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思维下高校专利管理机制创新研究

2022-10-12 14:32王博弘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2年8期
关键词:专利权科研成果专利申请

王博弘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专利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资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作为推动国民经济进步的主心骨,愈发重视专利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地位,在专利申请、授权及其管理方面存在优势。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的职能,是推动我国迈向知识产权强国的重要力量。两者在科研转化方面的成果,促进了我国产业创新良性循环,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对校企之间专利的数量、质量以及制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高校中专利管理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1 我国专利发展现状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WIPO)2016—2020年的世界知识产权指标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dicators,WIPI)报告,我国2014—2019年各类专利的申请量统计以及增长趋势见表1、图1。

图1 2014—2019年我国各类专利申请量趋势图

表1 2014—2019年我国各类专利申请量统计表(件)

2014—2019年各国专利申请量比较见第77页表2。在世界范围内,我国连续6年在各类专利申请数量上较第二名优势明显,总体呈现增长趋势。

表2 2014—2019年各国专利申请量比较 (件)

作为“世界五大专利局”之一的中国,在几十年的时间内,依靠自身知识产权体系,在发明创造领域建立起了庞大的专利数据库,并基于此为世界各科研领域的高质量创新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根据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名单,我国的排名虽逐步提升,但依旧在以色列、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之后,位列第十四位。因此,我国不仅要注重专利的数量,而且应当确保专利质量的提升,确保在重要技术领域的研发突破,逐步向知识产权强国迈进[1]。

2 校企间专利合作情况

对于具有较高创新价值的发明专利,基于Inco-Pat全球专利数据库检索数据统计,2020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人构成以及公告授权的发明专利权利人构成占比见第77页图2、图3,企业和高校为最主要的申请和授权群体。

图2 2020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人构成

图3 2020年公告授权的发明专利权利人构成

在市场和政策的双重效益下,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学研创新等方面合作逐渐增多。校企合作主要包括二者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推广、技术应用等多个维度开展交流合作活动。校企基于各自的优势,在科研创新产业结构上达成互补,形成丰富的技术资源体系。

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提出了促进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的措施建议,明确了高校处于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基础性重要地位。校企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合作主要体现在科研创新上。高校能够获得企业的资金设备支持,以此完善自身的科研成果,提高科研成果商用价值转化能力;同时可快速知悉市场的科研需求,指导自身的研究方向。企业则利用高校的科研实力与成果,缩短自身产品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保证产品快速迭代更新,增强自身效益与市场竞争力。二者共同完成研发项目,共担风险,共享利益,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互利共赢[2]。

3 校企专利情况比较分析

基于国内IncoPat科技创新情报平台,对校企间发明专利的质量及其权利维持情况作比较分析。

3.1 校企专利质量对比分析(2016—2018年)

考虑到发明专利存在较长授权时间,故以2016—2018年发明专利授权数量排名前十的高校和企业为例,对其总体授权率进行分析比较研究(见表3),数据收集时间为2020年4月26日。

表3 高校、企业发明专利授权率统计表

由表3可知,在排名靠前的校企之间,发明专利授权率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且高校的发明专利授权率相较于企业高出约3~5个百分点。

在科研资金相对充裕的前提下,相较于急需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的企业而言,高校在专利申请的态度上更加谨慎。在多数企业中,通过对相关研发部门和员工的考核激励,在牺牲一定专利质量的前提下,增强了企业申请专利的意愿,加快了科研成果的转化速率。高校的创新研发时间相对较长,且对科研成果及时转化的需求不如企业急迫,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自身专利申请的创造性,其授权概率也更大。同时,企业基于专利商业实用价值的考虑,权利要求书尽可能保持了较宽的保护范围,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授权率,反观高校,一般不存在这样的困扰。

3.2 校企发明专利有效率比较分析(2006—2015年)

专利权人对专利权的维持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其对于专利的态度和管理情况。通过对高校和企业2006—2015年授权的发明专利有效率进行对比分析(见图4、图5),高校对于已授权的发明专利,其维持专利权的意愿相较于企业差距较大。

