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国丽 付朝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保卫新生政权,为了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为了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毛泽东依据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根据世界战略形势的变化,对新中国的安全形势进行了战略分析和判断,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关于遏制战争的思想和战略,用以指导捍卫中国国家主权和安全。毛泽东遏制战争战略思想,反映了战争与政治之间的辩证关系和客观规律。
毛泽东十分重视国家安全问题,他根据世界战略形势的变化,深入分析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对国家安全形势及时做出分析和判断。1957 年1 月27 日,他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论述了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和平时期的斗争是政治,战争也是政治,但用的是特殊手段。战争与和平既互相排斥,又互相联结,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和平时期不酝酿战争,为什么突然来一个战争?战争中间不酝酿和平,为什么突然来一个和平?”①《毛泽东文集》第7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第194 ~195 页。1958 年3 月20 日,他在成都会议②1958年3月8日至26日,中共中央在四川成都召开有部分中央领导人、部分地方负责人、中央有关部委负责人参加的会议。毛泽东在9 日、10 日、20 日、22 日、25 日、26 日共作了6 次讲话。上又进一步指出:“战争转化为和平,和平转化为战争。和平是战争的反面,没有打仗哪会有‘和平’二字。三八线一打仗是战争,一停战又是和平。战争是特殊形式的政治,是政治的继续,政治也是一种战争。”③《毛泽东文集》第7 卷,第374 页。和平与战争虽然可以互相转化,但从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来看,平时只有做好战争准备,团结一切和平民主的力量,才可以遏制战争,才能维持较长时间的和平环境。
新中国诞生后,世界战略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被冲破,但是美国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企图在亚洲建立反共反华的军事包围圈。毛泽东通过深入分析世界战略形势的发展,认为新的世界大战有可以避免与不可以避免两种可能。1950 年6 月6 日,他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发表书面报告,强调指出:“目前的国际情况对于我们是有利的。以苏联为首的世界和平民主阵线比去年更为壮大。世界各国争取和平反对战争的人民运动有了发展。……帝国主义阵营的战争威胁依然存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但是,制止战争危险,使第三次世界大战避免爆发的斗争力量发展得很快,全世界大多数人民的觉悟程度正在提高。只要全世界共产党能够继续团结一切可能的和平民主力量,并使之获得更大的发展,新的世界战争是能够制止的。”①《毛泽东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年,第135 ~136 页。此后不久的6 月25 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总统杜鲁门随即宣布对朝鲜战争进行武装干涉,并命令美海军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派兵进驻台湾。从8 月下旬开始,美侵朝空军飞机,侵入中国领空,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的城镇和乡村;美国当局不顾中国政府的一再抗议和警告,于10 月上旬命令美军越过“三八线”,向中朝边境鸭绿江、图们江地区进犯,严重威胁中国安全。10 月下旬,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揭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从1950 年10 月至1951 年6 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形式实施战略反攻,连续进行五次战役,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韩国)军队从鸭绿江边打回到“三八线”,并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南北地区,迫使其转入战略防御,并接受停战谈判,抗美援朝战争转入阵地战阶段。在此情况下,毛泽东客观地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和中美双方的实际情况,于1952 年8月4 日在出席全国政协第一届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八次(扩大)会议时讲话指出:“谈还是要谈,打还是要打,和还是要和。为什么和还是要和呢?因为长期打下去对美国很不利。一、要死人;二、要用钱;三、他们国际国内都有难以克服的矛盾;四、还有一个战略问题,美国的战略重点是欧洲。说马上要打第三次世界大战,是吓唬人的。我们要争取十年工夫建设工业,打下强固的基础。”②《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1 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第582 页。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毛泽东仍对帝国主义侵略阴谋保持高度警觉,要求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树立常备不懈的观念,扎实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他于1955 年3 月指出,帝国主义势力还在包围着我们,必须准备应付可能的突然袭击;于1957 年7 月指出,要准备帝国打世界大战,甩原子弹。进入60 年代以后,随着中苏公开论战、友好关系破裂,苏联从1964 年起开始在中苏、中蒙边境地区大量增兵,中国北部边疆受到巨大的军事威胁。中国西部和西南边境也处于印度侵略和蚕食的现实威胁之中。1964 年夏“北部湾事件”后,美国侵越战争升级,也从南线对中国构成了巨大的军事压力。