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植物在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2022-10-03 10:19赵美儒冯少平王炳新
南方农业 2022年16期
关键词:红树滨海树种

赵美儒,黄 婷,冯少平,王炳新

(1.台山市红岭种子园,广东台山 529200;2.台山市林业局,广东台山 529200)

根据《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对于湿地的定义,滨海湿地范围的下限为海平面以下6 m 处,一般情况下会将大型海藻的生长区外缘定为下限,上限为大潮线之上与内河流域相连的淡水、半咸水湖沼和海水上溯无法到达的入海河河段,有时也被称为海滨湿地、海岸带湿地或沿海湿地等。滨海湿地地形多样,气候特殊,基于人工干预的生态修复工程需充分尊重其特殊性,合理推进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重建与修复。

1 滨海湿地生态概况

滨海湿地生态区域是中国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之间重要的衔接部分和过渡区域,可为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调控气象、降解污染物、碳汇氮汇等诸多生态服务功能,生态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滨海湿地滩涂面积的日趋退化致使湿地周边的自然环境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如沿海植被覆盖率下降、鸟类等滨海生物栖息地区域萎缩等,严重威胁滨海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景观丰富性及生态系统稳定性。湿地生态修复是指针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通过利用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进行修复或重建,使其再度发挥生态服务功能[1]。生态修复是一项整体性强的长期工程,必须促进生态环境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和利用,以修复和遵循整个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为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其综合功能,促进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到可自主调节的水平。

基于我国国情,张立等通过对国际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典型技术规范案例的对比分析,提出了包含总则、修复规划、技术指南、监测评估和修复管理5 个模块的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技术规范理论框架[2]。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提出的修复单元及具体的工程措施也更加适用于人地交互、山海皆备的沿海地区[3]。综合型生态网络是人地关系耦合的桥梁,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中的关键要素,通过规划建设实现跨区域森林、海岸、湿地生态系统互联互通,构建海岸带生态廊道网络,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安全格局[4-5]。当前我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领域规范体系尚不完善,存在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实施无序、生态修复成效低等问题[6]。欧美部分发达国家对于滨海湿地修复探索较早,有着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研究积累,我国在开展滨海湿地修复时可借鉴相关经验,并结合实际进一步探索合适的恢复措施[7]。

2 乡土植物的优势

乡土植物对滨海湿地的特殊生境适应良好,具有抗风能力强、繁殖迅速、抗旱耐涝能力强等明显优势。同时,乡土植物苗木种质等资源收集获取较为容易,成林率高,管理养护成本较低,且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在滨海湿地的生态修复和景观营造中具有极高的推广利用价值。

2.1 防风消浪能力强

滨海气候指的是在海洋湿地区域中,包括岛屿和沿岸陆地在内有明显海陆风特点的气候。由于滨海湿地常年受海风和台风等特殊天气影响,所以其对选用植被的抗风性能有较高要求。经过长时间的自然演替,滨海生境的野生植物对海岸强风环境产生了适应性进化,如草藤本多刺且匍匐生长,乔灌木相对低矮等都属于植物的抗风性状。滨海滩涂的生态修复需根据地形筛选抗风能力不同的植物,浅水区域及滩涂土质结构松散,受风力浪潮影响,较高潮位区域更大,因此可选用根系强壮茂密、树形低矮收敛、叶片细小的树种,如海刀豆、木榄、海杧果、草海桐、榄仁树、单叶蔓荆和厚藤等具有一定防护优势的树种[8]。

2.2 易繁殖,成林迅速

适生的湿地乡土植物资源在滨海滩涂等沿海环境更易生长成林,同时因其广泛分布于相近环境,对土质要求不严,且对光、热、水、土等环境因子无苛刻的要求,更易在滨海湿地区域引种扩繁。也可选用由固定苗木基地繁殖的红树林树种,保证后续苗木的供应,如无瓣海桑、木榄等速生红树林树种(见图1)。但人工造林存在林分单一、结构简单等生态隐患,因此在获得一定复绿成效后,需进行林分改造和景观提升,以提高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物种丰富度。有研究提出了2 种将乡土红树成功引种到无瓣海桑人工林内的手段:1)在低潮间位置种植蜡烛果、海榄雌和红海榄;2)在高潮带对无瓣海桑人工林进行修枝处理,使其郁闭度低于0.6 后,在天然林隙处引种乡土红树[9-10]。

图1 无瓣海桑群落

2.3 抗旱耐涝性强

滨海土壤常为盐碱地,营养成分及土壤结构等情况较差,沙土的保水性较差,长期的海风更使水分快速蒸发,植物较易缺水。每逢夏季降水集中时期,滨海湿地随时有发生洪涝灾害的风险,而在此气候变化规律中,滨海生境常处于洪涝旱碱共存的状态。滨海湿地需提高耐盐性强且抗旱耐涝的乡土植物种类的利用率,如海滨木巴戟、草海桐、海岸桐、黄槿、杨叶肖槿、榄仁树、海刀豆和单叶蔓荆等。同时,国家通过采取加强红树林人工培育、红树林湿地公园栖息区生态修复、退塘还湿、去除互花米草、提升沿海森林湿地生态保护等修复手段,在提高沿海地区防灾减灾水平、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提升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等多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11-12]。对滨海乡土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研究,有利于在修复工程中对其进行进一步扩繁及推广应用。

