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综述与展望

2022-10-08 11:15郑继超董翠香朱春山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理论

郑继超,董翠香,朱春山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既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带来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也对时代新人培养提出更高的思想道德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胸怀两个大局”的时代新人,不仅要引导其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重中之重在于锻造其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与能力。唯有思想素质与政治能力过硬,才能坚定政治信仰与理想信念,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形下都能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新时代大学生是时代新人的主体力量,也是圆梦复兴和应战变局的主力军。习近平曾多次勉励广大青年大学生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因此习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立德树人工作,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要立足两个大局,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可见,通过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频共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进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全课程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推动高校立德树人落实见效,无疑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增强时代新人志气、骨气、底气的重要抓手和关键通道。

高校体育课程兼备“立德”价值与“育体”功用,本身拥有“具身德育”的思政特质。开展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大学生思政素养的重要途径。尽管我国课程思政建设从理念提出(2004年)到规范实施(2020年)再到逐步深化(至今)已走过17个年头,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印发后,国内体育学界先后掀起两股“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热潮,迄今热度不减。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和维度就此主题展开诸多有益的思考与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助力以体铸魂、立根、打底色,推进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达致协同。研究以中国知网收录的CSSCI来源期刊和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为主要检索源,非核心期刊文献、报刊短文、新闻报道、学位论文等资料为辅,以“体育课程思政”“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为关键词,分别在“篇名”“主题词”和“关键词”三个不同字段中检索,搜集时间截止到2022年5月5日,经过筛选和整理,剔除无关信息后,共收集到和研究主题相关的期刊论文521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62篇,其他文献信息29条,硕士学位论文30篇。为了提高研究效率,更加有针对性地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研究进行探析,以精确、深刻地把握当前研究现状,以62篇核心期刊文献,被引率(≥10)较高的56篇非核心期刊文献为重点,其他资料为辅,展开内容分析,旨在盘点当前研究的热点聚焦,梳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当前研究的逻辑主线和总体框架,展望未来研究趋向,以期为深化后续研究,强化新发展阶段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推动高校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等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1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热点论域述析

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向纵深发展,大量的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发现,现有研究基本循着“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的逻辑主线展开,相应地形成了三大热点论域,主要从二元融合视角、本体视角和“宏观—中观—微观”层级视角围绕研究主题展开探研。

1.1 为什么:“课程思政”理念与高校体育课程的融合思索

“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是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改革创新,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三全育人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举措。推进该理念有机融入高校体育课程,贯穿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全程,有其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部分研究从二元融合视角出发,对课程思政理念与高校体育课程的融合性展开分析,重点回答了“为什么融合”的问题,从而推动了主题研究的逐步深化。

1.1.1 何以为“融”:二者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课程思政是一种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综合教育理念。体育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树德、增智、育美、辅劳,在立德树人上有着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优势和价值,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内容。可见,“课程思政”理念与体育课程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内在联系,“以体立德树人”为“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体育学科本身蕴含着独特、丰富且充满正能量的德育资源和人文精神,如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团结合作、永不言败、爱国奉献、遵守规则、诚实守信等,使之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气场饱满”“能量爆棚”,体育课程的隐性思政教育优势由此可见一斑。可以说,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非常广泛、丰富,只要能和体育专业课程知识有内在联系的思政元素都可以。所以,“课程思政”理念与高校体育课程融合具有良好的先天优势,体育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学习、运动技能训练、意志品质培育、健全人格塑造、社会化推进等方面与思政教育的目的和任务相一致,两者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同向性和耦合性,两者融合具有必然性。换言之,体育课程是非常重要的思政教育载体,其在传播思政教育理念、实现思政教育目标、丰富思政教育内容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可见,推动高校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转向,促进二者走向融合,必要且紧迫。