同时,台湾当局对大陆东南沿海也加紧武装侵扰活动,中国周边安全环境进一步恶化。由此,毛泽东对中国安全形势做出了新的判断。1965 年4 月,他在审阅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备战工作的指示稿时说:“中央认为,在目前形势下应当加强备战工作。在全党县委以上的干部中,应当加强备战思想,密切注意越南战局的发展。我们在思想上和工作上应当准备应付最严重的情况,准备对付美国轰炸我国的军事设施、工业基础、交通要地和大城市,以至在我们的国土上作战。对小打、中打以至大打,都要有所准备。只要我们做好一切准备,胜利是一定属于我们的。”同年5 月,毛泽东审阅同意的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接见中央军委作战会议全体人员时所作指示的纪要提出:“我们要准备大打,准备快打,但战略工作的落实还要一步一步地来,先搞临时来不及准备的,就是加快尖端技术,搞大小三线。”③《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5 卷,第490、495 页。60 年代末,国际形势进一步复杂化。1968 年8 月,苏联武装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并提出“有限主权论”。1969 年3 月,苏联武装入侵中国领土珍宝岛,中苏边境对峙局面更加紧张。同年4 月,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明确提出准备帝国主义早打、大打、打核大战的思想。在此前后,全国进入临战状态,全民备战,大力加强国防工程建设和战略后方建设。1970 年5 月,毛泽东为支援印度支那三国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发表声明,指出:“新的世界大战的危险依然存在,各国人民必须有所准备。”④《毛泽东外交文选》,第584 页。这一时期,中国安全的威胁来自多个方面,所面临的敌人也是多元的,面临的挑战也是最为严重的。毛泽东强调,战争威胁更多来自两国争霸,苏联也成为世界和平的威胁,“苏联野心很大呢。整个欧洲、亚洲、非洲,它都想拿到手。……战争总有一天是要打的。宁可放在这个‘打’字上,第二个才放在和平上,不然就要丧失警惕”;“准备打仗!准备它们(美苏)在世界上闹事。绝不相信持久和平,或者说所谓一代人的和平”。①《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6 卷,第498、522 页。他还进一步指出:“美国在世界上有利益要保护,苏联要扩张,这个没法子改变。”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 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年,第524 页。毛泽东反复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新的世界大战危险依然存在,只有做好各项战争准备,而且准备工作越充分,军事力量越强大,越有可能制止和推迟战争。当战争不可避免时,要敢打必胜,用战争制止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针对中国面临的严峻战争形势,强调了遏制战争的内因、外因,提出了要利用全民皆兵的武装力量形式来抵制侵略,把握战争主动,以灵活的军事手段通过以战止战、防止战争升级来遏制战争。1958 年12 月,他在《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于1958 年12 月10 日在中共八届六中全会通过)中指出:“帝国主义如果竟敢发动对我国的侵略战争,那时我们就将实现全民皆兵,民兵就将配合人民解放军,并且随时补充人民解放军,彻底打败侵略者。”③《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 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第390 页。毛泽东遏制战争战略思想的核心是通过增强自身实力、营造和平国际环境、以战止战、防止战争升级,来遏制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可能发动的大规模侵略战争;根本目的在于争取更长时间的和平,为中国能够集中力量搞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环境和条件,从而也为进一步遏制战争奠定基础。在毛泽东遏制战争战略思想指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抗美援朝、抗美援越和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打出了国威军威,有效地防止了战争的升级。
“战争不但是军事的和政治的竞赛,还是经济的竞赛。”④《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 卷,第754 页。自身实力是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基础,也是遏制战争和夺取反侵略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因而,毛泽东一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加强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全面增强本国的反侵略能力,进一步强化遏制战争的内因。
首先,加强以政权为核心的政治建设,奠定遏制战争的坚实政治基础。政治对军事活动具有规定和制约作用,强有力的政治建设可以使各种遏制战争的力量得到有效发挥。毛泽东把加强政治建设作为增强遏制战争实力的首要措施。通过巩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通过巩固祖国的统一、实现民族团结,迅速实现了国内政治稳定;通过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和多党合作制,调动了全民族的积极性,进一步巩固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政治建设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有力地抵御了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的颠覆、分裂和分化,抵制了苏联对中国内政的干涉和武装挑衅,有效地遏制了大规模战争爆发的可能性。
其次,加强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为核心的经济建设,全面增强遏制战争的经济实力。在中共中央、毛泽东的主持下,中国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并合理调整经济结构,较快地改变了落后的经济状况,并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明显增强了遏制战争的经济实力。
