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哲
红色教育,指利用为祖国的近代社会历史进程做出伟大奉献的人、事、物,对人民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价值观的确立进行指导教育的一种形式。博物馆作为宣传国家形象、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红色教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场所。美术馆也叫艺术博物馆,作为博物馆的重要类型之一,同样承担红色教育职能。然而,业界关于博物馆如何践行红色教育职能的研究,以历史类、纪念类馆居多,多篇文章均指出“博物馆的红色教育不仅能普及历史知识,通过博物馆也可对社会大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见关于本课题的探讨具有实际意义和研究价值。但此类研究对象鲜见美术馆的身影。将经典美术作品运用到红色教育的相关研究有时统宇《让最安静的艺术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肖燕飞《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运用于党史教育的实践探索》等,均指出要将经典美术作品作为红色教育的有效资源。但研究的对象还只是美术作品本体自身,未涉及到美术馆的运作。可见,当下业界关于如何利用美术馆馆藏经典美术作品进行红色教育的案例和相关研究都较少。而广东美术馆在此方面实践经验较为丰富,可作为一个典型的研究案例以补空缺。
自20世纪以来,广东美术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同频共振,自带自我革命、开放创新、敢为人先等基因,体现出广东美术家鲜明的文化使命和责任意识。可以说,广东美术家在中国近现代的艺术变革及社会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创造广东独有的“红色经典”风格。广东美术馆作为首批国家重点美术馆,结合自身学术定位以“中国近现代沿海美术、海外华人美术、中国当代美术”为学术研究和典藏方向,进行一系列征集,目前藏品数量已超4万件。其中有大量反映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进程的经典美术作品,既是思想性、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又是历史真实、艺术真实和情感真实的有机融合,是中国百年强国史的生动注脚,也是美术馆开展红色教育的重要资源及载体。
通过分析,广东美术馆馆藏适合作为红色教育资源的馆藏作品大概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此类作品的创作者本身就是广东籍:如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关山月、黎雄才、李铁夫、冯钢百、李桦、胡一川、黄新波、林风眠、罗工柳、潘鹤等:这些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各门类重要的广东籍大家,他们的经典作品广东美术馆均有所收藏。每幅经典美术作品的作者的人生经历、创作历程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如胡一川先生早年被关押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监狱长达三年之久,但他没有因此被打倒反而丰富了自己的创作题材,例如以狱友邓中夏为原型创作了《铁窗》。因此,选择广东籍艺术家的作品作为红色教育的资源,关注到作品背后的社会背景与人物经历,通过讲述老一辈艺术家的革命经历、创作故事,可以让观众感受、学习他们的革命情怀和艺术追求,为红色教育增添了人文色彩。其次,此类作品所反映的题材具有广东地域特色,反映了岭南风土人情、城市建设、人民生活等。如关山月的《绿色长城》描绘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粤西的沿海风景;王兰若的《潮州柑市》反映了新中国解放初期潮州湘子桥的面貌与韩江边的商业场景;何克敌的《特区的正午》截取了深圳特区建设过程中三个普通劳动女工的休息瞬间以表现改革开放。此类选材于“岭南文化、风物、人情”的画作作为红色教育的资源,因贴近广东人民生活非常能够引发人们的追忆和共鸣,可引导观众增加对广东特色文化的了解,增强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以更珍惜当下幸福生活,接续努力奋斗。
主要指以毛泽东诗意为创作主题的作品: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毛泽东在漫长的革命征程书写下许多豪迈壮美的诗词,并在之后的几代人心灵深处激起强烈共鸣。一大批中国画家也据其诗词意象创作出毛泽东诗意画。广东美术馆的馆藏不乏此类作品,如关山月的《毛主席咏梅词意图》将《咏梅·卜算子》一词中悬于百丈冰崖却心系阳春的俏梅花,转化成直观的画面表达,以遒劲有力的梅花形象表现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革命精神;黎雄才的《毛主席词意图》取材于《十六字令三首》“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画面注重雪天整体气氛和层次的渲染,衬托出红军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此类画作为观众提供了理解毛主席诗词的新视角和线索。中老年观众大多对毛泽东诗词耳熟能详,当他们看到熟悉的诗文意境转化而来的画面,能更直接地感受到革命时代的奋发精神与革命家的浪漫主义情怀。
