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正式开放签字《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变暖而起草的国际公约,1994年生效,确定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达成,设定了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规定了缔约方的减排任务,确定了清洁发展机制、联合履行机制和排放贸易机制三种灵活合作机制。2015年,《巴黎协定》正式通过,为2020年之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作出安排,并且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承诺2030年前CO
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CO
排放量,实现CO
“零排放”。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CO
排放,温室气体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由此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顺应了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大势。
4)缸套水系统:本系统是由4台发动机中的缸套水(106~108℃、10 t/(h·台))分别与板式换热器A1~A4换热,换热后96℃热水汇合,经汇合后送到板式换热器B与烟气换热器,经烟气换热器升温后送至ORC机组发电,排出70℃的水与板式换热器B出水汇合回到板式换热器A1~A4重复循环。
2020年我国GDP达到101.60万亿元
,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时我国是世界年度碳排放最多的国家之一,面对全球范围内开展气候行动的趋势,我国主动提出加强国家自主贡献以及“双碳”目标,主动承担起大国责任,为实现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作出努力,是对国际社会关注的积极回应,表明我国积极进行气候治理的决心,同时也是体现我国融入全球治理、体现大国责任担当的表现,也是提升全球气候治理领导力与话语权的重要途径。
(3)通过计算得到不同叶片数搅拌桨的混合室中单位体积混合能,分析对比得到混合效率最高的为5叶片搅拌桨,其中3叶片和4叶片的搅拌桨混合效率相当。
交通行业也是碳排放量占比较高的行业
,因此设立相关政策规划,推动减少交通行业碳排放。实现途径是推行新能源交通工具和利用数字化提升交通运输效率。在推行新能源交通工具方面,推动燃料清洁化以实现交通出行、人货运输的绿色化。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可以借鉴部分国家禁售或限售燃油车的做法,提高新能源汽车占比。在交通运输数字化方面探讨构建自动化的多式联运体系,优化运输模式,提高利用效率,同时部署自动汽车、无人机来提高交通系统的智能化。
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碳减排,主动顺应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潮流,积极布局碳中和,已初步具备实现碳中和条件
。
该课程从考勤、课堂参与度、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期末闭卷测试以及两项关键性任务的完成质量等方面进行形成性考核。大纲明确告知学生该门课程的考核具有稳定性和规范性,不因任课教授的不同而有相应改变,考核标准保持一致。从具体的评分标准来看,学校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有较高要求,拼写、语法和标点符号,每错一处就扣一分。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美国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培养学生的学术英语写作能力,大学里还有各种线上线下写作实验中心对学生进行指导,确保学术写作不会成为学生科学研究和职业发展的绊脚石。而我们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并无学术写作的教学安排,大学里又并非各专业都有科研和写作指导,学生的学术写作水平自然较弱。
温室气体排放有效控制。2020年碳排放强度与2015年相比下降18.2%,提前完成了我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2020年目标;重点领域节能工作进展顺利,2019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与2015年相比降低15%以上。节约能源的成本,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球新能源汽车55%,目前是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最多的国家,植树造林见成效,森林资源面积逐年增长。
(3)分析条件,寻找条件的交集,利用双轨迹作图.只需思考关于点B的条件的交集,首先,点B满足∠ABD=30°且∠ABD的两边过定点A与D,则点B的轨迹为定角轨迹;其次,点B满足AB=AC,AC是定长,则点B的轨迹为定长轨迹.因此,点B就是这两个轨迹的交点.
