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农药残留检测过程的质量控制措施

2022-10-13 07:38陈镜清
食品安全导刊 2022年26期
关键词:检测法分析方法农药

陈镜清

(惠安县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大队,福建泉州 362100)

在对茶叶中的农药残留进行检测时,相关单位与技术人员要明确其检测结果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农药残留检测。具体检测中,应采取合理的措施对检测质量进行控制,从而保证检测结果的有效性。

1 茶叶农残检测结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茶叶中含有矿物质、维生素、色素、香气成分、茶皂素、茶多糖、茶氨酸、咖啡碱和茶多酚等多种化学元素,加之检测人员、设备、操作熟练度和标准物质等多方面的影响,易导致茶叶中的农药残留检测结果不准确[1]。同时,若检测方法的检测限较高,也会对农药残留检测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因此,在具体的茶叶农药残留检测中,检测单位与技术人员不仅需通过合理的方法进行检测,还需采取科学的措施控制检测质量,从而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 茶叶农药残留检测主要方法分析

2.1 气相色谱检测法

气相色谱检测技术是目前茶叶农药残留检测中的一种常用检测技术,该技术适用于挥发性、弱极性和热稳定性的农药残留检测,如有机氯、菊酯和有机磷类等的农药残留。具体检测中,需通过基质固相分散技术对茶叶样品进行前处理,并与响应面分析法相结合,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对茶叶中的农药残留进行检测。通过动态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方法对样品进行处理,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法(Gas Chromatography-Election Capture Detector,GC-ECD)检测茶叶中的农药残留,从而实现30~300倍高富集因子的获得。该方法具有很低的检出限(Limit of Detection,LOD),在茶饮料农药残留检测中,其LOD均可控制在1 μg·L-1内[2]。

2.2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

在对茶叶进行农药残留检测的过程中,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也是一项广泛应用的检测技术。其中,ELISA具备较高的检测精度和灵敏度,是茶叶农药残留现场检测中的一种经济而快速的检测技术形式。具体检测中,可以微孔板为基础进行实验室检测,以聚苯乙烯管为基础进行现场检测,从而准确检测茶叶中硫丹的残留量。该方法具有很低的检出限,实验室检测法的检出限仅为(0.8±0.1)μg·kg-1,现场检测法的检出限仅为(1.6±0.2)μg·kg-1[3]。

2.3 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法

采用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法对茶叶中的复合农药残留进行检测,可保证检测的精确度和灵敏度。因此,该方法在目前的茶叶农药残留检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最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检测技术、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技术等。相比传统的选择性离子监测而言,质谱多反应监测技术可在农药残留含量超低的情况下具备更好的识别性,且线性范围更宽,再现性和准确度更高。具体检测中,可先通过单壁碳纳米管在固相微萃取装置中对茶叶样品进行前处理,再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来进行纤维萃取,从而对茶叶样品中的农药残留进行检测。同时,通过该方式获得的萃取纤维可进行50次的重复使用。该方法的LOD较低,在0.025~0.240 ng·mL-1[4]。因此,通过该方法的合理应用,可实现茶叶中噻虫啉、啶虫脒、吡虫啉、噻虫胺和呋虫胺等农药残留的精准检测。

2.4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

在茶叶农药残留检测中,部分杀虫剂的蒸汽压较低,或热稳定性较差,所以GC检测技术并不适用,如N-甲基氨基甲酸酯和氨基甲酸酯类的杀虫剂等。因此,可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进行农药残留检测。目前,用来进行成品茶以及茶制品农药反流定向分析的HPLC检测方法已有多种。其中,柱后光化学反应荧光检测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技术是最常用的检测方法。具体检测中,主要将比例为3∶1的乙腈和水用作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同时将氟氯菊酯、氟胺氰菊酯、氰戊菊酯、氯氰菊酯和甲氰菊酯分离。通过荧光检测器,可对茶叶样品中含有的19种痕量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进行科学测定。此种检测方法具有很低的定量限和LOD,经实践研究发现,其定量限在0.05~0.08 mg·L-1,LOD在0.005~0.030 mg·L-1[5]。

3 茶叶农药残留检测质量控制措施分析

3.1 加强茶叶样品制备中的质量控制

在对茶叶中的农药残留进行检测时,样品质量的良好控制是确保其检测质量的关键。在此过程中,检测单位与技术人员需对茶叶样品的代表性及其均匀性加以有效控制。需采用均衡四分法对重量一定的茶叶样品进行分配,各选择对角的两部分样品,并将其混合均匀,通过植物粉碎机将其粉碎。还需要对粉碎机转速加以严格控制,避免粉碎过程中的温度过高使残留的农药分解。且茶叶样品数量不能过少,否则会导致数据失去代表性。通过加强茶叶样品制备过程的质量控制,可为后续的农药残留检测质量保障奠定良好的基础。