3 乡土优势树种及配置原则

3.1 优势树种

滨海植物的区系是较为明显的带状分布,因此相关规划依据滨海植物自然式带状群落分布特点,结合植物不同的生长特征,选择1~2 种群落优势种,并根据当地特殊条件有针对性地选配植物。在选择植物时,一般依据植物应用特性将沿海优势乡土树种分为棕榈科植物、真红树植物(见图2)、半红树植物、滨海砂生植物、防护林植物及其他耐盐碱植物6 类。参考相关文献和专著,笔者共筛选滨海乡土植物树种74 种,其中棕榈科植物7 种、真红树植物12 种、半红树植物10 种、滨海砂生植物14 种、防护林植物18种、其他耐盐碱植物25 种;同一种滨海乡土树种可能兼具多种优势特性,包括草海桐、榄仁树、单叶蔓荆、厚藤、露兜树、海杧果、椰子、海滨木巴戟、海岸桐、黄槿和杨叶肖槿共11 种植物(见表1)[13-15]。

表1 滨海乡土树种分类筛选表

图2 天然红树植物桐花树

滨海优势乡土植物种类的筛选以抗旱耐涝、耐盐碱、抗风性强为筛选标准,其中包括经过人工干预和养护培育的对当地滨海生境适应良好的外来树种,此类树种一般具有低管理、低养护、低成本及不易受病虫害侵袭等显著优势。在滨海湿地修复工程中,应以乡土植物为优势树种,配植合理引用的外来适生树种,有利于扩大滨海湿地景观的植物选择范围。适地应用乔木+草本、灌木+草本、乔木+灌木+草本等复合型植物配置策略,丰富植物群落结构,有利于增加滨海湿地及其周边环境的生物多样性,提升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

3.2 修复配置原则

滨海滩涂是海陆生态系统交错最为密集的地带,既需充分体现海滨风景的景观特色,又要满足游人的主要活动需求。滨海景观大致可分为3 种类型,即岩石海岸景观、砂质海岸景观和泥质海岸景观。滨海景观的植物配置需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稳定性,以乡土植物为主,适应滨海湿地的特殊环境,同时不得破坏湿地系统的稳定性,并需根据不同的滨海滩涂类型采取不同的滨海景观配置方式。因此,滨海修复植物景观需遵循以下3 项原则。

1)为适应滨海湿地复杂多变的气候特征,海岸绿化植物的配置模式可采取有层次感的人工混交群落景观,即以乔木为主,搭配适宜的灌木和草本丰富群落结构。潮间带可选用岩生草丛和岩生灌丛搭配的灌木+草丛模式,如露兜树+文殊兰,苦郎树+海芋等;潮上带可选用半红树植物,丰富植被竖向结构,形成以热带阔叶树种为主的山地海岸景观,如杨叶肖槿+海杧果+露兜树+文殊兰,苦郎树+黄槿+海芋等。2)组团式的植物造景手法以四时草花和色叶灌木为主,可以给人丰富的韵律美和时代感。潮间带可选用砂生草丛+灌丛,如厚藤+文殊兰,厚藤+海边月见草等;潮上带可应用海刀豆+草海桐+厚藤+文殊兰,银叶树+厚藤+海边月见草等。3)林带适合以保护为主要目的的沿海地区,可选用耐盐耐涝的植物种类,如低矮的红树林和半红树林。潮间带可选用秋茄、木榄、无瓣海桑等红树品种,辅以银叶树、黄槿、海芋等伴生植物;潮上带可选用杨叶肖槿+水黄皮+玉蕊等,既突出了滨海的文化特色,又增添了园林的趣味性。

4 结语

华南地区具有丰富的潜在滨海乡土植物资源,其中大多数植物种类尚处于识别入库,但未被开发利用的状态,其主要原因总结为3 点。1)缺乏对华南地区沿海植物资源系统全面的调研和整理,没有完备的滨海植物资源库,筛选树种受到可选择范围的局限。2)对滨海植物的生境把握欠缺,暂时不能营造类似的滨海植物生存环境,对试验研究造成了一定困难,进而影响对滨海植物生物特性的更深入研究。3)对滨海乡土植物的实践推广应用较少,人工培育应用更少,缺乏量大价优的苗木来源和充足的实例参考。若选择采用与内陆绿化相同的苗木作滨海园林景观,会致使滨海景观缺乏应有的特色[16]。因此,针对尚未开发且有着潜在景观、生态价值的滨海区域适生植物,相关部门需推进相关政策、措施落地,建立更加完备的滨海区域适生植物资源库,通过改造提升等手段营造具有沿海地区地域特色的滨海景观,并提升滨海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随着社会对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作的日益重视,滨海地区应借势鼓励、吸引更多科研力量投入对滨海乡土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中,促进更多潜在的待开发滨海乡土树种投入生态修复进程,为实现滨海生态系统生态资源向生态价值转化作积累。

猜你喜欢
红树滨海树种
红树林诞生记
不同地理尺度下中国城市绿化树种多样性的均质化特征
会“上”树的鱼
会“上”树的鱼
滨海白首乌
树种的志向
树种的志向
人工营造混交林树种的选择与配比
轻轻松松聊汉语:美丽的滨海城市——厦门
品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