最后,加强以人民战争为核心的国防建设,增强遏制战争的军事实力。军事实力是最直接、最现实的遏制战争的因素。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了在坚持人民战争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的革命武装力量和发展国防现代技术的国防建设思想。他指出:“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⑤《毛泽东选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1080 页。通过建立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国防工业体系,增强了遏制战争物质技术基础。尤其是通过对核技术和航天技术的掌握,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遏制战争的能力。同时,通过军用设施和民用设施相结合,建立了完整的战场体系,大大增强了国防实力和战争潜力,在遏制战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通过军事后备力量与强大常备军相结合,建立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军事威慑力量体系,具备了强大的威慑功能,产生了巨大的威慑效应。
最大限度地争取和团结国际和平力量,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战略格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是营造遏制战争的国际环境的重要途径。毛泽东通过对战后国际主要矛盾和中国国情的科学分析,采取灵活的外交策略,为有效遏制战争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首先,依据东西对抗形势的变化,有针对性地建立反帝、反霸统一战线。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是战争的主要根源,也是影响中国安全的主要因素。毛泽东根据东西对抗的特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针对性地建立反帝、反霸统一战线。20 世纪50 年代,为遏制西方敌对势力可能对中国发动的进攻,毛泽东提出了“一边倒”的外交策略,建立反美统一战线。进入60 年代,随着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膨胀,中苏两党关系开始出现裂痕,并最终导致两国关系破裂。毛泽东毅然放弃“一边倒”的策略,而采取“反帝反修”外交战略,使中国成为独立于两大集团之外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美、苏在全球争霸的展开,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联美遏苏的“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战略,建立国际反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维护中国的安全利益。通过外交战略的不断调整,瓦解了美苏对中国的封锁和打压,为遏制针对中国的大规模战争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依据时代特点的变化,积极推进有利于世界和平的两极下的多元化进程,建立有利于遏制战争的国际秩序。两级世界必然导致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两极的争夺也必然会损害大多数国家的利益,并威胁世界安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世界格局,虽有其形成的必然,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逐渐成为威胁世界安全的主要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创造性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力争建立有利于维护和平、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符合联合国宪章,并为1955 年万隆会议所肯定。事实上,这时它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对建立新型的国际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50年代末至70 年代初,国际形势处于深刻的动荡、分化和改组之中,毛泽东科学分析国际形势,正确区分各种国际政治力量,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构想,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三类,确定了新形势下的敌、我、友关系,寻找到了打破两极格局的新生力量。同时,中国积极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的正义斗争和建设事业,积极壮大和平力量,迅速扩大了反帝、反霸的正义力量。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的发展,尤其是1971 年10 月第26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益,并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使中国国际威望和地位大大提高,进一步扩大了第三世界的影响。70 年代以后,两极下的多元化力量体系已初步形成,打破了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为所欲为的局面,有力地遏制了大规模战争发生的可能。
把握战争主动权,向敌人展示用军事手段捍卫国家利益的决心和魄力,以强大的声势和强大的实力积极营造有利于遏制战争的战略态势,坚持遏制战争与打赢战争的统一,是遏制战争和赢得战争胜利的直接因素。
首先,展示用军事手段捍卫国家利益的决心和魄力,以强大的声势遏制战争。1965 年初,美国逐步扩大了对越南的入侵,并公然宣布把中国作为最主要的敌人,声称“存在着与中国发生战争的危险”,企图在亚洲发动一场大规模的、世界性战争。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开展了一场反美宣传与准备运动,反对任何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并强调中国已经做好了进行一场大规模战争的准备。这些宣传使美国认识到中国捍卫主权的凛然正气和充分准备,对其产生了强大震慑,使其不敢贸然将侵越战争升级,也不敢公开与中国进行武装对抗,有效遏制了可能爆发的大规模战争。
