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晟 饶素暄|北京亦庄实验中学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学校的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亦庄实验中学作为北京市十一学校的盟校,在继承北京市十一学校优秀经验与文化的基础上,致力于优化学校组织结构,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旨在“培养志远意诚、思方行圆的社会栋梁和民族脊梁”。学校秉承科学高效与民主法治两大原则,完善治理制度,不断提升学校育人效能与育人质量。在理念层面,树立“科学高效,共治协治”的治理愿景,充分调动发挥治理主体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在结构层面,以扁平化管理与分布式育人为主要依托,确保各项资源全面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在制度层面,以教育教学诊断与综合素质评价等为制度保障,确保教育治理体系朝向既定的方向运行。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吸取北京市十一学校有关多元治理主体的智慧和经验,制订了《北京亦庄实验中学章程》(以下简称“《章程》”)。《章程》明确多元治理主体的权、责、利以及工作流程,保障学校依法自主管理,保障学生与教职工合法权益,以全面提升办学品质。《章程》明确指出,要牢固树立依法办事、尊重章程、民主治校的理念,形成学校依法办学、教师依法执教、社会依法支持和参与学校管理的格局,要增强多元治理主体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学校改革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校的治理能力和水平。
《章程》规定,学校实行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由校党委、教职工代表大会、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师家长委员会等多方治理主体,共同组成学校权力机构。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治理主体相互独立,互相制约,协同合作。本着科学民主的原则,学校在明确不同治理主体的职责分工基础上,引入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即目标与关键结果)管理工具。OKR 管理工具,可将统一战略目标分解为各治理主体职责范围内的行动目标,且分解目标可量化,量化结果可诊断,诊断结果可推进总体目标达成。这一治理理念与方法既强调组织目标又重视个体目标,促进了部门间的协同支持,保障了组织的灵活性、创新性,有效提升了学校治理能力。总之,学校以校级目标为总引领,以各部门目标为行动指引,树立“科学高效,共治协治”的治理愿景,充分调动发挥多元治理主体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协同作出科学决策,构建教育治理的复盘与改进机制,实现学校高效治理。
北京市十一学校从功能的角度把学校组织结构界定为五个部分,即战略高层、中层管理者、教育教学一线、支持人员和研发平台,又进一步对组织结构的每部分内涵进行了充分解释和说明,特别是界定了学校人员在组织各部分的具体职能,从而划清了结构内部彼此之间的边界[1]。为确保学校各项工作全面且高效地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展开,学校不断优化扁平化组织结构与年级分布式领导结构,科学精简管理层级,确保学生发展需求能够得到最快响应,确保各项资源全面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学校党委保障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在学校贯彻落实,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校务委员会负责决定学校重大事项;学生委员会参与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教代会负责讨论审定学校重大方针政策的民主决策;学术委员会主导教师发展与课程建设相关事宜;教师家长委员会负责沟通学生教育、学校管理、家校协同等相关事项。
在距离学生最近的教学一线,学校不断优化年级组织架构及其运行机制,全力保障年级层面的育人效力。年级主任集教育、教学、科研、人事、年级预算管理于一身,在拥有聘任、组建本年级教师队伍,确定聘任教师工资职级等权力的同时,也成为实施育人举措、承担确保教育质量责任的第一责任人。面对选课走班中“取消行政班和班主任”带来的挑战,年级层面不断优化升级组织架构,形成了分布式育人项目与学科教研组相互支撑的组织架构(详见图1)。
图1 选课走班背景下的年级组织架构
在课程育人方面,学术委员会课程项目组与学科组通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开足、开齐、开全国家课程,充分融合国家课程的必修要素,构建了一套集基础类、拓展类、研究类三级主体+三类特色的课程体系。为了让课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个性化成长,课程设计立足核心素养和课程标准,对不同领域的主体课程采取“分层、分类、综合、特需”层类融合的实施方式。从课程定位、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到课程评价,每一个环节都围绕育人目标与学生个性化成长实施。此外,项目组与学科组基于学生未来发展方向、学校周边资源和教师的专业特色,开发“高端项目研究课程”“学科高端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三类特色课程。课程以统一的目标、规则,共同的学习任务或活动为依托,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而且滋养了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守约、荣誉感、奉献等综合素养。
