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 的非裔未来主义研究与热点分析

2022-10-10 15:01黄漪澜张家乐
关键词:未来主义非裔文献

黄漪澜,张家乐

(1. 福建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7;2. 马来西亚理工大学 阿兹曼·哈姆希国际商学院, 吉隆坡 50300)

非裔未来主义(Afrofuturism)是在1993 年马克·戴里(Mark Dery)对科幻作家塞缪尔·德拉尼(Samuel Delany)、音乐家格雷·格泰特(Greg Tate)以及社会学家特里西娅·罗斯(Tricia Rose)的一篇采访《黑到未来》(Black to the Future)中提出,并点明“它是在20 世纪科技文化背景下,围绕美国非裔主题、关注美国非裔问题的推想小说,以及更广义而言,在利用科学技术和置换身体式(如赛博格)发达未来时非裔美国人的意义”[1]180。非裔未来主义体现了非裔与科幻同被主流社会和文学边缘化的共性,两者相互联合致力于恢复时间长河中非裔被掩盖的多样性和现代性。虽然从定义上看,非裔未来主义最初立意为一种文学上的美学潮流,但即便是从三位受访者的学术背景上,我们也可以窥见这一理念的提出实际上受多重领域的影响,这也是为何非裔未来主义会在文学、音乐、艺术等相关领域都吸引众多学者和评论家的目光。作为非裔研究的新兴亚类别,非裔未来主义研究一方面延续了非裔研究的传统重点,另一方面则在新世纪中焕发出新的关注与热点。从当前文献来看,非裔未来主义虽然在其提出初期,即20 世纪末到21 世纪初时并没有受到太多关注,但是随后十余年间相关文献逐步增多,已然成为了国外一个研究重点,国内对它的关注还较为缺乏。知识图谱在数字人文领域已有应用,它在学科研究热点的探索上有强大的优势,目前鲜有学者采用知识图谱的方法研究国内外非裔未来主义,因此本文以Web of Science (WoS)和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作为数据库,检索出2003 年至2021 年国内外非裔未来主义研究文献,使用CiteSpace5.7 软件,运用知识图谱的分析方法对非裔未来主义研究文献进行共现、共被引与聚类分析,采用可视化的方式来探索非裔未来主义的研究领域、研究热点以及研究趋势,以更科学地追踪并更新非裔未来主义研究状况。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CNKI 数据库和WoS 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收录文献分别作为国内外样本来源,于2021年2 月21 日收集数据,由于CNKI 数据库中关于非裔未来主义的首篇文献记录见于2018 年,WoS数据库中的首篇文献记录见于2003 年,所以整体时间跨度为2003 年至2021 年2 月,其中WoS 数据库数据采集最新更新日期为2021 年2 月20 日,知识图谱分析软件采用CiteSpace5.7.R4。对于国内外数据检索时使用高级检索,主题词设置分别为“非裔未来主义”和“Afrofuturism”,CNKI 数据库中以北大核心和CSSCI 作为文献来源,获得2 篇文献;WoS 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剔除REGIONAL URBAN PLANNING、 LAW、 COMPUTER SCIENCE SOFTWARE ENGINEERING 等非相关类别文献后留下119 篇文献。

二、研究现状分析

非裔未来主义研究在国内外所受的关注并不均衡,国内研究虽相对滞后,但国外研究中已然形成热点领域。图1 数据来源于WoS 核心子集数据库,以关键词“Afrofuturism”进行搜索,未收录的数据不在其中,如市场上公开发行的专著和论文集等。从国外研究文献发表趋势可以看出,非裔未来主义虽于1993 年被提出,但是直到2003 年才开始有学者关注该领域,且在随后十年内的热度依然较为低迷,部分年份甚至没有任何文献发表,因此并未形成研究热点。2013 年第一本非裔未来主义综合性介绍类书籍《非裔未来主义:非裔科幻小说与奇幻文化世界》(Afrofuturism: The World of Black Sci Fi &Fantasy Culture)作为综合性的入门指南被众多中学、高校选入教学参考书目,并被翻译成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等多国语言[2],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非裔未来主义的发展和研究,其后非裔未来主义研究文献逐年增加。2018 年漫威首部以非裔为主角的科幻电影《黑豹》(Black Panther)的推出,进一步推动了其蓬勃的发展势头。国内学界在2018 年和2019 年分别有一篇文献发表,虽然数量不多,但抓住了国外研究的核心热点,即对非裔未来主义理论本身[3]以及对重要作品《黑豹》的分析[4]。

