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融合团队导师组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2-10-13 07:21刘先斌刘亭尹艳红黎业生吴子平
科教导刊 2022年24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评价

刘先斌,刘亭,尹艳红,黎业生,吴子平

(江西理工大学材料冶金化学学部 江西 赣州 341000)

在经济高速发展与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新环境下,高等教育中的研究生教育已然成为科技创新与高层次科研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的战略发展与科技创新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同时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017 年1月,国务院批准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正式步入“双一流”建设新时期。建设实施办法对新时代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教育提出新要求,明确了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和核心任务。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必须培养其具备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全方位的思维方式。然而,随着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的培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困难。第一,培养制度与方案难以满足研究生的快速发展需求,教育需要国际化、全面化。传统的培养制度与方案不能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第二,传统单一的导师培养模式难以跟上研究的发展,科技已呈现膨胀式发展,单一的导师知识体系难以促进更大的创新;第三,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没有提升,创新意识不够,创新能力缺乏,实践能力欠缺。其中导师制是不可忽视的一大元素。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加强研究生培养的内涵建设。

1 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建设

人才和科技创新的主体,研究生的教育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一流人才的内涵是培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正确的价值观念与理想情操,以及专业知识结构全面,创新与实践能力突出等。根据布鲁姆的教育观点,目标是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质。其中知识层面包括所学的知识结构以及掌握知识的能力;技能层面则囊括了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以及对国际前沿科技与技术的认知程度;品质方面则是树立的理想信念、人格品质以及道德修养。新时代研究生培养的内涵建设在于它是对研究生教育过程质量的考察,是对培养方案、过程以及目标全方位的考核,从注重研究生的学术成果转向注重研究生的自我成长与能力提升,保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产出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实现研究生的高质量内涵培养。同时,能够为国家创新发展提供人才后备力量。

当前,研究生教育已明确将学术导师作为第一负责人,不仅在科学知识与能力锻炼、学术认同与职业能力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对研究生的道德品行与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成长与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研究生对创新、实践以及学术思想的感知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导师的辅导方式,导师对于其创新、实践以及学术思想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前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与成效表明,良好的导师指导能够促进研究生接触与掌握经典理论与前沿知识、了解本领域关键的科学难题,熟悉本领域前沿进展、精通本学科新的研究方法,特别是自己课题的研究经历以及基本的项目汇报与论文发表,从而大幅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科研水平以及学术成果。因此,导师的综合能力,包括指导模式、指导过程以及参与程度等,是保障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高等教育中必须强化研究生导师的制度与质量,构建合理的导师团队以避免单一导师指导的各种短板,如知识体系结构单一、创新思维有限、指导辅导不足等。

2 多学科融合团队导师组的建立方案

高质量的研究生培养教育需要从研究生主体到学校、导师以及培养成效全方位进行评价,只有完整的方案才能培养出符合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多学科交叉融合团队导师组则是基于学校个性化的培养制度与方案,充分考虑研究生的兴趣与特长、主动性与可塑性,借助学校各级研究平台,在导师组对实验与组会指导全覆盖的辅导下,实现高质量的研究生产出目标,具体体现在政治思想与品格,创新与实践能力以及最终的学生成果上(图1)。对于新兴的专业,学生、学校、平台、导师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尤为重要,真正做到以应用为导向,突破基础理论研究。以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研究方向为例,涉及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化学、化学等专业知识,因此指导导师组需要兼顾这些专业,研究生的课题开展才能更加顺利,学生的知识才能得到全面提升。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多学科融合团队导师组的建立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图1 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导师组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2.1 建立完整的导师组培养制度

围绕一流人才培养宗旨,积极探索多层次螺旋协同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多层次螺旋协同的培养体制是指通过学校、学院与导师各级间的协同作用,从培养模式一级一级细化实施,压实各级责任,螺旋式负责到底,进而完整地监督、评价导师组及其对研究生的指导成效,同时建立健全监督与考核机制。学校提供基本保障,包括研究平台,测试分析中心以及各种奖助学金,最重要的是对导师组进行监管与评价。学院层面则可协调研究生的课程学习、科研活动以及日常生活等,为科研提供全方位支持。通过建立导师组制度,还有助于导师获得在科研项目的创新、研究领域的延伸、科研合作与转化等各个领域的深化,从而逐渐提升导师组的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为研究生的指导提供有力的支持。定期举办校级、院级的各种学术与教学交流和比赛活动,加强导师组内部的交流与学习。一方面通过丰富的交流活动促进培养制度的落实,同时能够促进学生向优秀的研究生培养典型案例学习,进而摒弃导师固有的模式与培养层次,还弥补了实践教学的不足。

2.2 建立结构合理的导师组人才

当前科学与技术空前发展,人才梯度结构合理的导师组对于研究生的创新培养尤为关键。建立不同学科优势、不同专业背景和学术层次的导师组,通过其在知识点与面、指导方式等方面的互补作用,克服传统单一导师制存在的思想理念片面、知识结构单一、辅导方式简单、培养质量欠缺等方面的问题。具体的可以以本学科为主,相近学科为辅;涵盖教授、副教授与讲师等职称;重点体现知识结构与能力相互补的结构层次人才。同时结合国内外合作课题组导师的交流指导,充分实现资源共享;聘请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进行定期交流指导。导师组人数控制在5 至10人,不宜过多,避免指导意见不统一,讨论范围过于宽泛。多学科融合导师组通过从多角度综合指导研究生,包括学生的基础知识、实验过程、论文写作等都有导师组特定的人员负责与指导,不仅可以保证研究生高质量的创新与实践,还可以拓宽研究生的基础知识面和前沿学术视野,更重要的是研究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主动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最终实现了高效、全面、连续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与目标。

