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使国宝永存吾土—张伯驹”肖像作品创作心得

2022-10-02 11:00
天工 2022年23期
关键词:张伯驹肖像雕塑

贾 朋

人物肖像雕塑历史悠久,技艺纯熟,佳作频出,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肖像艺术就已发展到相当的高度,留下了《掷铁饼者》《维纳斯》等闻名世界的作品,也使得许多先贤智者的形象以雕塑的形式流传后世。生命有限,而雕塑成为对历史名人最好的缅怀、纪念方式。通过塑像,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历史人物的音容笑貌,感受他们做出的巨大贡献。雕像与人物本身,共同成为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弘扬真善美,体现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也是人物雕塑艺术最大的魅力。

笔者出生、生长于雕刻之乡曲阳,自幼爱好雕塑,耳濡目染,跟随舅舅贾会成——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舅妈杨普会——元代石匠杨琼第23代传人等学习石雕技艺,后于燕山大学和天津美术学院学习管理和雕塑,工作中利用从事出口业务翻译工作的机会游学于维也纳、佛罗伦萨等地,系统学习现代雕塑艺术,探索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在工作中,笔者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文化与技艺相结合、写实与写意相结合,全面吸收古今中外的雕塑艺术精华,致力于继承创新、传播壮大传统石雕艺术,发扬传统文化、记录时代形象、反映时代精神,以人物肖像创作实践,探索传统石雕艺术的现代化、数字化发展之路。

一、人物肖像作品创作要领

肖像雕塑作品的创作,造型准确和传神是基本要求。肖像雕塑要做得有内在意蕴很难。众所周知,作品的意蕴是隐藏在雕塑造型里面的只可意会的微妙感觉,所以在创作肖像雕塑的时候,需要做足功课,理解人物的历史经历,尽最大可能体会其内心,才能够使作品彰显内在意蕴。另外,肖像雕塑作品要有温度,有情感。罗丹说过:“艺术之源,在于内在的真,你的形,你的色,都要传达情感。”只有融入强烈的艺术创作情感,肖像雕塑作品才能迸发直指人心的内在力量。

创作人物肖像,首先要对人物的精神形象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具体而言,就是要抓住人物的人生经历、思想感情、精神风貌等,考察其所处时代的特征,结合自己的理解使用艺术语言,赋予作品灵魂,使雕塑更好地符合人物个性特征。

精神形象是肖像雕塑创作的关键,要想使作品生动形象,必须对人物本身有一个准确而全面的认识。雕塑家需要广泛收集关于人物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发掘可以进行艺术表现的亮点,把握人物的内在精神,与之产生心灵的对话,才能使作品形神兼备。这离不开犀利的目光和独到的见解,只有这样,对人物的认识层次才能有显著的提升。

其次,要系统地学习、了解写实、写意两种手法的联系与区别,综合考虑,在工作中灵活选用。写实是力求以艺术手法将客观物象真实再现出来,艺术呈现与被表现物之间的各个特征尽可能接近。就此而言,古罗马的肖像雕塑可视为写实雕塑的典范。而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的雕刻作品,更赋予了写实雕塑艺术家主观观念的表达。其后17世纪的贝尼尼更营造出一种轻快、活泼的艺术意蕴。当然,米开朗基罗和贝尼尼的人物雕塑,并没有脱离古典艺术的范畴,他们传承了希腊艺术的精髓。具象与写实的概念比较接近,但内涵要更丰富,其造型表现手法在写实基础上也有更加丰富的形式演变,甚至会有一些夸张变形手法糅于其中。

相对而言,古罗马的肖像雕塑更令人心驰神往。它们在承袭了古希腊雕塑“真实之美”的同时,大力发展了肖像雕塑的写实传统,形成浓郁的世俗审美氛围。与古希腊那些理想化的审美趣味相比,古罗马的肖像艺术追求再现客观对象的外貌特征,并为雕塑作品赋予了一种人性美的光辉。

