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Ⅰ号”出水瓷器文物保护修复研究
——以两件青花瓷器为例

2022-10-08 01:14吴启昌
客家文博 2022年3期
关键词:南澳青花瓷青花

吴启昌

引言

南澳县隶属于广东省汕头市,由南澳岛及周边33个岛屿组成,其中南澳岛111.39平方千米,介于东经116°53′-117°19′,北纬23°11′- 23°32′之间,北回归线穿越全岛。南澳岛处于韩江出海口之要冲,扼闽、粤、台三省交界之海域。南澳主岛是天然的避风港,明《万里志》中记载,“(南澳岛)惟深澳内宽外险,有腊屿、青屿环抱于外,仅一门可入,而中可容千艘。番舶、海寇之舟,多泊于此,以肆劫掠”。为诸夷贡道所必经的海上互市之地,是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贸易航线的补给港、中继站和中转集散地。在乌屿与半潮礁的海域,当地渔民称之为“三点金”。“三点金”由6块干出礁构成,因其中三块主礁呈鼎立之势而得名。干出礁在涨潮时被潮水淹没,落潮时礁石又出露水面。由于周围海况复杂,近现代仍有船舶在此海域触礁遇险。

“南澳I号”是一艘明代万历年间的商船。2007年5月,南澳县渔民在南澳岛东南部距海岸约两海里的“三点金”海域(图1)进行捕鱼作业时先后两次共打捞出水上百件古瓷器。随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通过对此海域的水下考古调查,在距水面约27米的海底发现一艘长27、宽7.5米的明代木船。船体上层结构无存,隔离舱和船舷完好,部分船舱外舷有堆积厚度较浅的大量遗存。

图1 “南澳I号”沉船位置示意图(黎飞艳供图)

2010年至2012年,经过三个年度的水下考古发掘共出水文物3万余件,其中陶瓷器约占总量的83%,主要以江西景德镇窑系和福建漳州窑系所产青花瓷器为主。“南澳I号”的发现和发掘为研究我国明代中晚期造船史、科技史、海交史、陶瓷史、经济史、海上丝绸之路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本研究以“南澳I号”出水的两件青花瓷为例,通过考察文物保存状况、制作工艺、分析评估病害,然后进行保护修复。

一、出水瓷器保存状况

“南澳Ⅰ号”沉船经过约四百年的海水浸泡,瓷器胎釉吸附的海水达到饱和状态。海洋沉积物、海洋生物、金属锈蚀物等侵蚀损害使瓷器出现浸染变色、脱釉、磨损、碎裂、缺损等病害(图2)。瓷器文物出水后,经过发掘现场的应急保护(图3)之后,转送到文物库房(图4)保存。由于出水瓷器数量较多,受文物保护设备和场地的限制,脱盐处理很难在短时间内全部完成。因瓷器烧造工艺较高,胎釉结合紧密,吸水率极低,在未进入脱盐保护之前,虽有可溶盐析出,经目测观察,尚未发现瓷器胎釉因盐析而受到损坏的现象。虽然如此,在条件允许情况下,仍需尽快对所有海洋出水文物进行可溶盐、生物附着、金属锈蚀等病害与可诱发病害去除的保护工作,消除潜在隐患。

图2 “南澳Ⅰ号”文物原保存状态(黎飞艳供图)

图3 “南澳Ⅰ号”出水现场瓷器保护清洗(黎飞艳供图)

图4 “南澳Ⅰ号”出水瓷器现保存状态

二、修复文物基本信息

(一)青花小罐

文物编号:2012NA01:286。明万历年间漳州窑烧造。器高7.3、口径4.3、底径6.1、最大腹径7.7厘米。喇叭形口,口沿外展。束颈,溜肩,鼓腹,平底,圈足。胎体较厚,胎质稍疏松,胎色灰白,瓷化程度高,吸水率稍大。罐内有接痕,圈足内外无釉。颈肩部饰两道弦纹,口沿与腹下各饰一道弦纹,肩上饰卷草纹,腹部饰折枝花卉纹。口部和圈足各有一处缺损(图5)。现藏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未定级。

