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曲靖市麒麟区创民办、麒麟区民族宗教局
走进白石江街道幸福社区水电小区,只见沥青路面干净整洁,车辆进出井然有序。趁着天气晴好,许多居民纷纷走出家门,有的坐在路边长凳上聊天、打盹,有的在小花园里健身,有的悠闲地在人行道散步,一派祥和幸福。这一切得益于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得益于白石江街道“党建引领、五治融合”治理模式的深入探索,让小区实现由“脏乱差”向“洁净美”的美丽蝶变,不断提升广大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水电小区之前不是门前堆满垃圾,就是下水道堵塞臭气熏天,不管晴天雨天,走在路上都得绕着点,问题多得很。通过老旧小区改造,违建拆掉了,垃圾清掉了,建起了小花园,规划了停车位,群众关心的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我们住得很舒心、很放心。”居民张阿姨指着“长寿园”的游园广场说,过去的垃圾场、菜园子,成为现在居民的健身地。
水电小区是水电十四局曲靖管理处的职工生活区,始建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是麒麟区目前最大的老旧小区,因建设年代久远、管理维护滞后,设施破旧、道路破损、乱建乱扔、绿化带种菜、门口堆垃圾、通道被挤占等“脏乱差”问题非常严重,是麒麟区文明城市创建和巩固最难啃的硬骨头。2020 年4 月,该小区被区住建局纳入老旧小区改造项目。
“针对小区基础设施破损、乱搭乱建严重、环境卫生脏乱的实际,我们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由区住建局负责,在街道和社区配合下,在水电小区投入资金3000 余万元,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老旧小区改造,对屋顶防水、供电供水、道路设施、门禁楼道和绿化美化等方面进行改造。”社区党委书记陈梅丽表示,现在的水电小区设施变新、基础变好、功能变全、空间变大、环境变美,到处散发着新生气息。
水电小区居民来自全国各地,经过三代变迁,逐渐形成了一个多元化融合居民区,居住在水电小区的7500 多人中,退休人员就有4000 人,老弱病残人群多,急难愁盼问题多,民生服务保障任务艰巨。同时因居住人群复杂、流动性大,社会治安案件多发。
为切实解决好小区难管、难治等难题,幸福社区党委坚持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成立水电物业党总支,将小区按楼栋分片划为6 个网格,同时将社会化移交管理的276 名党员按照小区网格划分到网格点,成立由党员带头的红袖标志愿服务队,开展义务巡逻、治安维护、卫生清洁,不仅将企业退休的老党员凝聚起来,让他们继续在小区治理中发挥余热,支部凝聚力不断增强,还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涌现出了像90 岁老党员朱炳文这样的先进典型,主动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交纳5 万元特殊党费。
陈梅丽介绍,“通过上门走访听民声、集民意,在充分了解居民诉求和需要的基础上,去年7 月份,我们依托水电物业党总支成立‘红色物业’,协调解决各类矛盾问题,不断激活社区红色细胞,让小区从‘无人管’变成‘众人管’,逐步提升小区管理水平。”
小区虽然老了、旧了,但却是一代居民最为宝贵的记忆。在清理管网、完善功能的同时,结合水电居民的历史实际精心打造怀旧主题墙,再现了二十世纪水电科技工作者修建以礼河、西泽河、鲁布革等大型水电工程的部分艰难场景和修建好后的壮观场景,为老水电人留住了属于他们的“水电记忆”。
“小区的住户大多是原来水电十四局的职工和家属,这次改造我们充分听取了居民群众的意见,一方面力求将小区边角整改到位,一方面最大限度为大家保留那段珍贵的记忆。”陈梅丽说,小区主干道两旁的墙体绘画融入现在的生活中,产生强烈的时空碰撞,让老工人们有回忆,让年轻人有憧憬。
老旧小区的改造不仅要“面子”,还要“里子”,只有改到居民群众的心坎上,才能改出真正的幸福感。
“以前我们这里是出了名的治安差、环境脏,又破又旧,夜间都不敢独自走路,现在住在幸福巷才是真的‘幸福’。”居民马大爷正乐呵呵地赶往党群服务中心,参加老友组织的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