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莹
回望十年之路,体悟十年之变。2012年,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十年征程。2022年,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节点,党的二十大即将昂首阔步走来。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在新中国70多年建设史上,在中国共产党100多年奋斗史上,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标识意义。
这十年,山西同全国一样,也经历了极不寻常的发展历程。十年里,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到山西考察调研,为山西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树起了山西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十年来,山西省委团结带领3500万山西人民,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推动山西工作总体思路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提升,推动山西各项事业稳步向上、持续向好,推动山西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更加凸显。
新中国成立后,山西省的煤炭工业曾点亮中国一半的灯火,被誉为支撑新中国发展的脊梁。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山西累计产煤近100亿吨,约占全国产量的四分之一。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山西承担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使命。
然而,山西兴于煤、困于煤,进入新时代,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成为山西发展的巨大掣肘。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对山西工作提出总体要求和五项重大任务,点题山西应“实现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形成产业多元支撑的结构格局”,勉励山西要真正走出一条产业优、质量高、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新路。
2019年5月2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关于在山西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审议通过,山西省正式成为全国首个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由此,山西在着力“破题”中提出“不当煤老大、争当排头兵”的目标。
山西要转型,首要任务是产业转型,重中之重是培育壮大新动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到山西考察调研,每次都对推动产业转型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勉励山西在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六新”上不断取得突破。
随后,山西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坚定走上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新征程。在产业转型发展中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推动煤、电、钢、焦等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提升,另一方面助力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推动国企老牌旗舰稳中有进,民营企业劲旅异军突起。
2019年,同煤集团提出了形成“煤、电、金融、现代煤化工、文旅、物流”六大产业思路,加快推进漳泽百万电厂项目、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60万吨煤制烯烃项目等9大项目集群建设。项目全部建成后,同煤集团将形成“煤电化路港”产业链,实现煤与非煤产业结构性反转。
随着对煤炭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升级改造,煤炭清洁高效开发水平稳步提高。截至2021年年底,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75%,10座国家智能化示范煤矿基本建成,1000处采掘智能化工作面全部启动建设,全省21座煤矿实现5G入井,智能化建设场景应用和成效不断拓展,山西煤矿开启“数智化”转型新时代。
在推动能源转型、做好能源改革排头兵的同时,山西从“国之大者”出发,自觉扛起煤炭资源大省的责任,努力做好稳产保供工作,鲜明提出“三稳三不准”要求,即稳定保障能源生产、稳定保障电煤供应、稳定保障发电供电,不准拉闸限电、不准搞“一刀切”、不准随意提价。2021年山西煤炭产量11.93亿吨、占全国的29.2%,并以长协价保供16个兄弟省份。
“在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突破”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发展的殷切嘱托。面对“双碳”目标要求,山西省将能源革命综合试点向纵深推进,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加快布局建设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等项目,促进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优化组合。截至2022年6月底,山西省新能源装机4012万千瓦、占比34.46%,建成和在建储能项目67个,“绿电”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
2021年以来,随着能源改革不断驶向“深水区”,山西省积极布局氢能产业的发展,凭借焦炉气和煤化工尾气资源丰富、有明显的规模化制氢成本的优势,众多新能源领军企业纷纷抢滩山西布局氢能赛道,焦炉煤气制氢、氯碱尾气制氢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立项建设,山西省大同市、长治市、晋中市、太原市等地的氢能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形成,全省氢气年产超过300万吨,山西氢能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氢能会像煤炭一样,成为山西下一张充满未来气息的名片。
把资源优势与新技术结合起来,提高附加值,延伸产业链至关重要。作为山西冶金领域的龙头企业,太钢集团坚持自主创新,调整产品结构,在传统企业转型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当前,太钢集团生产的手撕钢,不到头发丝直径的三分之一、比A4纸还薄,可以用手轻易撕开。该技术一度被德国和日本少数几家企业垄断,如今,太钢集团不仅打破了这种国际垄断,还成为目前宽幅手撕钢全球唯一的生产基地。
同时,按照山西省委、省政府“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智赋能三次产业跨越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山西省以传统产业提质改造、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为主要抓手,培育数字经济发展新增长极。目前,山西在半导体材料、数据标注、智慧矿山等部分领域取得一定先行优势,总体上正呈现出基础能力跃升、特色产业集聚、融合应用不断深入的积极态势。
