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路
今年是郎静山先生诞辰130周年。关于郎静山先生和他的摄影艺术,现今已有很多研究,但实际上,我们还难以达到完美的理解和穷尽。我们对于郎静山先生的了解,通常停留在“集锦摄影”,但这远远无法涵盖郎静山先生一生的艺术探寻和艺术创作,无法总结他留下来的大量作品中所呈现的广袤而宏大的视觉艺术,因为这只是他的耀眼光环里最外在、最引人注目的一部分。有一个话题可以帮助我们抓住对郎静山先生的浅层理解,再借此深入:摄影和绘画。郎静山先生参与了无数国际沙龙摄影比赛,获得无数荣誉和国际声望,而参加这类比赛的作品通常是唯美、沙龙风格的,这种沙龙式作品风格与绘画有非常独特的渊源。
《春树奇峰》
摄影和绘画都被称为图像艺术/视觉艺术,它们是诉诸视觉的艺术形态,图像是静止的。所以和摄影靠得最近的就是绘画。但二者之间也有很多差别,最显著的是,摄影通过一个机械装置来攫取现实生活的影像,而不是通过画笔和颜料来把事物转化成形象。一旦离开照相机,我们就无法完成摄影,反过来说,当你使用照相机面对世界,如果镜头前没有东西,也无法实现成像。但绘画不同。绘画是通过画家的想象,通过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映射和改造,逐渐堆积出完整的艺术形态。因此,摄影和绘画最重要的区别就是:摄影的纪实性。摄影必须是对真实世界的瞬时捕获。
郎静山
“摄影和绘画”中有一种很重要的现象,即摄影师们的作品会有意识地模仿绘画,因为摄影诞生最初并不被承认是一门艺术。摄影师们不得不另寻出路:既然绘画可以作为艺术品陈列在艺术博览会,那么只要穷尽各种前期后期的手法,将照片做得像画一样,不就该承认它也是艺术了吗?所以最早进入艺术博览会、拍卖场的摄影作品都是模仿绘画的。郎静山先生当年的很多实践也有这样的痕迹,但郎静山的集锦摄影不仅仅是简单模仿绘画,而是超越了绘画,这点非常重要。他在早年的作品《松荫高士》中通过多种素材拼合,将松树、山石、云雾,尤其是坐在画面右下方的高人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浑然天成地融合在同一幅画面中,你会发现照片绝不逊色于类似题材下的绘画。
摄影发展到今天它到底能做些什么,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摄影其实有很多重要的作用,比如即时摄影有记录真相的文献价值,因为它必须面对客观真实来完成。现代还出现了一种观念摄影,既不像沙龙摄影追求唯美,也不像即时摄影的追求真实,但意图通过画面建立一种观念。你会发现在郎静山先生的作品中,这几种价值都得到了融洽呈现。
《绝嶂回云》
郎静山作为当代最著名的摄影人之一,以中国的山水画理论为基础,结合摄影艺术的特点,创造了“集锦摄影”,它在整个世界的摄影史上都能够找到一些源头。郎静山最早在国际上得奖的作品是《春树奇峰》,使用了瑞典著名摄影家雷兰德在1857年使用的“拼贴”创作方式,却为它赋予更深的内涵。画面上的柳树、渔船、远山和近处的沙滩,都不是一幅图景上所原有。他选择了这些独特的元素来做视觉呈现,虽只是简单的合成,但已有了中国文化的气象,这是他和雷兰德最大的不同。雷兰德的作品《人生的两条道路》,用三十多张画面拼贴成一个巨幅空间,讲述父亲和两个走向截然不同道路的儿子之间发生的故事。他用拼贴实现了当时摄影无法完成的容量,可目的仍是忠实现实、讲具体的故事。但郎静山选用素材所构成的画面,已变成了一个现实当中不可能存在,而更具有中国文化语境的可能性。雷兰德要讲故事,而郎静山是要讲意境,讲空灵的意境。郎静山说:“……(集锦照相)其移花接木,旋转乾坤,恍若出乎自然,绝非剪贴拼凑者可比拟也。此亦即吾国绘画之理法,今日实施于照相者也。”他的出发点就是运用中国绘画的理念,这是他的集锦摄影对我们最大的启发。