三、国际发文地区分布

期刊是CiteSpace 应用的直接对象,利用CiteSpace 软件对国外高产机构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历年载文偏好以及此领域的核心研究力量。本文通过对国外119 篇文献的发文机构进行分析,了解发文机构对于非裔未来主义研究的状态和实际贡献率。研究发现,国外对非裔未来主义的研究合作较为分散,但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合作网络,共产生155 个结点,86 条连线。从表1 发文量前五名的作者与所属机构和图2 国外非裔未来主义合作网络来看,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的各大高校,尤其是位于东南部佐治亚州的佐治亚大学英文学院的伊西亚·拉文德三世教授(Lavender IsiahIII)和佐治亚理工学院文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的丽萨·亚泽克教授(Lisa Yaszek)与安德烈·布鲁克副教授(Andre Brock)。拉文德和亚泽克教授更于2020 年共同编撰了《21世纪非裔未来主义文学》(Literary Afrofuturism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指出非裔未来主义是一个不断僭越边界的美学实践,并钩沉了它于文学、文化中的发展历史,不仅将18 世纪非裔诗人菲利斯·惠特利(Phyllis Wheatley)纳入,还介绍了众多新生代作家,如纳洛·霍普金斯(Nalo Hopkinson)、N. K. 杰米辛(N. K. Jemisin)、奇尼洛·翁鲁(Chinelo Onwualu)等。除此之外,国际上还有众多高校学者对其颇有关注,如伊利诺伊大学图形艺术系的约翰·杰宁斯教授(John Jennings)、康奈尔大学文理学院的玛戈·娜塔莉·克劳福德副教授(Margo Natalie Crawford)、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传媒学院的朗尼·J·阿维·布鲁克斯副教授(Lonny J Avi Brooks)等。

图 1 国内外研究文献发表趋势Fig. 1 Publishing trends of Afrofuturist documents

表 1 发文量前五名的作者及其所属机构Tab. 1 Top 5 most prolific authors and their institutions

图 2 国际非裔未来主义研究机构合作网络Fig. 2 Institution collaboration network of Afrofuturist study

四、非裔未来主义热点——关键词共现、文献共被引与聚类分析

(一)国际非裔未来主义研究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文献中研究的核心点,运用CiteSpace 的关键词共现分析,可以清晰地展现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5]359。图3 是国际非裔未来主义关键词共现的结果,共产生169 个结点,353 条连线,图中关键词字体和结点越大,表明该词的出现频率和重要性越高,显示结果剔除了无意义或无关的关键词。表2 总结了出现频率前五的关键词。

表 2 出现频率前五的关键词Tab. 2 Top 5 keywords with highest appearance frequency

非裔未来主义研究集中于21 世纪,其核心议题既延续了20 世纪非裔研究的相关热点,又展现出当代形势特点和关注。从图谱中早期的关键词来看,“奥克塔维娅·巴特勒”(Octavia Butler)作为非裔未来主义之母占据了早期研究中的一席之地。巴特勒在1983 年连续获得了雨果奖、星云奖、轨迹奖等众多奖项,之后更成为了首位凭借科幻小说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的科幻小说家。虽然在2006 年巴特勒就由于意外身亡,但是其15 部小说,3 个系列的作品延续了她的存在,21 世纪的众多新生代科幻作家都将她视为自己作家生涯的启发者和引路人。2016 年凭借《宾蒂》(Binti)斩获了雨果奖和星云奖等多项大奖的尼日利亚裔美国科幻作家尼狄·奥考拉夫(Nnedi Okorafor)在为《亲缘》(Kindered)再版作序时称,巴特勒的经典文学为她打开了无限的可能,让她知道自己作为黑人女性也能够书写科幻小说[6]。在2016 年至2018 年凭借“破碎星球”三部曲(the Broken Earth trilogy)连续三次获得雨果奖的非裔美国科幻作家N. K. 杰米辛在《天赋寓言》(The Parable of Talents)再版时,盛赞“巴特勒似乎并未将寓言系列当作指南,但它们实际却成为了指南。所有充满力量的科幻小说都不外如是,它们不仅提供了对未来的准确展望,更提供了对策”[7]。巴特勒直接影响了杰米辛的职业选择,“如果巴特勒没有成为一名作家的话,那自己今日可能就不会写作”[8-9],因此直到现在巴特勒在非裔未来主义研究中的影响力依然不容小觑。在巴特勒的15 部小说中,大多以黑人女性作为叙事中心,如“异种繁殖三部曲”,探讨了非裔与外星人的基因结合与差异性认识;且多强调了女性具有改变世界的强大力量,如“寓言系列”,主人公劳伦(Lauren)创建了向人马座移民的人类“地球之种”(Earthseed)。在非裔未来主义打破了白人在科幻文类的种族垄断之后,巴特勒进一步颠覆了科幻领域的性别壁垒,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女性主义者[10]。因此,与巴特勒共现的关键词自然有“移民”“黑人女性主义”“非裔推想小说”以及阿甘本(Gioigio Agamben)的“赤裸生命”(bare life)。“赤裸生命”承袭自亚里士多德,指的是“被剥夺了各种政治权力的生命”[11]88。在此之上,阿甘本继续衍生出了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赤裸生命”,即人脱离共同体、毫无财产以及犹如浮萍的一种状态。这也正是非裔几世纪血泪历史的真实写照。

