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现状调研与思考建议

2022-10-10 10:02曹润平戴启培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学院建设

邢 晖 曹润平 戴启培

(1.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京 102617;2.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3.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产业学院是产业、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搭建校企“共建、共管、共享”平台,实现产教融合的重要方式。[1]为了解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66 期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师生组建课题组,开展了“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现状调查与思考建议”调查研究。

课题组主要基于职业院校视角,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政策分析、文献分析等多种方法开展研究。问卷调查基于产业学院基本情况、组织架构、运行机制、保障机制、效益评价5 个维度,共设计32 个题目。经初测检验,问卷信效度较高,调查结果能够可靠地反映出一些现实问题。课题组面向31 个省(市、自治区)的375 所高职院校发放了调查问卷(每个产业学院1 份),共回收问卷618 份,其中有效问卷512 份,有效回收率为82.8%。深度访谈主要聚焦产业学院体制、机制建设,详细了解了20 所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情况。政策研究方面,共研读国家及地方政府产业学院相关政策文件22 份(其中国家文件7 份,地方文件15 份)。

一、产业学院的内涵与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全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中,对人才培养,尤其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 指出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党和国家从战略高度、全局视野、依法治教等角度对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顶层设计、重要部署和大力支持。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主题和使命。在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下,一方面对产业和企业来说,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迫在眉睫,企业创新极为重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特别是应用型、职业技术类高校合作,必然成为企业的需要和诉求;另一方面对职业院校而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必由之路,如何在原有基础上深化、强化和更加有效,需要探索新模式、新平台和新资源。正是在校企双方共同的呼唤之下,产业学院应运而生。

如何界定产业学院?事实上,2014 年国务院印发的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这为产业学院概念的提出奠定了基础。2020 年,《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 从申报条件进一步明晰了产业学院的样态,具体包含如下五个方面。一是多元主体协同。政、行、企、校、社多元共生、多元培养、多方需求,具有共建共管的组织架构。二是专业(群)与产业高度相关。人才培养专业与区域产业具有高度契合性,体现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面向定位。三是专业(群)具有相对优势。人才培养专业大多列入“双高”等重点建设范围,体现了专业选优基础。四是对接产业被列入区域规划。对接产业应是区域支柱产业或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五是参与企业具有产教融合优势。参与的企业主体参考产教融合型企业相关要求,在区域产业链条中居主要地位,或在区域产业集群中居关键地位。从操作意义上讲,上述主要是具有选拔性的要求和条件,不一定适合普遍意义的产业学院,但可以作为界定和理解产业学院的参考。

产业学院有什么样的特征?国内文献研究概括较多,主要集中为以下几点:第一,服务面向的产业性,产业学院面向产业而建,其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均具有明确的产业服务指向;第二,建设主体的多元性,产业学院一般由政府、学校、行业协会、企业等不同主体共建;第三,相对独立性,与传统的大学二级学院相比较,产业学院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和灵活性;第四,功能的综合性,产业学院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集教育、培训、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创新创业等功能于一体。[2]

综上,本研究认为,产业学院是以服务地方主导产业为宗旨,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契约或资产为纽带,校企双方共同组建的相互依赖、相互融合、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型办学实体。

二、产业学院的政策与导向

(一)国家层面

2022 年5 月1 日,新修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正式实施,其明确规定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企业可以举办或者联合举办职业学校,对深度参与的企业按照规定给予奖励。这些法律条款,为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产业学院提供了法律依据。

目前,国务院及相关部委直接提及产业学院建设的政策文件共有4 个。2017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 提出“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2020 年,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的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 提出“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面向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重点是应用型高校,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2021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 《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企业学院,延伸职业学校办学空间”。2022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的 《关于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提出“鼓励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联合培养模式,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加快建立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通过梳理国家政策文件,可以总结出三个方面的导向:一是产业学院建设已被提上日程,明确作为深化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做不做”的问题,毋庸置疑;二是产业学院的建设任务基本明确,《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 中提出了七项任务,回答了“做什么”的问题;三是产业学院建设的主导方没有统一,政府主导、企业主导、学校主导都被提及,但最终谁来牵头还不明确。

(二)地方层面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15 个省(市、自治区)出台了产业学院的政策文件,其中重庆、北京、广西、辽宁等4 个省(市、自治区)出台了关于职业教育产业学院建设的相关文件和试点政策。