其次,以强大实力为后盾,积极营造有利于遏制战争的战略态势。一个国家强大的综合国力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威慑效果,通过不断提升、合理运用综合国力,把遏制战争建立在能够打赢战争的可靠实力上,这是有效遏制战争的重要条件和手段。同时要灵活使用遏制战争的艺术和策略,向敌人展示实力,主动抓好战局的控制。20 世纪50 年代,美国与台湾签订了一系列政治和军事条约,妄想长期干涉台湾,把其作为遏制中国的前沿基地,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企图武力干涉中国的统一大业。为挫败美国的阴谋,毛泽东在全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解放台湾的宣传活动,造成以武力解放台湾的强大声势。在军事上给美蒋以沉重打击,以武力解放了浙江沿海的岛屿,显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实力,迫使美国改变立场,防止了美国分裂中国的企图和由此可能引起的战争。
第三,坚决打赢中小战争,坚持遏制战争与打赢战争的统一。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两种基本方式,首先要突出遏制战争的作用,力求不战而屈人之兵,努力运用经济、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等方式和手段努力预防事态升级。其次是在非战争手段失效以后,要坚持以战止战,坚决打赢中小战争,威慑敌人,以达到止战目的。毛泽东明确表示:“和平是赞成的,战争也不怕”,“人家侵略来了,我们就一定要打,而且要打到底。”①《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 卷,第356 页。这一对待侵略战争的态度,表明了中国以实战维护和争取和平的坚定决心。当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时,毛泽东做出了以武力防止战争扩大化的决策,决定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抗美援朝战争无论是在战前,还是在战争过程中,中国在政治、经济、外交以及军事方面都作了大量工作,做好了坚决打赢战争,以武力挫败美国侵略中国企图的准备。并通过五次战役沉重地打击了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迫使美国放弃将战争扩大化的企图,防止了美国以朝鲜为跳板对中国发动侵略的图谋。新中国先后取得几次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胜利,这些战争规模虽小,但影响很大,从军事上震慑了敌人,遏制了敌人可能对中国发动大规模入侵的企图。
毛泽东遏制战争战略思想虽然是其所处时代的产物,但却是遏制战争规律的反映和运用,对新时期处理好战争和政治的关系、坚持军事斗争准备、增强军事威慑实力、巩固国防和建设强大人民军队仍具有重要启示。
首先,军事要服从政治,处理好战争和政治的关系事关国家命运。马克思主义战争理论告诉我们: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毛泽东善于从政治高度来解决军事问题,善于站在国家利益全局的角度来指导军事行动。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毛泽东首先从政治上来考虑,为打赢战争夺取主动奠定了重要基础。1950 年10 月27 日,毛泽东在与王季范、周世钊的谈话中指出:“我们对朝鲜问题,如果置之不理,美帝必然得寸进尺,走日本侵略中国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更凶。它要把三把尖刀插在我们的身上,从朝鲜一把刀插在我们的头上,以台湾一把刀插在我们的腰上,把越南一把刀插在我们的脚上。天下有变,它就从三方面向我们进攻,那我们就被动了。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不许它的如意算盘得逞。‘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我是不打无把握之仗的。这次派志愿军出国,我们中央一些同志经过周详的考虑研究,制定了持久战的战略,胜利是有把握的。”②《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1 卷,第230 ~231 页。这段谈话显示出毛泽东高超的政治洞察力。1953 年9 月12 日,毛泽东在论述抗美援朝的胜利和意义时指出:“政治方面,敌人内部有许多不能解决的矛盾,全世界人民要求和下来。”③《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 卷,第354 页。军事要服从于政治,只要政治需要,军事就要克服困难全力以赴。当然,如果军事上有利,而政治上不允许,那就不能轻率去打。所以,是打是谈,是进是止,如何打、何时打、打到什么程度等,都要服从和服务于政治。当今时代,军事和政治的联系更加紧密,政治因素对战争的影响和制约愈发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着眼国家政治外交大局和国家安全战略全局,深刻把握战争与政治的关系,阐明了战争与政治的辩证关系,他强调,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是马克思主义战争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筹划和指导战争,必须深刻认识战争的政治属性,坚持军事服从政治、战略服从政略,从政治高度思考战争问题。这一论述进一步明确了战争指导的根本原则,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战争指导理论。
其次,增强军事高技术实力,坚持军事斗争准备的龙头地位不动摇。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国家安全形势进行了战略分析和判断,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反对霸权主义,反对一切外来干涉作为头等大事,没有一丝一毫的含糊和犹疑。1963 年11 月24 日,他在接见阿富汗一个代表团时说:“我们热爱和平。如果有人危害我们的独立,我们的天性就是奋不顾身地起来捍卫。”①《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5 卷,第283 页。在他的领导下,新中国不但彻底摆脱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而且毫不屈服于美、苏超级大国的军事威胁、霸权行径,与其做了坚决斗争,为集中力量搞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必要的环境和条件,从而也为进一步遏制战争奠定了基础。当今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面临的安全威胁复杂多样。