在前期学习、准备的基础上,勤学苦练,善于总结,是做好人物肖像雕塑的必经之路。笔者基于多年从业经验,总结得出以下三方面的创作要点。

1.人物肖像雕塑,头部造型是关键,这包括头骨形状、面部肌肉的形状、面部特征刻画、毛发塑造等。要通过图片资料,全方位观察,凭借空间想象能力,把握基本造型,刻画整体效果,在此基础上注意头、颈、胸等局部与整体的结构关系,从不同角度出发,体现外部轮廓的变化。

2. 要注意面部骨骼对造型的影响,准确把握骨骼形态,注意头额、颧骨等部位的重点造型,在塑造眼睛、鼻子和嘴巴时,要注意骨骼和大肌肉的起伏,并注意这些细节与整体风格的统一。

3.在刻画面部结构的同时,还要多角度观察,突出表达人物的个性和气质,雕刻家要敏锐观察,准确把握人物的外形特征,如脸型、胖瘦、五官造型、面部表情等,加强雕塑语言在塑造形象方面的作用。

二、张伯驹肖像创作实践与思考

实践出真知。笔者经过长期思考、准备,创作了《但使国宝永存吾土——张伯驹》汉白玉大理石像(如图1),以此入手,总结、践行自己的创作理论,表达对张伯驹先生的崇敬之情。

张伯驹(1898—1982年),原名张家骐,字丛碧,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纵观张伯驹的一生,他痴迷于收藏,为此不惜倾家荡产。

1956年,张伯驹将其所收藏的珍品——西晋陆机《平复帖》卷、唐杜牧《张好好诗》卷、宋范仲淹《道服赞》卷、宋蔡襄《自书诗》卷、宋黄庭坚《诸上座帖》以及隋展子虔《游春图》、唐李白《上阳台帖》卷、宋徽宗《雪江归棹图》卷等顶级国宝,无偿捐给了故宫博物院。其后,张伯驹倾尽所有,将30余年所藏书画文物分批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和吉林省博物馆。

张伯驹曾说:“不知情者,谓我搜罗唐宋精品,不惜一掷千金,魄力过人。其实,我是历尽辛苦,也不能尽如人意。因为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我买它们不是卖钱,是怕它们流入外国。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是则予为是录之所愿也!今还珠于民,乃终吾夙愿!”这种倾家荡产抢救国宝、悉数无偿捐给国家的壮举,表现了张伯驹先生崇高的爱国情操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张先生的诸多往事和流年碎影,折射出来的文化及人格力量,足以穿越历史的尘烟,绽放耀眼的光芒,也温暖着一代中国人的文化记忆。

有感于张伯驹先生为国家文物珍品的保护事业和优秀民族文化传承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弘扬、表现他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情感,笔者多方查阅文献资料,搜集整理了张先生不同时期的历史照片,发现他晚年的神态平和,但眼中有着一种悲悯而又淡定从容的神采,正如著名红学家周汝昌所说:“阅读张伯驹,我深深觉得,他为人超拔是因为时间坐标系特异,一般人时间坐标系三年五年,顶多十年八年,而张伯驹的坐标系大约有千年,所以他能坐观云起、笑看落花,视勋名如糟粕、看势力如尘埃。”

图1 《但使国宝永存吾土——张伯驹》汉白玉大理石像 贾朋/作

因此,笔者以张伯驹晚年的形象为蓝本创作肖像作品,同时参看结合了他其他各年龄阶段的资料图片,采用写实的手法塑造了张伯驹先生晚年形象,微皱眉头、眼神坚定、略带笑意、神态超然,凸显了他散淡超逸的个性。

作品《但使国宝永存吾土——张伯驹》采用3D雕刻技术,材料选择了北京汉白玉石材,质地细腻,比较适合做出松弛有垂感的皮肤效果,更有利于真切反映其年龄状态。在人物前胸保留了部分3D数字雕刻刀的刀路肌理,增强与脸部刻画细致的肌理对比,产生了节奏变化,这种古拙粗犷的肌理,笔者称之为“历史的印迹”。