图5 青花小罐

(二)青花凤纹盘

文物编号:2012NA01:009。明万历年间景德镇窑烧造。器高3.5、口径19.7、足径10.3厘米(图6)。敞口,折沿,平底,圈足。以快轮拉坯成型。以快轮拉坯成型。胎体坚实,胎质细腻,胎色白净,瓷化程度较高,吸水率极低。瓷器内外施白釉。口沿内饰五组青花杂宝纹,盘心饰青花丹凤朝阳纹。线条简洁流畅,神形兼备,栩栩如生。寓意财通四海、平安吉祥。器表局部被黑色沉积物附着覆盖。现藏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未定级。

图6 青花凤纹盘

三、文物病害分析

按照国家瓷器类文物保护行业标准《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技术规程》(WW/T0057-2014)的规定,依据“不改变文物原状”与“最小干预”原则,优先采用目视直接观察法识别病害种类。对直接观察无法判定的病害,视文物的具体情况,进一步采用无损分析或取样分析方法判定、识别病害种类,重点确定具有活动性或可诱发性病害。瓷器在海洋环境中吸附积累的可溶盐与受腐蚀污染程度不仅与保存环境有直接关系,还和瓷器的制作工艺、胎釉的致密度与膨胀系数等都有直接的关系。胎釉的致密度越高,吸水率就越低,吸附的可溶盐也越少;膨胀系数一致,无裂纹,器体无棕眼、无落渣等,受污染的程度也相对较低。在保护修复前,对器物的胎釉元素进行分析,对瓷器典型病害进行识别评估,选择安全有效的保护清洗方法和补配材料,更有利于瓷器保护修复后的安全稳定性。

(一)釉面结构与胎釉化学成分分析

相关研究利用光学相干层析成像、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偏光显微镜、热膨胀仪分析观察“南澳I号”沉船出水的景德镇窑系和漳州窑系青花瓷器胎料成分、釉面断层结构、胎釉及青花钴料的化学成分、烧成温度,结果显示:景德镇窑系、漳州窑系青花瓷样品瓷胎均具有高硅低铝的特征。瓷釉断面结构较类似,在白釉处呈现散射玻璃结构;在青花部位景德镇窑系青花瓷的青花料较为集中,有明显的钴料彩绘层;漳州窑系青花瓷青花料扩散较严重,钴料彩绘层不明显。景德镇窑系青花瓷为钙碱釉,漳州窑系青花瓷为钙釉。在化学成分上,漳州窑系青花瓷样品瓷釉的CaO、TiO2含量明显高于景德镇窑系青花瓷样品,因此漳州窑系青花瓷的白釉与胎体白度不如景德镇窑系青花瓷,色调相对较深。热膨胀分析表明景德镇窑系与漳州窑系烧成温度比较接近,分别为1160℃与1175℃。

(二)表面附着污染物检测分析

对“南澳Ⅰ号”出水瓷器类文物表面典型污染物检测分析的研究表明:出水瓷器类文物表面典型污染物主要有铁质凝结物、钙质凝结物、硅质凝结物附着。铁质凝结物,成分有针铁矿、磁赤铁矿、石英等,主要来源是船载铁质文物的锈蚀产物,多为红棕色;钙质凝结物成分有霰石、石英等,主要来源是海洋生物残骸,多为棕褐色、灰白色、黄色;硅质凝结物成分以石英为主,主要来源是海洋泥砂沉积,多为浅灰色。

(三)瓷器病害

根据不同病害发展趋势及其对瓷器类文物稳定性的影响,通过直接观察和无损分析与取样分析判定、识别,这两件瓷器稳定病害、活动病害、可诱发病害都有。侵蚀、附着物、生物损害、盐析(吸盐)等属于可继续发展和蔓延,对文物稳定性产生影响的活动病害类型,其中侵蚀又可触发成活动病害,附着物又可转变为稳定病害。受外力作用引起的破碎、缺损以及由于烧造缺陷形成的熔洞、粘沙、缩釉等属于不再继续发展和蔓延的稳定病害类型。除毛边、破碎、缺损之外,处于稳定、活动的病害在外部条件(如保存环境改变)激发下可能引发其他病害的产生,导致文物病害发展成可诱发病害类型。