工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碳排放
,目前各国也制定了相应政策,并采取了一定措施来降低工业部门的碳排放,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少碳排放。对建筑行业进行绿色改造,发展新型建筑材料、改进施工方式与流程、提高老旧建筑改造效果等方式对减少建筑行业碳排放有重要作用。
我国碳排放总量巨大
,2020年约占全球的29%,是美国的2倍多、欧盟的3倍多,实现碳中和所需的碳减排量远高于其他经济体。欧美各国经济发展成熟,碳排放进入稳定下降通道,而我国GDP总量虽跃居全球第二位,但人均GDP刚突破1万美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发展的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碳排放尚未达峰。同时,我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所要付出的努力也远远大于这些国家。
各级各有关部门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及时发布洪水预警,全面排查危险地区群众,提前转移受洪水威胁人员,有效保障了群众生命安全。灾区各级政府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安置和救济工作力度,保障了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针对房屋损毁多、洪水时间长的实际困难,黑龙江省强化受灾群众集中安置与投亲靠友安置,全力推进房屋修缮重建,确保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帮助群众尽快返迁。由于“以人为本”始终贯穿于各个工作环节,大江大河洪水未造成一人死亡,灾区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更大力度推进节能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加快推进规模化储能、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发展,推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在节能、清洁能源领域的创新融合。
降低化石燃料的消耗,推进能源体系清洁低碳发展,推进水电发展,安全发展核电,加快光伏、风电发展,构建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同时,推动能源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加快提升能源产业链智能化水平。
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严格控制能耗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推动能源资源高效配置、高效利用。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着力提升新基建能效水平。
可再生能源发展具有规模优势,能源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十三五”以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可再生能源装机年均增长大约12%,新增装机年度占比超过50%,总装机占比稳步提升,成为能源转型的重要组成和未来电力增量的主体。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突破10亿kW,比2015年底实现翻番,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43.5%。其中,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均稳居世界第一。截至2021年11月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约23.2亿kW,同比增长9%。其中,风电装机容量约3亿kW,同比增长29%;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2.9亿kW,同比增长24.1%。
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持政策持续完善。绿色金融、绿色债券快速发展,为清洁能源企业融资带来便利,国家碳市场的启动将进一步激发企业加大节能降碳领域投资力度。
“双碳”目标,除了响应《巴黎协定》约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彰显大国责任和担当外,在加速我国经济和能源转型方面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意义。我国油气资源相对匮乏,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效率低,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不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面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国提出了“双碳”目标以控制碳排放,倒逼能源结构调整,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化石能源还会带来经济负担和能源安全问题,要想实现碳中和,我们就必须逐渐降低化石能源的使用量,找到其他可替代的清洁能源。而这个转型过程,对经济和社会都是巨大的机遇和红利。碳中和将推动我国发展从以化石能源为主向非化石能源过渡,对我国实现能源独立,确保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当这些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我国仍处于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能源需求旺盛,抑制能源总量、全面碳减排任重道远;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我国产业结构中制造业仍占较大比重,产业转型任重道远;发达国家以非煤能源为主体能源,而我国尽管已成为风力、光伏、水力发电能力最大的国家,但仍以煤为主体能源,能源结构转型任重道远。
清洁能源具有资源量丰富、环境友好、可循环性的特征,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率是调整能源结构的重要途径
。因此通过发展清洁能源、提高清洁能源占比以调整能源结构,逐步推动能源脱碳,进而减少碳排放以实现碳中和。
发展和推广节能技术和设备。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其中包括废弃物(生活垃圾、秸秆等)的能源化、资源化利用,高耗能行业产品的再生(废钢利用、再生铝、塑料循环利用等)以及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负碳技术是吸收转化CO
技术,是最终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必要技术,这类技术主要包括农林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应用(CCUS),生物质能碳捕集与封存(BECCS),以及直接空气碳捕集(DAC)等。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
,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即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CO
进行提纯,继而投入到新的生产过程中进行循环再利用或封存。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不断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增强草原、绿地、湖泊、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固碳能力。
制定并出台国家层面的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
,通过法律法规保障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机制和政策体系的实施以及长期CO
减排目标的实现。确立国家统一管理与地方部门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应对气候变化管理体制。加快建立CO
排放预警体系,加强CO
排放形势分析和决策支撑体系建设。
建议各地和国有大型企业重点行业制定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
,科学准确设定“十四五”减排目标和实施方案,为力争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各省制定适用本省的CO
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摸清CO
排放历史、认清排放现状、分析排放趋势、研判峰值目标、明确减排任务。因地制宜提出有力度的碳中和愿景及实施路线图,实现本辖区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深度脱碳。
碳排放权交易是将碳排放作为商品,即把CO
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买方通过向卖方支付一定金额从而获得一定数量的CO
排放权,从而形成了CO
排放权的交易。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CO
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与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碳市场会通过市场机制来推动各类技术更合理有效的应用。
Allocation arms:because this is a registry study,there will be no designed allocation arms.All patients enrolled in the study will continue to receive any necessary medical care for ischemic stroke at the discretion of their treating health care providers either in the hospitals or at home.
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初期以电力行业为主,开展上线交易。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全国碳市场的启动,将有效助推电力行业降低碳排放。在碳市场配额分配的排放基准值逐渐收紧下调的情况下,全国碳市场在扭转发电碳排放上升趋势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将支持发电行业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峰,有助于落实中国力争碳排放2030年前达峰的目标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愿景。
[1]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1-02-2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十三五”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EB/OL].(2021-10-21).
[3]张胜,王斯敏.碳达峰、碳中和,重大考题如何破解[N].光明日报,2021-04-29(15).
[4]谢天赐,马子娇.厘清定义:“双碳”的基本概念与产生背景[EB/OL].(2021-08-20).
[5]翟桂英,王树堂,等.全球主要经济体碳中和愿景、实施举措及对我国的启示[J].环境保护,2021,49(11):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