小学课本上出现的人物鲁迅、白求恩、李四光、雷锋,雕塑《艰苦的岁月》,景点“小鸟天堂”等,在广东美术馆都有相关题材的馆藏作品。比如汤小铭的《永不休战》刻画了病中坚持战斗的鲁迅形象特写,对鲁迅标志性的一字型髭须、深邃坚定的目光、紧攥毛笔的手部进行细节刻画,传达了以笔作匕、战斗到底的精神特质。当观众在广东美术馆看到此类作品,相当于对记忆里的文字给以真实的图像再现,容易进入情境,能很好地领悟到画面所传达的精神。
因为广东美术馆馆藏红色作品具有本土性、革命指向性、与学校教育联系紧密等几个特点,加上数量丰富,便于从艺术传播的角度出发,结合特定人群的不同生活经验调整教育策略和方案,避免流于单调的说教。
基于博物馆“以‘物’为主,重视场所特征与教育内容的及时传达”的教育特点,广东美术馆首先重视从作品本体出发营造物教环境、进行展示式教育。如结合重大历史纪念节点,活化馆藏资源举办多个历史主题展览,如“甲午·甲午——百年强国梦(2014年)”“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2017年)”“大潮起珠江——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2018年)”“我和我的祖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广东优秀美术作品展(2019年)”“大美‘双区’——广东省庆祝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美术作品展(2020年)”“广东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2021年)”。“展览是场馆教育的重要媒介”,集中展示广东近现代以来不同历史时段的经典美术作品,从“以图鉴史”的独特视角,为观众提供沉浸式赏析红色美术经典、重温历史的空间和机会,可以说是一堂堂别开生面的立体党课,广受欢迎。在“广东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美术作品展”举办期间,就有2500多个团体约6万观众前来接受美术党课教育,社会影响尤其深远。
为拓展图像的传播力度和广度,除了在展厅举办主题美术展,还打破实体馆墙的界限将作品图像向馆外投放。例如与学校合作,结合学校教学需求、将红色主题图像渗入校园空间环境,举办图像展览等营造教育氛围,让红色精神通过画面以最日常、最直观的方式触达学生。其中在广州市天河区四海小学(广东省艺术特色学校)的图像展以“甜美的生活”为主题,所选用的设计元素和展出图片均取材于表现“岭南特色花果”的藏品,如表现广州花市的《花市灯如昼》(方人定)、潮汕岁朝清供的《一片冰心在玉壶》(王兰若)、花农忙碌的《花事图》(陈玉莲)等;在广州中学举办的“丹青滋养爱国心”图片展,结合学校共青团活动进行,展出图片包括描绘革命圣地的《黄洋界》、重现革命年代历史场景的《末一颗子弹》、表现新中国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创业者》《盛世珠江》等。这些在学校展示的图片以高清的方式尽量复刻作品,引导青少年学生通过图像触摸历史细节,在为学生建构审美共鸣的同时,也启发同学们以个体之眼观照家国社会,以个体之心感悟民族精神,滋养爱国之心。
“讲述式”教育侧重于语言。美术作品凝固的是历史的一瞬间,但其蕴含的信息、故事和精神是丰富多元的,需要在深度研究挖掘的基础上通过语言讲述加持精神传播。其中,严谨的资料梳理和理论研究是讲述式教育的学术基础。“对这些红色美术作品的基本形态、表现手法、思维方式、造型原则等基础理论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并研究“其蕴含的党史故事、创作故事以及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讲述”式教育中,本馆导览员的讲解是最基本的。导览员在面对大众观众时,除了引导观众增强对画面人物、事件的认识,还会普及相关党史知识;而面对党支部等对党史知识尤为熟悉的团体时,导览员着重选择毛泽东诗意画、革命圣地画等,并注重讲述艺术内涵以代替党史复述;以此分别激发不同观众深层次的思想冲击。此外,多手段创新讲述方式。如馆外宣讲:到学校进行国旗下的讲话,为学生上美术团课,讲述潘鹤的《艰苦岁月》《开荒牛》《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和平少女》《友谊泉》等凝固不同历史时期的奋斗瞬间、记录不同时代硕果成就的作品故事,以引导学生回顾革命历程、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当下、展望未来。到基层宣讲,结合地区特色选择适合的作品:在潮汕地区的讲座,选择潮籍艺术家描绘潮汕风土人情的作品,如方楚雄的《家乡水》、肖映川的《潮汕农家》。画作里出现的熟悉景象引起当地观众们的深度共鸣和浓厚兴趣。