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铭鸽
跨文化改编电影已经成为电影行业为了谋求自身发展所采取的一种司空见惯的制作模式。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全球化和电影产业的迅速发展之下,中国电影的本土化改编更是呈现了一种必然趋势,改编对象和改编类型更加多样化,改编的国别也越来越倾向于日韩影片。《五个扑水的少年》正是改编于日本同名电影,原版是由日本导演矢口史靖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励志类校园青春剧,于2001年上映,整部片子充满了青春的气息和轻松活泼的幽默感。国产版是由宋灏霖执导的一部青春喜剧电影,讲述的是五名男高中生阴差阳错加入学校的男子花样游泳队,并最终突破自我获得自信的故事,该片于2021年10月1日在中国大陆上映,是一部特征鲜明的青春励志片。通过两部片子的对比可发现,国产版将原版的主干内容和励志主题进行了保留,并将其放在中国的语境之下进行了本土化改编。
本土化改编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让观众产生认同感。每一个国家的原创叙事文本的核心创意或故事精髓,都是基于本国的历史或文化语境而创作出来的,如果要将客方故事移植到一个全新的主方文化环境中,必然要考虑观众能否基于主方语境的立场去认同一个客方故事,以判断其是否具备改编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本土化改编是一种基于现实进行的二次创作,它不仅需具有文化普适性,而且还应与当下的社会现实问题相关联,以此来适应本土观众的审美需求。因此,本文将通过视听元素与视觉符码的本土化转换、人物设定与家庭元素的本土化添加、故事情节与影片主题的本土化变体这三个方面对《五个扑水的少年》进行改编策略分析,来探讨其对原版影片所进行的本土化改编是否成功。
对影片进行本土化改编,也就是说要将原作中存在着文化差异的部分以及无法得到本国观众认同的元素进行替换,从而达到一种故事认同以及更深层次的文化认同,最终能够调动本国观众的审美情绪,使观众达到一种共情,从而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这最为主要的就是要求创作者必须立足于本国语境,从主观语境的立场进行改编。因此,本土化改编最为首要的就是从细节和环境入手,将叙事环境和细节中的视听元素和视觉符码融入本土化元素,将其进行本土化转换。
在原版影片中,首先故事的发展场景是在一所男校里,因此影片中男校和女校的设置以及所出现的校服制式,十分符合日本的校园文化。其次是影片还多次在视听元素上展现了日本的艺伎文化、相扑文化、泡汤文化以及日本特有的精神文化象征和地标富士山。最后则是影片中的一些动作和行为也具有明显的日本特色和含义。如暑假结束正式开学之后,学校的空手道、体操等社团人员加入,当众人在泳池中的动作完成得十分完美的时候,金泽两手臂举过头部围成一个圈表示“O”。这个比“O”的姿势在日本所具有的含义是十分明确的,即“O”代表正确、合格、胜利等积极的意义,与之相对的“X”则代表错误、不合格、输、不行等消极的意义。因此,不论是日本的校园文化,还是艺伎文化、相扑文化、泡汤文化以及日本特有的精神文化象征和地标富士山,甚至说影片中的一些手势和动作行为都具有明显的日本特色,使观众显而易见地认知到这就是一部日本影片。为了进行合乎常理的本土化改编,这些具有明显日本特色的视听元素必须替换成本土特色,应当从细节入手打造中国化的空间和氛围,不仅拍摄地、居住的地方、生活氛围贴近中国现实环境中的氛围,而且故事空间环境、角色生活方式、生活细节也应当符合中国人的生活特点。
在国产版影片中,改编者将故事的发生场景进行了空间转换,使影片具有明显的本土化景观特征。首先,在校园场景中,在影片开头张伟的自述中,加入游泳社最初的目的是为了逃避自习,一句逃避自习迅速将观众拉回到了学生时代;当王子在擦玻璃时看见游泳队堵住高飞,误以为要打架,喊上另外四人去停车场找高飞,体现了学校生活中的兄弟情义;班主任在晚自习期间,突然来到教室关灯查学生是否带手机;影片中出现多次的学校餐厅等。这些镜头中的校园场景,正是本国观众正在经历或曾经经历的校园生活,具有浓厚的现实感。其次,在社会场景中,五人在寻找教练的过程中,中国大妈们的水中广场舞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五人在训练结束后的路边烧烤摊一起吐槽教练,以及张伟和高飞谈心时所选择的路边烧烤摊,正是中国人的深夜食堂;张伟在王子受伤后自责哭泣队伍解散的视频在网上火爆,正是由于有人用手机录制短视频发布到网上。在原版影片中,五人因为被游客以为溺水从而登上电视,但是原版距今上映已经二十年,因此必须满足时代性的要求。而在当今中国社会的本土语境中,手机短视频的火爆正适应了现代观众的审美趣味,因而此处改编合情合理。最后,在表演场景中,众人的男子花样游泳表演所突出的阳刚之气颇有一种军体拳的气势。由此可见,本土化改编后的《五个扑水的少年》在故事情境中融入了本土化的视觉听觉符号,打造出了一个本土化的社会生活环境,从而给观众一个切入现实的路径。
