个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陶行知教育思想,包括生活教育和幼儿教育依然是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同时也越来越注重实践层面的研究,这种转变表明研究者逐步意识到教育不仅仅局限于理论层面,对实践层面的研究也是必不可缺的;第二,基础学科研究受到重视,从以前的教育思想的整体性研究到现在的基础学科的泛化研究,表明研究重点逐渐从理论落地,理论的应用性研究更加受到关注;第三,德育思想和信息技术的研究受到重视,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因此德育研究成为了研究热点。同时,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如何将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到学生的教育体系中也成为研究者值得研究的问题。但在现阶段,对这二者的研究还没有进入成熟阶段,是未来教育思想研究的新方向和新热点。

五、 关键词突变分析:未来趋势的预测

(一) 基于关键词突变的趋势分析

为了从相关文献中揭示陶行知思想研究的趋势,我们运用CiteSpace软件中的突变检测功能,将“突现词”检测出来,进而获得陶行知思想研究高频关键词突变情况,如图6所示。图6中红色线条表示在一定时间段的高频关键词,同时表明这些“突现”的关键词在一定时间段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和研究价值。

探求在不同年代下研究热点的轨迹变化,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把握当下的研究现状。在图6中,一方面,这些高频关键词分别反映与陶行知思想研究相关的职业教育、农村教育、自主学习、幼儿园、小学数学、小学体育和美术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表明众多相关研究涉及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问题,亦即陶行知教育思想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另一方面,红色部分所显示的频率突增现象表明关键词在不同年份间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始于2011年的职业教育、农村教育等研究领域逐渐淡出视野,而初中语文、小学数学、小学体育、美术教育等具体学科的教学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此外,随着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的传播和政策的实施,“小学体育”(即体育)和“美术教育”(即美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总之,从上图可以看出,研究者对于陶行知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研究日渐成熟,并且越来越关注小学教育的现实发展与儿童未来的可塑性。研究者还从不同角度和维度对陶行知教育思想进行现实呼唤,可见其不仅是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探究,还为当今我国教育事业的前瞻性发展开创了新方向。

(二) 基于文献变化的阶段判断

第一阶段:2011年—2013年,理论繁荣期。此阶段主要是对陶行知农村教育思想和职业教育思想进行借鉴。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重点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措施。以此为背景,研究者们多以乡村小学为切入点,挖掘陶行知乡村基础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此外,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凸显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学者们从陶行知“生利主义”职业教育思想中得到启示,为学生“谋个性之发展”。

第二阶段:2014年—2017年,实践初探期。在经过上一阶段理论探索之后,此阶段学者们将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结合时代所需进行初步实践,挖掘其思想对当代社会发展的价值。例如,寻找信息化条件下陶行知德育思想的实现途径(10)敬良斌:《信息化条件下陶行知德育思想的实现途径》,《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第8-11页。、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对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启示(11)于晓韦:《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及对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启示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对当前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启示(12)张万红,申国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对当前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启示》,《教学与管理》2013年第22期,第7-10页。等。

第三阶段:2018年—2021年,实践深入期。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此阶段学者将陶行知思想应用至新课改下小学阶段的具体学科,使其教育价值得到充分验证。例如在小学数学、小学体育和美术教育中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

六、 结语: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一) 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相关文献的可视化分析,从关键词的共现分析、聚类分析、突变分析来捕捉、揭示我国近年来陶行知教育研究热点及总体发展情况,总结如下:

第一,研究数量稳中上升。近十年来,研究者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热度持续上升,从2011年的219篇到2021年预计的406篇,在这近乎翻了一番的发文数量的背后,透露出研究者对“陶味教育”的持续关注,行知研究的队伍越来越大,陶行知思想研究正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第二,研究视域不断扩大。拓展研究视角是超越陶行知思想研究现状、深化理论研究的重要因素。已有研究成果的研究视角,主要包括教育史学、教育学、哲学、社会学等视角,并且开始逐渐渗透到教育生活史、教育活动史、交际心理学、人学、现象学、文学等视角。(13)李东梅, 金维才:《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研究综述》,《教育评论》2019年第12期,第7页。拓宽陶行知思想的研究领域也是促进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从2011年的职业教育、农村教育到2014年受到关注的教育理念、当代价值,再到最近的美术教育和劳动教育的研究,研究者对陶行知教育思想进行了从理论到应用再到实践的过程,其研究领域在不断地延伸和细化。研究者这一时期的研究聚焦点较之前更为细致,不再只是单单关注儿童教育、家庭教育、中国教育这些“大”问题,而是将其细分,涉及的领域广泛,从而形成了整体与部分相互融合的全方位的研究领域。

