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沿海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是特殊的沿海湿地生态系统和重要的潮间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具有防风消浪、保护海岸、固碳储碳、净化海水、调节气候、再造陆地等功能,被誉为“海岸卫士”“造陆先锋”和“海洋绿肺”,对维护生物多样性、美化海岸景观、发展海洋旅游和开展海洋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中国红树林自然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福建、香港和台湾,建有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深圳福田红树林鸟类自然保护区、山口国家级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漳江口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等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浙江地处东南沿海,海岸线7046 公里,拥有海域面积约26万平方千米,相当于陆域面积的2.56倍,有“陆域小省,海洋大省”之称。浙江省是中国红树林栽植的北界,历史上曾有过多次较大规模的引种造林活动,但目前保存率较低。为了科学推进浙江省红树林发展,本文总结了浙江省红树林的栽培历程与现状、研究进展,并探讨了浙江省红树林保护发展的建议,进而为浙江省红树林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目前对脊柱肿瘤的外科治疗有多种手段,如传统的开刀手术治疗和微创治疗。有截瘫风险或已经发生截瘫的一部分患者,需要进行开刀手术,通过手术切除病变解除脊髓神经的压迫,重建脊柱稳定性后依然可以自主行走,生活自理。患椎体溶骨性转移瘤、骨髓瘤、血管瘤的一部分患者可选择微创治疗,如粒子植入术(针对恶性肿瘤)、经皮椎体成形术等,这些治疗方法能够降低截瘫的风险。
李先生的女儿是国内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大多数时候,都是李先生独自生活在曼哈顿。按国内一般空巢老人的状况,他该是“蜗居”在一所空旷而孤独的大房子里,自怨自艾,每天要么守着电话,要么站在家门口,数星星盼月亮地盼着女儿回来。
早在1957 年,中国便率先人工引种红树林到乐清西门岛,1958年瑞安也有秋茄红树林引种成功的报道。从上世纪50年代到本世纪初,温州永嘉、平阳、瑞安、苍南、龙湾、乐清以及台州、宁波都有过红树林引种或栽培,这一时期累计种植秋茄红树林约460公顷。
堰河村隶属于“湖北十大名茶之乡”五山镇,境内五堰分布错落有致、水资源丰富,数条支流水体清澈,自山涧流下,从穿过村区汇入堰河。村子周边山峦起伏,空气清新,竹木茂盛,遍地绿茶飘香,拥有1200亩生态茶园。为丰富茶文化内涵,堰河村相继建起了茶坛、茶圣厅、奇石馆、农博馆等景点,游客在品茶之余,可参观茶叶加工区,了解杀青、揉碾、烘干、提香、筛选、包装等茶叶生产的全过程,还可拜茶圣,读茶经,祭茶坛,赏奇石。2010年堰河村被评为“湖北旅游名村”和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
根据2020年的调查统计分析显示,目前红树林的主要造林树种是秋茄和苦槛榄,总计393.79公顷,其中,苦槛榄18.27公顷、秋茄375.52公顷。红树林分布集中在温州和台州,其中温州257.01公顷、台州129.76公顷。
《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规划(2016—2025)》提出,红树林造林4.87万公顷,其中计划在浙江省乐清市、温岭市、玉环县等3个县(市、区)营建690公顷红树林;国家自然资源部和国家林业与草原局联合印发的《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中要求,到2025年,浙江省新植红树林200公顷。
随着国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视,并提出“南红北柳”“蓝色海湾”国家重大海洋生态工程,海洋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到了新高度,红树林的保护与发展得到了强有力的发展,红树林研究成果得到了有效的推广应用。2013年,原浙江省温州市海洋渔业局利用海涂围垦的资金尝试开展第一个红树林生态补偿项目,并在龙湾树排沙岛成功营建了浙江省第一个红树林生态补偿项目示范基地,展示了红树林的生态效益。2013—2021年,浙江温州和台州地区利用海洋生态补偿、蓝色海湾建设等资金,大力发展红树林,造林保存率达80%以上。红树林造林项目严格执行浙江省红树林造林技术标准《红树林造林技术规程》(DB 33/T 920-2014),每个项目制定设计实施方案、严格选择宜林地、种植管护和验收标准,保障了造林一片,管理一片,成活一片。
探索了浙江人工红树林系统监测评价体系,揭示了秋茄不同地理种群结构特征和研建了其种群生物量及碳储量评估技术。
2013 年,红树林进入造林发展的新阶段。温州市海洋渔业局尝试开展了红树林生态补偿项目,并取得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开启了由海洋部门应用海洋生态补偿和生态修复专项资金开展红树林造林。造林地点主要有台州玉环,温州地区的乐清、洞头、龙湾、瑞安、平阳和苍南,同时舟山、台州三门也开始少量造林,造林面积约300公顷。
通过多年实践,浙江目前建成西门岛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苍南鳌江口红树林保护区、温州龙湾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其中保护对象之一为红树林生态系统。2020年编制完成的《浙江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2020—2025)实施方案》提出,营造和修复红树林面积457.2 公顷。其中,营造红树林200公顷,保护修复提升现有红树林257.2公顷,实施红树林区域的监测评价和关键技术研究推广应用,建立红树林良种种苗保障性苗圃。
