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慧馨,王炫力
《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生动展现和诠释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要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承载着古人的天人观念和处世智慧,传递着刚强劲健、顽强坚忍的精神,理应成为刚健自强精神的最佳象征。基于此,很多学者论证了武术对培育刚健自强精神的意义和价值。研究认为“以德为先”的武术教育可以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可以规范和约束青少年的社会行为,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此外,武术的“尚武精神”有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也有学者紧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探析武术培育刚健自强精神的价值定位。可见,学界对武术能培育青少年刚健自强精神已达成广泛共识。但现有研究成果依然存在未能充分立足时代背景,未能深挖并聚焦武术刚健自强的具体表现形式等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从文化四层次角度深描武术所蕴含的刚健自强精神的具体表现,并对接新时代发展要求,总结武术刚健自强精神所承载的当代价值,唤醒全社会的普遍共识,打造“少年强则国强”的时代强音。
“刚健自强”精神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特质之一,是维系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重要精神纽带。传承这种具有刚健国民特质和独立自强精神的民族传统,对于当下及未来中华民族自信心的养成至关重要。何为“刚健自强”?我们可以从字源上来分析,“刚”本义是以刀断网,表示“坚利”,引申为“坚硬”“强劲”,与“柔”相对。“刚”充分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刚强有为的实践性与行动力。正可谓“强志不屈饶”。“健”字表示地基牢固,整个字的意思是人体像牢固的地基那样结实,由此产生强壮的含义,引申为精力旺盛。张岱年先生将其解释为“阳气的本性含有主动性、能动性,以及刚强不屈之义”。“自强”在《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亦作‘自疆’,意思是自己努力图强。通过以上对“刚健自强”的字义分解分析,可以看出“刚健自强”就是坚韧不拔、筑牢根基、不断奋斗的精神品质,实质上就是主张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的精神追求。刚健自强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优势,早已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气质之中。可以说,刚健自强精神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撑。
武术是我们的祖先在人类发展进化过程中,在与大自然和动物的斗争中创造和总结出来的技能,其中以套路为主要的物态表现形式。中国武术各门各派,创造的各种拳法剑法,多的数不胜数,还有一些仁人志士,凭借自己的习武经验和聪明才智,悉心研究,大胆创新。武术经过不断的发展积淀,形成了一个丰富的文化体系。武术套路是由一连串含有攻防意蕴的动作组合,是对技击的高度凝练和艺术化表现。习武者多是以套路练习为主。武术套路不单是各种招式或技法的“贮存器”,它还具有培育刚健自强精神的功能。武术套路可以锻炼习武者的功力、体力、耐力、速度、爆发力,还可以培养习武者的品德,提高习武之人的精神素质。例如习练太极拳需要百炼成钢。正所谓“太极十年不出门”。习武者首先要通过站桩先将内气练出来,之后才有练气化劲的功夫。想要力顺,就要让劲力从脚透到手上,而这要练很多年。劲力是武者一生追求的境界。想要练成劲力需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明劲,即武术中的境界叫做练精化气的过程。练成明劲,就是通过武术技法,能随时调动身体,控制骨骼,运用腹腰腿骨骼各处的力量拧成一股,每一拳出去都有千斤重力。练成明劲之后就进入第二阶段暗劲。拳经云:“练之神气要舒展而不可拘,运用要圆通活泼而不可滞。”暗劲就是拳中之柔劲,即练气化神、易筋之道也。最后的阶段是化劲。化劲,即练神还虚,亦谓之洗髓之功夫也。是将暗劲练到至柔至顺,谓之柔顺之极处,暗劲之终也。也正是这种长期系统的训练,既培养出习武者刚猛、精巧、迅捷、无往而不克的劲力,又磨练出习武者坚韧不拨、坚持不懈、愈挫愈奋的意志品质,体现出武术文化勤勉不息的积极进取的刚健自强精神。