摄影史学家和理论家陈申在《郎静山的摄影世界》一文中曾说:“在郎静山的作品当中,很多作品为了追求绘画效果,采用了一些古老的照相工艺。比如说用纸来做底片,再把这个纸的底片印成照片。这和当年的英国摄影师塔尔博特所发明的卡罗法非常相似。”塔尔博特使用的感光材料是纸,最后印成的照片上会有纸张纤维感的呈现,他认为这种纤维是对影像的破坏,然而受限于材料也无可奈何。郎静山却反而从这一点上得到了启发,有意用纸的底片,模拟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因为纸的纹路很像中国传统元代山水画里,画面粗糙皱褶的质感。郎静山把缺憾变成了一种革新,使照片产生了一种中国画的感觉,使画意摄影走到了另外一种可能性。
《仙山楼阁》
《山居》
《雪映岭浮空》
美国摄影家曼·雷和匈牙利摄影家莫豪利·纳吉曾在摄影中做了很多实验,为现代摄影带来了全新的气象,郎静山也和他们的创作手法暗合。有一种被称为物影的创作方式,不是直接拍摄照片,而是把一些透明的、不透明的物品放在放大池上,通过放大式的感光来产生遮挡、半遮挡的效果,从而捕捉光和影流动变化。这是在现代摄影史、现代摄影技法的探索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流派,通过画面产生了更丰富的对于现实的光和影的转换。郎静山先生的物影作品也受此影响,但他把它推广到了极简主义的中国文化的运用,构成一种独特的对于中国文人状态的提炼和简化。西方摄影家们做物影照片时,仅为物影而用影,意在把客观自然的景象忠实地展现在画面中,不再蕴含更多深意;但郎静山的作品把机械的展现过程挪移成了对中国文化的提升。
我们常常忽略郎静山作品中的纪实成分。他是中国最早的摄影记者之一,在《良友》画报上登过很多有价值的作品,甚至是有文献价值的传世之作。他对瞬间的敏锐捕捉,对社会民生的关注,他作为摄影记者的表达,包括拍摄人物的技术,一度被掩盖在集锦摄影的辉煌成就下。而且他并不是简单地记录,而是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观察,捕捉到发现的魅力,对瞬间的把握很有情趣。郎静山有一幅题为《好奇》的作品,画面中,等待被使用的公用电话,打电话的人以及周围人好奇的背影,这趣味的一刻被非常准确地捕捉了下来。它有历史的文献价值,若干年后若要考证这个地域的公用电话亭,当时人们的服饰、人们的生存状态,摄影作品就是最经典的写照。
德国摄影家奥古斯特·桑德曾制定过一个宏大的拍摄计划,要拍遍所有职业的德国人。我以为国内可以和他比肩的,就是郎静山的肖像摄影。桑德曾说:“没有什么事情比拍摄一些反映我们时代本质特征的照片更适合我。我非常不喜欢玩一些花招的、矫揉造作的和个人财产式的糖水片。因此请允许我诚实地讲述一些关于我们时代和人们的真实。”郎静山的思维方式也同样具有这样的准确性和价值观。他拍摄中国的文人,如齐白石的肖像,把齐白石的风骨表达得淋漓尽致,中国一代文化人不可摧垮的风骨,以及那种生命本质的力量感纤毫毕露。此外,由于郎静山先生国际上的声誉,他也曾拍摄过众多国外的名人,郎静山先生那四五百幅作品所构成的人像长廊,足可以比肩世界上任何一位著名摄影家。
郎静山先生的摄影艺术是不可低估的,我们对它的理解,直到今天仍然不够。他的创意摄影作品,是对于现实世界观念的多元解读。他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能使我们领略到难以想象的世界的空间和深度,尽管画面本身看上去简约,但带给我们的思考的可能性无比广阔。我们希望对郎静山的探讨和研究能带来更多元化的认知,也希望为更多的摄影师提供一个思考的空间。摄影并不是简单按快门,它有更多的前景来让我们探索和发挥。
《犬子有义》
《瓶中睡月长》
《笔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