2000年以来,在浙江省科技厅、省林业局、省海洋渔业局以及温州市林业局等多个部门专项科技经费的支持下,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等单位分别组建了红树林研究团队,组织开展了红树林的相关科学研究和示范推广,针对浙江红树林营建中树种较为单一、抗寒种质资源缺乏、宜林地选择和造林技术缺乏等技术难题,系统开展了红树植物引选、营造林技术、耐寒种植选育等核心技术研究,并形成了抗寒红树引种及造林配套技术研究成果。近年来完成著作两种,制定发布浙江省地方标准《红树林造林技术规程》(DB 33/T 920-2014),具体研究进展如下。
开展了红树林资源调查、资源收集、引种及抗寒性评价试验,引进无瓣海桑、拉关木、木榄、红海榄、老鼠簕、白骨壤、秋茄、尖瓣海莲、桐花树、海漆等红树植物,系统研究了秋茄、桐花树在浙江地区生物生态学特性及物候期,目前引种成功的有桐花、海漆、秋茄。
尽管我们确认NAFLD是一个新发现的结石病的危险因素,但NAFLD导致肾结石的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目前普遍认为NAFLD和肾结石的共同危险因素如肥胖、脂质沉积、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反应等可能是导致二者相关的主要因素。
构建了中国高纬度海域生境浙南人工红树林营建关键技术体系。针对红树林区域普遍存在互花米草危害,人工清除难度大,与红树林争夺生存空间,致使红树植物生长不良,甚至被消亡等问题,研究提出造林地互花米草控制和利用配套技术,有效控制互花米草恶性扩张趋势,平均提高造林成活率40%以上,节约了造林抚育成本50%以上。明确了最适造林滩位,集成研创了树种和宜林地选择、栽植方法、种植密度、互花米草防控等红树林营建技术,制定省地方标准《红树林造林技术规程》(DB 33/T 920-2014),为中国高纬度海域生境人工红树林营建提供技术。
选育出国内首个红树植物秋茄良种“龙港秋茄母树林种子”,并揭示其耐寒生理分子机制,在瓯江口建成秋茄种质资源圃,收集秋茄种质45 份,开发构建了一套中国秋茄核心种质的指纹图谱。提出了秋茄红树在红树林非天然分布区采种及育苗技术,为秋茄红树林进一步北移提供了种苗和技术支撑;在龙港鳌江口建立良种母树林50 亩、在瓯江口建立容器苗基地20亩,每年提供良种种苗100多万株。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遍及中华大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方针,使各行各业的经济建设开始复苏和焕发生机。科学、教育、文化、艺术事业的蓬勃发展,也促进了北京印刷业的繁荣和发展。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北京印刷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高质量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与发展,认真执行《浙江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2020—2025)实施方案》。加强组织协调,协调落实红树林保护修复任务和保障措施。县(市、区)履行红树林保护修复主体责任,完善红树林保护制度。强化目标考核、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市级主管部门,实时进行监督、评估,实现目标确定与干部实绩考核有机衔接,确保方案顺利实施和保质保量完成,做出浙江省的窗口示范。
加大红树林专项资金和政策支持。落实兑现《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 年)》(自然资发〔2020〕135号)关于红树林造林给予的建设用地指标奖励,将获得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转化为生态补偿资金用于红树林保护、修复、新造林及监测评价研究。积极争取国家中央资金支持,省、市、县投入配套资金。研究市场化、社会化投融资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发挥资金合力。
开展红树林专项研究,助力全省红树林工程建设。以浙江省农科院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为技术依托单位,建立浙江省红树林研究中心,重点加强红树林耐寒优质种质选育、宜林地选择、高质量红树林抚育管理措施、红树林北移种植技术、红树林增汇技术、生物多样性维持技术,以及效益评价等科技攻关,解决滩涂生态修复技术难题并将适用的科技成果进行推广应用,为浙江省滩涂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维持、蓝碳增汇、红树林保护修复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加强红树林保护地管理机构建设。完善龙港新美洲红树林湿地公园、龙湾海洋公园和玉环国家级海洋公园的管理机构。在全省沿海红树林湿地率先建成以市、县两级林业科技推广站为骨干的完整的技术推广体系。通过加大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及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和创办林业科技型产业,示范推广林业新技术、新成果在工程建设上的应用。
加强宣传、公众参与和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宣传红树林保护修复教育,对典型案例、有效模式和先进人物进行广泛宣传,进一步提高认识,形成全社会重视支持红树林修复工程良好氛围。在各红树林自然保护地建立专门的宣传栏。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红树林保护修复的积极性,建立健全社区共建共管机制,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发挥媒体、公益组织和志愿者的作用,畅通监督举报渠道。推动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和前沿成果,展示浙江省红树林保护修复成功经验、技术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