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共同编织劳动课程“网”
——江苏省淮安工业园区实验学校“力耕”劳动课程群的构建与实施

2022-10-10 08:47张勇
中小学校长 2022年9期
关键词:劳动家庭评价

□张勇

2020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2022 年4 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将劳动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

江苏省淮安工业园区实验学校立足学校文化特质和地域特点,基于学生成长需求构建了“力耕”劳动课程群,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维度,综合建设立体化、循序渐进的劳动课程体系和有效的评价方式,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因地制宜,在学校文化与地域资源中生长劳动课程体系

劳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要契合学校的文化基础,符合师生的价值需求,并充分利用周边的地域资源,才能更好地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相融通的综合性劳动课程体系。

从学校文化中生长劳动课程。每所学校都有独属于自己的文化基因,它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的精神底色,对学校课程建设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淮安工业园区实验学校秉承“力行·至善”的校训,将“力行”思想渗透在学校的每一项教育工作中,重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参与性、实践性,“力耕”劳动课程群便是在这一思想的启发引领下自然生长出来的。

从师生需求中凝练劳动课程。学校地处新兴工业园区。在快速的社会发展中,原本的农民在短时间内成为市民,离开土地的他们却暂未适应现代职业。而这些落差也同样映射在学生和教师身上,将学生从单纯的书本中解放出来,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沟通渠道,便成了全体师生共同的诉求,劳动课程所具有的实践性、协同性、发展性特点,使之成为了实现师生需求的最佳选择。

从地域资源中挖掘劳动课程。学校周边高新企业星罗棋布,带来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园区还有很多暂未使用的已征地块,为学校建设农耕基地提供了保障。学校深入挖掘这些地域资源,通过同享、互联、共建等方式,从社区服务、基地劳动、职业体验等维度,构建“力耕”劳动课程群。劳动教育与新产业、新技术紧密结合,与土地耕作、学科融合紧密协同,与社区服务、社群志愿紧密联系,劳动课程内容也愈加丰富。

二、家校社协同,共同开发劳动课程内容

(一)构建“有温度”的家庭劳动课程

通过对学校全体学生的调研,我们发现,75%以上的学生没有或很少参与家务劳动。甚至很多学生连基本的铺床叠被、整理书包、收拾书桌等日常生活技能都不会。由于缺少亲身参与,学生们不懂劳动的辛苦,不知道珍惜劳动成果,“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现象普遍存在。

劳动教育首先要从自我的生活劳动开始,培养学生对于家庭劳动的“温度感”。学校引导学生与家人共同参与家庭劳动,在此过程中感受家庭劳动的辛苦与幸福,从而建立起“共同劳动、相互理解、和谐亲密”的新型家庭关系,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我们在低年段开发自理课程,通过个人物品收纳整理,自己打扫房间卫生,独立洗漱、剪指甲、洗红领巾等劳动,培养学生对劳动的认知,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中年段开发自立课程,通过学用家电、学做菜肴、学用针线等劳动,加强学生对劳动的体验,懂得基本的家庭劳动技能。在高年段开发自强课程,通过组装家具、环境布置、手工制作等创造性的劳动美化生活,激发学生的劳动创造,感受由此而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进一步提升个人劳动品质。

从生活自理到生活自立,再到生活自强,学生在劳动中增长知识、培养技能、砥砺品质,在潜移默化中成长为热爱劳动、勤俭节约、心怀感恩、乐观向上的人。随着课程的实施,家庭亲子关系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家长们欣喜不已,也更加支持家庭劳动课程的实施。

(二)建设“综合性”的基地劳动课程

基地劳动课程立足学校“力耕”劳动实践基地,将农耕实践和学科课程相融合,开发分学段、分节气的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农耕劳动课程。让田野成为课堂,让劳动激活思维,让素养综合发展。学生在综合性基地劳动课程实践中,厚植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体验生活、体谅他人、懂得感恩、学会尊重。表1 为学校部分小学段基地劳动课程。根据物候节气,各地块可以一年种植两种或多种。

表1 小学段“力耕”劳动课程表

这些课程将农耕劳动和语文、数学、生物等学科相融合,与美术、舞蹈、音乐等艺术学科相结合,赋予劳动更丰富的内容、更深刻的内涵。

(三)开发“成长型”的社会劳动课程

社会是学生未来必须到达的地方,学校教育也必须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而奠基。学校利用当地资源,提供社区服务、职业体验等劳动活动,给予学生现代劳动文化的熏陶,树立劳动立德、科技立业、创新立人的现代劳动文化理念。同时,学校特别注重联合社区和社会组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益劳动,在服务他人和服务社会中弘扬劳动精神。

比如,我们构建了多元社会服务课程,通过“葵娃志愿者”“小小宣讲团”“美育进社区”等组织形式,开发社区文明服务、历史文化宣讲、美育作品展览等课程,让学生提高公民意识,增强社会责任。

“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课程,以家庭劳动为基础,以学校劳动为主导,以社会劳动为支撑,实现了对学生全程化、全域化、全景化的劳动教育。

三、融合实践,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学校劳动课程的实施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指导纲要”为依据,以“角色转换”为手段,以“融合实践”为主线,以“成果展示”为载体,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

劳动课程实践中失败的经历也是重要的成长契机。2021 年冬天天气寒冷,学生对“露天种植的草莓苗如何越冬”进行了探索。他们设计了一系列越冬方案,如盖上塑料薄膜、罩上塑料泡沫做的防冻罩等。但是,大部分草莓最终还是被冻死了。指导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查找失败的原因。学生们发现,是保温材料的选择和微型暖房的搭建出了问题。一场失败的劳动,也成为一堂生动的教学课。

当学科与劳动相结合,学生在劳动中不仅学到劳动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了不断探索、认真思考、尊重劳动成果等品质。他们在参与劳动过程中不仅感受到劳动的不易,也体会到了劳动的意义和劳动的光荣。

四、构建劳动评价体系,提升劳动育人效能

评价是推动课程深度实施和促进学生优秀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设计了“力耕”劳动评价体系,从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主体等不同维度,对教师的课程实施和学生的劳动实践进行全方位动态化评价。

评价内容多维。对于教师的评价,关注课程目标设置的合理化、课程实施过程的科学化、课程活动指导的专业化等;对于学生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劳动态度、团队精神、操作技能、创新能力、劳动品质等多方面发展。

评价主体多元。努力构建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多元劳动评价体系。通过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日评、教师综评、社会选评等,让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被发现、被观察、被评价,保证了评价的客观公正,从而更好地促使学生用心参与、积极体验。

评价利用多途。我们把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作为劳动评价的终极追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评价和品德评价、智育评价、艺体评价共同构成学生综合评价的四大支柱。学校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每个学生的成长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教师调整课程开发思路,提供更适切的课程;指导班级转变育人思路,提升育人品质。

“花开满地来时路,遥望前景更催人。”“力耕”劳动课程群,让学校的劳动教育向大地深处扎根,往天空高处生长。在“双减”背景下,劳动课程建设有效地帮助学校跳出了碎片化、平面化、浅表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窠臼,更有助于学生有品质地成长、学校高质量地发展。

猜你喜欢
劳动家庭评价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家庭“煮”夫
热爱劳动
恋练有词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