图 3 国际非裔未来主义关键词共现Fig. 3 Co-occurrence analysis of Afrofuturist keywords

当今研究重点中的“非裔”“种族”“非裔流散”与“非裔女性主义”等延续了之前非裔未来主义研究乃至非裔研究长期以来的重点。非裔未来主义从构词法来说就是前缀非裔(afro)与词根未来主义(futurism)的组合,体现了这一潮流从诞生之初与少数族裔之间的天然联系,对于它的研究也必然会体现非裔研究中无法忽视的种族问题。“非裔”一词与“非洲”不同,它不再囿于地域的限制。自15 世纪以来,非裔由于奴隶贸易离开故土跨越大西洋从而具有跨国、跨洲的流散经历,而非裔未来主义更是在此基础延续了非裔的流散,并将其从跨国延展为跨行星、跨太空。之前,非裔是美国这座“山巅之城”的后来者;现在,他们成了外太空的闯入者。当前研究的另一研究重点《黑豹》,则体现了非裔未来主义将非裔传统与流行文化相结合的特征。非裔由于其自身的历史原因,似乎难以避免一些有历史沉重感的话题,如身份、压迫、剥削、边缘等,非裔未来主义则巧妙地将这些主题暗含于漫画、电影、科幻小说等当代更为轻松的新媒介之中。《黑豹》是自漫威创立以来制作的首部以非裔英雄为主角并以虚构非洲国家“瓦坎达”(Wakanda)为背景的电影,畅想了长期以来只有白人才有权力想象的未来,打破了白人在未来话语权中的掌握与禁锢,抢夺了话语权,更吸引了学界的关注。

从1619 年首批非裔乘坐“白狮号”通过中间航道到达弗吉尼亚州以来,美国非裔一直背负着沉重的边缘化历史,但或许正是由于现状的残酷,非裔未来主义常常致力于刻画非裔美好生活的愿景。除了外太空之外,众多非裔未来主义者还幻想了一个富足而又神秘的非洲。现实社会中,建立在钻石和金矿之上的南非黄金之城“约翰内斯堡”(Johannesburg),作为以黑人为主的世界一线城市,更是成了许多非裔科幻作家,如莫哈莱·马希戈(Mohale Mashigo)笔下的故事发生地。但是约翰内斯堡繁荣的经济状况背后却有阶级分化和种族隔离的问题。在1897 年城市规划中,黑人被划归在约翰内斯堡的西北区,称为“土著居住地”(native location)。随后在1906 年,白人政府由于瘟疫的流行,将他们搬迁至该市西南十五公里的一处城郊,之后成为该市第一个黑人城镇普斯希莱特(Klipspruit),也就是之后的索维托(Soweto)[12]。正是在贫与富的极度差距之下,索维托和其邻镇东兰德的居民更易具有明显的阶级意识,诞生出富含当地特色的“装阔人”(Skhothane),他们疯狂购买奢侈品进行“炫耀性消费”(conspicuous consumption),希望通过这些品牌符号伪装自己,跻身上流阶级,表征了消费社会的符号消费。

