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筑改造中“新旧模式”共生的理论研究

2022-10-13 01:46赵彤周磊
砖瓦 2022年10期
关键词:新旧共生建筑

赵彤 周磊

(沈阳理工大学,辽宁 沈阳 110158)

当今社会的日新月异,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无疑为人们美好的生活添砖加瓦,但福祸相依,收获利益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弊端,关于新旧建筑的不断更替,使得原有建筑的去留成为了棘手问题,在这种极速发展的社会中,许多带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原建筑逐渐被现代特色所取代,仿佛整个城市中必须都是现代的模样,怎样在保证不破坏环境的同时既保留老建筑的历史文化特征又增添新时代的特色[1]。如何将“新旧”之间的关系提升到共生的合理程度,如何对旧建筑空间进行改造使其合理利用,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研究课题[2]。

1 建筑改造中“新旧”共生模式下的社会背景

“共生”一词指的是两种不同的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紧密相连。由于世间的万物都是有联系的,生物学的概念完全可以延伸到建筑学领域所应用。在西方的理论体系成熟之前,国外很多建筑师们在关于旧建筑改造方面做出了大胆尝试,正是由于这些建筑师们的不断探索,才有了当今在建筑更新方面的宝贵经验与理论见解。

1964年一些建筑行业的技术人员对《威尼斯宪章》的会议给予了肯定,并提出保护原有建筑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和文化底蕴有着深远意义,将老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看作为人类社会进程中的共同财产。1977~1999年相继颁布的《马丘比丘宪章》《华盛顿宪章》《巴拉宪章》《关于乡土建筑遗产宪章》几部宪章,共同提出要继承老建筑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而非单纯的外在形式保留。

美国城市规划专家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提到,“老旧建筑的合理存在是对新城市综合面貌的保护,城市发展状态下的必然选择。”本书认为新建筑与旧建筑应该合理共存,并用批判性的观点指出对当时社会过于追求城市的快速发展而对旧建筑的盲目性拆卸,不仅对环境造成了污染,而且导致很多具有历史特征的建筑物被损坏[1]。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所探索的共生思想,为当今建筑改造中的人-新旧建筑-环境之间的共生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安藤忠雄认为新旧建筑的共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所谓的可持续是提倡“重建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对旧有元素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3]。旧建筑空间改造不仅有助于人们更加了解建筑历史文脉,而且还能从不同的角度判断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从而找到一个平衡的点进行新旧建筑元素上的取舍才是有意义的[4]。

由于国内外历史文化的差异,国内的历史建筑大多数为木质结构,而国外多为砖石结构,木质结构的最大特点为易损,易燃,易坏。早些年我国关于历史性建筑物的保护还只存在于保守性对建筑原样的修缮、维护,不会对外表做出任何形式上的改变,但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西方文化的融合,对于历史性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开始在国内兴起。一些知名学者逐渐填补了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并逐渐改变了老建筑的悲惨命运。周卫的《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新旧空间关联理论及模式研究》一书以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为研究对象,从多维视野下对新旧建筑物的更新改造,历史建筑的文化与价值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为今后在新旧模式共生的改造设计理论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参考依据[2]。王建国的《后工业时代产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一书主要针对建筑保护更新和再利用,提出建筑产业价值评定以及建筑更新的具体实施策略和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为我国相关的建筑遗产保护类研究提供了基本框架[5]。王峰学者认为“新旧”共生的设计处理模式在对于旧建筑进行改造时,不仅是单纯地进行空间以及外在形式上的改变,更多的是通过增加新元素和保留旧元素两者之间的结合达到共生的层面,并赋予情感上的表达[2]。“新”“旧”看似是相反的对立元素,毫无关联,但新旧共生则是让两个对立的元素相融、相交。

2 “新旧”不同模式的处理方法

新与旧只是相对于建筑的存在时间而定义的概念,即“修旧如新”到“做新如故”,二者相辅相成。处理“旧”物时,应最大程度保留其历史建筑的原始质感,创造“新”物时应把新生元素与原有物相结合,使之两者合成一个整体[6]。只有新与旧并存的城市才是有意义,有情感,有灵魂所在的美好城市,只有新旧相融合才能创造一个崭新的未来。文章根据“新”与“旧”之间的递进关系,分析了新旧共生两种模式的处理手法:“旧”建筑的质感、“新”建筑的时尚。

2.1 “旧”建筑的质感

旧建筑的质感主要是针对旧建筑在改造过程中最大程度保留原本建筑内的本质特征和情感因素,在保证旧空间整体结构不被破坏的情况下添加新的元素符号,从而达到旧建筑原始质感。