近年来,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成为转型靓丽风景线。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能力达到31.5万辆,信创整机制造能力达到260万台,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快速增长,高端碳纤维、石墨烯、碳化硅等一大批关键技术领先全国。2021年GDP9.1%的增长中,有2个百分点是煤炭产业拉动的,剩余7.1个百分点是由非煤产业拉动的。如今,山西的经济结构正在从过去的“一煤独大”向多元支撑转变,产业转型发展态势良好。
随着能源结构的转型,山西省打破原本以煤炭为中心的发展局面,构建起新发展格局。为加快创新发展,实现振兴崛起,山西省委、省政府在太原都市圈核心区域整合了4个国家级开发区、3个省级开发区以及山西大学城,并向南、向北建立扩展区,开辟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总规划面积约600平方公里,重点打造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健康医疗、文化创意六大专业化产业园区。
2016年11月4日,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简称山西综改区)正式成立,为我国首个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成立以来,山西综改区以转型综改试验为引领,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带动了创新创业热潮。
作为高质量发展“试验田”,山西综改区近年来一直是山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山西综改区成立以来,为山西省大数据、物流网、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现代化产业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仅2021年以来,山西综改区就落户高新技术企业365家,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创平台3家,引进高端领军人才和博士研究生1400余人。2017年至2021年,山西综改区GDP由421亿元增长到861亿元,五年翻了一番;在国家级经开区排名中由第99位上升到第37位,在国家高新区的排名由第106位上升到第72位,成为全国发展最快的经开区和高新区之一,也是拉动山西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2021年3月,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其中明确提出要培育发展山西中部城市群;4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印发实施,进一步明确支持山西中部城市群建设。山西省委、省政府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历史机遇,着眼山西百年发展大计,科学回答新时代山西发展之问,站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一群两区三圈”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的高度,做出了建设太忻一体化经济区的重大决策,成为山西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拉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又一重要引擎。
“一群两区三圈”是为提升山西区域竞争力精心谋划的“大棋局”。“一群”指山西中部城市群,这是核心抓手,也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的19个城市群之一。其中太原是中心龙头,山西将举全省之力,以中心隆起带动其他四市协同发展。晋中重点是加快与太原融合发展,忻州重点是与太原和雄安新区相向发展。阳泉和吕梁作为东西两翼,目标是成为“一群”的重要战略支点。五个市密切联动、攥指成拳,全力实施领先发展、争先崛起、率先布局、创先转型的“四先”战略,最终成为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吸引力和知名度的城市群。“两区”指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和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这是“一群”的南北引擎。“三圈”指晋北、晋南、晋东南三个城镇圈,这是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晋北的大同、朔州,晋南的临汾、运城,晋东南的长治、晋城。这六个市,两两间地理相连、渊源深厚,发展思路是依托各自优势,向内与山西中部城市群紧密联动,向外与京津冀、关中平原等周边城市群携手同行。总之,“一群两区三圈”内外联通、双向联动,相互促进、相互支撑,构成了山西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
放眼全国区域协调发展这个更大的棋盘,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也是山西谋划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点。对内,太忻一体化的建成将山西省的发展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拉到了一个平面,各市之间由独立发展走向整合发展,极大地增强了山西省的综合竞争力;对外,太忻一体化是打造山西中部城市群发展北引擎、紧密对接京津冀、服务雄安新区的重要抓手和关键一招。
山西是全国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山西就有两个:吕梁山区、燕山—太行山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大力弘扬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右玉精神,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苦干实干,攻坚克难,拼搏创新,狠抓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通过精准帮扶、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协作帮扶等举措,山西脱贫攻坚工作在历史性赶考中交出优秀答卷——5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99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现行标准下32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奋力趟出了有中国特色、山西特点的减贫之路。
脱贫攻坚战中,山西针对10个深度贫困县精准施策,每年约30%的中央和省财政扶贫资金投向深度贫困县,重点支持发展特色主导产业;退耕还林、造林绿化、经济体提质增效等项目向深度贫困县倾斜;大力发展小杂粮、黄花、梨果、中药材等特色农业扶贫产业等。
经过八年精准扶贫,五年集中攻坚,山西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4875元增长到2020年的10352元,年均增长11.4%;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2166元增长到2020年的9729元,年均增长23.9%。脱贫群众的生活实现从温饱不足到吃穿不愁的巨大变化。
山西充分发挥交通先行官的作用,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十三五”期间,山西58个贫困县五年建成高速公路391公里,新建改建普通国省公路943公里,新建改建农村公路4.28万公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实现100%通硬化路、100%通客车、100%通邮。