师徒制不仅是武术技术传授模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制度。武术刚健自强精神的培育离不开传统的师徒传承制度。尊师重道也是刚健自强精神的一大表现。古代曾有天、地、君、亲、师的提法,把师父同天、地、君、亲相提并论,说明了师父的重要地位,只有习武者具有尊师重道、虚心好学的高尚品德,不仅能获得融洽的师徒关系,还能提升自己的修炼境界。武术师徒制对武术的传承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教化育人的功能贯穿了师徒制传承的整个过程。在学习武术之前,师父就要教育徒弟要遵守武德,注重培养习武之人的德行。在练武过程中,师父还要一再强调习武要持之以恒,需要长时间体悟。当习武者功夫达到一定境界的时候,师父还要再三强调习武过程就是学习做人的过程,学习如何与自然、与人、与社会相处的过程。师徒制不仅是传承中华武术,更是为人处世的智慧传承。习武者通过师徒制,长期耳濡目染师父的品行,从而严格规训自己的行为,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真正将习武作为一种修身修心的过程。可以说,武术的师徒传承可以培养出德艺双馨的传承者和传播者。作为传播主体的师父在传拳过程中,不仅对技艺的传承呕心沥血,而且注重对徒弟道德品质的不断磨练,使其形成刚健自强的精神品格。
武术是一种通过“练身”以达“修身”“成己”的参悟过程,以人性修为、“武以成己”为自己的正途标目。而君子作为现实生活中积极向上向善的正面人格形象,是习武之人的成人成己的价值认同,是做人标准的人格化体现。武术作为一种具有完整的稳定的内涵价值结构的文化体系,正是恰恰在自强、厚德的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价值取向的支配与驱动下,吸收、继承了君子文化的基因成分。武术体现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具体地说,武术彰显着儒家的自强不息、“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以天下为己任、善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坚守气节、做到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些优秀品质都成为中国武术的丰富内涵。习武之人通常在行为上都体现着“君子无所争”“君子争而不争”的君子精神。比如,武术的“点到为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向善”“刚健自强”精神的继承和弘扬。比武可以不击倒对手,可以不制服对手,但要“点到对手”。并通过这种“点到对手”的方法,激励后学,考察自身,激发刚健自强的精神。可以说“点到为止”的比武较技是一种尊敬,比武双双在他人的关注下所进行的“比武”,先辈们都遵循着一条底线的原则。这个底线原则就是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要有一颗尊敬对手和自强不息的心灵。
武术源远流长,纵观中国武术史 ,无疑是一部中华民族的精神史。中华武术之所以伟大,不仅仅在于它的武艺,更重要的是武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代表中国人气质的武术精神。武术注重“内外兼修”“神形共养”的修炼观。中国传统文化属于以“刚健自强”为目标的伦理文化,对实用技术的探究,往往也从属或落脚于伦理道德这个基本点上。练武之人注重道德修养,经过内外兼修,练就了一身浩然正气,即自由、公平、正义等。武术不仅仅是练武,还是在不断的完善人格,追求人的至善至美。历史上,许多拳师恪守着这条理念,尤其进入明清时期,习拳应以德行为先,这已经成为整个习武群体的普遍认识。因此,拳师会制定各种门规戒律来磨练习武者刚健自强的道德品质。例如黄宗羲的儿子黄百家在他的书中《内家拳法》所说的“五不可传”,一,心险者。二,好斗者。三,狂酒者。四,轻露者。第五,骨肉之钝者。前四条全是道德标准,不论是心地险恶的人还是好酒狂饮的人,还是动不动就想显露一下自己武技的人,都在他招徒授拳的否定范围之内。可见,武术对习武者刚健自强的道德品质的极致追求和重视。习武者在任何时候都不可以挟技逞强,要始终存有善良道德之心和仁义之心,要培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刚健自强精神。可以说,中华武术不仅仅是攻防格斗的技术,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重要方式。若将武术与打打杀杀等同起来,那是对武术的亵渎。武术是一种修心的功夫,只有心静下来才能排除各种杂念,达到心思纯静、清静无为、无怨无欲的境界。习武者的私心杂念变少了,自然正气上身,才能无欲则刚,才能英勇无畏。这便是中华武术刚健自强精神的生动诠释。
武术作为刚健自强精神的象征符号,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思想风貌及行为特征。武术是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息、发展和壮大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武术的刚健自强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习武之人只有通过悉心的体悟以及执着的探索,才能悟得武学的真谛,才能不断进取、不断创新。武术的刚健自强精神是一种讲究和谐的精神。中国武术追求的不是打打杀杀,而是多层次的“和合”。中国武术比武从来不是要比得个你死我活,而是彼此之间切磋切武艺、点到为止。这种君子文化体现着习武之人“以和为贵”的精神追求和审美价值,是刚健自强精神的生动诠释。可以说,中华武术刚健自强的精神很好地代表了中国人的气质和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百家争鸣融汇中国武术的德性文化内涵,赋予中国武术鲜明的武德文化标志,诸子养生思想涵化了中国武术养生文化特色,提升了中国武术德性文化特质,构建出极具生命科学图景的身体文化修炼系统,确立了中国武术恢宏的文化自信气度与厚重的文化自信根基。武术刚健自强精神中蕴含着“仁义”“和合”“和平”等思想,承载着中华民族不懈的精神追求和审美价值。