广西阿丽拉阳朔糖舍酒店,早期由一所废旧的糖厂改造而来,故取名“阿丽拉阳朔糖舍”,见图1。设计师通过保留旧建筑的本质特征并融合新的元素,达到新旧共生之间含蓄连接的设计理念。保持建筑外形原本坡屋顶样式与屋顶角度,增加了具有现代特色的门窗和栅栏,使得建筑和周围环境相融合,设计上新建筑外形简单,不仅增添了新建筑元素,又保留了原本的建筑特征。

图1 广西阿丽拉阳朔糖舍酒店一角

位于伦敦市中心的大英博物馆采用的也是相似的改造方法(见图2),由于博物馆藏书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原有的空间很难满足当时的需求,经过对内部空间的合理改造之后,只是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增加了现代元素钢架玻璃顶,不仅满足了当时博物馆的藏书需求,而且整体的建筑外观也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图2 伦敦市大英博物馆内部

2.2 “新”建筑的时尚

新建筑的重生和旧建筑的改造是有所不同的,新建筑的重建主要是在原有环境的基础上增添新的时代特征,新的面貌,新的感觉,新的元素...主要以新建筑风格为导向进行改造设计,改造后的建筑整体外形以新建筑为主,并在细部处理上保留旧建筑历史文化,从而达到“新旧”共生的设计理念。

如重庆—厂山鬼精品酒店改造项目(见图3)整体建筑以现代风格特征为主,以现代材料薄板结构与金属幕墙构成的“裙摆”,创造出符合现代功能需求的酒店接待、休闲与多功能开放服务空间,最大程度还原了山城的自然空间。在细部处理上以粗粒的老墙面和裸露的水泥梁柱相互对比烘托,设计师完美地创造出一种情境:虽身处酒店空间,既能感知改造后的当代美学,也能回忆起老厂房作为工业遗存的历史美学[7]。与之设计手法相同的改造项目如莫干山三秋美宿(见图4),该位置前身是业主的祖宅,希望通过改造使得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更加具有活力与生机。由于房子使用时间年久,并不能满足当今的功能需求,所以在整体结构上多使用现代的钢架与玻璃,局部上也尽量保留了老房子的木梁和材料,软装设计上多使用与当地特色相关的竹条编制,朽木花瓶等手工制品,整体设计即融入了新的活力又帮助人们重新认识乡村的价值。

图3 重庆印制一厂山鬼精品酒店

图4 莫干山三秋美宿内部一角

2.3 “新旧”共生模式的联系与区别

为什么当今社会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共创绿色家园,早些年的建筑行业只会选择肆意拆建,既破坏了环境,又损坏了具有历史文脉的老建筑。“旧”建筑的质感、“新”建筑的时尚,两种方法均是以保护历史文脉为前提同时注入新生元素特征进行改造设计,通过“新旧共生”模式来展现建筑改造之后对社会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文化内涵。“旧”建筑的质感主要是最大程度的保留原有建筑本质特征,最低程度的干预,最优化的历史还原,在其基础上达到历史和现实的平衡。“新”建筑的时尚则是引用最新的时代元素,增加其新的,满足当今人类需求的功能特征,使改造后的建筑在周围环境中彰显出来,并区别于周围环境,体现出新建筑的生机与活力,同时将旧有元素“藏”于新建筑内,延续其历史文脉。

3 启发

在当今新建筑发展相对完善的同时,关于旧建筑改造也逐步做出了很多研究。本文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与研究,得出下列两点启发。

3.1 避免一蹴而就的改造设计

“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建筑改造亦是如此,文明是人类创造的,需要长期保存和广泛交流。旧建筑的存在不仅为城市保存了珍贵的历史记忆,同时也为城市增添了文化价值。现在的一些改造项目过于偏激,一方面是盲目的追求结果而肆意的大拆大建,从不考虑建筑本身的内涵和历史价值所在,只是所谓的外表华丽而内心空虚。另一方面则是过于保守化,在旧城区内的建筑内部空间狭小,结构设施不完善,很难满足当今的需求。这两种改造手法都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没能将“新”“旧”元素相融合,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

3.2 达到美学的平衡

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就像一本历史书,不仅记录了历史的发展历程,同时也见证了工程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建筑并不是始终如一的,而是要考虑到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整体的发展脉络,在旧有元素和新生空间中寻求美的平衡,这就需要在设计的处理上考虑统一、协调、拼接、比例、尺度等手法的运用,美并不是心里的预设,而是物质本体的生成。部分人认为少数改造项目外表破烂不堪,而内行人却看得出其中的美和价值所在,可毕竟每个人的审美不同,感觉美的形式千变万化,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中把握好新旧碰撞时的尺度。

4 结语

历史是不断进步的,建筑的发展也是如此,不管是新替代旧,还是完全摒弃旧,都存在偏激,发展是一个持续更新迭代的过程。新旧共生的处理模式就是针对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融合,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

猜你喜欢
新旧共生建筑
《茄克衫》新旧标准探讨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耕读事 新旧人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看看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怎么干
新旧桂系决裂之变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建筑与环境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