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行月球》:在科学逻辑与艺术激情之间

2022-10-13 07:52迟惑
太空探索 2022年10期
关键词:星球大战小行星科幻

文/迟惑

在刚刚过去的几个月,科幻大片《独行月球》,把月球这个离我们最近的天体再次送上了热搜。虽然这部电影充满了开心麻花风格,但是从道具到场景,乃至剧情设置,都在努力向真正的航天工程靠拢。在月球基地、月球车、月球航天服、月球视频等诸多细节上力求合理,算得上是近期国内科幻影片当中比较硬核的一部。但是,这部影片当中也有很多地方,为了剧情设计而不是非常符合航天工程的基本逻辑,这就揭示了航天类型科幻影片普遍面临的一个困局,那就是如何把枯燥的航天技术与天文学现实表达得更加具有激情,让观众们愿意买票入场。

▲ 《独行月球》海报

科学 科幻 玄幻

近些年出现的科幻影视当中,完全不带航天因素的很少。这主要是因为航天技术和宇航飞行,是人类看得见却很难摸到的高技术领域。而且,航天活动更容易营造一种硬科幻的感觉。

但是,实际出现在科幻影片中的航天科技,有些是符合当今科学发现与技术原理的,有些就完全是为了剧情而营造出来的,有些其至接近于玄幻。在这个问题上,始作俑者就是最成功的航天科幻作品《星球大战》。在《星球大战》之前,国际上也有一些航天主题的科幻电影,例如著名的《星际迷航》。可是,它的影响力以及对航天科幻产业的贡献,远远不如《星球大战》。实际上,《星球大战》创立了整个科幻电影事业的思路,包括飞船、机器人、奇异的外星生物,跨越星球的文明与帝国等等。同时,它也引入了很多几乎是玄幻的东西,特别是超能力这种无法证明存在的东西。虽然不科学,但是观众趋之若鹜。

在绝大多数科幻影视中,被欺负得最惨的,就是轨道动力学。孰悉航天的人们都知道,因为万有引力的存在,航天器——不管里面是不是坐人了——都不能随心所欲地飞行。环绕地球或者其他行星飞行,要符合二体问题的有关规则。从一个天体飞至另一个天体,就要考虑三体问题和转移轨道。星际飞行需要考虑太阳的强大引力。至于太阳系外的飞行,人类还没有讨论的基础呢。这样的太空飞行,其实是挺枯燥的。所以在航天科幻影片中,很少讨论轨道的设计和实现。

▲ 《星球大战》中,钛战机和X翼战机在宇宙里对战,完全不符合轨道动力学原则

▲ 《星际迷航》中的太空交战场景,比星球大战多少合理一些

▲ 美国宇航局邀请《星际迷航》演职员参观航天飞机

▲ 《星球大战》的宇宙大战场景更像是一战水平的空战

▲ 《星际迷航》中的联邦星舰

当然,要求科幻电影非常严密地符合科学原理,这本身就不合理。科幻就是要表达一些实际上不存在或者还没有实现的东西。

电影电视作品在涉及航天科幻题材的时候,往往会采取一种科学和玄幻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在有些情节上会严格遵守科学规律,设计一些虽然还没有实现,但原理上挑不出错误的内容;在有些时候就会创造一些并不合理的情节,但是如果没有后一种情节,科幻影视就变成了科教电影,失去了对普通人的欣赏价值。因此,在任何一部科幻电影上映之后,都会有不计其数的航天专业人士以及爱好者站出来,给影片挑错,《独行月球》自然也摆脱不了这样的命运。当然,这种操作主要是善意的,只要影片大体上合理,就不会被人们否定。

《独行月球》情节合理吗?

首先来谈谈《独行月球》里的小行星防御。片头讨论了一颗小行星脱离火星轨道,撞向地球的风险。这并不是完全的情节设计,而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火星有两颗卫星,分别是火卫一和火卫二。火卫二比较老实,而火卫一确实有点问题。这颗长13.5千米的小天体到火星的距离只有6900千米,实在是太近了。根据科学家们测算,它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候脱离轨道,向火星直扑而来。

听起来这里没有地球什么事啊!但是火卫一撞击火星的过程,可能要消耗上千万年,到那个时候,说不定人类早已经在火星上建立起繁荣的文明了。就算他们不是地球人,可也是人类的子孙后代啊!