重点梳理职业院校产业学院的地方政策文件,总结有以下几个导向。一是把建设产业学院作为打造地区职教品牌的重要举措。例如,广西提出把产业学院打造成广西职教品牌;北京提出建设工程师学院和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打造一批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创新平台;辽宁规划建设一批兴辽产业学院。二是建设内容基本遵循了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 中提出的七项任务,个别省(市、自治区)略有延伸。三是在产业学院体制机制建设上,结合地方特点,已有一定的政策突破。例如,重庆明确由市教委会同有关部门协同职业院校、地方政府与合作企业,加强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及运行的指导;开展招生改革试点,允许职业院校根据产业人才培养需求,设立单独招生计划,在招生指标和项目评审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探索建立产业学院理事会(董事会)、专家指导委员会的管理模式;设立产业学院专项资金保障产业学院的正常运行;支持参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职业院校加大现代产业学院高端研究人才和产业人才引进力度。广西提出以校中院、企中院、园中院等方式吸引行业优质企业与学校共建产业学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管理体制,负责重大事项决策;建立校企双方利用投入要素共建体制机制,按投入要素依法参与收益分配的机制;鼓励高校成立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产权明晰的实体性产业学院;设立产业教授、企业教师等专岗、特聘岗位。

三、产业学院的现状与问题

(一)基本现状

通过调研分析,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总结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现状。

第一,产业学院建设得到高职院校的积极响应,具备深入推行的实践基础。接受调研的375 所院校中,已有311 所院校开展了产业学院建设,占比82.93%,其中有101 所院校建有两个及以上产业学院。可见,把产业学院作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新载体,得到高职院校的普遍认同。

第二,产业学院的模式呈现多样化。按治理主体有学校-企业型、学校-协会型、政-校-行-企多主体型模式;按运行模式有校企整合型、引企入校型、入企建设型;按合作形式和特征有共建共享型、学校主导型、企业主导型;按组织内生逻辑有产业助推主导型、资本增值主导型、人才提质主导型,等等。[3]

第三,产业学院组建以学校主导为主,且在校生规模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大多仍处于自主探索阶段。调研发现,产业学院建在学校的占78.59%,建在合作企业的占14.59%,建在政府产业园区的占4.94%,其他占1.88%;在校生规模大于100 人的占比76%,其中大于500 人的占31%。在政策上,国家层面还没有关于职业院校产业学院的专项文件,地方层面也只有4 个省(市、自治区)出台了建设文件。这表明,学校是推动产业学院建设的主要动力方,产业动力明显不足;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建设基本处于学校自主探索阶段,地方政府主动推进产业学院建设还远远不够。

第四,产业学院的企业主体从多维度呈现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特点。调研发现,从企业性质看,民营企业占主导地位,占比超过50%,国有企业占15%—25%(见图1)。民营企业参与产业学院比例明显高于国有企业。调研组尝试得出两个判断:一是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参加产业学院具有更加灵活的体制、机制,政策、制度相对灵活,障碍少;二是民营企业的市场意识更加强烈,对产业学院带来的人才、技术、创新等利益更加敏感和看重。反之,国有企业的组织架构、制度约束、风险机制等多方限制及人才观念等导致其参与产业学院的积极性和可行性相对较低。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型企业占主导地位,占比超过85%,在“一校一企”的合作模式中尤为突出;小、微企业也有参与,尤其在“一校多企”的合作模式中,占比有较大提升(见图2)。大、中型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在产业覆盖、产品质量、技术创新、人员储备、设施设备先进性方面具有较大优势,更加符合产业学院的合作要件,更加受院校欢迎。在产业学院有多个合作主体时(不包括学校本身),行业组织的作用得以发挥。其平台作用、协调和沟通的便利性成为“一校多企”式产业学院的需要。总体来看,产业学院的企业合作主体选择取决于当地产业形态、经济发展水平和院校专业面向及发展水平。

图1 产业学院合作方性质

图2 产业学院合作方规模

第五,产业学院随产业发展需求和国家政策导向对接产业。调研发现,对接制造业的产业学院占比最高,依次是服务业及其他非物质产业、通讯业、商业、医药制造、建筑业、交通运输等。农、林、牧、渔等一产类产业和采掘业、公共工程产业建设产业学院比例最低(见图3)。经分析,产业学院对接产业的数量差异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产业对应专业的种类、数量,覆盖院校和人群的多少,影响产业学院的数量;二是国家产业战略导向、政策支持,如“中国制造2025”引导了产业学院的发展;三是产业学院的发展要素,如技术、设备、人员、资金、场地等在各产业间是不平衡的,农林牧渔等一产类产业在校企合作上确实存在场地、设备设施等困难。

