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宇
(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 福建福州 350108)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每个教师必须要清楚的时代职责。其中,“如何培养人”是教育实践的过程,是落实目标的具体途径,而“立德树人”就是这个重要问题的答案。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但这种教育却不仅限于思想政治课程,各个学科都可以渗透思政元素,用课程思政的观念统领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
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是通过学科专业课程来承载教学育人功能的理念和方法,从而实现学习者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内化与融合。高三的学习虽然紧张,但处在该阶段的学生思维和认知方式进一步成熟,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已经学习高中学段的大部分知识,拥有一定的学识和视野基础。这些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在面临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正确的价值辨析和认同能力。因此,高三的教学是落实课程思政、实现课程育人的良好载体。如何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三生物学教学呢?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出发,在情境设置、问题引导和素养培育等方面,优化教学设计。下面以“新冠病毒”微专题为例,说明教师该如何在梳理教学内容、创设真实情境、倡导问题导向及培育核心素养中优化教学设计,把思政元素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科育人。
教学内容是一堂课教与学的出发点,高三复习课的教学内容梳理尤为重要。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有效梳理可以让课堂教学脉络清晰,能引导学生串联相关知识、联想迁移,构建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前,要清楚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间的逻辑关系及呈现顺序、可设置的情境、能提出的问题,以及渗透思政元素的内容。
在微专题复习中,教师应首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主题,然后根据主题来组织教学内容。此时,思维导图是一种梳理教学内容很好的手段,如图1是“新冠病毒”微专题的教学内容。
图1 “新冠病毒”微专题教学内容
教师再根据梳理的教学内容,预设课程思政的切入点,以期学科教学与学科育人密切融合。例如,在怎样预防新冠病毒的教学内容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防疫体会,使学生认同国家对疫情防控所采取的积极措施,深刻认识国家政府对人民生命的尊重,体会到疫情防控中的制度优势;在谈及“新冠疫苗”时,介绍我国科研工作者的卓越贡献;在谈及民众配合积极参与检测和自我隔离时,引导学生总结新时代公民应该具有的法治意识和公民品格;在谈及新冠病毒检测时,赞颂医务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在谈及新冠病毒的治疗时,引导学生讨论建设方舱医院等智慧举措,引发学生讨论每当有地方爆发疫情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动,使学生认识到中医药在新冠治疗中的全程参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情境的创设不仅是知识转化为素养的必备途径,也是传达课程思政理念的良好媒介。结合真实情境的思政教育可以避免说教的空洞,避免植入思政内容的生硬,让思政元素更自然地融入学科教学,使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因此,教师要以真实情境为载体,找准课程思政的联系点,让问题的解决与课程思政理念相融合,使学科教学与思政教育形成协同效应,让学科育人更有深度。
“新冠病毒”微专题的教学设计,以“疫情防控战斗”为贯穿整节课的情境素材,设置“病毒的侵袭与机体的防御”“医务工作者的坚守”“我们该如何正确应对”等递进性的情境,串起整个课堂教学。教师利用发生在身边的真实事件为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有时还会使学生有较强的代入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更加深刻。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能认识到“新冠病毒变异速度快、传播能力强”是防控艰难的关键原因,认同病毒的这些特点是由它的结构决定,进而体会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学生能认识到即使接种了新冠疫苗,在防控新冠病毒时仍然不能大意,要做到科学防护、自觉遵守防疫规定是阻断病毒传播途径的有效行为。另外,学生还深刻认识到疫情防控需要每一个人的配合,一两个不遵守防疫规定人的行为可能给疫情防控带来很大的威胁,因此,“能自律,有责任感”应该成为自身成长需要具备的公民品格。
问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在有效的教学中,教师要能不断地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问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但是要让学生在思考中培育其高级思维品质,问题的设置显得尤为关键。好的问题设置要有梯度,让学生进行有根据的思考;好的问题设置要有条理,让学生进行有逻辑的思考;好的问题设置要有深度,让学生的思考触及事物的本质。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创设的情境等,设置有层次、有深度、最终能指向思政教育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让会思考的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受到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新冠病毒”微专题中,教师在提供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技术(实时荧光定量RT-PCR)资料的基础上,设置如下问题:①该技术的原理是什么?②需要哪些条件?③与普通PCR的区别是什么?④哪些因素会影响荧光强度?⑤什么是核酸检测Ct值?⑥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中,我国把“核酸检测Ct值≥35、阴性”作为解除隔离或者康复的标准之一,这个标准远高于西方。这意味着什么?上述6个问题的设置是有层次的,思维的深度也在不断加强。问题①指向学科基础知识,学生回忆就能回答;问题②在还原旧知的同时,需要学生结合资料的学习才能回答;问题③则不仅需要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还要将之与新获取的信息进行对比,进而归纳出答案;问题④、⑤需要根据资料理解后作答,其中④又为⑤的概念认知做了铺垫;问题⑥引导学生的价值判断,让学生将情境材料的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感受到我国在新冠病毒的防控中,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生命权视为最大的人权,努力保障每一个人的生命安全,这样的政府才是负责任的政府,这样的党才是值得人民信赖的党。
生物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生物学教学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师需要通过学科活动,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进行科学探究,提炼并认同生命观念,进而形成社会责任的“担当和能力”。课程思政与生物学课程的目标和宗旨是同向而行的,教师要挖掘学科教学中的思政元素,让课程思政成为教学的落脚点,能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新冠病毒”微专题中,在复习新冠病毒的组成结构和侵染过程时,教师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用“结构与功能观”分析病毒结构和功能相统一,运用“进化观”认识清除病毒的重要性:只有让病毒丧失繁殖的温床,才能彻底地阻断病毒的变异与进化。在病毒的检测和预防中,教师要充分展现我国能集中力量攻克科研难题,制备疫苗、检测试剂和抗病毒药物等,在社区动员、医疗资源调配等方面做到细致快捷,照顾到每一位患者,让学生充分认同我国的制度优势。在新冠病毒的溯源中,尽管还没有确切证据,但是病毒来自野生动物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教师可结合已被确认的很多感染人类的病毒来自于野生动物的事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使学生认识到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这节课最后的落脚点指向“我们该如何正确应对”。学生学习后,又认同以下观点:当在面对疫情中的各种消息时,要学会分辨消息的真假,不信谣不传谣;当遭遇疫情时,遵守防疫规定,非必要不外出,外出则做好个人防护;当遇到违反防疫规定的人和事时,不作壁上观,进行规劝或者举报;当力所能及时,贡献自己微薄力量,如担当志愿者参与社区防疫,宣传防疫知识和先进人物事迹等。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课程理念。在高三生物学科复习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能更好地发挥学科的育人价值。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挖掘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的联系点,选择合适的情境、设置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实现素养培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