(二)国际非裔未来主义文献共被引与聚类分析

1973 年,文献共被引的概念由美国学者亨利·斯莫尔(Henry Small)提出,它是测度文献间关系程度的一种研究方法[13]265。当两篇(或多篇论文)同时被后来一篇或多篇论文所引证,则称这两篇论文构成共被引关系。文献的共被引关系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通过文献共被引网络研究可以探究某一学科的发展和演进动态。而聚类分析则可以将文献中的关键词整理出来,选出有代表性的作为标签。图4 为国际非裔未来主义文献共被引与聚类的结果,共产生276 个结点,786 条连线和4 个主要的聚类区域。

图 4 国际非裔未来主义文献共被引与聚类分析Fig. 4 Co-citation and cluster analysis of Afrofuturist documents

从图谱看来,非裔未来主义相关文献多出现于本世纪,在近十年间才有较多重量级文献产出,研究整体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势头。聚类内部的各个知识群还未形成完善的密切网络,当前的主要热点在#0 未来研究与#4 跨媒体性。非裔未来主义早在1993 年由戴里提出时,其定义主要立足于文学领域,但是其辐射范围包括音乐、艺术、媒体等其他相关领域。

音乐一直是非裔未来主义兴起的共生领域。1998 年伊顺(Kodwo Eshun)出版了首部以非裔未来主义为主题的专著-《比太阳更耀眼:音波作品中的探险》(More Brilliant Than the Sun: Adventures in Sonic Fiction),主要关注了20 世纪60 到80 年代的音乐及其相关文化产业领域,探寻了科幻小说与音乐之间的联系,但是“并未对非裔未来主义的科技文化抑或哲学内涵领域进行深入研究”[14]。非裔未来主义除了有作家巴特勒为其母之外,还有音乐家桑·拉(Sun Ra)为其父。桑·拉是一位奉行神秘主义、风格前卫的爵士乐家,他多次宣称自己来自于土星,并结合埃及的太阳神之名,自名为桑·拉。通过研究桑·拉的个人经历和信仰,尤其是外太空的黑人神话,扬奎斯特(Paul Youngquist)指出桑·拉创造的音乐早已不再是简单的艺术形式,而是社会事件;不仅是娱乐,更是政治;桑拉不是通过音乐追求平等,而是创造可能性、创造更好的世界[15]3-5。桑·拉的非裔未来主义思想渴望直接作用于社会实践,这也推动其借用视觉等更为直观的媒介传递自己的思想,在1974 年他推出了自己的首部,也是唯一一部电影《空间即地点》(Space is the Place)。当代具有代表性的非裔未来主义音乐作品要属2016年碧昂斯(Beyoncé Giselle Knowles)发行的第六张专辑《柠檬水》(Lemonade)的同名影片。碧昂斯以女性主义视角的非裔未来主义作为其创作理念,展现了从17 世纪到20 世纪奴隶制度给非裔女性带来的多重创伤。

非裔未来主义在音乐、艺术、视觉艺术等方面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图谱上#0 未来研究与#4 跨媒体性的逐步结合。何为跨媒体性?对于跨媒体性(transmediality)的解读首先应该厘清媒体性(mediality)的含义。媒体性所指代的有两大涵义:“由媒体创造的真实性,或是媒体自身的特性”[16]134,跨媒体性也因此具有两种意义:“即跨越由多个媒体产品的一个媒体真实,以及当一个媒体产品被用于另一平台其内容由于平台改变而产生的变化”[16]134。跨媒体性的这两大定义在非裔未来主义研究中都有所体现,两者相辅相成。非裔导演瑞恩·库格勒(Ryan Coogler)所指导的《黑豹》是美国漫画中首个非裔正面主角并成为漫威首部以非裔超级英雄为主角的电影。电影故事来源于1966 年7 月发行的漫画《神奇四侠》(Fantastic Four)第52~53 期,之后更是成为1966 年10 月鲍勃·西尔和休伊·牛顿(Bobby Seale & Huey Newton)创立的美国左翼黑人政党黑豹党的名称来源,而它的迅速发展也与媒体有很大关联[17]4。黑豹党相信共产主义,认为非裔美国人应该拥有自己的政权,体现了非裔美国人的政治目标。如果说《黑豹》是一位拥有强大力量的虚构英雄,黑豹党则是力图改变社会现实的真实非裔。虚构的英雄不再只存在于书中,它转变为现实并具有改变真实世界的作用。另外,电影《黑豹》承接了《美国队长3:内战》中的情节,共同建构了“漫威电影宇宙”(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复仇者联盟》及其相关副线独立电影共同创造了一个独属于漫威的电影世界,即所有相关电影共同构成了一个媒体真实。《黑豹》利用非裔独有的“非洲宇宙观、神秘主义和部落主义等进行着自我界定,想象并质疑固有的等级秩序,批判了白人中心主义和帝国话语霸权,体现出非裔流散黑人反白人中心和反帝国主义的强烈意识”[4]。而非裔未来主义本身所强调的流散经历、异化以及非裔天才,随着媒介与受众的不同也产生了变化,《黑豹》中对非裔历史与个人能力的强调在《复仇者联盟3》中则被一定程度地弱化。然而,即使在以非裔未来主义为中心的《黑豹》之中,也难免留有主流社会对非裔他者化构建的痕迹。在时空背景书写上,瓦坎达之所以科学技术先进,是由于外星的振金陨石。在对黑人超级英雄的刻画上,黑豹特查拉和他的兄弟金钱豹埃里克都是非裔天才,但他们分别奔赴牛津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学习,这些经历的刻画体现了白人更为先进的教育体系以及非裔接受白人教育的必要性,整个情节刻画难免留有主流社会固有的异域风情想象和白人至上色彩。