第三,研究方法日趋多元化。近年来有关陶行知思想的研究方法,文献多以历史法和比较法为主。例如,将杜威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进行比较(14)丁道勇:《平衡教育:杜威、陶行知提供的方向》,《教育研究与实验》2020年第5期,第9-15页。、将蔡元培和陶行知的德育思想进行比较(15)王梅:《蔡元培与陶行知德育思想之比较研究》,《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3年第1期,第54-55页。、将孔子与陶行知的教育管理思想进行比较(16)刘晓波:《孔子与陶行知教育管理思想比较研究》,《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年第18期,第58-59页。等。此外,近年来还出现了一系列新方法。例如,有关学者运用传播学的方法将陶行知思想看作现象级传播,分析了其海外传播特征和镜鉴价值(17)杨冰:《文化自信与中国教育思想“走出去”——透析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海外传播》,《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第16-20页。;还有学者运用解释学的视角认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和教学法与解释学的效果历史意识一致(18)张艳斌:《陶行知教育理论的解释学思想》,《贵州文史丛刊》2011年第2期,第112-115页。;也有学者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探究海外陶行知的研究取向,发现“国外研究者自身知识范围、意识形态的限制和社会结构的变化造成了各国甚至各个阶段对陶行知研究产生的不同结论”(19)刘大伟,杜京容:《海外陶行知研究述评:一种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年第2期,第18-22页。。至此,可以看到学者们都力求根据不同的研究需要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而跨学科研究能推动陶行知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二) 未来展望

在未来的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中,研究者应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薄弱环节进行丰富,扩大研究的范围和视野,可以关注以下主要问题:

第一,加强研究的理论深度。虽然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在我国已经遍地开花,很多学者试图将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与实际教育问题相结合,探求发展素质教育以及创新创造型人才培养的新启示(20)《南京晓庄学院学报》编辑部:《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与师范教育建设——中陶会师范教育专业委员会首届三次学术研讨会综述》,《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第33-34页。,但从整体上说,像发表在核心期刊和CSSCI这样质量相对较高的期刊上的论文数量有待增加,且文献多对其生活教育、幼儿教育以及创造教育进行“原理罗列”,学理性不够强,从而流于低水平重复研究。其他方面的研究如劳动教育、终身教育、德育等方面,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都还有待提高和进一步发掘,增加陶行知研究的系统性。

第二,关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当前我国的理论研究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景象,许多学者都加入到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队伍中,但是有些研究仍然停留在理论研究的高度,而在理论研究的最后都是要服务于实践的这一方面考虑欠佳。理论、实践的分离导致研究有双层隔离之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应然之要求,也是实然之结果,真正的研究是理论的下沉与实践的融合,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间隔,做好二者之间的过渡性研究,确保理论性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实践性研究,增加陶行知研究的科学性。

第三,探索生活教育的主体融合。陶行知最具影响力的生活教育理论包含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现有研究在这三个方面都只是单纯地论述怎么做的问题,并没有划分教育主体。例如,在处理生活和教育的关系时,教育主体不完全是学生本身,其中以家庭教育形式存在的父母也可以作为教育主体的一部分。因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父母就充当了教师的角色,以一种隐形的方式教育我们,引导我们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应加大生活教育理论与其他教育主体的融合,从不同的角度和以不同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增加陶行知生活教育主体的多样性。

第四,拓展研究的国际视野。近年来陶行知思想还受到众多国外学者的研究。有学者统计,自1935年起,港台及海外陶行知研究学者达127人,研究人员遍布全球各地,出版专著27部,公开发表研究论文221篇,硕博士论文达15篇。(21)许丽丽,侯怀银:《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教育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第1-5页。其中,吴一德早在1989年就提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包括创造教育思想曾在欧洲、日本等国广泛受到重视和传播,被很多国家特别是日本借鉴以解决其教育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国际教育领域有着积极的影响,并提出我们应“努力实践、丰富、发展生活教育、创造教育思想,使它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22)李东梅, 金维才:《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研究综述》,第7页。。再者,就人民教育思想而论,日本的斋藤秋男和美国的蔡崇平认为,陶行知整个人生哲学表现了人民性,是一种“人民教育家”与“大众诗人”共存的人格特征(23)金林祥, 李庚靖:《20世纪90年代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综述》,《教育研究》2001年第6期,第78-80页。,可见其理论思想带来的国际价值。为在国际上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学者们未来需要用全球化视野与最新的研究情况进行对话,扩大陶行知思想研究的国际化影响。

猜你喜欢
陶行知理论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坚持理论创新
陶行知:书香年少时
思想与“剑”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陶行知夜归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陶行知不花一分公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