因此,在这件灾祸发生的千万年之前,用电影的方式来提醒人类,风险随时存在,也是合理的。毕竟,人类只要走出地球这个摇篮,一切就要靠自己了。

我们回到剧情,为了制造把独孤月单独留在月球上的场景,剧作家和导演设计了紧急撤离的情节。既然月球基地可能被小行星碎块直接命中,意味着它部署在月球背面,也就是远离地球、大家看不到的一面。这里其实是个风险很大的位置,如果真的部署一个月球基地,首先要考虑雷达或者光学监视设备,随时监视陨石或者小行星的动向,不可能给基地仅仅留下不到半小时的撤离时间。

基地本身的设置,也是受影片视觉体验约束的。按照国内外业界的看法,为了抵挡强烈的宇宙射线和阳光,并且在月夜期间保温,月球基地应该深挖到地下,在基地外层覆盖厚厚的月壤和月岩。但是,这样的基地看起来一定不够炫酷,不如一大群奇异建筑更容易吸引观众。

▲ 小行星撞地球

▲ 用软式充气袋捕获小行星示意图

▲ 具有防辐射、防陨石功能的半地下式月球基地建筑

撤离活动本身的道具和设置却是下了功夫的。用于紧急起飞的火箭看起来又短又粗,相当卡通,不过这符合月球起飞的实际情况。月球上引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不需要两级火箭、一级半火箭的入轨方式,用一级火箭就能把载人舱推进轨道,绕着月球飞行。不过这样的火箭和飞船没法直接返回地球,因此在影片中设计了中继空间站,类似于美国正在筹建的地月门户空间站。在阿波罗计划期间,同样留了一个舱段在绕月轨道上飞行,返回地球用的推力器是设置在这个舱段里的,并没有降落到月球表面,也没有这个必要。影片结尾的时候,独孤月和袋鼠也是先进入了中继站,才面临要不要回地球的选择。

▲ 美国凯克太空研究所绘制的“捕捉小行星飞行器”示意图

如果一定要从紧急撤离的场景里找毛病,或许火箭的圆锥形整流罩是个问题。月球上没有大气,不存在气动保护的需求,无论什么形状的载人飞船都能安全起飞。甚至国内外都有学者提出过,用敞篷飞船就可以从月球起飞,只要穿好舱外航天服,连硬壳飞船都不需要。从火星上起飞也有类似情况。虽然火星上有一点大气,但只相当于地球上空50千米高的密度。在电影《火星救援》中,主角在飞船顶棚上安装了一层篷布,就安全起飞,进入了太空。所以,《独行月球》上紧急撤离的队员们被过度保护了。

最大的争议出现在抗击小行星的具体方式上。

在月球上开采聚变材料,制造氢弹,把小行星打碎,是小行星防御界常见的一种逻辑。但是影片实际上对此提出了质疑:炸碎小行星,不但不能改变大部分碎片的轨道,而且可能造成更大的不确定性。月球背面也不可能完全挡住小行星的碎片。既然人类已经拥有那样的技术,在月球上实施原位资源利用和高技术生产,能够用导弹和小行星交会,还不如用温和一些的方式。比如,用月球材料制造推力器,和小行星对接之后,推着它改变轨道,错开地球和月球。这样是不是更安全一些呢?就算推不开,把它整个撞在月球背面,对地球也更安全一些。

猜你喜欢
星球大战小行星科幻
我国发现2022年首颗近地小行星
在科幻的天空自由翱翔
怎样写科幻故事
《星球大战》
小行星撞击指南
《星球大战》回来了
《星球大战》中蕴含的生活启示
萌萌的星球大战创意美食
科幻画工厂
去小行星M902旅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