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七一客户端暨重庆市委党建全媒体特约作者陈国柱
黄秀正在给巴新人民接种中国疫苗
8月10日晚,第11批援巴布亚新几内亚独立国中国医疗队,圆满完成在莫尔斯比港总医院为期16个月的国家卫生援外任务,平安抵达重庆。回忆这近一年半的援外经历,我感触颇深,特别是队友黄秀的“医者仁心”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2021年3月11日 凌 晨5时30分,我们抵达莫尔斯比港。
当时新冠肺炎疫情严重,为了避免在旅途中感染病毒,6个半小时的飞行里,全体队员都穿着毫不透气的防护服,戴着N95口罩,根本无法入眠。
完成复杂的通关程序后,已是早上9时30分。抵达医疗队驻地,大家又饿又困。厨师彭坤万不顾疲乏,第一时间烧水,准备做早餐。而在他身旁帮忙理菜、准备调料的得力小助手,就是我们后来的生活委员黄秀,一位来自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肿瘤内科的医生。
很快,我们在巴新的第一餐:重庆小面,就香喷喷地出锅了。吃着可口的早餐,大家都憧憬着新生活。
最初,我以为是初到巴新的兴奋、援外生活的启程,才使得黄秀愿意帮着厨师一起做饭。但是事实证明我的感觉是错误的——整个援外工作期间,我们医疗队的生活丰富多彩、井井有条,都多亏了有黄秀这位生活委员。
记得在确定队内分工时,物资管理、出纳、会计等职责早已确定,但最重要的生活委员却迟迟未定。
黄秀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即使平时工作再繁忙,她也会尽力照顾孩子。于是,她对我说:“队长,我心细一些,把全队的生活交给我吧,我会和彭坤万厨师一起把大家照顾好的。”
这是一句看似平淡的话,却重若千金。在巴新生活的500多天里,黄秀用一件一件小事履行着这个承诺。
新冠肺炎疫情在巴新暴发初期,病例很少,本地人民对疫情毫不在意,也没有条件进行疫情防控。在巴新一领导人逝世悼念活动期间,人们大量聚集,导致第二波疫情迅速暴发。
就在这个时间点,我们抵达了巴新。
为了使隔离期间的生活不受影响,黄秀认真规划,和我商议如何准备物资,保证米面油的充分储备;和厨师讨论蔬菜和肉要如何订购;与队友们讨论如何做好对生活物资、外来物资的消毒,如何安排打扫清洁、洗碗等事务。为了缓解大家的思乡情绪,她还经常做些麻球、油条、鸡蛋饼等小吃与队友们分享。
黄秀不仅是医疗队生活委员,还是肿瘤内科医生,承担着疫情防控等其他工作。
在为海外同胞接种疫苗的“春苗行动”中,医疗队需要分为两组,分别前往条件艰苦、偏远的外省为同胞接种疫苗。
因为黄秀会静脉注射,急救能力强,性格温婉,大家都很开心能够和她一组。在整个“春苗行动”中,她也与大家一样上矿山、上高地、下海滩,奔赴在疫苗接种一线。
2021年8月下旬,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德尔塔感染病例在巴新西部省城市基永加被确诊。当地的同胞人心惶惶,纷纷向中国驻巴布亚新几内亚大使馆求助,要求中国医疗队前往该地为同胞接种疫苗。
收到大使馆的紧急指示后,我们立即更改行程,携带足够的疫苗冷链箱、防护服、急救箱等20余件行李,乘机前往基永加。经历航班延误、取消,行李托运、取回,凌晨3点前往机场乘机、再托运行李等波折,8月30日,我们终于抵达基永加。
基永加毗邻印度尼西亚,接近赤道,天气炎热。为了保证医疗队“零感染”,当地接种地点均安排在室外。
时间紧、任务重。为避免影响后续的接种计划,下飞机后,大家简单用餐,随即赶向接种地点。
在38℃的高温下,黄秀与其他队友一样,全身防护,一个接一个地给同胞们接种,毫无怨言。接种完毕,脱下防护服时,大家早已全身湿透。
黄秀对我说:“队长,我从来没有这么辛苦过,感觉快要中暑了。但同胞们更辛苦,有人甚至要乘坐8个小时的小艇才能赶到这里。中国医疗队执行的‘春苗行动’,是巴新华人接种中国疫苗的唯一途径,我能用自己的双手将祖国的温暖和关爱带给他们,虽然辛苦,但这种被人需要的感觉很棒!”