1.1.2 何以能“融”:二者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从根本上讲,体育课程本身所具有的个体与社会发展功能,有助于实现思政教育促进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和任务。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不仅是运动技能习得、塑造健康体魄的过程,还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文精神培育的过程。高校体育课程中蕴含着多元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其融入体育课程教学中是完全可行的。那么,从二者融合走向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要考虑如何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融入相关思政元素,寓价值引导于体育知识与技能传授中,实现体育知识技能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也应注重挖掘与学生特点和思想现状相适应的体育课程思政元素,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还需把握“课程思政”理念与高校体育课程融合的内在逻辑联系,进一步明晰两者在内在逻辑互构上存在的关联性、协同性和融合性,从而在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内容及评价方面与思政教育理念、要求及标准达至深度融合与互嵌,并沿着体育课程目标引领、教学目标衔接、教学过程贯穿、课程评价落实的路径将体育课程思政元素落实到具体实践中,持续提升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和建设成效。

1.2 是什么:立足“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本体的研究

随着“课程思政”理念与高校体育课程深度融合,研究聚焦点逐渐定位于“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本体。部分研究从本体出发,围绕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内涵、依据、价值、路径等元问题进行理论考察,重点回答了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什么”的问题,为进一步深化主题研究奠定基础。

1.2.1 本质内涵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是一种综合育人理念,也属于一种建立在体育专业技能与知识体系教育基础上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其特征在于“寓德于体、融道于术、人文立课”,本质是把思政教育元素有机嵌入高校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内容、结构、设计、评价等各环节中,同时挖掘体育课程自身蕴含的思政元素。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内涵丰富:立德树人是本质,协同育人是理念,立体多元是结构,显隐结合是方法。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在高校体育课程与教学领域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理念、任务、方法和过程的总和,也是将“课程思政”理念贯通体育课程教学全程,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效整合,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实现体育知识技能传授与“课程思政”理念的互嵌耦合、深度互融。可以说,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既是一项基础工程,又是系统工程,更是战略工程,其内涵主要包括修德修体、育体铸魂、明德精技、践德致学、以体树德、以体育人等。

1.2.2 学理依据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有其理论基础和教育理念依托。一方面,教育性教学理论、项群训练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等符合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诉求,是指导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立德树人、师范类专业认证、三全育人等教育理念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着理念支撑。然而,从根本上讲,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是探究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有效融入到体育课程教学中的新理念和新视角,因此要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政策文件精神引领下,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价值导向和根本遵循,以实践论为出发点,以价值论为落脚点,以实现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旨归,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平稳有序推进。

1.2.3 价值意蕴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步骤,是实现“以体全面育人”目标的主要阵地,也是助推高校实现体育德育价值迁移、促进大学生心智健康、全面发展的必由之径。

(1)时代价值。实施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对“培养什么人”根本问题和“立德树人”根本要求的有力应答,同时对于高校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实现内涵式发展,深化教育强国与体育强国建设,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和战略价值。

(2)理论价值。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既是完善高校体育育人价值和优化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人文需要,同时也将助力高校“三全育人”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更为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发挥其德育、教育价值指明发展方向,提供理念指引。

(3)实践价值。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有助于提升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体育专业教师思政素养、弘扬与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中华体育精神,并且对于美化大学生心灵、锤炼大学生意志品质、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强化大学生行为规范与道德修养、培育大学生爱国情与强国志、引导大学生报国行、增进大学生生命的高度、宽度及厚度等也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2.4 实践路径

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应以“落实立德树人要求,实现以体铸魂育人”为目标旨向,紧紧抓住体育教师队伍“主力军”、体育课程建设“主战场”、体育课堂教学“主渠道”,深入挖掘和精准萃取高校体育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与育人因子,加强顶层设计,科学统筹,有序推进。

(1)实践主体方面。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先行者、设计者和实施者,直接决定着“课程思政”理念能否与体育课程实现有机融合。因此,加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关键在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需要强化体育教师这支主力军,注重培育体育教师的思政素养,着力强化其严格自律意识及改革创新意识,重点提升其思想引领能力、思政建设能力、思政教学能力和思政育人能力,从而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促其更好地践行以体立德树人职责。