图4 2006—2010年发明专利有效率

图5 2011—2015年发明专利有效率

从企业视角下的分析看来,企业内部拥有专门的专利管理机构,负责对自身专利相关事宜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的管理运营,把专利权作为企业的重要资产,对其是否维持进行专业评估,提高了专利的利用效率。同时,企业基于市场竞争因素,重视专利带来的商业价值,有意愿通过以维持专利权的方式,建立专利技术壁垒和专利诉讼武器库,进而确保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对于高校而言,在科研成果转化为专利权后,基于利益回报等因素的考虑,长期维持专利权的意愿并不突出,对拥有的专利权缺乏有效且系统性的管理。部分高校及其专利管理人员,仅看到专利权的科研价值属性,缺乏对专利权商业价值的认知[3]。

4 高校专利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高校是技术创新的高产区,但对于科研成果转换、专利权利用等方面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在专利申请、管理、运营等方面存在不足,进而未能充分发挥自身科研能力的优势及其带来的商业价值。校企之间在延续创新研发合作的基础上,高校可以从建立专利系统管理体系、创建新型专利激励机制以及优化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等方面,借鉴优秀企业对专利的管理经验,提高自身对专利的价值认识,优化对专利的支配与运用,注重对专利权的保护,进而提高自身专利的质量与效益[4]。

4.1 建立高校的企业思维专利管理体制

高校是国家投资、设立,科研经费由国家财政拨付的事业单位和非营利机构,国有属性导致其在专利转化运用方面缺乏活力。因此,高校缺乏专利权商业化的主动性,进而造成高校无形资产的流失。高校需要借鉴企业管理专利的经验,对自身的专利进行数字化、系统化的管理。在专利申请方面,部分企业不仅需要通过专利代理师和技术人员的沟通来撰写专利申请文件,还要求专门的知识产权部门对申请过程中的技术交底书和专利申请文件进行质量把控。在专利管理方面,部分企业建立起数字化管理系统,从提交技术交底书开始至该技术被授权,所有流程以及相关文件都记录在一套系统中,根据自身内部专利等级以及技术领域进行分类,并基于此建立自己的专利武器库,应对市场中可能存在的侵权行为。高校应当参考企业在专利管理运营方面的优势经验,建立完善的专利管理运营机制,提高其专利授权率并扩大保护范围。通过引入专业人员审核机制,根据申请技术的质量,调整专利申请策略,保障权利要求保护的范围,提高专利的潜在价值。在专利授权后,通过专业的专利价值评估机制,对高校自身专利进行评级分类和技术归类,并据此建立相应的专利许可、转让制度及其市场交易平台。

4.2 完善高校专利激励机制

对职务发明而言,企业通过绩效奖励等方式,对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转化及时进行物质反馈,激励其持续地研发创新,而高校并未完全享受到由自身专利权所带来的商业价值,其科研人员自然无法得到相应的物质激励。同时,高校发明人科研成果的物质奖励反馈时间过长,致使其专利申请意愿不足,进一步导致专利权商业价值转化率低下、效益不明显的情形。因此,高校需要在提高商用价值转化率的基础上,完善对于科研人员研发成果转化情况的考核,加大对职务发明的物质奖励,建立起专利权相应绩效政策以及职务晋升制度,推动高校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以及成果转化工作,促进高校专利建设快速发展,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建设[5]。

4.3 完善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

知识产权学科在我国属于新兴交叉学科,建立相对成熟的培养途径与相对稳定的培养模式是当下最需解决的问题。各高校对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依托在法学或管理学下开设的知识产权专业,或是以理工科背景就读知识产权法律硕士。总体而言培养的目标单一化,受传统法学专业思维影响较大。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以实践为主,具有强烈的市场导向。企业的知识产权部门以招聘工科背景的员工为主,也聘用相当数量法学专业的员工,并在入职后进行法律法规、外语以及与科研技术本身相关的培训,培养具备“技术+法律+外语”能力的知识产权运营管理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应当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充分考虑知识产权市场环境,并以此调整自身人才培养策略以符合社会实际需求,培养具备法律知识以及较强知识产权实务管理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在推动知识产权专业学科发展的同时,为社会提供专业的知识产权人才资源储备。

猜你喜欢
专利权科研成果专利申请
从一件无效宣告请求案谈专利申请过程中的几点启示和建议
KD494:基于区块链的专利权证券化方法及装置
2018年河南省各省辖市及直管县(市)专利申请量统计表(1月)
2017年河南省各省辖市及直管县(市)专利申请量统计表(12月)
韩国AI内容专利申请数5年激增10倍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问题与对策探究
“世界工厂”希望成为“世界大脑”
论专利权滥用的判断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第五次优秀高教科研成果评审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