望着黄秀脸上深深的口罩压痕和湿透的衣服,我一时竟热泪盈眶。
接种第二针疫苗时,德尔塔已在西部省、恩加省等地蔓延开了,巴新到处“封城”,只有接种疫苗的医务人员方可出入这些地方。
为了同胞们的健康,黄秀主动请缨,再次逆行基永加为华侨接种第二针疫苗。
获悉中国医疗队的情况后,当地主流媒体评价中国医疗队队员前往疫情最严重地区的行为“brave”(勇敢)。中国驻巴布亚新几内亚大使曾凡华表示:“这样积极的评价,体现了中国医疗队的担当,展示了中国医务人员的优秀品质。润物细无声,我们就是需要用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打动人心,潜移默化地增进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
由于造林的生产成本较低,政府提供较少的造林资金。林木育苗、包装、运输、栽培等成本去除后,剩余资金成为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导致造林工人的收入。同时,造林环境差,反映在造林地远离市区,万一发生暴雨或干旱等恶劣天气,工人得不到相应的补偿,但工作时间较长,收入不会增加,导致工作积极性。造林工人的下降,消极的工作心态,从而影响翻新。森林的进步和质量。
“春苗行动”结束后,我们立即前往莫尔斯比港总医院执行援外任务。
肿瘤科是中国医疗队援助巴新的一个重要方向。
尽管巴新是大洋洲面积第二大国,但这里医疗水平落后,莫港总医院是巴新唯一一家能够开展化疗的医院。肿瘤是巴新的高发病,每天到医院肿瘤科就诊的患者非常多。
对于早期肿瘤患者,黄秀会耐心向其解释肿瘤治疗的必要性,并帮忙协调外科医生,尽快安排手术治疗,争取达到治愈的目的;对于晚期肿瘤患者,她则会竭尽所能帮助患者缓解症状、减轻痛苦,延长生命。
一次,一位乳腺癌患者从外省慕名前来就诊,她听说中国医疗队的肿瘤科医生在这里工作。
不幸的是,该患者已是恶性肿瘤晚期——双侧乳腺有巨大包块并破溃,肿大的淋巴结压迫血管,导致双上肢极度肿胀,不能活动,连生活都不能自理。
在莫港总医院工作一段时间后,黄秀意识到巴新的患者和医务人员都存在着对肿瘤认知不足的问题。于是,每逢周五,她总会抽空给科室医务人员开展一次小讲座,介绍肿瘤领域前沿知识,鼓励他们多与患者交流,给患者普及肿瘤的防治知识。
临近援外工作尾声,莫港总医院首席执行官Dr.Molumi对黄秀的工作高度认可,想邀请黄秀继续留任以筹建巴新的首个肿瘤放疗中心。
作为队长,有如此优秀的队友,我甚是欣慰。
但当地的肿瘤放疗中心还在建设之中,预计2024年初才能竣工。黄秀对我说:“队长,尽管我很想留下来,但考虑到国家对援外工作的统一安排,我还是等莫港总医院的肿瘤放疗中心建好后,再申请来巴新进行援外工作。巴新太缺少肿瘤医生了,我要为两国友谊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从来就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在巴新500多天的相处中,我和其他队友一直被黄秀温婉贤淑的性格、不畏艰辛的品质深深感动着。她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中国医疗队“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援外精神。
(作者系第11批援巴布亚新几内亚中国医疗队队长、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
江津区白沙镇:聚力走好乡村善治之路
文︳廖轶男
白沙镇水稻产业。图/谭文奇
白沙镇是全国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重庆市粮食生产重点镇、江津区粮油生产示范镇。近年来,白沙镇以创建“市级乡村治理示范乡镇”为契机,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走出了一条乡村善治之路,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制度基础和精神动力。
筑牢基层“桥头堡”,完善“镇党委—村(涉农社区)党组织—党员先锋户—党员—群众”五级党建网络;绘就党群“同心圆”,打造“红色院落”“红色驿站”“党员之家”,发挥“党内活动阵地”“学习教育驿站”“党群共治平台”等功能,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争当村务“主人翁”,积极当好矛盾纠纷调解员。
健全“一约三会”运行机制,完善村规民约,结合“四议两公开”,推行“村民议事六步法”;打造“五和议事室”“夕阳红说事点”“乡贤评理堂”“讲理坝”等议事平台,明确议事形式、议事程序等;充分发挥群团和社会组织力量,加强乡贤、“五老”、青少年、妇女等四支队伍建设,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
以“放管服”为核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了“党建引领一核心、全效审批一公章、全能执法一队伍、全域监管一网格、全局调度一中心”的“五个一”基层治理新架构;建设集智慧党建、政务服务、综合执法、应急安全、视频会议等为一体的综合指挥中心;打造智能化政务服务平台,创新开展“流动审批”,为村民提供上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