2.3 搭建高效的导师组交流指导平台

学术与科研需要不同观点、不同层面的碰撞才能形成更为完整、准确的研究成果。建立基于导师组的学术研讨会以及研究生的组会平台,强化导师组间以及学生与导师组间的交流,第一,实现软/硬件资源的共享,极大地促进研究生的课题进展,掌握更广泛的知识面。第二,对课题有针对性地指导,高效促进科研项目的推进,强化研究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通过前沿课题的研究进展汇报,可以相互学习借鉴。通过导师组的平台交流可以达到老专家“传、帮、带、导”的作用,在培养研究生的同时也可以实现对年轻导师的指导。对课题的指导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指导研究生探寻重要的科学技术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实现重要突破,由重大科学问题突破领导小组负责;第二阶段为指导研究生将科研成果进行整理、归纳、提炼,形成高水平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由论文督查指导小组负责。

2.4 完善导师团队的评价机制

20 世纪90 年代美国通过了《高等教育修正案》,为高等教育教师考核评价提供了思路与保障,而后逐渐形成了以学生评价、学系评价和同行评价为主体的三元一体评价体系,最终形成了全面的、多元的导师评价制度。我们可以结合国情借鉴国外发展成熟的导师教育评价体系,建立适合我国教育现状,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科学的导师团队评价机制,进而激励理念先进与成效显著的多导师团队的建设。我们认为科学系统的多学科交叉导师团队的评价内容可以从导师的多方面基本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工作交流素质和知识创新素质等),管理能力(包括实验室管理、团队建设以及参与学科发展等),科研能力(包括近五年来承担的国家、省级课题、发表的高质量论文专著、获奖专利情况等),指导能力(包括教学技能、培养思路、指导成效和获奖情况等),已毕业研究生情况(包括已毕业研究生的学习工作能力、单位社会评价以及发展潜力与空间等)以及国内外合作交流程度等多方面建立量化的考核指标体系。评价方式可以结合学生、院系以及同行等不同角度开展,考核指标权重有侧重。通过相互贯通、细化评价体系,注重导师培养过程与培养成效,避免出现导师团队虚化作用和流于形式。通过完整科学系统的评价机制,为导师团队的有效运行提供有力的保障。

3 多学科融合团队导师组对研究生的培养成效

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江西理工大学碳纳米材料与柔性器件团队坚持以一流人才培养为目标,汇聚一流教师资源、一流实验条件、一流培养制度与平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得到了学生、老师以及高校与社会的认可。导师组团队包括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化学等专业背景硕士导师,以及联合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导师,同时导师组都有国外访学以及国内重点学术平台的交流经历。针对新能源方向,特别是碳基纳米材料及其器件应用研究的特点,通过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极大地实现了研究生培养的内涵建设。主要的成效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综合能力:项目组织协调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每周组会统筹、课题汇报到实验室的运行与维护都极大锻炼了研究生的能力;通过课题设计、方案探索及实验改进,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对国际前沿领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通过对项目机理的深入探索测试与基础分析,进一步巩固了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参加组会与学术会议,基本技能与沟通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磨炼。此外,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得到了高校以及就业企业很好的认可。

学术成绩:团队已培养近五十名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高质量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百余篇,包括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和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等材料能源领域国际权威期刊,他引次数超过800 余次,3 篇论文入选ESI 学科高被引论文,相关研究成果获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获省政府优秀学生称号2 人次,获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3 人次,获国家奖学金4 人次,研究生人均发表学术论文2 篇。申请授权专利超20项,其中8 项专利实现成果转化,转让金额达1800 万元,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并拓宽了市场前景。

自我评价:在读与已毕业研究生对团队的周组会、多导师团队讨论指导以及实验指导全过程有很高的认可度,对于其全方位的指导,包括学习能力、思考方式、探索思维以及动手操作等,都有了飞跃的提升。课题讨论过程、毕业分享中对研究方向的把握以及能力与自信都有很高的评价。从刚刚毕业的本科生蜕变成综合能力突出的研究生,已适应更大的舞台。对自身思想、能力以及学术成果的考核都极其满意,树立了自信心。

未来发展:团队培养的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的比例超过50%,学校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南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学生就业的企业包括柔宇科技、蜂巢能源等大中型高科技企业,从事项目研发等工作。在已毕业的研究生当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研究生典型,如2017 年已毕业的刘亭同学,被华南理工大学录取攻读博士,博士期间在国际材料、能源顶级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和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发表学术论文,现已入职高校继续开展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研究,将自身多年从事研究学到的科研思想、能力以及技巧等传播至下一代研究生,为高校高质量的研究生培养贡献自已的力量。

4 总结与展望

作为高等教育中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在提升科技创新与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伴随着研究生体量增加以及培养质量要求的提高,传统的教育模式难以满足当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导致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不强、实践能力欠缺和综合素质不高。通过分析传统单一导师组培养模式的不足,结合新时代背景下研究生的内涵培养,优化培养制度与培养模式,提出多学科专业背景交叉融合导师组的四位一体培养模式。碳纳米材料与柔性器件学科团队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已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方案。从学校顶层设计制订了完整的培养制度与方案,结合各种先进的平台以及导师组的全覆盖指导,实现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大幅度提升,不仅研究生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其创新实践能力和学术成果都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未来的发展也显示出无限的潜能。建立创新型的团队式导师组培养模式能够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及综合素质,提升我国研究生在全球市场和国际化教育中的竞争力,促进高等教育、社会与科技的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评价
导师的猫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和谐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