在“村村通”的基础上,民生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贫困村全部通了动力电、通了宽带;新建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8万处,解决181.5万贫困人口的饮水困难问题;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3.37万户,“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3365个深度贫困自然村全部整村搬迁,实施贫困村提升项目3.3万个;同时聚焦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全面改薄”7835所学校,助力教育脱贫攻坚;新建改建村卫生室13045所,真实实现民众“病有所医”的需求。随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改善,山西脱贫地区面貌实现从封闭落后到全面改善的变化。
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十年间,山西省生态扶贫“五大项目”带动52.3万贫困人口增收;特色产业扶贫带动127.7万贫困人口增收;光伏扶贫收益实现贫困村全覆盖,每个贫困村平均每年能拿到2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收入;电商扶贫覆盖6833个贫困村;乡村旅游扶贫建设300个示范村;“人人持证、技能社会”深入推进,打造“吕梁山护工”“天镇保姆”等特色劳务品牌90多个,带动91.8万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021年起,在实现全面脱贫后,山西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了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2022年5月,山西省出台《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通过加大脱贫地区产业就业帮扶力度、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措施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今年以来,山西省农业农村发展稳中加固、稳中向好,“三农”压舱石作用凸显,为实现“十四五”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奠定了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快车道,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十年来,山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既算眼前账,更算长远账,推动美丽山西画卷一天天变为现实。通过开展夏季臭氧、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等行动,空气达标天数越来越多。2017年到2021年,山西省优良天数比例由65.7%提高到72.1%,重污染天数减少了85%,PM2.5年均浓度由55微克/立方米降低至39微克/立方米。
长期以来,山西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不仅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由于开发过度、植被破坏、采砂排污,山西的母亲河汾河一度出现“有河无水,有水皆污,遍体鳞伤”的景象。
汾河是山西省最大的河流,也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全长700多公里,流域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滋养了山西四分之一的土地。5年前,汾河干支流上13个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有8个常年为劣Ⅴ类水质,对黄河水质造成一定影响。
2017年以来,山西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提出的让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要切实保护好、治理好汾河,再现古晋阳汾河晚渡的美景,让一泓清水入黄河”等重要指示,坚决向结构性污染开刀,还水于河,以水定产。山西以汾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为重点,统筹黄河流域山西段干支流、左右岸、上下游,按照“控污、增湿、清淤、绿岸、调水”五策并举的治水思路,强化减污与增水并重,全流域、全方位、全系统综合施治。
2018年起,山西省先后发布实施了《以汾河为重点的“七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总体方案》《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坚决打赢汾河流域治理攻坚战的决定》,形成了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三管齐下、系统推进的治理格局,一场保护汾河的攻坚战在三晋大地全面打响。
2019年,为解决河流上下游、干支流治污责任不清的问题,山西省生态环境厅倒排工期、自加压力、全程督导,用不到3个月的时间,建成72座地表水跨界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合计形成135座,实现全流域跨县界水质自动站全覆盖,彻底厘清市县治污责任。
短短四年的时间,汾河流域生态治理便取得了实效。2017年到2021年,山西省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占比由55.2%提高到72.3%,汾河流域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Ⅳ类及以上,稳定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
在污水治理的同时,山西还在生态最为脆弱的地方逐步构建起一道道绿色屏障。从2016年到2020年5月,累计完成造林2182.76万亩,向黄河的年输沙量也由20世纪末的1.2亿吨减少到目前的1700万吨。
2020年8月,山西省启动了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首先就安排在山西的母亲河汾河中上游。81个项目类型主要为河流水系及水生态保护恢复、造林绿化治理、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矿山生态环境及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农用地综合整治、生物多样性保护六大类,这些项目的实施可以有效缓解汾河中上游周边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构建汾河中上游“水丰、质好、河美”的汾河生态廊道。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经过从源头治理、全流域治理,汾河重现水草丰美、水质清澈,逐渐恢复黄河第二大支流的功能。如今,“汾河晚渡”的美景以崭新的面貌再现龙城太原:夜幕降临,跨汾大桥霓虹闪烁,古香古色的画舫金碧辉煌;汾河两岸7万余盏灯饰,与滨河东西路的光带交相辉映,成为锦绣太原城最靓丽的风景线。
十年回望,百事回响。十年间,山西省GDP从2012年的1.17万亿元增至2021年的2.26万亿元,翻了一番,特别是2021年全省GDP同比增长9.1%,增速排全国第3位。今年上半年,全省GDP增长5.2%,增速排全国第2位,山西正以“黑马”之姿重回“中部大省”之列。时代潮水滚滚向前,站在新的发展节点上,山西省将整装待发,在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大步迈向下一个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