(1)生物损害。海洋中海葵、水螅、珊瑚虫、柄海鞘、藤壶、细菌菌落、硅藻和其他微型生物会在瓷器表面积累附着腐蚀污染器物(图7)。

图7 生物损害

(2)泥沙附着物。以石英为主的海洋泥砂等硅质沉积物与泥土、腐殖物等粘黏在瓷器表面,对胎釉造成磨蚀,出现划痕、失光等(图8)。

图8 泥砂附着物

(3)缺损。瓷器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断裂缺失(图9)。

图9 缺损

(4)铁质氧化物侵蚀。主要来源是船载铁质文物的锈蚀产物,多为红棕色(图10)。

图10 铁质氧化物侵蚀

(5)青花小罐病害图(图11)。

图11 青花小罐病害图

(1)泥砂附着物(图12)。

图12 泥砂附着物

(2)生物损害(图13)。

图13 生物损害

(3)缺损(图14)。

图14 缺损

(4)盐析(吸盐)。

(5)粘砂。焙烧过程中器底粘黏的砂粒(图15)。

图15 粘砂

(6)熔洞。坯中易熔物在烧成过程中熔融而产生的孔洞、缝隙(图16)。

图16 熔洞

(7)缩釉。釉层向两边滚缩形成的缺釉现象(图17)。

图17 缩釉

(8)青花凤纹盘病害图(图18)。由于其生物损害轻微,缺损部分面积微小,粘砂、熔洞、缩釉属于烧造缺陷,在本病害图中皆不标识。

图18 青花凤纹盘病害图

通过对瓷器保存状况、胎釉化学成分、烧成温度检测分析与表面附着污染物等病害评估,制定适合不同器物的保护修复方案,然后予以实施。瓷器表面附着的凝结物和侵入胎釉层内浸染变色不仅遮盖纹饰和外观形貌,还破坏文物的安全稳定性,必须予以去除。在使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去除瓷器病害的选择上,物理方法是较为环保和安全的方法。对于器表附着比较紧密坚实的凝结物和侵入胎釉层内的污染变色,在物理方法无法去除时再使用化学溶剂予以去除。这两件瓷器首先采用超声波清洗,然后再进行化学清洗。

(一)超声波清洗

青花小罐病害有盐析(吸盐)、钙质附着物、硅质附着物、金属锈蚀污染物、缺损等。病害种类多,面积大,布满器表和胎釉层,污染腐蚀程度较为严重。为达到安全理想的效果,设定超声波清洗机清洗温度为55℃,频率为40KHz,变频、定频轮换开启,每次清洗时间为30min,清洗液为去离子水。在清洗前测量电导率为0.02us/cm,经过10次更换清洗液,每完成30min的清洗后电导率分别为:1.56us/cm、0.92us/cm、0.63us/cm、0.51us/cm、0.36us/cm、0.27us/cm、0.18us/cm、0.09us/cm、0.03us/cm、0.021us/cm,第十次清洗后清洗液的电导率数值接近原去离子水的电导率,由此可以确认脱盐完成。同时瓷器表面附着的泥沙、海洋生物附着物等污垢层在超声波液产生的空穴冲击波作用下被逐渐乳化、分散、剥离、脱落。经过超声波清洗后,瓷器表面粘附力不强的附着物去除效果较好。