通过本作品的创作,可以深深体悟到张伯驹先生身上那种可贵的文人风骨和爱国情怀,所有这些也将激励和鼓舞雕塑家,以更深沉的创作情感和更高涨的创作热情投入更多肖像作品创作中去。

三、数字雕刻技术的运用与未来

《但使国宝永存吾土——张伯驹》作品的完成,离不开数字雕刻技术的赋能。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以及数字技术被运用到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雕塑也不例外。信息时代,数字雕塑作为计算机美术的重要发展形式,正逐渐变革着传统雕塑的创作方式。

数字雕塑指的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创作的雕塑,使用设计软件,基于自己的想象和设计进行雕塑。这一技术的优势是,可以清晰而精确地建模,程序控制修改完善,辅助设计人物肖像,使雕塑的过程更加直观,更容易把握。

在数字雕塑创作中,使用到的软件有3Dmax、Rhiro、Autodesk Maya等,每一款软件功能各有异同,雕塑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及实际工作需要,选择一两种学习掌握。笔者认为,设计软件其实是传统雕塑刀的“升级版”,更便捷、更有效率,但只是一种工具,重要的是自身的雕塑修养。只有具备深厚的雕塑艺术修养、技术水平,才能让数字技术的搭载锦上添花。

数字雕塑的创作流程,一般是先用三维设计软件设计虚拟模型,再用机器雕刻成型,将数字作品转化为现实的雕塑。数字雕塑大大降低了空间想象难度,简化了设计流程,对青年雕塑家发展、雕塑事业的转型升级都十分有利。

数字雕塑属于新兴艺术领域。自从2000年在意大利拉卡卡地区接触到3D雕刻机以来,笔者一直在探索和试图总结出一套成熟可行的3D石材雕刻技术,以分担生产一线上石雕工人的大部分手工工作,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造型损失和变形现象的发生。在此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留泥稿的塑造痕迹,糅合3D雕刻机的刀痕,产生了一种复杂而有意味的石材肌理效果,可以称之为“新时代石雕创作语言”。

在学习、运用过程中,笔者总结发现,3D软件有利于雕塑形体三维性空间感的提升,这是因为在电脑软件中,观察雕塑更直观,操作更便捷,修改也更容易。同时,对材质、触感的把握却显得不足。在软件建模的过程中,虽然会模拟使用各种材质渲染,但这些仅仅停留在视觉上,并不像传统雕塑一样可观可感,因此,传统技术与数字技术具有相辅相成的属性,不可偏废。

作为一项新兴技术,雕塑家应当虚心接纳,勤学勤练,用好数字雕塑。近年来,笔者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河北省雕塑创作高级研修班,学习人体写生课和数字技术等,受益匪浅。

信息时代为雕塑事业带来的变革是多方位的,除3D设计软件外,计算机网络技术还为雕塑品的展示、欣赏、交流、营销提供了更便捷的平台,为雕塑创作注入了更强大的力量,实现了艺术与消费者、社会、文化的全方位交融,带来了更好的从业体验。数字雕塑摆脱了时间、空间或运输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为雕塑事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机遇;同时,科学技术日益便捷化、平民化,既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也使得雕塑创作更加容易操作,有利于更好地调动创作者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数字雕塑具有诸多无与伦比的优势,但数字雕塑并不会取代或消解传统雕塑,而是优势互补,开辟更多新的可能。雕塑家应当主动拥抱数字化时代,学习数字雕塑技术,加深对雕塑的理解,提高效率,少走弯路,促进其艺术水平的提升。总之,数字雕塑作为一种新兴技术,有着强大的功能和无限的魅力,是雕塑发展的时代“引擎”。

猜你喜欢
张伯驹肖像雕塑
巨型雕塑
张伯驹老照片一组
地毯肖像
叙利亚肖像
去世66年后,他的肖像上了钞票
我的破烂雕塑
对着母亲的两幅肖像
张伯驹宁愿被“撕票”也不肯卖字画
张伯驹知恩图报
写实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