(2)实践客体方面。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因此应以合理定位归正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本位,增设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系统有序地设计体育课程思政内容,创新体育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建立体育课程思政实践平台和体育课程德育共同体,不断优化体育课程主战场,拓宽体育课堂主渠道,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效能与质量,强化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成效评价。

(3)保障机制方面。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顺利推进和健康发展,不仅需要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政策支持,也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条件作为支撑。这就需要构建制度群的多元保障与引导,主要包括建立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常态交流机制及协同配合机制,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课程思政评价激励机制,完善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常规测评+专业考量”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机制,建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管理与评价监督机制等。

1.3 怎么做: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行动研究

基于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及其建设的本原性问题探究,部分研究从“宏观—中观—微观”层级视角出发,对“课程思政”理念与高校体育课程融合创新的实践路向及应用展开探索,重点回答了“怎么做”的问题,既促进研究由理论探讨向行动研究的理性转化,也助推新发展阶段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规范化、科学化、体系化建设。

1.3.1 宏观思路

从宏观上说,部分研究就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一些发展思路。高校体育课程蕴含着爱国主义、拼搏进取、团结协作、遵规守信等精神元素与品质。就整个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而言,应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展开,深挖、萃取与凝练体育课程蕴涵的思政元素并应用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中来,这是一种课程思政建设整体诉求的强烈体现。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中,可以基于“点→线→面”的分步实施来构筑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框架体系,也可以从“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教学反馈”三个层面构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理论框架,还可以从“教学目标设计—内容体系开发—教学方法选择—教学管理实施—教学评价开展”五个维度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进行探究式设计与实施,这些都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整体性建设提供了宏观思路和有益参考。

1.3.2 中观路向

从中观上说,部分研究就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一些践行方略。尽管高校体育课程富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但具体到不同类别的体育理论或项目课程,其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又各具差异性,无论是以团队类、体能类、技能类、难美类、民传类、对抗类、智力类等为分类的体育运动项目课程,还是以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等专业为载体的体育专业理论与术科课程,或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公共体育课程。比如,耐力类体育项目课程中蕴含坚定信念、永不言弃、超越自我、坚忍不拔等思政元素,体育教育专业总体课程强调理想信念、教育素质、专业素养、个人发展等思政元素。而围绕“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主题所展开的一系列初步探索虽不尽成熟,却仍在一定程度上为推动其他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中观路向。

1.3.3 微观方案

从微观上说,部分研究就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一些操作方案。理论源于实践,又用以指导具体实践。基于相关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及运用,积极探索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是“课程思政”理念与高校体育课程融合发展的逻辑旨归。此类研究大体遵循“价值理念融入—体育课程思政元素凝聚—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或具体方案设计—实践效果评价”的演进逻辑,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对象则包括公共体育课程、体育专业理论课程和体育专业技术课程三大类。其中:公共体育课程如啦啦操、排球、 篮球、龙舟、中华射艺等;体育专业理论课程如学校体育学、运动心理学、社会体育导论、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等;体育专业技术课程如体操、武术、羽毛球等。这些针对不同体育项目与理论课程所展开的思政教学设计及其实践经验,为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系统化建设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微观方案。

2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研究评介

从总体上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已成为当前我国学校体育研究领域的热点议题之一,学界基本循着“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的逻辑进路,围绕此主题展开多维思考与探索,大量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且热度不衰。当前研究总体呈现出从宏观理论探讨向中观、微观实践探索转向的演化趋势,经逻辑抽绎和归纳勾勒,当前研究的逻辑主线和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尽管已取得的研究经验与成效有力推动了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深化,也为后续研究的提质增效带来有益参考和启发,同时其中也不乏可圈可点可借鉴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局限与不足。

2.1 研究内容多偏向于宏观性理论释解,深度学理阐释不足

当前研究大都从理论出发,围绕主题展开宏观性理论释解,对研究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的挖掘尚不充分,学理阐释还不够深刻,也暂未形成可供广泛借鉴的系统性理论架构,总体研究深度不够。一方面,虽然当前研究的发展态势迅猛,研究的短时流量十足,但为了蹭热度,部分成果在研究内容上同质化程度较高,理论释读难免流于表层而难深入。另一方面,尽管部分研究将相关理论或理念元素碎片式融入主题研究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理论创新,也提升了主题研究的理论高度,但还未形成良好、连续且深入的理论研究脉络。因此,主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研究内容的学理支撑有待进一步丰富与深化,以更好地揭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在理论逻辑。