图3 产业学院对接产业情况

第六,产业学院育人属性已经凸显。调研发现,现有产业学院在发挥企业育人主体作用、企业要素融入育人环节、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77.64%的产业学院具有真实的企业生产场景,77.88%的产业学院在推动行业企业“新规范、新技术、新工艺”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作用明显(见图4),产业学院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打造实习实训基地方面发挥作用最突出(见图5)。

图4 产业学院推动“新规范、新技术、新工艺”融入人才培养情况

图5 产业学院作用发挥情况

(二)主要问题

调研发现,目前产业学院存在概念不清晰、定位不准确、行业企业参与度低、平台创设不够、课程体系开发不足、师资队伍乏力、人员流动不畅等各方面问题,但主要集中在管理体制、机制方面。

1.组织架构不规范

一是没有建立起具有独立决策权的组织架构及高效的执行机构。77.24%的产业学院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现有架构基本脱胎或依附于学校的行政管理机构。二是体现多方主体共建共管不够,产业主体方介入程度浅。只有34.15%的产业学院建立了理事会。

2.运行机制不健全

一是各方主体责权利不清晰,尤其是在产权划分、利益共享方面缺乏明确界定,导致各利益主体没有发挥最大效能。在对产业学院“利益主体投入与预期收益的冲突因素”调研中,认为运行机制不完善的占54.67%,认为产权关系界定不清的占28.86%。

二是决策机制不完善,产业主体方参与决策不够。58%的产业学院决策机构是学校党委会或二级院系党政联席会。

三是日常运行中,执行、沟通、协调机制不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不健全,甚至相当数量的产业学院没有章程,没有建立完备的例会、通报等会议制度。在对产业学院“建设中的主要问题”的调研中,居于前两位的分别是制度保障问题(占52.64%)和运行管理问题(占46.75%)。

3.保障、产出、评价和风险防范机制有缺失

一是对产业学院前期建设相关政策、资金、资源支持不到位。在对“产业学院投入”的调研中,选择“学校和行业企业共同投入为主”的占64.71%,而选择“政府投入为主”的仅占0.94%(见图6);在关于“产业学院认定形式”的调研中,政府部门发文或备案予以确认的只占10%左右;政府对建设产业学院的企业在土地、财税、金融方面予以支持的占19.29%。

图6 产业学院各方主体投入情况

二是在产业学院运行发展中政府在政策供给和保障上有缺位,尤其是在地方政府落实和细化国家相关政策、明晰和突破一些政策边界方面更为突出。在对“政府推动和支持产业学院具体措施”的调研中,选择“政府没有介入”的占比最高,达46.12%(见图7)。

图7 政府推动和支持产业学院措施情况

三是产业学院的自我发展能力不足。问卷结果表明,产业学院有真实工作环境且有真实产出的不足30%,这意味着大多数产业学院无直接经济效益。没有直接经济效益表明产业学院的生产属性显现不足。片面强调产业院校在人才、创新等方面的需求而忽视企业追求赢利的必然诉求,企业积极性不足也是情理之中。

四是没有建立起科学、系统的评价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调研中,调研组从产业学院的组建水平、运行水平、产出水平3 个维度23 个指标构建评价体系,并进行了重要性调查。对收回的436 份有效问卷进行信效度分析。采用熵值法确定权重,按照Liket5 级评分法(非常重要5 分,极不重要1 分)量化后,运用信息熵计算公式求各指标信息熵后排序(见图8)。

图8 产业院校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信息熵权重图

通过分析,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运行b201,成果研发及转化水平b308,创新创业支持能力b305,科技研发平台建设b307,标志性教学成果b301,解决企业人才、技术难题b302,行业企业参与思政育人b209,多元投入机制b102,利益共享机制b104,社会声誉及评价b304,协同育人模式创新b203,行业企业参与教学评价b208 这12 个指标排序靠前。技术技能培训水平b306,学生就业支持b210,行业企业参与教学改革b207,培养方案、教学标准制定b202,共建教学资源b206,共建实习基地b205,人才培养质量b303,共建教师队伍b204,可持续发展与保障机制b105,企业深入参与b103 排在后十位。熵越大说明系统越混乱,携带的信息就越少;熵越小说明系统越有序,携带的信息越多。可见,排在后十位的指标在产业学院建设绩效评价中被认为重要程度更高。