非裔未来主义虽然在一开始便起源于文学,但随后的理论化进程主要依靠音乐、绘画等相关领域专家,而亚泽克(Lisa Yaszek)进一步将它复归于文学并与文学评论结合。在《美国科幻小说中的非裔未来主义》(Afrofuturism in American Science Fiction)中,亚泽克总结了非裔未来主义叙事,尤其是在文学作品中的主要特征:“非裔未来主义者选择科幻小说作为文类参与黑色大西洋人才计划(The Black Atlantic Intellectual Project)重申了美国历史,即非裔奴隶的商品化时体现了现代人类的商品化和异化经历;非裔未来主义者描绘了非裔流散人民的经历,创造了伊顺所言的‘时间政治介入’(chronopolitical intervention),非裔对未来的畅想和刻画抢夺了白人的话语权,给予了人们不同的未来书写;非裔未来主义者更将希望置于非裔天才之上”[18]。2005年发表的《拉尔夫·埃利森〈隐形人〉的非裔未来主义解读》(Afrofuturist Reading of Ralph Ellison’s Invisible Man)中她利用非裔未来主义这一理论视角解读了非裔经典著作《隐形人》[19]。虽然这部作品鲜少被置于科幻小说的范畴中,亚泽克却发现埃利森采用非裔未来主义象征指代恶托邦式的未来。通过隐匿于纽约地下,主人公创造了一个可以逃离线性时间的空间,重新整合了过去与未来的关系。一年后,她再度发表了研究文章《非裔未来主义、科幻小说与未来的历史》(Afrofuturism, Science Fiction, and the History of the Future)介绍了非裔未来主义历史,并将各年代的代表性文学文本,如W.E.B.杜波依斯的小短篇《彗星》(The Comet)、拉尔夫·埃利森的小说《隐形人》、奥克塔维娅·巴特勒的短篇《血孩子》(Bloodchild)和当代作家娜洛·霍普金森(Nalo Hopkinson)等作为例证[20]。这些文学作品虽各有其特征,但是却共同佐证了非裔未来主义作为“一种美学形式,包含了投身于不同文类和媒体的艺术家,而将他们团结在一起的是将非裔流散历史投射于非裔未来的共同兴趣”[20]。

作家、电影制作人兼独立学者沃马克(Ytasha Womack)于2013 年所撰写的专著《非裔未来主义:非裔科幻小说与奇幻文化世界》中进一步厘清了非裔未来主义的定义:“无论其采用什么形式,非裔未来主义重新定义了当下和未来的非裔文化和观念……它将非西方信仰与科幻小说、历史小说、推想小说、奇幻、非洲中心性和魔幻现实主义相结合”[2]8。非裔未来主义作为艺术美学与批评理论框架具有娱乐和启蒙的双重目标,从20 世纪到现在的众多未来文学、科幻电影、爵士音乐等都是其表现形式,但其内在涵义,也是其中恒一不变的便是“异化”。非裔和外星生物之间的天然联系,便在于两者都被主流视为非人的他者,这也是为何非裔未来主义也成了女性主义的斗争场所。非裔未来主义不仅致力于幻想外太空,更极力挖掘非洲历史,在想象未来之余更重构历史,进而针砭甚至力图改变社会现实,所以它虽是“未来研究”却不仅只是对未来的幻想。沃马克对非裔未来主义的定义和钩沉也受到了批评。萨玛塔(Sofia Samatar)在《非裔未来主义行星史》(Toward a Planetary History of Afrofuturism)中发现沃马克直接将21 世纪的新生艺术家纳入非裔未来主义,而未进行任何划分,缺乏对非裔未来主义多样化流派的划分。她认为应该将非洲本土艺术家也纳入非裔未来主义内,并在一个更大范围内强调非裔流散经历与非裔未来主义之间的契合以及此特征影响了之后非裔未来主义的批评发展方向,如从后人类观念所生发出将人与科技、自然置于平等状态之下的后人文主义(Posthumanism)[21]。