2.2 研究视角多注重逻辑推衍,相关实证研究缺乏

当前研究多基于文献资料调研、逻辑推理、归纳演绎等展开逻辑推衍式理论探讨,或提出一些建设路径,或提出一些发展策略,但缺乏通过具体的实地调研、教学实验和实证分析,围绕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效果、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成效、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等相关议题所开展的实证研究。相关实证数据或证据的缺乏,不利于全面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也直接影响到高校体育课程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的效果。事实上,随着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不断深化,其发展成效势必受到多方检验、考核和评价,如此方能及时查漏补缺,更进一步。这就需要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出发,开展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评研究,补齐主题研究短板,从真正意义上有效推进新发展阶段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

2.3 研究着力点不够明确与聚焦,研究广度尚需拓展

当前研究中的问题链中虽然已包含多个子主题,但研究的着力点尚需进一步明确和聚焦,研究的广度也有待进一步拓展,这是精准识别和着力解决主题研究领域关键问题,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进入深化研究阶段的现实需要。一方面,已有研究围绕高校体育教师(主力军)、高校体育课程(主战场)和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主渠道)三大着力点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较为薄弱,尤其是关于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素养与能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内容资源开发与供给、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设计与应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方法的数智化等方面的研究相对不足,这些都需继续着力聚焦与深化,以切实提升育人实效。另一方面,当前研究对于线上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课外高校体育课程思政、高校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等方面的关注还不够,在后续研究中也应加强,以拓展研究广度,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的全面深化。

图1 当前研究的逻辑主线与总体框架

3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研究展望

3.1 注重探寻多元理论支持和深化学理阐释,进一步厚植主题研究的理论根基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有其内在的理论逻辑,同时也需要其他理论或理念的支持。尽管当前研究已积累了部分学理依据,但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根基还比较薄弱,离形成理论支撑体系相去甚远。因此,要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本原性问题及其因果链展开深度学理阐释,还需寻求多元理论的支持,以进一步厚植主题研究的理论根基。事实上,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发挥高校体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实现以体育德、以体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所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首先根植于此,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等理论则构筑起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理论根基。其次,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战略举措,那么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政课建设、思政课建设、体育重要论述的旨要精髓也能为其提供理论滋养与参鉴。再次,可以借助项群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有效教学理论、课程文化发展理论、协同理论等多学科理论,用以主题研究的理论阐释与升华。最后,深挖立德树人、三全育人、以学生为中心、体教融合、五育并举、体医融合等理念的支撑作用,对于厚植主题研究的理论根基也有其必要性。可见,进一步梳理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根基将有助于构建其理论体系,这也有待后续研究的深入聚焦与系统探索。

3.2 深入开展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与素养的培育提升研究

求木固根,欲流浚源。全面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体育教师是关键。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能否行之有效,重在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力军”作用,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可以说,体育教师所具备的课程思政能力与素养直接关乎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质量之优劣。尽管当前研究也对如何培育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政理念、素养、情怀及“守渠”能力等做了初步探讨,但研究的力度与效度尚显不足,同时考虑到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与素养的培育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因此未来研究应继续就此有的放矢地开展专题式聚焦。一是要激发高校体育教师“愿融”的动力,畅通其“愿不愿”“肯不肯”的问题,重在培育其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体育课程的主体意识,强化其以体立德树人的责任担当,促其将课程思政理念内化于心。二是要提升高校体育教师“会教”的能力,解决其“能不能”“行不行”的问题,重在强化其挖掘与整合体育课程思政资源、聚类思政元素并融入体育教学设计、开展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等方面能力,促其将课程思政理念外化于行。三是要涵养高校体育教师“育人”的情怀,疏通其“深不深”“久不久”的问题,重在培养其引导学生崇德向善的传道授业情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家国情怀等,促其在课程思政育人的道路上“百折不挠践初心、一片丹心向阳开”,任劳任怨,笃行致远。

