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农村农业局(324000)徐理建 杨有林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积极探索建设未来乡村,打造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均衡发展,为全省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衢江经验”“衢江样板”。
2019年,衢江启动未来乡村建设试点,围绕三个“化”(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依靠三个“人”(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通过三个“造”(造场景、造邻里、造产业),实现三个“有”(有人来、有活干、有钱赚),体验三个“乡”(乡土味、乡亲味、乡愁味)等“五个三”核心要义扎实推进。
三年来,衢江聚焦“一统三化九场景”,集成“美丽乡村+数字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建设,系统谋划、统筹布局,在实践中探索构建引领数字生活体验、呈现未来元素、彰显江南韵味的未来乡村新社区,打造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
(1)坚持产业主导,打造“共富乡村”产业兴则乡村兴。引进“新乡人”、留住“归乡人”、激活“原乡人”,通过强化农民素质培训、培育新型农创客、研发文创衍生产品等举措,推动强村富民。后溪泉井边未来乡村发展“一根甘蔗”产业,整合滩涂地种植甘蔗500余 亩(1亩=667平 方米),建设“蔗创空间”“蔗里工坊”,推动发展制糖、制酒产业;讲好节节高—状元文化故事,导入研学人流,打造集甘蔗种植、加工、研学等为一体的三产融合体系,使未来乡村“含金量”更高、成色更足。后溪泉井边未来乡村2021年吸引游客5.5万人次,实现年产甘蔗52万千克,年产红糖5.2万千克,户均增收5 000元,村集体增收281万元。
(2)坚持本底主调,打造“美丽乡村”未来乡村的本底是乡村。衢江以守住乡村之魂的理念来推进未来乡村建设。开展“微改造、精提升”行动,科学布局未来乡村九大场景,使未来乡村更具辨识度。已创建省美丽乡村示范乡镇7个、特色精品村20个、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136个。在保护好原生环境的同时,以邻里场景重塑为抓手,打造更具现代感的生活空间。通过对原有社区的艺术赋能,建设山水与乡村融为一体、田野与现代相得益彰的可持续发展样本。通过构建丰富的交互空间和共享空间,推动公共服务的优质共享和现代生活的零距离感受,重塑乡村人缘关系,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通过挖掘乡村优秀民俗、农耕、节庆、名人、祖训家规等文化资源,弘扬传统文化,让社区成为世代传承之家、乡愁记忆之家、心灵安放之家。
(3)坚持数字引领,打造“数字乡村”借数字化改革强劲东风,积极推进未来乡村数字化“五个一”工程(建设“一个大脑”、打造“一系列智慧+”项目、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一码追溯”、抓好“一件事”工程、提供“一站式”服务),加快推进生活APP、农业智能监控平台、智慧健康中心等数字建设项目,实现数字生活、数字经济、数字治理基础设施全面覆盖未来乡村。如莲花国际未来乡村以数字治理、数字生活、数字经济为主线,串联九大场景,赋能基层治理、社区服务和产业发展等,形成“1个智慧大脑+3条服务主线+N个应用场景”的“1+3+N”的数字社区运行体系。让社区更智慧,让智慧更便民。
(4)坚持风貌协调,打造“人文乡村”按照“打造整体风貌协调、地域文化突出、空间体验丰富、功能活力十足”的目标,立足衢江自然资源禀赋。在点上,充分挖掘各未来乡村创建区块文化底蕴,如云溪乡孟姜村的西周文化、太真乡王家山村的纸文化等,形成比较优势,赋予传统文化商业价值,形成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良性循环。在面上,以“一轴三廊五区”(一轴即诗画风光带发展轴;三廊即山色田园景观廊、礼善文化景观廊、归园田居景观廊;五区即田园康养区块、湖光山色区块、未来莲花区块、文化文旅区块、智慧农业区块)为纽带,连线成片,统筹布局,让城乡的自然山水格局得到维护,让居民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得到保护,打造“新时代富春山居图县域样板区”。