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就要增强军事高技术实力,坚持军事斗争准备龙头地位不动摇。一方面要增强军事高技术实力。军事高技术是提高国防实力的必要手段和根本立足点。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增强遏制战争能力,毛泽东坚持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发展核武器技术、导弹技术和航天技术。他说:“原子弹、氢弹、导弹我们都搞出来了,世界大战就打不成了。”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第5 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年,第2272 页。大国之间在战略武器上的相互制衡,是遏制战争的重要手段。毛泽东的远见卓识,使新中国获得了战略主动,也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世界的和平局面。中国的战略核武器构成了有效的制约力量,平衡着世界格局,维护了世界和平。在高技术战争条件下,国家安全更加有赖于高技术武器。2015 年11 月24 日,习近平在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着眼于抢占未来军事竞争战略制高点,充分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培育战斗力新的增长点。国防科技发展是具有基础性、引领性的战略工程。必须选准突破口,超前布局,加强前瞻性、先导性、探索性的重大技术研究和新概念研究,积极谋取军事技术竞争优势,提高创新对战斗力增长的贡献率。”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第409 页。另一方面,在军事斗争准备上,必须通盘考虑,促进军事斗争准备全面协调发展,不能顾此失彼。2012 年11 月16 日,习近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强调指出:“必须坚决完成各项军事斗争任务。全军要深刻认识军队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军事斗争准备的龙头地位不动摇,全面提高信息化条件下威慑和实战能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全军要坚持把军事训练摆在战略位置,不断提高部队实战化水平。”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年,第216 页。这段论述要求全军坚持把军事训练摆在战略位置,不断提高部队实战化水平,全面提高信息化条件下威慑和实战能力。
第三,加强威慑力量建设,用全面观点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军队整体水平。早在1936 年12 月,毛泽东在关于中共与蒋介石谈判情况致电张学良时就表示:“我们愿以战争求和平,绝对不作无原则让步。”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第620 页。毛泽东遏制战争战略思想告诉我们,立足于不打仗,同时准备打仗,“一是反对,二是不怕”,两个方面都考虑到,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空谈“爱好和平”,以妥协退让来避免战争,是十分危险的。要研究战争,准备应对战争。这样,才能使敌人不敢轻言战争,进而放弃侵略企图。“世界上的事情总是那样,你准备不好,敌人就来了;准备好了,敌人反而不敢来。”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第6 卷,第2314 页。近些年来,中国人民解放军通过成功举行各类阅兵、演习活动,彰显了国家主权和国防实力,体现了国威和军威,对“台独”分裂势力和外部干涉势力起到了很好的威慑效果。威慑是以实力为基础的,没有可靠的实力就不会有可靠的威慑。现代条件下,威慑依赖的是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构成的国家综合实力。因此,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才能为遏制战争提供可靠基础。在国家综合实力中,军事力量在遏制战争中又起着最为直接的重要作用。军队建设是一个整体,注重全面建设,是人民军队在长期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一条基本经验。2012 年11 月16 日,习近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强调指出:“必须按照全面建设的思想努力推进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要坚持用全面的观点抓建设,推动军事、政治、后勤、装备等各领域工作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军队建设整体水平。”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 卷,第216 页。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鲜明地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相统一的全面建设观点。新的历史时期要坚持用全面的观点抓建设,不断提高军队建设整体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指导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对国防和军队建设一系列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的问题作了深刻阐述,强调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必须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适应,军事能力必须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需求相适应,进一步深刻揭示了军队建设的客观规律。在国际社会中,中国一直以来大力提倡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侵略行径,坚定地站在反对霸权主义的侵略政策与战争政策的立场上。习近平指出:“历史经验表明,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年,第138 ~139 页。只有能战,和平才有坚强保障和强大实力后盾,实现和平的前提和关键是能战。能战就需要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人民军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