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蕊莉 常亚娜 王晓燕 钟友兵
(1.濮阳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濮阳)河南 457001;2.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 北京 100089)
根据互联网调查显示,截至2020年12月底,我国大学生人数已达4183万,且随着我国社会信息化的全面提升,大学生已占总网民数的4.14%,成为网络空间活动主体的一部分。但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的薄弱、网络信息安全知识的缺乏和网络信息安全防范能力的不足,造成其遇到突发网络安全事件,不能灵活应对,使其存在不少网络安全隐患。进而使得高职院校学生深受信息骚扰、网络诈骗、信息泄漏的困扰。而高职院校大学生作为技术性人才,其自身网络信息安全素养关系着个人信息安全的同时,也关系着国家安防和社会稳定。因此,迫切需要关注新时代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现状,从学生、学校、家庭、国家和社会多角度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关于网络信息安全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即符合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高职院校教育的需要,同时也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培养策略,从而能够帮助学生增强网络信息安全意识,丰富网络信息安全知识,提升网络安全防范能力。为学校、国家和社会营造一个好的网络环境。
早在2006年,学者贝静红[1]通过问卷调查发现,50.3%的大学生对待网恋持一种“不提倡、不反对”的理解和宽容的态度,这间接反映出大学生网络交往存在潜在的危险性和不确定性。学者梁榕尹[2]2016年的问卷调查发现,“遇到朋友、同学或者老师通过网络发消息说遇到困难需要借钱”,54%的学生会亲自确认后再做决定,但仍有12.2%的学生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第一时间伸出援手。这说明虽然大部分学生警惕性增强,但仍有部分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比较薄弱。学者白雪[3]通过研究发现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信息适配意识薄弱,在网络上搜索就业信息时,忽视对自身是否与岗位需求相匹配的考虑;同时也发现在就业过程中,高职院校学生对信息道德规范方面自我约束力相对较差。学者高百惠[4]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倾向于向“网友”诉说个人情绪和痛苦,从而让“网友”有了行骗的机会,进一步加深了其身心的伤害。学者李晓君[5]研究发现高职院校学生搜索信息、分析信息及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学者杨光武[6]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参加全国网络选拔赛的表现,发现学生普遍对数据库的熟悉程度不高。学者韩雪平[7]研究发现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创新发展能力有待提升,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展专业知识的能力欠缺,智慧教育环境有待完善。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计算机的普及相对国内比较早,所以在网络信息安全素养方面的研究起步也相对比较早。其研究方向不仅有横向的广度,也有纵向的深度。以美国为例,国家层相关行业专家深入基层,结合实际情况分别制定了关于高校教育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和中小学教育的《中小学学生学习的信息素养标准》,使不同阶段的教育运用不同的信息素养标准,进而让每个教育阶段的网络信息素养的培养都有标准可依。除此,国家也鼓励专家和相关机构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制定具有学科特点的信息素养标准,如人类学与社会学科的《人类学与社会学领域信息素养标准》和心理学方面的《心理学信息素养标准》。同时,国家也颁发了《保护网络空间国家战略》,旨在提高全民的网络安全意识,进而确保国家网络安全。早在1999年,欧盟就启动了《安全网络计划》,进而使青少年能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提高网络防范能力和增强网络抗风险能力。澳大利亚每年开展“国家网络安全意识周”活动,鼓励企业和社会团体共同举办,以此来帮忙民众规避网络信息安全风险,确保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由此可见,国外关于信息素养方面的研究都比较成熟,活动多样化,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
相对而言,我国关于网络信息安全仍处于发展阶段。北京市图书馆学会早在2005年就已深入研究北京地区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素养,并发布了关于北京地区大学生信息素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这为后续其他地区针对当地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学者刘新华[8]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当前高校对网络信息安全相关教学和实践活动较少,不能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学者黄美娟[9]建议网络信息安全的教育和思想政治等其他学科教育融合到实际的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学者张兵[10]在信息自制、信息获取、信息需求及信息研究四个方面的基础上,构建出了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虽然有很多学者从多角度、多层次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目前相对权威的结论还很少。不同的学者提出的影响网络信息安全素养的因素也各不相同,对于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的行为习惯、相关知识和学习态度研究的也相对浅薄。但随着国家大力推行职业教育,各高职院校也在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教育资源的建设,虽然高职院校学生网络信息安全素养存在很多问题,但其信息素养已有了明显的提高。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育者开始关注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培育。但目前还没有一套相对比较完善的培育模式,以及能够评价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素养能力的模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素养的现状的调查和分析,研究出一套比较完善的培育模式,有效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素养。为此,本文通过前期大量阅读相关文献,从网络信息安全意识、网络信息安全知识、网络信息安全防患能力和网络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四个方面设计了调查问卷,并进行了详细的实证分析。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素养现状进行调查,通过前期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本次调查问卷的编制方式为自行编制。调查问卷题型分为多选题和单选题,并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调查,总共设置36题,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个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网络信息安全意识;第三部分是网络信息安全知识;第四部分是网络信息安全防范能力;第五部分是网络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在调查方法上,主要在微信平台上以二维码形式发放;问卷调查执行时间为2021年12月,为期15天。