3.2 加强试剂采购与使用质量控制

在茶叶的农药残留检测中,通常需应用到多种化学试剂,如活性炭、氢氧化铝、弗罗里硅土、无水硫酸钠、乙腈、乙烷和丙酮等,其性质和品质将会对检测结果的精准度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为实现茶叶农药残留物检测质量的有效保障,具体检测中,检测单位和技术人员需严格做好试剂采购和使用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采购中,可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检测仪来鉴别各种试剂的化学结构,也可通过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鉴别试剂的光谱峰纯度,从而有效确保各种化学试剂的采购质量,避免试剂质量不佳对茶叶农药残留检测结果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也需严格做好各种化学试剂使用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对于脱水处理中应用的无水硫酸钠,需在700 ℃高温条件下灼烧4 h,然后用干燥器将其保存备用。对于低含量农药残留检测中应用到的有机试剂,应先采用过重蒸馏的方式进行提纯处理,经处理后才可以使用。对于柱层析净化过程中应用的活性炭、氢氧化铝和弗罗里硅土,需通过高温灼烧以及冷却活化后才可以使用。此外,为实现此类试剂用量的良好控制,具体应用中,可通过农药标准物质淋洗曲线试验法来明确其中各种物质的净化和吸附能力,从而实现洗液物质配比以及用量体积的科学调整,使样品达到最佳的净化和分离效果。

3.3 加强试验检测用具的质量控制

在茶叶的农药残留检测中,也需应用到很多试验检测用具,如分析仪器、辅助设备以及玻璃试验器皿等。具体检测中,为有效确保农药残留检测结果的精准度,检测单位和技术人员需加强各种试验检测用具的质量控制。例如,在玻璃器皿使用前,要先通过适当的试剂将其浸泡清洗好,充分洗刷和干燥后才可以使用。此外,在配制农药残留标准物质储备溶液中使用的玻璃器皿,要做到一次性使用,从而有效防止标准物质在前处理过程中受到污染。对于检测中使用到的气相色谱以及液相色谱等仪器设备,需定期做好校准工作,并严格按照规定对其进行维修保养,使用过程中也需做好仪器设备的性能检查,使试验检测用具的质量得到良好控制,从而有效控制茶叶农药残留检测的准确性。

3.4 加强分析方法方面的质量控制

在对茶叶中的农药残留进行检测时,应用到的分析方法较多,包括实验室内部制定的标准分析方法、行业标准分析方法、国家标准分析方法以及国际标准分析方法。就性质而言,这些方法可按照筛选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进行划分。因此,在具体检测中,需根据茶叶中的农药残留检测种类和限量要求对检测方法进行合理选择。如果只对其中的某一种农药残留进行检测,要先明确所选检测方法的最低LOD能否达到其残留限量的最高值(Maximum Residue Limit,MRL),如果高出残留限量的最高值,则该方法不可使用。而在通过一种新的检测方法进行茶叶农药残留检测时,检测单位和技术人员要对该分析方法进行确认试验,包括该方法的标准曲线、标准回收率试验、精密度试验以及LOD最低值试验等。

例如,在对一种新的分析方法进行回收率试验时,需对禁用农药的分析方法额定低限、分析方法2倍额定低限以及10倍额定低限进行回收率试验。如果已经制定出了MRL,可通过MRL、分析方法额定低限以及选择一个合适点进行回收率试验;如果MRL未制定,可通过常见限量指标、分析方法额定低限以及选择一个合适点进行回收率试验。表1为茶叶中农药残留回收率试验参考标准。

表1 茶叶中农药残留回收率试验参考标准

在对一种新的分析方法进行精密度试验的过程中,需通过分析方法的额定低限、2倍额定低限以及10倍额定低限进行精密度试验。如果MRL已经制定,可通过MRL、分析方法额定低限以及选择一个合适点进行精密度试验;如果MRL未制定,可通过常见限量指标、分析方法额定低限以及选择一个合适点进行精密度试验。具体试验中,至少需要进行6次重复测定。表2为茶叶中农药残留精密度试验中的变异系数参考标准。

表2 茶叶中农药残留精密度试验中的变异系数参考标准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茶叶中的农药残留进行检测时,检测单位和技术人员要注重检测方法的合理选择,同时也应采取合理的措施控制其检测质量,从而保证茶叶中农药残留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这对于茶叶中农药残留检测质量的提升和茶叶质量的保障具有积极的影响,可进一步确保饮茶者的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地降低过量农药残留对饮茶者的危害。

猜你喜欢
检测法分析方法农药
无人机喷洒农药 农药混配顺序
未来三年将淘汰十种高毒农药
基于EMD的MEMS陀螺仪随机漂移分析方法
农药打得少了 好桃子越来越多了
一种角接触球轴承静特性分析方法
中国设立PSSA的可行性及其分析方法
农药二次稀释 防治一步到位
T-SPOT.TB检测法和荧光定量PCR检测法在诊断结核病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改进检测法的STATCOM建模与仿真
基于电流平均值的改进无功检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