四、产业学院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一)发展思考

在影响产业学院发展的众多因素中,哪些是重点和难点,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值得职教同仁思考。通过调研,本研究认为打通体制机制障碍,仍然是产业学院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1.组织架构是基石

组织架构是顶层设计,直接决定了产业学院的运行模式。从调研可以看出,在组织架构上如何体现党对产业学院的领导,如何保证产业学院独立决策和高效运行,如何提高各方利益主体的参与度,是各个院校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构建相对完善的组织架构显得尤为关键。

2.责权明确是前提

产业学院共建共管的特征属性,决定了各方主体的利益共生、共联、共享。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产业学院是由学校主导建设,不免受到学校管理体制的行政干预,市场化运作效能不足,分配制度和利益保障机制不灵活。在利益相关者视域下,责权利的界定和分配显然是产业学院健康发展的前提。

3.制度建设是保障

制度是刚性约束,具有长久性和稳定性,是组织机构有序、稳定运行的保障。产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型组织,本身的运行积累相对薄弱,制度建设沉淀不足,加之多方主体参与,理念、文化、模式、方法的融合都存在更多挑战。为此,系统设计产业学院的制度体系,规范权力范畴,理顺工作程序,加强流程控制,显得重要而迫切。

4.共建共赢是关键

产业学院建设的关键是整合政、行、企、校等多方资源,深化产教融合,共同投入,多方获益。“共建”既有前期的投入问题,也有过程的管理问题,重点是叠加和融合。显然,争取各方的最大投入,尤其是政府的投入和支持,是产业学院建设的关键。“共享、共赢”是产出的体现,要从人才培养属性和生产属性等多个角度去满足各方主体的利益差距,重点解决隐性利益和显性利益在内的多要素利益共享。正视利益分化、利益差异并寻求将差距保持在合理范围内是关键。

5.双元育人是目的

产业学院的第一属性是育人属性,产业学院建设始终不能偏离育人目标。《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 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打造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是产业学院建设的基本任务。为达成这些任务,发挥校企双元主体作用,特别是企业作为育人主体承担产业学院基本任务的作用,把企业生产要素融入人才培养过程至关重要。

6.评价激励是动能

落实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对于产业学院的建设发展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建立健全评价体系能够帮助各投入主体洞悉产业学院建设重点、评判运行成效、明晰改进措施。建立激励机制,关键是让企业主体切实获得投入的价值回报,保障企业的基本权益。学校要提升对企业人才、技术需求的满足能力。

7.风险防范是底线

产业学院作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创新载体,必须在现有法律法规下建立底线思维,做好风险防范。要厘清涉及资产、产权、利益等各方面的风险,加大风险评估,采取前置措施,做好保底准备,确保政治安全、法律安全、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二)改进建议

产业学院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理应从多个角度通盘考虑和统筹规划。其中,机制建设是关键。一方面,国家和地方要从法律、政策层面对产业学院建设予以机制保障;另一方面,产业学院自身也必须形成良序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1.规范组织架构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产业学院应建立基层党组织,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保证正确办学方向,帮助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产业学院的相关重要事项要经过党组织会议研究,接受党组织监督;党组织主要负责同志要参与产业学院决策会议。

第二,组建理事会(管委会)。逐步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产业学院院长负责制。理事会由政、行、企、校等相关机构代表组成,制定产业学院建设发展规划,进行重大事项决策。理事会设常务理事会,负责在理事会闭会期间行使职能。建立理事会章程,明确理事会组织机构、性质、作用、权利和义务、活动方式等内容,完善理事会议规则、联席会议制度等。[4]建立院长负责制下的包括教学、生产、科研、服务的运行管理机构,确立并实施项目负责人为主体的下一级执行组织。

第三,推进产业学院法制化。建议逐步探索基于独立法人视域来规划产业学院建设,条件成熟时,赋予产业学院独立法人资格。

2.明确利益主体责权利

一是明确产业学院与学校、企业的行政关系,重点解决产业学院的独立性问题。二是明确产业学院理事会的责权利,重点明晰理事会在决策、执行、统筹、协调四个方面的责权利。三是明确政府的责权利,重点明晰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政府产业园区三个相关方的责权利。四是强化行业协会的责权利,建议重点明确行业协会在产业学院建设内容指导、行业内企业协调、行业内信息和技术资源分享三个方面的责权利。五是厘清学校和合作企业的责权利,重点是针对产业学院建设任务逐一分解、认领。六是确认各利益主体责权利,完善产业学院合作协议、章程和事务清单三项文本。