此外,还需要注意到的是,影片中由于王子头部受伤,四人陪他一起剃头的场景,颇似电影《少年的你》中的场景,只不过在该影片中所表达的是一种兄弟情义。原版中也有佐藤剃头,不过佐藤是因为在收音机播放音乐时发生故障从而导致自己的头发被烧毁,所展现的更多的是一种幽默搞笑。另外,张伟窗台上所放置的小摆件也不容忽视。在张伟受到自己母亲的打压丧失信心时,此时哪吒的摆件正是影片《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视觉符码,具有浓烈的象征意味。哪吒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神话母题和象征符号,影片运用哪吒这一形象来增强主角的自信心和勇气,以此来完成电影创作的本土化重构,这正是“神话母题(原型)被翻译成现代语言重新显现的过程”。
因此,中国版的《五个扑水的少年》中对场景细节的本土化改编,完全立足于本国历史文化与社会现实,因而能够引发观众的心灵共鸣。本土化改编后的故事发生地点、人物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生活细节等视听元素和视觉符码符合中国人的生活特点,使得观众达到一种外在显性层面的认同感。
电影是民族精神与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不同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人具有不同的行为规范与道德标准,并且这种差别具有一定区隔性,即需要有一定的价值行为、逻辑见地与思考才能理解电影中部分角色的行为与选择。因此,不论是人物的姓名、外在形象,还是人物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出于对不同文化环境的考虑,同一人物在原版与本土化改编之后的版本中应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从而使得人物的设定符合中国社会现实。
通过原版和国产版对比可发现,原版表现的是群像式主角,强调的是独立个体,在影片结尾铃木带领众人完成了一个圆满的花样游泳表演并勇敢示爱;佐藤战胜了自己的半途而废和懒惰;太田肌肉更加结实;金泽学会了游泳;早乙让佐藤知道了他的心意,并在表演时热情拥抱了佐藤。在国产版影片中,由张伟自述进行展开,主要强调的是少年群体的凝聚力。此外,在最终表演阶段,原版中加入了各个社团的特色,如空手道、体操、撑杆跳等。在国产版影片中,更多的是在强调整体的阳刚和力量感。从成长在集体利益为先的社会背景之下的中国观众的观影需求来看,这种磨难与成功、规则与个人、“大我”与“小我”的纠葛关系也成为电影中国化改编不可忽视的要点。
不可忽视的是,相比原版国产改编版本中出现了大量的主角与原生家庭之间的镜头,这展现的正是一种中国青少年与家长紧密的共生关系。在国产版中,张伟的父母一共出现了五次,第一次是在家里的饭桌上,张伟向父母告知自己参加了学校的男子花样游泳队,父母因怕耽误学习而反对让张伟退出;第二次是张伟母亲询问张伟花样游泳队是否退出并打击张伟;第三次是由于袁教练是花样游泳队管伙食、搞后勤的身份被揭穿,张伟回家时父母坐在门口等他;第四次是张伟父母回家看到桌子上的两张花样游泳比赛门票;第五次是张伟父母观看儿子花样游泳表演,母亲感动哭泣,父亲为儿子呐喊助威。国产版影片中还加入了曲小东母亲这一角色,从而使得两位主角既保留了原作中人物的基本形象,又使得影片更加符合中国的家庭伦理观念,体现父母对孩子学习和高考的重视。此外,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国产版中对校园爱情戏的合理改编,两者对比可发现原版更直接一些,而国产版则稍显含蓄。
总而言之,这些人物设定与家庭元素的本土化添加正是基于本土化改编所要求的背景转换和文化转换。只有如此才能对应中国的本土文化,符合中国文化和社会现实的语境,增强影片故事的真实感,符合国内观众的观影习惯,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本土化。
