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闻新
每个星系中几乎都存在黑洞,我们的银河系中央也存在质量接近400万倍太阳质量的黑洞,人类发现黑洞存在是在上个世纪中叶。
1932年,美国天文学家沃尔特·亚当斯和小西奥多·邓纳姆使用分光镜探测金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金星大气中,二氧化碳占96.5%,它吸收太阳的热量,造成金星“温室效应”,导致金星表面温度高达482℃。
1933年预期狮子座流星雨的高峰将会出现,但没有出现。天文学家认为可能是因为来自木星和土星的引力改变了流星群的路径。
狮子座流星雨,被称为流星雨之王,是与周期大约33年的坦普尔·塔特尔彗星相连的一个流星雨。在每年的11月14日至21日左右出现。一般来说,流星的数目大约为每小时10至15颗,但平均每33年至34年狮子座流星雨会出现一次高峰期,流星数目可超过每小时数千颗。
1935年,白矮星理论的先驱钱德拉·塞卡提出“一颗大质量的恒星不会停留在白矮星阶段,我们应该考虑其他的可能性。”当时的他几乎已说出现在黑洞的概念:“恒星会持续塌缩,这颗星体积会越变越小、密度越来越大”。
白矮星,因为它的颜色呈白色、体积比较矮小,因此被命名为白矮星。也有人认为,白矮星的前身可能是行星状星云。白矮星是一种很特殊的天体,它的体积小、亮度低,但质量大、密度极高。比如,天狼星伴星是最早被发现的白矮星,体积比地球大不了多少,但质量却和太阳差不多。
1938年德国和美国犹太裔核物理学家汉斯·贝特,解释了为什么恒星能够在长时间里持续向外释放大量能量。他宣布,在恒星内部氢被融合成氦,这个过程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核聚变,使恒星闪耀数十亿年。
1939年,美国理论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和研究生哈特兰·斯奈德提出大质量恒星坍缩会形成一种小体积和大质量的物质。实际上,他指出的物质就是后来天文学家定义的“黑洞”。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奥本海默领导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参与的曼哈顿计划最终研发出用于轰炸广岛与长崎的首批核武器,因此他被誉为“原子弹之父”。
火星有人居住的观点在科幻小说里非常流行。1938年10月30日,在广播电台打工的年轻人奥逊·威尔斯,把广播剧《火星人入侵》的小说原作《世界之战》给老板看。老板批评说写得不够真实,于是他故意在广播剧前面加了一段以假乱真的新闻节目,让很多人误以为电台正在播新闻的时候,火星人真的入侵地球了,造成美国数百万人前所未有的恐慌和混乱。
日后有人这样评价这一事件,说这是我们人类历史上距离外星文明最近的一次。3年之后,奥逊·威尔斯自编自导自演了一部名垂影史、无数次被评为世界电影排名之首的影片《公民凯恩》。
马克苏托夫望远镜是一种用球面反射镜和负弯月型厚透镜的组合光学系统做物镜的折反射式望远镜,于1941年由苏联光学家马克苏托夫首先制成。由于所用的透镜由球面组成,在制造上比施密特非球面透镜容易得多,使用也较方便。另外,反射镜装在镜筒内,不受周围空气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