3.3 注重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的丰富与优化研究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主战场”作用,体育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的丰富与优化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命题。体育课程思政内容主要源自体育课程思政元素之凝聚和体育课程思政资源之整合,既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高校体育教师施展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主要材料和依据。尽管当前研究围绕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及资源开发进行了一些探索,但多集中于体育学科之内,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不够,后续研究应注重进一步丰富与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为构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和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做好基础工程。下面提出两点思路:一是继续深挖与优化体育学科自身所内蕴的育人基因和思政资源,如女排精神、奥运精神、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元素、奥林匹克故事、优秀运动员的经典励志故事、优秀的民族民间类体育活动、具有代表性的体育教学素材及运动训练案例等。二是积极探索并吸收非体育学科优质思政资源的精华,一类是诸如伟大建党精神、建党百年红色精神、四史等红色资源;一类是富含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经典书目,比如《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中的相关专题内容具有极强的引鉴性,再比如2022年3月1日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中华体育故事新编》,该书纵跨古今,包括众多名人名言、名人体育故事、体育事件及实践育人案例,可谓是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宝库,能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端提供生动的素材,等等。

3.4 注重开展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与评价研究

适时性考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是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主题研究领域的核心议题之一。近几年,随着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持续深化,学界围绕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展开积极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关于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考核与评价,已有研究虽有零星关涉,但总体研究匮乏且目前尚未见有专门研究成果,未来研究很有必要对此主题予以重点关注。一是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进行监督和考察,重点关注课程思政元素“如何科学挖掘”、课程思政资源“如何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如何合理设计与实施”、师生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各有什么样的行为表现等问题。二是采用结果性评价方式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进行考评,重点聚焦课程思政目标的达成度、体育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效应、体育教师“如盐在水”的有机融入能力与水平、基于学生有效反馈评测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基于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检验立德树人成效、公体课与专业体育课程思政成效之异同等内容。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考评研究,无疑将有助于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与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实现以评促建,进一步推进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

3.5 注重加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场域拓展和一体化研究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全面性、系统性工程。运用系统思维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体系进行全面规划与系统性建构,有助于促进高校体育课程三全育人“大思政”教育格局的形成。当前研究大都聚焦体育课堂教学“主渠道”“主场域”,同时未见有研究立足整体视域或系统视角,围绕主题展开一体化探索。今后研究应抓好“线上”“课外”和“一体化”三个关键点,注重加强场域拓展和一体化研究,推动主题研究的系统化,以助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体系之构建。(1)横向拓展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线上场域”和“课外场域”。受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线上体育教学已成常态,传统面对面变成了隔屏相望。那么,如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确保线上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与育人成效掷地有声,值得深思。同时,如何促使课程思政教育在课外相关体育活动中延续,引导学生在全程全方位课程思政教育中做到知行合一,也有待探索。(2)树立“学段超越”思维,从纵向延伸维度加强一体化研究。尽管当前研究基本聚焦高等教育学段,但在推动大中小学德育及思政教育一体化进程的现实背景下,应注重将课程思政教育和品德培育贯穿全学段的以体育人体系中,稳步推进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打造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共同体,从而提高一体化以体育人体系的人才培养质量,确保学生根正苗红、茁壮成长。

4 结 语

我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顺应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与新目标,有力回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是促进高校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胸怀两个大局”时代新人的应然之举,更是建设教育、体育强国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题中之义。参照当前研究的发展态势,其热度未来还将持续。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对当前主题领域的研究内容展开述评,总结归纳研究的热点论域,凝练当前研究的逻辑主线和总体思路框架,指出现存不足并对未来研究做出展望,旨在推动后续研究的进一步拓宽与深化,为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质增效,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在知行合一中不断坚定政治立场和提升思想政治素养,推进高校更好地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及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提供理论参考。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理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