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所蕴含的刚健自强精神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和突出优势。在练武中,习武者首先要战胜的不是对手,而是自己。只有不断克服自身的缺点,不断磨练自己的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才能真正达到以武化人的目的,才能真正体会武术的魅力,才能真正成为刚健自强之人。可以说,武术的刚健自强精神是汇聚习武之人底气和自信的重要源泉。总之,武术刚健自强精神深刻作用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既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又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因素。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精神脊梁。大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小到个人成长成才,都离不开刚健自强的精神“主心骨”,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永恒“刚需”。上下数千年的华夏历史进程生发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底蕴,交响着中国武术的文化自信乐章,闪耀着炎黄子孙的文化自信气质,跃动着中国武术的文化自信风采。武术刚健自强之气,是志气、正气、骨气、勇气、大气。武术刚健自强精神就是长期以来被中华儿女所接受的,至今仍然存于我们心中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比如,武术刚健自强精神包含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担当,蕴含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武术刚健自强精神是尚武精神的生动体现。习武之人,在长年坚持不懈的练习中,不畏艰辛,克服精神与肉体上的苦痛,体魄不断强健,精神不断升华,技能不断提高,形成了尚武自强的基础。若把武术传统文化中的这种刚健自强的尚武精神发扬光大,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也就反映无遗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下的武术刚健自强精神,不仅代表着我们对武术所承载的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的强烈认同,同时它也用雄浑的文化自觉和恢宏的文化自信为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精神动力和智慧源泉。可以说,弘扬和培育武术刚健自强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
修身是立身之基,立德是做人之本,人的形塑不但指身体形态的塑造,而且还指价值观的树立。如何培养青少年的“阳刚之气”,一直备受社会关注。“阳刚之气”是坚强勇敢、阳光自信、奋发向上等美好品质的“合集”。养成“阳刚之气”,不只是身体素质的锻炼,更重要的是精气神的涵养。武术作为刚健自强精神的象征符号,一直以来都是涵养德行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例如春秋战国时期武术是培育学生“智、仁、勇”三大德之“勇”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之后的汉唐时代同样也经历了“尚武”之风的盛行。历史的车轮运转至今,中国又迎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是一个亟需自强不息精神武装头脑,亟待刚健有为思想指导行动的时代。青少年作为国之栋梁,肩负着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使命。武术是习武者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德馨兼备的武者追求的是对自己的约束和克制,最终实现身心的“内圣外王”。武术在培养青少年健康体质的同时,培育其武术精神,完善健全人格,达到“身心合一”。总而言之,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通过武术训练,不仅可以增强青少年体质,还能培养青少年的阳刚之气,以及刚健自强精神等诸多优秀品质。
历史的车轮运转至今,中国又迎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是一个亟需自强不息精神武装头脑,亟待刚健有为思想指导行动的时代。武术是中国文化的硕果之一,其必然地含有果敢刚毅、自强不息等中华民族精神。从物态、制度、行为和精神四个方面挖掘和整理武术刚健自强精神的具体表现,对我们深入理解武术刚健自强精神内涵以及武术文化具有重要的学理意义。弘扬和培育武术刚健自强精神的关键是要与当代社会对接。从中华民族精神、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以及培育青少年“阳刚之气”四个方面探索武术刚健自强精神的当代价值,对撑起民族脊梁、推动中华民族昂首阔步前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