非裔未来主义作为新兴美学思潮,其研究大多注意厘清其源头,讲述其历史,进一步确立非裔未来主义的思想内涵以及理论地位。然而,非裔未来主义依然在不断发展之中,非裔未来主义研究则稍显滞后,未能涵盖21 世纪非裔未来主义的新特色和新发展。于是在2013 年安德森(Reynaldo Anderson)和内尔森(Alondra Nelson)立足于当代非裔未来主义的新发展在异形会议(the Alien Bodies conference)上首次提出非裔未来主义2.0。三年后,他们共同编撰了论文集《非裔未来主义2.0:外黑人性的崛起》(Afrofuturism 2.0: The Rise of Astro-Blackness),如果说非裔未来主义聚焦的是20 世纪的科技文化、数字鸿沟、科学技术以及西方音乐与文化,那么非裔未来主义2.0 则是21 世纪下黑人身份由人与科技共同进化(technogenesis)来定义,它“体现了反历史,入侵或是挪用了网络软件、数据库逻辑、文化分析、深度混编性、神经科学、性别流动性、后人类展望、推想领域与跨领域应用成长为重要的流散科技文化‘泛非’运动。”[14]x当代非裔未来主义2.0 超越了之前的单一领域,具有五大纬度:“形而上学、美学、理论与应用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应用空间”[14]x。这也就意味着非裔未来主义不仅是一种新的本体论,不只存在于社会文化领域抑或生物化学范畴,也在展览馆、沙龙等日常空间场所。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非裔未来主义从提出至今不到三十年,虽在前十年关注度较低,但在近五年已形成一定的研究规模与热潮。非裔未来主义摆脱了非洲甚至地球的地域限制,辐射了文学、音乐、媒体等众多领域,其中美国高校是它的研究重镇,在佐治亚州大学和佐治亚理工学院之间更是形成了密切的合作网络。从非裔未来主义研究的发展历程来看,它作为一种新兴的美学潮流和实践,在发展之初必然需要述清其历史,理清其定义,以巩固其理论地位。从1993年非裔未来主义提出到21 世纪初期,这二十年余间非裔未来主义研究主要是增强学界对于非裔未来主义的认识。在研究领域上,非裔未来主义研究虽然在提出时立足于文学领域,但是在音乐和艺术等相关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正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安德森等发现前人总结的理论已经不能涵盖21 世纪非裔未来主义的发展特色,理论发展略显滞后。基于此,不断有学者对非裔未来主义相关理论进行批判、修正与革新。从总体而言,国内外研究热度不一,国内相关研究较为不足,现研究中对非裔未来主义的理论研究所占比重较大,但将它具体化到文学评论与艺术解读的文献还不多。而且在当前研究中,学者多将非裔未来主义与非裔经典著作相联系,以追溯其历史渊源,增强其理论地位,但是作为随着新时代文学艺术的发展而提出的理论,非裔未来主义应更能与当代作品相结合,体现21 世纪的时代特征。非裔未来主义本身的辐射领域众多,在研究方法上也应积极拓展现有研究方法,拓宽研究视角。在国外研究中,非裔未来主义常与海湾未来主义(Gulf futurism)、中华未来主义(Sinofuturism)进行联系,但它们之间有何异同,中华未来主义又具有怎样的独特之处,更亟待后续研究解决。非裔未来主义在美学的范畴之上于认识论中不断创新,并不囿于非裔群体抑或是虚构文学,在表征长久以来一直萦绕于非裔的他者化问题之余,反映了所有当代人都普遍遭受的异化困境,更渴望通过对历史的重构和对未来的书写,积极改变社会现实。

猜你喜欢
未来主义非裔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未来主义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未来主义
论美国非裔诗人C.S.吉斯科姆的“拖延”诗学及其族裔诉求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热情夏日/未来主义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意大利未来主义,1909-1944:重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