良好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是安全上网的基本保证。从图1的数据可以分析出来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对自身所处的网络环境有着相对比较高的安全感,约8成的学生认为当前的上网环境是安全的。其中5.85%的学生认为非常安全;26.51%的学生认为比较安全;46.76%的学生认为一般安全。与之相反的是,8.14%的学生不知道当前的网络安全状况;11.27%的学生认为比较危险;仅1.46%的学生认为非常危险。
图1 高职院校学生对当前网络环境的安全感
分析图2的数据可以发现学生对校园网的安全感有所变化;其中仅有5成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的校园网比较安全的。43.63%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的校园网是安全的,学校已经采用了一定的安全防护措施;仍5.01%的学生认为非常安全,可以放心使用;与之相反的是,12.32.%的学生认为有危险,有可能会被攻破;5.43%的学生认为非常危险,随时有可能会被攻破。还有33.61%的学生不了解校园网的安全情况。
图2 高职院校学生对所在学校的校园网的安全感
学生通过哪些渠道学习网络信息安全知识至关重要,通过分析表1和表2的数据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参加网络安全相关活动的情况与自身对网络安全知识的了解程度不成正比。虽然有23.17%的学生没有参加过任何网络安全相关的活动;但仅有1.88%的学生认为自己非常缺乏网络安全知识,6.05%的学生认为比较欠缺;同时有将近50%的学生虽然通过网络安全相关课程、专题讨论、宣传材料和通过网络或电视学习过相关知识,但是48.85%的学生认为自己了解的程度一般,30.69%的学生比较了解。由此可见,虽然学生通过现有渠道学习了相关知识,但其效果并不理想,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通过任何渠道学习过网络信息安全相关知识,却认为自己对网络信息安全知识的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表1 网络信息安全相关知识的学习情况
表2 学生对网络信息安全知识的了解程度
通过分析表3、表4和表5发现有20.25%的学生的手机和电脑上面都没有安装任何杀毒软件;虽然有79.75%的学生安装了杀毒软件,但也有10.02%的学生从来不对自己的设置进行查杀,还有28.6%的学生什么时候想起来什么时候查杀。进而就造成了25.06%的学生电脑或手机中病毒或木马;56.58%的学生深受垃圾邮件的困扰;21.71%的学生遭遇过个人信息被盗;5.43%的学生个人财产受到损失。由此可见,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防范能力相对欠缺,需要加大对其进行相关培育。
表3 高职院校学生设备上安装杀毒软件的情况
表4 高职院校学生安全软件查杀手机或电脑的频率
表5 高职院校学生遇到的网络信息安全事件
如图3所示,通过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遇到网络诈骗后,仅有3%的学生选择报警,有31%的学生选择自己独自承受,不告诉任何人;同时,根据图4发现有40.77%的学生认为当前网络信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比较完善;10.81%的学生认为非常完善;3.83%的学生认为非常欠缺;6.76%的学生认为比较欠缺;37.84%的学生认为一般。
图3 高职院校学生遇到网络诈骗后的态度
图4 高职院校学生对网络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现状的理解
但通过更深入的分析发现,年级越高的学生,选择告诉老师和家长的人数越多。这也间接说明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直接或间接的熏陶,网络信息安全素养还是有所提高的。但学生仍然对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比较欠缺,法律意识薄弱;遇到网络诈骗后,不会第一时间选择打电话报警,仅仅向老师、朋友和家长倾诉,甚至有3成的学生选择独自承受,长此以往将会对其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
通过分析本次调查问卷发现,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素养仍然不理想。需要各方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此来加强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培育,提高学生辨别网络信息真伪的能力,增强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的了解。本文针对新时代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素养的培养提出以下建议:
(1)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增加关于网络安全知识课时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每一位大学生必修的关于计算机的一门课程,但根据调查发现由于该门课程开设在大一第一学期,课程内容多,课时少。计算机教师为了在有效课时内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计算机知识,仅设置了2-4个学时讲解有关网络安全相关知识,甚至有些班级舍弃了该部分内容。因此,增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时,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网络信息安全相关知识,甚至可以让学生进行网络攻防实战,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
(2)在思想政治相关课程中增设有关网络信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课时
思想政治课也是每一位大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是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信息法律法规的主要渠道之一。因此将网络信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知识纳入思想政治课程中,使课程更加丰富,更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时也能使大学生更加了解网络信息安全现状以及网络安全战略的思想,老师也可以带领大学生分析和探讨网络安全领域的热点话题或者焦点问题,从而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增加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知识。
(3)学校丰富网络安全宣传形式
根据调查发现,目前大部分院校在网络安全周,已经通过拉横幅、贴宣传海报等形式向学生普及网络信息安全知识。但仍需要增加多种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形式;例如:演讲、竞赛、培训、游戏、电影和专题讲座等,以满足各种爱好的学生的需求。
(4)辅导员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有关网络安全方面的班级活动
辅导员是参与学生学习和生活最多的管理者之一,也是最了解学生的家长之一,可以结合班级特色、学生特点及班级机制,通过定期开展各式各样的贴近学生的班级活动,制定班级规范,在丰富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网络安全防护意识。
(5)心理学老师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针对遭受过网络诈骗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或者完善心理干预机制。可以通过完善校园心理辅导机制,开设阳光健康的心理教育活动、建立心理咨询室等方式来不断提升大学生网络心理素质,从而规避风险的发生。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新时代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素养的现状,并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实施性对策,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