(二)化学试剂清洗

青花小罐的胎质较为粗糙,釉层布满冰裂纹,铁质锈蚀物侵入冰裂纹内沉积变色,超声波清洗难以彻底去除。通过在瓷器表面使用浓度为1%、2%和3%的草酸溶液清洗试验,选择浓度为2%草酸溶液滴润包裹在器物表面上的脱脂棉上,对瓷器进行浸敷,然后装进密封袋。每日观察浸敷清洗效果,经过六天的草酸溶液浸敷,冰裂纹内铁质锈蚀物污染基本去除干净。随后,再把瓷器放入去离子水浸泡三天,期间每天更换一次去离子水。然后再进行超声波清洗,清洗干净后自然晾干。

图19 青花小罐清洗前

图20 青花小罐清洗中

图21 青花小罐超声波和化学清洗后

图22 青花凤纹盘清洗前后对比

青花凤纹盘清洗方法与青花小罐清洗方法相同。

五、瓷器文物修复

由于青花小罐釉层的冰裂纹细密而深,为防止灰尘等污染物侵入釉层,对器表用3%的Paraloid B72进行封护。为使器物达到整体上的和谐,提高陈列展览效果,对青花小罐缺损部位予以补全修复。

补配材料选用耐老化性能好、粘结力强、力学强度高、易打磨、易调色、固化快、收缩率低、环保无刺激性异味,可操作时间在3-7min的合众AAA全超能胶与高岭土混合的补配材料,用 MR.COLOR郡士水性漆做上色涂料。经翻模、补全、随形、打底、上色等程序,恢复器物缺损部位的形状和外观(图23)。

图23 青花小罐补全、上色修复后

(一)翻模

翻模材料使用日本OYUMARU可塑型树脂,它的特点是遇热变软,遇冷变硬,可反复使用。强度高、韧性好,翻模无需脱模剂,不污染文物,安全环保。

将可塑树脂放入80℃水中浸泡,完全软化后取出贴敷在与器物缺损部位形状完全相同罐口沿外壁压实,再以类似的方法制作内模,待模具完全冷却硬化后将其从器物上取下备用。

(二)补全

先在模具内喷涂一层脱模剂,再把外模托衬在瓷器外壁缺损部位,使接触面贴紧。然后将双组分超能胶与高岭土按照1:1:3的比例充分调制成糊状,再将调制好的补全材料填注到缺损部位,填满后合上内膜压实。

(三)随型、上色

1.随型。补全材料固化3小时后,打开内外模具,用手术刀剔除补全部位的多余毛边,再用800目的砂纸对补全部位进行打磨,直至使之与器物本体融为一体,形状完全相同,衔接自然。再用1200、2400、5000目的砂纸进一步进行打磨、抛光,为下一步上色做准备。

2.上色。使用 MR.COLOR郡士水性漆,它不含有机溶剂,具有漆膜丰满、晶莹透亮、柔韧性好、耐磨、耐老化、耐黄变、干燥快、使用方便等特点。具体方法是:先调出接近釉色的漆料,然后由淡到深,逐步到接近釉色,使修复部位的色彩与原瓷器接近,保留一定的可辨识性。

六、结语

“南澳Ⅰ号”瓷器文物病害是由海洋环境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瓷器出水之后需要尽快开展脱盐及去除其他病害的保护工作,以利于长期保存和展览陈列。在文物保护清洗过程中,除器表附着较为紧密的石灰质、石膏质和硅质等难溶沉积物不易去除之外,均可以选用超声波清洗法去除海洋泥砂、海洋生物等的沉积、附着物。受铁质锈蚀物浸染严重的瓷器清洗,除草酸外,柠檬酸、盐酸、EDTA二钠盐、六偏磷酸钠的清洗效果也较好,其中清洗能力最强是盐酸和草酸。值得注意的是瓷器清洗保护过程中所采用的物理、化学方法均会对瓷器有所损伤。因此需要通过设定超声波清洗强度,控制化学清洗液浓度,在安全有效的条件下达到最佳的保护效果。

猜你喜欢
南澳青花瓷青花
惊艳世界的“青花”神采
寻迹青花,邂逅古瓷窑
青花瓷,拍卖界的传奇
焕活青花瓷国风之美
一朵青花,绽放在时光中
青花瓷的前世今生
青花瓷里觅南山——江西
青花·木 产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