在分布式育人方面,学校设立咨询师、教育顾问、课程管理、诊断与评价、小学段(学期第9~10 周)、常规与自习管理、自主管理等多个项目组。通常情况下,咨询师项目组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学生学习规划与生涯规划,指导学生的人际交往,为需要调整心态和存在交往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等;教育顾问项目组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学生由他律到自律,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培育社会责任意识;课程管理项目组主要服务于学生的选课和排课;诊断与评价项目组主要引领教师和学生重视学习过程,并进行及时反思与调整;在每一学期中间,设置两周的小学段(学期第9~10 周),用于学生自主规划、自主学习,小学段项目组的主要责任是引领和督促学生培养自主规划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规划意识和习惯;常规与自习管理项目组的职责是督促学生规则意识、公共意识的养成,培养学生约束自己行为的能力;自主管理项目组为学生搭建各种平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并引领学生形成服务他人与社会的责任意识。
本着最贴近学生成长需求与最小化师生互动半径的育人原则,分布式育人项目组的工作主要由本年级任课教师承担,每个项目组由一位项目主管和数量不等的成员组成,项目的主管就是本年级在这个项目中的最高管理者。根据实际需求和育人效果,各育人岗位可以动态更替,年级主任可依据学生成长需求与教师能力特长,不断优化年级分布式架构。每一位教师既参与分布式领导项目,又承担教学工作。教师在唤醒学生内心、激发学生内驱力的过程中,逐渐淡化仅仅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身份,而逐步成为学生成长的导师,成为构建全员育人生态的重要推动力量。每一位教师以教学班为单位,一方面立足核心素养,从“成人”的高度,落实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另一方面面对每一个个体的发展需求,通过积极的师生关系,唤醒、激励、规划、指导、陪伴、守望每一个个体的成长,使育人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使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单个环节育人变成了全程育人。
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学校组织结构致力于打造服务于学校、教师、学生的人性化教学管理,为学校提供从课程规划、学生选科、走班排课、课表发布到日常过程性评价、综合素质评价、考试评价与教学诊断、教师评价、校园办公等的综合支撑,解决学校教学管理、课程管理、校园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为加强教育多元治理主体的监控评价功能,形成“以评促改、以评促进”的良好运行生态,学校引入独立的第三方教育治理监控评价机构,由多元治理主体共同制订教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最终形成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同伴、教师、教学、课程、资源、组织与领导、文化、安全等八大要素为核心的诊断指标。基于科学的评价诊断和对数据全面深入的分析,学校得以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有效提升了组织管理效能和师生满意度。此外,在促进自我反思的同时,学校也非常注重进行整体性与个性化的治理经验提炼与传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不同时期各个岗位、各项工作能够围绕统一的思想和目标,形成育人合力。
为了全面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并定期对学生的全面成长进行个性化画像绘制,学校建立了校本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立足学生的自主管理,学校设立了“优秀学生引领+以基本行为规范为底线”的评价机制,建立了旨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国家、社区、学校发展的策划创意、公益服务、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多元奖学金制度,引导并激励学生的集体责任、使命担当等精神品质的养成。学校出台《学生在校基本行为规范》,编写《学生手册》,让学生在拥有最大限度的选择权和自主发展权利的同时,懂得尊重规则和行为规范。同时,学校聚焦调动每个学生的内驱力,构建过程性评价与诊断系统,由此将检测和管理手段转变为服务师生的教与学。过程性评价着力研发适合本学科不同课程内容的指标体系,甚至是适合每个学生的个性化评价指标体系。在科学的诊断工具的助力下,学校依据每个学生一个学期各个方面的综合表现信息生成每个学生的成长数据系统,并通过网络反馈给学生和家长,为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制订有效的自我规划提供帮助。
学校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学校自主管理能力,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对落实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奠基作用。北京亦庄实验中学将国家的教育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清晰、可落地的育人目标,以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并达成全员共识,形成育人合力,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可操作的思路和抓手。通过每一位治理主体的责任落实,学校育人工作层层深入,相互协同,彼此助力,形成了良好的育人生态。当然,实施全学科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学校还需深入探索治理体系的建设,在推动社会参与教育治理常态化、建立健全社会参与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监管机制等方面加强实践并提炼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