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刚 王洋 陈丁 熊玉章
近年来,由于人民群众精神文明生活的丰富、休闲观光等需求的增加,渔港建设的同时,需要充分考虑休闲观光等功能的拓展。201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的《全国沿海渔港建设规划(2018-2025年)》明确提出,建设美丽渔港。2019年12月13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沿海渔港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印发,要求加强渔港监管,改善渔港环境。2021年,国家扶持建设15个渔港经济区项目试点,美丽渔港(人文渔港)是渔港经济区建设的五个重点内容之一。探究如何建设美丽渔港,是“十四五”期间现代渔港建设研究中值得探讨的热点问题。
邵超峰等从港口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与落实、生态港口的规划与建设、生态港口指标体系的建设、港口功能的转变与产业结构的优化、港口发展模式的选择等方面讨论了我国生态港口的建设思路与发展对策。蒋凯提出,进一步推进港口生态圈建设,加强生态发展规划,构建清洁低碳的港口用能体系,完善生态港口评价指标体系,健全相关法律法规。邵丽红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安全型生态人文港口,实现港口与城市绿色发展协同互动,推动生态共治共享。
栾曙光等提出,多功能生态环保型渔港是在传统渔港功能定义的基础上增加休闲渔业功能、生态环境协调功能、活鱼蓄养交易功能、生态渔业功能、深加工功能、防台避风功能。刘春荣提出,要用多元化思维和生态优美理念,努力建设“形状优美、功能齐全、空气清新、秩序井然、海水清澈”的美丽渔港。方君旺提出,渔港规划设计要保持前瞻性、市场性、综合性、文化性、生态性等五个方面。孙龙提出,为适应渔业经济的多元化与生产活动的变化,渔港应实现功能多样化和渔港渔村一体化,保持景观美化,形成舒适的生产及生活环境。陈自荣等提出,渔港除了满足渔船停泊作业、补给、休整、渔货流通及加工外,还应以渔港为中心,增加休闲、旅游、度假、娱乐等功能,不断推动渔区二、三产业的发展。周鑫等提出,在保障渔港基本功能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当地海洋文化与历史传统,融合海岛海湾生态旅游,将渔港建设成为体现渔业经济发展、展示渔区风貌和渔港城镇特色的重要窗口。吴静通过对连云港地区传统渔村的实地考察研究,从景观设计视角对渔村生产性景观素材进行挖掘、提取和设计,使之成为渔村中最具特色和生命力的旅游景观。陈宏通过渔港小镇的规划实践,阐述分析了三者之间从空间和内涵两方面的融合方式。尹力借鉴了国内外渔港小镇发展现状及趋势,提出了生态优先、文化传承、功能复合的渔港小镇可持续发展策略。杨友艺提出要打造渔业经济示范点,促进产业聚集发展,实现“以港养港”的良性循环或进行“港村一体化”运营,做到渔港与渔村发展的相辅相成。
闸坡国家级中心渔港(以下简称“闸坡渔港”)位于广东省第四大海岛——阳江市海陵岛(见图1),三面环山、港池宽阔,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优越。闸坡渔港作为粤西地区的枢纽渔港,拥有岸线4449m,水面面积约140万m,陆域配套有3.5万m的闸坡中心渔港水产品交易物流中心、35家水产加工企业及制冰厂、冷冻厂、修船厂等生产服务设施。
图1 闸坡渔港鸟瞰图
闸坡渔港建港较早,初期规划缺乏一定前瞻性,目前存在港区环境差、陆域无发展空间、依港治港效率低、港区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等突出问题。
1.港区环境“脏乱差”
闸坡渔港的基础设施经过多年建设,基本满足渔港生产服务功能,渔港西侧洲仔峡防波堤改造成桥梁后对改善港内水体交换起到一定促进作用。渔港原有高桩码头310m、重力式码头293m,码头表面及护轮槛破损严重,污水收集和消防设施配套不完善。闸坡渔港周边工厂、酒店林立,距离居民生活区较近,又承担了居民生产、生活和休闲综合功能,陆域污染源、部分卸鱼码头冲洗水、渔船污水等直接排海,影响了渔港水质,使得港池水体污染较为严重,进而影响了闸坡渔港形象和多元化功能的充分发挥。
2.休闲旅游发展环境有待提高
闸坡渔港以南防波堤为依托,通过现代渔港项目建设改造配套一批商业设施,在休闲旅游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但在港城联动、渔业文化和民俗文化传承、生产生活设施配套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休闲文化内容和形式较为简单,渔家文化、民俗文化、海洋文化风情不足;环港大道目前宽窄不一、路面破旧,没有完整的排水体系,公共厕所、沿途照明、绿化设施配套不完善,人行车行混杂,存在较大安全隐患,难以快速形成合力和集聚效应。