本土化改编必不可少的是对原作的故事情节进行取舍,特别是对于一些具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和促进故事发展的关键情节,必须剔除不适用于本国文化语境中的元素,从而达到影片整体上的和谐统一,才不至于影响主题的表达。
为了表现五人完成花样游泳演出的不易,两版影片在情节架构上都设置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矛盾。原版影片中按照时间顺序有外部矛盾美女老师怀孕、篮球社的轻视;内部矛盾是五人由于在杉田老师面前表演失败互相指责;此外,外部矛盾还有开学之后在贴校庆海报时发现和樱木女校是同一天表演以及在表演的前一天晚上由于学生玩烟火引起火灾,消防员为了灭火抽掉泳池中的水。因此,原版经历了外—内—外的矛盾过程。国产版影片中按照事件发展顺序,有外部矛盾奎老师从裁判椅上摔下受伤、游泳队抢占泳池、张伟母亲反对张伟加入花游队;内部矛盾张伟后翻不成情绪奔溃;外部矛盾袁教练身份被揭穿、学校主任宣布解散花游队;内部矛盾由于袁教练身份问题五人吵架,曲小东和高飞打架导致王子头部被砸伤;外部矛盾表演当天由于主办方压缩时间,男子花样游泳的表演项目被取消。由此可见,中国版是外—内—外—内—外这样的一个内外矛盾循环出现的过程。相比两版可知,国产版的故事情节给五人的男子花样游泳表演加入了更多的困难和障碍,其本质上也是由于两者虽然都是青春励志类影片,但依然有微小的差别。原版的最终目的是铃木所说的“我们要尽兴而归”,而国产版的则是张伟突破自己、获得自信。
主题也就是影片的立意,不仅是一部电影的核心,而且也是判定一部影片是否具有艺术价值和时代价值的重要标准。对主体内涵的改编大多分为三类:其一是尽可能保留原著特征,只对一些人物、情节进行本土化的二次编撰。其二是在保证原著主题内涵不变的前提下,对事件和人物等内容进行大幅度本土适应性调整。其三是进行整体上的调整,包括调整主题内涵、叙事节奏以及人物形象设定等。由此可知,国产版《五个扑水的少年》应当属于第二类改编,原版的内涵主题基本不变,依然是青春励志类主题。但笔者在将两部影片进行详细分析解读与比较时,依然发现了两者的细微差异。正如前文所述,原版是群像式主角,五人最终都完成了自己最初加入社团的目标。但在国产版本中,影片开头是以张伟的自述开端“是绍海三中四个张伟中的一个,也是最普通的一个”;接着由于张伟母亲反对其加入花游队时说“好像从来没有人觉得我是可以的,从老师到同学,还有我妈”;之后张伟在自己后翻始终失败时说“我确实挺差劲的,从小到大都没赢过……我想赢一次”;后来在学校宣布解散花游队以及王子受伤时说“作为队长,我让这个队伍溃不成军”;最后在影片结尾说“我叫张伟,是全国四十九万七千三百六十二个张伟中的一个,是你们中的一个,我们只被自己定义”。从这些自述话语中可以看出张伟从认命平庸到建立信心、努力拼搏的心路历程,最终突破自我并获得了自信,影片的主题正是通过张伟自身的转变得以彰显。所有的情节都是为主题服务的,而这也是国产版本中五人遇到更多障碍和矛盾的原因所在。相比于国产版更多的奋斗和励志成分,原版则更欢乐许多,更多的是在表达青春与快乐。综上所述,两版虽都是青春励志的主题,但原版更加青春欢乐,国产版更加奋斗拼搏。
在电影制作和生产领域,同样的故事主题、结构方式、叙事流程可以在各种文化当中进行复制,原创性已经不再是电影创作和电影消费中的首要条件,并且经历过市场的现实性考验与审核后的电影情节,在观众的审美把握、观念影响、情感呼应上具有更高的成功可能性。总的来说,通过上述对国产版《五个扑水的少年》的改编策略分析可知,国产版中的视听元素与视觉符码的本土化转换、人物设定与家庭元素的本土化添加、故事情节与影片主题的本土化变体这三个方面正是改编者对原版所进行的本土化建构性重写,目的是使其成为植根于中国语境中的故事。因此,《五个扑水的少年》可谓是诚意十足的本土化改编,其改编策略也值得其他影视改编作品借鉴。
①孙建业.中国跨文化改编电影的历史发展、创作现状及本土化思考[J].艺术评论,2019,(06):151-163.
②胡苏晓.集体无意识——原型——神话母题——容格的分析心理学与神话原型批评 [J].文学评论,1989,(01):133-140.
③④⑥田秀平,倪志刚.《“大”人物》对原作的本土化改编[J].电影文学,2019,(21):114-116.
⑤张燕.中国电影本土化改编的局限与冀望[J].电影文学,2019,(24):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