如引进新媒体技术进行讲述:请业界专家或者艺术家本人拍摄讲解视频,介绍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艺术家人物生平、创作故事等,如王绍强讲述潘鹤的雕塑《艰苦岁月》、李劲堃自我讲述《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等,通过具有思想性和感染力的镜头,综合运用诗词、影视、歌曲、动画等多种元素,融合多种视听手段、动静结合全方位展现作品,创新馆藏红色故事的叙述方式。同时还通过馆藏作品故事可视化、移动化、社交化的传播,方便观众多渠道“赏经典,温党史”,尤其是视频在央视的“博物馆说”“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等栏目进行播放,收视率惊人,各地方电视台、学习强国等平台的转播,又将美术作品中的红色故事传播得更广更远。
为了使红色教育撕去枯燥说教的标签、走出单调乏味的囹圄,并尊重观众的感受与收获,广东美术馆注重采用“体验式”教育,将单向的教育过程变成双向的交流积极互动,以充分调动观众的主动性。体验式教育主要集中在“主题教育互动空间”进行,通常通过阐释教育主题、设立游戏互动、创作体验等环节深化展览教育内核。
“主题教育互动空间”首先是对展览的教育主题和目的进行充分阐释。在参观展览时,面对浩如烟海的众多美术作品,观众较难迅速领悟到展览想传递的精神内核,容易产生一种隔靴挠痒、意犹未尽的感觉,那么互动空间可以在此方面进行弥补:根据作品的画面内容、题材、形式等不同特点,梳理、提炼出不同的教育主题,以利于观众迅速领会精神核心。如结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广东优秀美术作品展”提炼的教育主题是“我生长的地方”:出自《我的祖国》这首具有知名度、经典性和热门性的歌曲,与展厅表现祖国山河、建设场景、人民形象、丰饶物产的画作默契结合,启发观众观察、欣赏我们熟悉的祖国与家乡,激发大家关于“爱国”这一人世间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的共鸣;如“美美与共”主题结合“美在广东——中国美术馆与广东美术馆藏粤籍艺术家作品展”,旨在宣传粤籍艺术家的学术成就、引导观众共赏生活点滴之美、增强广东人民的文化自信:通过互动空间对主题的集中阐释与展现,既助力传达展览的主题理念,又能有效地引起观众主动参与的兴趣,并激发观众参与到创作体验环节中。
教育互动空间强调观众的参与行为,密切注重与展览内容、馆藏作品的有机融合,通常设有“游戏”和“创作”环节并邀请观众参与完成,是具有现场感与交流性质的双向活动。例如“图绘新中国”主题公共教育区,设置了“‘微寻宝’游戏”体验和“创作”体验两个互动环节,其中“微寻宝”游戏以寻找新中国广东中国画新元素为主题,旨在引导观众研读原作细节。成功通过游戏的观众还可兑换一套馆藏作品的教育卡(类明信片)。展览展出期间共有约4600人次参与其中,观众普遍反映“对作品看得更细,了解更多了”。同时,作为奖励的教育卡精良巧致,亦可帮助观众在反复的图像经验接受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除了收集珍藏,观众还可以“聊赠一张卡”给朋友,从而使得所需要传达的理念通过人际传播在辐射范围上得到更大拓展。“创作环节”同样以“图绘新中国”为主题,请观众在参观完展览后也画出自己心中美丽中国的形象,进一步激发观众与作品、与自我的深度对话,升华自身爱国之情。观众创作中众多中国元素的多元表达,也说明他们对教育主题的理解程度较高。教育互动空间常可见儿童、青年、中年、长者等多年龄层级的观众参与其中,每次展览均有数万观众参加,实现了覆盖人群广、惠及人数多的效果。许多观众还乐于通过朋友圈、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与未到场的朋友分享自己所获得的教育卡、所创作的作品等,无形间让教育资源有了更为远广的触达度。如此具有良性互动关系的体验式教育,是对前面的展示式教育、讲述式教育的有效深化与补充,在潜移默化中让美术馆的红色教育成为观众自发学习、自我学习、后续学习的起点。
“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的教育一直都是博物馆重要的工作任务之一。”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让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收藏有众多美术经典作品的美术馆是党和国家正能量宣传的重要阵地,需要继续活化美术资源,让观众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了解到有感情的艺术、有温度的党史,最终实现以文化人,润物无声的效果。然而,当下业界的美术馆关于红色教育的意识和实践都还较少,所见教育形式也较为单一、同质,但各地区各场馆的情况和馆藏资源都各有特色,当立足自身馆藏、只要深挖潜能,通过对藏品和对观众人群的分类,设计不同的思路,一幅作品也可以小见大策划出生动而具有自身特色的红色教育课程。仅以此小文与业界同仁共勉。当然,本文对艺术传播的原理分析不够透彻,对观众人群的分类也比较笼统不够细致具体,还有待继续深挖,且缺乏观众对课程的反馈这一重要信息,今后的实践将继续补足调研环节并及时调整课程,以期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