3.渔港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闸坡渔港综合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对渔船、船员的管理有待加强,未能充分将现代化科技手段有效应用到日常管理中,渔港综合管理、捕捞渔获物定港上岸、渔业执法监管、统计分析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缺乏信息化支撑。亟需借助信息化手段,构建业务综合、上下贯通、开放高效的渔船、渔港、渔民、渔获物综合管理应用平台,最终打造“智慧渔港”。
广东省十分重视渔港建设和管理,2019年,选择条件相对优越的闸坡渔港试点建设美丽渔港项目,提升渔港环境,推进港区亮化、生态绿化、环境美化,打造文明渔港、人文渔港、景观渔港、宜游宜居渔港,逐步塑造可参观、可复制现代渔港样板区,对全国美丽渔港的规划建设有一定示范意义。
1.对码头岸线进行规划及整治
建设美丽渔港首先对港区岸线功能进行统一规划和整治,建立良好的岸线生产秩序和功能分区。综合考虑闸坡渔港现状,港区北侧陆域规划为生产功能区,渔业生产和综合管理岸线1295m,南侧陆域规划为休闲旅游功能区,休闲渔业岸线508m,加强岸线管理,实现各区域功能使用上互不影响。
方案重点对码头面进行重新改造,增设污水收集管沟、消防管线和护轮槛。拆除突入港池内影响渔船安全航行的破旧高桩码头,疏浚休闲渔船码头前港池水深,同时对港内僵尸船及两处碍航礁石进行清理。
2.配套渔港污染防治设施设备
水域配套垃圾清理船、水上收污船、水质在线监测系统与分析系统,设置垃圾岸基吊放装置,陆域对现有垃圾中转站进行改造,配套环保垃圾箱、废旧渔具收集箱、废油收集及油水分离设施、环保宣传设施,将港区各类垃圾纳入地方市政垃圾处理系统,港区污水收集后排入市政污水处理系统。
方案结合渔港拓展休闲旅游功能的需要,按照旅游公厕标准设计,除考虑充足的男女厕位、儿童厕间和无障碍厕位外,还考虑了母婴室、儿童游玩区、管理间、开放式休息区、开水供应等功能,配套了便利店等设施,多处配置半开放空间,空气流通性更好。
3.整治及美化道路系统
方案重新规划环港路网走向,调整主干路的路幅宽度至13.5m,实现双向四车道。路面采用彩色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两侧人行便道分别采用透水广场砖、室外型木塑地板、洗米石等,打造细部效果。主干道沿线主要种植大王椰子和大腹木棉,其他绿化带里配种多种多样的小型树木和花卉,沿途配套造型别致的路灯,与码头作业区之间以护栏、花箱、绿化带等多种形式实现分离,码头作业区共设置八组进出港闸口,使渔港作业区实现封闭式管理。
4.沿港区岸线街道进行风情改造
重点对沿环港大道的临街建筑进行风情改造(见图2),包括对现有建筑物外立面重塑、现有输冰桥立面美化等,将位于路口转角处的原污水泵站进行翻建,打造港区标志性钟楼,对永久性建筑以装修改造整面外墙为主改造,对简易临建区以加装整面遮挡墙为主并辅以彩绘等手法改造,体现渔家风情、海洋风情、疍家风情,最终使整条街道尽显亮丽。在新建闸坡水产品交易物流中心入口处,新建渔港景观性标志1处,体现渔家文化、海洋文化,打造美丽渔港新名片和网红打卡地。
图2 街道风情改造立面效果图
5.建设渔民风情园
为做好闸坡疍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方案规划建设疍家文化渔民风情园(见图3),总占地面积5200m,整体为一艘疍家渔船的造型,疍家文化渔民风情园内共设置三组功能性建筑和四处功能性构筑物,分别为疍家文化馆、文创馆、互动体验馆、疍家文化墙、海螺屋、吊桥、立体感围墙。
图3 疍家文化渔民风情园鸟瞰效果图
6.建设数字渔港管理平台
借助数字地理信息、数字视频监控、北斗定位、泛在物联网、云计算等高科技手段,搭建闸坡数字渔港管理系统,重点完成可实现“依港管船”“依港管人”“依港管安全”“依港管渔获”的高分辨率实时监控、渔船进出港报告、渔港防污染、渔获物定点上岸和可追溯等功能建设,提高闸坡渔港数字管理和服务水平。
7.渔港灯光改造工程
为进一步提高海陵岛生态旅游的知名度,实施渔港夜景灯光改造工程。闸坡渔港横向跨度约为900m~1200m,景观载体层次丰富,照明元素可有海水、驳岸景观、城市建筑、山体等。以山体城市建筑为背景,通过多媒体声光电技术手段,利用场景灯光、建筑灯光、植物灯光、高远投光灯等构成水陆一体全景灯光秀,驳岸灯塔渔船等演绎的夜景画卷配合港湾水上倒影,能形成更加绚烂的效果(见图4)。
图4 渔港夜景灯光秀专场
闸坡渔港的建设,有效推动了循环性、生长型、持续型渔业产业发展,对于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助力地方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推动我国其他地区渔港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美丽渔港建设首先要做好港区水陆域功能区的合理规划,坚持规划引领、高标准设计、有序管理。水域规划要做好生产渔船、公务船、休闲渔船的分区锚泊,岸线要做到分区停靠、分区管理,并设置明确的标识,做到各类船舶进出及停靠通畅有序、互不影响。陆域规划要与城乡规划和旅游规划等相衔接,优化空间布局,修造船、冷藏制冰、交易加工、物资补给等生产性功能区建议结合港区生产码头布局集中布置,休闲旅游等多元化功能区结合休闲旅游岸线的布置与生产功能区分开,做到功能分区明确,留有发展余地。