(5)坚持城乡联动,打造“共享乡村”统筹未来乡村与未来社区,城乡风貌整治联动实施、同推共谋、共促共享。以党建联盟、创业联盟、服务联盟为载体,形成未来社区与未来乡村的紧密融合。按照“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总体要求,充分发挥网格在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农村垃圾分类、诚信体系建设等方面作用,实行统筹管理,同步推进,为项目推进聚力提效,为社区建设添劲赋能。通过搭建社区双创空间、一站式社区创业就业平台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等各种方式培育农创客,为有意向到未来乡村创业的社区居民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促进城乡联动创业的良好氛围。通过搭建“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共享中心,设置文化共融、医疗互通、活动共享、闲置互换、心愿互点等模块,推进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共享。
(1)乡村建设群体有待优化乡村建设群体普遍偏弱,以老人、妇女、小孩为主。有知识、有活力、有想法的青年和有资金、有技术、有情怀的乡贤回农村占比偏低,乡村建设有生力量需优化。
(2)农村用地机制有待破解近年来,在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主体得到快速发展,不断向种养殖规模化、产加销一体化、农文旅伴生化等融合发展,不断向农事体验、农家乐、民宿等新业态延伸。但此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很难取得建设用地指标,很难通过合法交易得到宅基地建房或创业用房,制约了三产融合发展和人才回归,阻碍了城乡融合空间的打开。
(3)乡村经营有待深化村一级需要增强经营村庄意识,要培育村级经营团队,避免过多依赖第三方公司。通过激活乡村创业主体、乡贤力量,盘活、整合山水田林路房等资源,促进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1)深化落实“两进两回”机制实践证明,只有主体参与乡村建设才有活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共同富裕,深化“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的机制,让百姓有获得感、村集体能增收、运营主体有收益。将培育本土人才与引进外来人才相结合。一方面,进一步激发原乡人的活力,常态化开展农民素质培训、培育农创客、挖掘村民特长,帮助村民探索自我价值实现的更多途径;另一方面,进一步深化乡村人才引进机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以“产业导入、治理创新”为抓手,从资金、技术、人才、税收、金融、基础设施等方面探索新政策,培育创业创新平台空间,让新乡人、归乡人找到回归的价值感。
(2)深化改革农村用地机制要着力破解农村产业发展、乡贤回归创业的用地机制,在“城乡一体”大背景下,调整布局农村发展用地。一是盘活农村宅基地。在提升村容村貌的同时,促进宅基地交易,给村民和村集体创造更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允许回归乡贤、创业主体参与农村宅基地流转、促进宅基地盘活,增加农村集体、农民财产性和资产性收入。二是强化农业用地保障。统筹考虑城乡空间发展布局,在“三线”(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红线)划定范围外合理预留农业建设用地空间,为农业融合发展创造条件;尽可能在连片规模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区块,以及中心村集聚、特色村周边预留易转用报批地类,为农业建设用地留空留白。
(3)探索整村经营机制聚焦乡村建设重投入、轻产出等痛点痒点,探索“整村经营”模式,推动形成“规划、建设、运营、开发”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一是村级资产整体打包。通过生态环境、可开发资源、周边配套、产业集聚、人文环境等五个维度对村庄赋分,建立乡村生态资源清单和开发项目库,形成一村一个“资产包”。同时,集聚土地、资金、政策、人才等资源,变以往“撒糊焦面式”的村庄建设为集中配套,全力提升村庄经营条件,形成资源开发“标准地”。二是经营方案整体设计。由有意向参与乡村经营的主体提出经营方案,组建评审小组,对村庄经营方案的合作方式、产业方向、经济社会效益等进行评审,通过定位差异化、表现符号化、品牌IP化提升村庄价值。三是一村一品整体经营。突出“建设”向“经营”转化,聚焦市场兴奋点,谋划一批社会资本吸引力强、参与度高的乡村经营项目,通过开展“线上+线下”同步招商,面向全社会引入具备乡村建设方案、集聚资源能力、市场运作能力、乡村情怀和工匠精神的专业运营商。倡导合作方式多样性,通过市场主营、平台合营、三方合营、股份合作等多种村庄经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