3.健全运行机制

以产业学院章程为统领,在充分考虑多方主体管理模式差异的基础上,科学设计运行机制。一是完善相关会议制度。主要包括决策会议制度、落实会议制度、通报会议制度、例会制度等,重点明确各项会议的议事范围和议事规则。二是完善岗位职责制度。根据产业学院特点设计岗位类型,并完善各岗位的职责和考核要求。三是完善人事管理制度。给予产业学院更多用人自主权,在岗位设置、人才引进、人事管理、兼职兼酬、考核评价等方面建立相对独立的管理制度。四是完善财务管理制度。重点明确资金筹措、分配使用、绩效评价、收支审计等事项内容。五是完善产权制度。建立明晰的产权格局,签订产权合作协议,有效规避产权矛盾和分歧。制定产权合作协议样本,明确产权归属、价值界定、效益分配等要素内容。六是完善绩效分配制度。本着利益共享原则,制定绩效标准、发放办法,最大限度激发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强化保障机制

第一,从国家层面来看,一是规范职业教育产业学院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界定条件;二是加快制定推进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专项政策;三是将产业学院纳入国家产教融合激励范围,纳入部省共建职业教育高地和技能社会体系建设试点任务清单;四是组织认定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产业学院,同步完善考核评价、动态调整机制。

第二,从地方政府层面来看,出台本地区产业学院建设方案及相关配套政策,给予产业学院建设以明确支持和指导。具体包括:一是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将产业学院直接建在产业园区或面向产业链,引导学校将专业群建在产业链上,使人才资源与产业资源高度集成并跨界融合;[5]二是设立产业学院发展专项资金,为产业学院提供场地租金补贴、企业培训补贴、师资培养补贴、学生实习岗位补贴等多方面支持;三是鼓励企业深度参与产业学院建设,落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等相关法律、文件规定,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对认定为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税费减免优惠等政策;四是在人才选聘、人事管理和考核激励等方面给予产业学院政策支持,鼓励学校成为人事制度改革先行先试单位,制定产业导师特设岗位计划,明确产业兼职教师引进、认定与使用政策;五是积极推动产业学院新体制建设,创新相对固化的学校产权政策,破解难题,支持产业学院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六是将产业学院建设成效纳入学校评价和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内容。

5.建立监督与评价机制

第一,推进实施产业学院发展质量年报制度。由第三方机构或校、企质量管理部门编制产业学院质量年报,推动产业学院自觉履行责任义务、加强价值自律、宣传发展成绩、接受社会监督、回应社会关切。

第二,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一是明确评价体系构建原则:系统性,要充分考量全国产业学院地域、产业、模式、规模等差异;客观性,要立足多维视角,充分考虑多方投入主体价值诉求;科学性,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维和方法科学设计评价体系;发展性,要兼顾现状与成效、阶段性成果与终极成果、发展基础与发展前景等。二是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文献梳理、现行政策剖析及实证调研基础上,本研究从产业学院的组建水平、运行水平、产出水平3 个维度23 个指标构建产业学院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三是提升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水平。首先,要加强评价工具设计。可根据各指标内涵差异,采用主客观相结合、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数据采集方式,加强数字化平台的应用,确保数据采集准确、简便、翔实。其次,要做好平衡性调适。根据产业学院评价的主体诉求及应用场景差异,评价指标及权重可以做一定程度上的调适,如为企业开展的评价可以适度提高企业效益产出指标的权重,为政府开展的评价要更多考虑到不同地域特征、产业学院建设模式的普适性以及一般性数据采集的便捷性。最后,要强化评价结果应用。学校、企业、行业、政府需进一步健全常态化、过程性评价机制,实时洞悉产业学院建设运行情况,及时制定调整对策,推进产业学院模式创新与高质量发展。

表1 产业学院评价指标体系

6.完善风险机制

在产业学院章程及合作协议中明确争议处理程序和退出机制。清晰界定并全程记录校企双方在产业学院建设运行中的投入情况,明确设备资产折旧计算方式,以及在合作中取得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明确在产业学院运行中遇到的各种风险承担分成机制和第三方纠纷的协同抗辩机制;明确产业学院的投入方退出机制以及产业学院的终止要件和终止程序。

猜你喜欢
学院建设
在推进“两个机关”建设中践行新使命
强化使命担当 建设“两个机关”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10)
海盗学院(8)
海盗学院(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