美丽渔港管理模式上要积极创新,可由当地政府或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成立渔港建设管理中心或企业性质的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明确渔港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制定渔港港章,落实渔港管理和驻港监管的详实工作方案,完善美丽渔港日常管理制度,保障美丽渔港的有效管理和环境维护,也可委托第三方公司对港区环境进行管护。探索将一部分渔港土地或经营性设施交予渔港管理公司经营,从中获取经费,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实现“以港养港、良性循环”的目标。加强信息技术在渔港综合管理中的应用,搭建数字渔港管理系统,建设智慧渔港。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环境保护放在美丽渔港建设的突出位置,把渔港污染防治设施设备配备作为美丽渔港建设的优先内容。渔港水域应配备清污船和收污船,卸鱼码头应配备固定式或移动式水力冲洗设备,设置污水收集沟、池,露天交易的中心渔港、一级渔港宜修建卸鱼棚。渔港应设置含油污水收集点,配备含油污水专用收集桶或建造含油污水储存池,应配备油水分离装置,对含油污水进行分离,满足污水排放水质要求后,排入市政生活污水管道,分离后的残油由具备相应处理资质的专业机构进行处置。渔港生产污水、生活污水应优先考虑纳入市政污水处理系统,渔货加工过程产生的生产污水经处理后,水质应满足市政污水处理系统相应的水质标准要求。港外无接收系统时,港区内应配套处理能力与污水日产生量相当的污水处理站及污水分流收集管网,污水处理标准为达标直排入海标准。固体废物应分类收集处置,并纳入所在地市政固体废物接收处置系统。港区范围内宜配套固定式公共厕所,受环境条件限制、作为短期应急措施时,可配套移动式环保公厕。渔港陆域应根据条件进行绿化,宜种植适宜地区气候并具备较强空气净化能力的乔木、灌木或花卉。在渔港主干道沿线或者显著位置,设置永久性渔港污染防治宣传设施。
一是渔港采用环抱式防波堤建设方案的,在规划设计阶段,必须要对港内水体交换情况进行物模或数模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防波堤建设方案进行优化,尽量降低防波堤建设对港内水体交换产生的不利影响。二是在保障港内作业和锚泊泊稳安全的情况下,优先采用透空式、浮式防波堤工程技术,保障港内水体交换。三是对采用实体结构的防波堤,设置导水孔洞,或增设过水闸门,增加防波堤导水功能。四是做好港区红树林的保护和利用,充分利用红树林护岸改善港内水质,打造自然协调渔港。
在美丽渔港建设过程中,要把许多亲水性、景观性设施放入项目中统一设计、同步建造,实现“渔业+文旅”融合发展。在功能设置上,融入人与海的亲水性设计理念,体现出渔港建设的文化性,防波堤除防浪以外,还可以设计成海钓平台、观海步道、观景台等设施;码头把平常的混凝土单调路面变成具有海洋风格的铺面,以增添港区的休闲氛围;护岸则可以考虑亲水阶梯或兼顾垂钓岸线功能;绿化区可加入体现出海洋风情的景观小品;临近港区若为砂质海岸,可考虑改造成海滩浴场,这样能增加人与大海接触的场所与机会。在视觉效果上,渔港应多取材当地天然的材料作为表面装饰,其外观造型与所采用的色彩应与当地环境协调,使海域自然景观与渔港相互融合。
渔业渔村文化因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也造就了每个渔港发展的独特性。在当前港产城融合发展的新渔港时代,应把美丽渔港项目与美丽乡村建设统筹规划,加强渔业文化保护传承,注重保护传统渔业村落和渔村特色风貌,充分挖掘当地传统渔业文化的价值,尤其是经过长期渔业活动积淀出的渔村文化,包括节庆活动(开渔节、祭海仪式等)、文化形态、生活形态等。把以渔港印象、渔村记忆、海鲜美食等元素构成的特色“渔文化”,纳入渔业全产业链体系中,因地制宜发展渔人码头、海鲜餐饮、海洋文化遗迹等渔业休闲旅游配套。将美丽渔港多元化建设与渔港周边观光旅游资源联合开,以区域性观光旅游为主题,将旅游观光活动串珠成链,形成带状观光区域,吸引广大游客到渔港休闲观光,扩大美丽渔港项目的产业拉动效应,提升渔业生产附加值,促进渔民转产转业。
充分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解读美丽渔港建设规划、宣传做法经验、推广典型模式。加大美丽渔港建设宣传力度,形成正确舆论导向,引导全社会广泛关注、协力支持。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强化重大决策和项目的公众参与,畅通公众意见反馈渠道,引导社会公众全过程参与项目的实施和监督。另外,可协调和鼓励当地渔业村镇、渔民专业合作社,划责任片区参与美丽渔港的环境管护,营造全民参与建设管理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