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强峰
陶瓷工艺可以粗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陶器工艺,二是瓷器工艺。两者相比,陶器的诞生时间相对要早很多,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新石器时代。而瓷器据考证最早出现在商代到西周年间,该阶段瓷器的制作工艺相对粗糙,也被称为原始瓷阶段。胎色通常以烧制地域较为常见的灰白高岭土为主,瓷器表面挂釉则以石灰釉为主。由于这种釉料和现代瓷器釉料在颜色、质地、光泽度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很多人会将这一阶段的瓷器误认为陶器。而在制作工艺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朝代的更替,全国各地窑口的兴衰以及各阶段王公贵族对瓷器审美的差异,陶瓷在制作过程中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审美差异。
根据考古工作者的挖掘成果可以将我国陶瓷发展的断代定位于新石器时代。目前我国考古界发现的最早的陶器遗址是距今一万余年的玉蟾岩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和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的断代时间相仿。这一阶段的制陶工艺相对粗糙,通常是由原始先民利用原材料经过简易烧制成型的生活类陶器。该阶段的陶器质地相对松软,属于粗砂陶的一种。而到了商周时期,瓷器的雏形开始逐渐呈现,制陶工艺在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之后在器型、颜色、纹饰、用途等多个方面均发生了变化。在西周时期,先民在制作陶器时选用的原材料就从粗砂陶逐步变为了高岭土。由于高岭土中含有三氧化二铁成分,导致陶瓷的硬度得到了显著提高,在烧制工艺方面烧制温度的需求达到1200℃。正是由于原材料和烧制温度的改变,原始瓷器在经过烧制后表面形成了一层玻璃釉质,该阶段的釉料还无法做到薄厚均匀,同时颜色也较为单一。由于缺少对釉料的调制和掌控,该阶段的釉料颜色通常以黄褐色为主,夹杂少量青灰色。相比于上古时期陶瓷材质工艺水平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胎面的打磨工艺还没有成型,原始瓷的吸水性通常较差,胎面没有经过细致处理会呈现出较为粗糙的花纹。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国纷争不断,对于陶瓷工艺的发展没有产生有效的助力。但是,该时期陶瓷在制作和使用方面却有了极大的进步,最为显著的特征是该时期的陶器通常会刻有相应的铭文。很多专家和学者也将这些錾刻的文字视为陶瓷工艺制作的一次极大进步。这一阶段的文字錾刻内容通常具有以下几种形式。首先,陶器上会刻有部分代表封建等级的内容,例如官衔、爵位、氏族等。这一部分文字充分说明了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在日常使用的各类器皿上都有充分体现。其次,还有一部分文字是结合了商周时期青铜制品相似的铭文,这一部分陶器是作为葬器、明器使用。部分士大夫阶层由于无法拥有更多金银玉器陪葬品,就会选择通过陶器的制作,配合相应的铭文来提高陪葬品的等级。而两汉时期,由于较长时间的和平发展,陶瓷制作工艺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在西汉时期,釉料的颜色逐渐由单一色彩转变为多样化,出现了彩绘陶这种形制。东汉时期,南方部分地区成功烧制了青釉瓷,这一工艺的实现真正意义上将陶器和瓷器进行区分。相比于原始陶器而言,瓷器在材质的硬度、胎质的细腻度、釉色的透明度等方面有了较大提升。也是自此开始,瓷器的工艺发展速度和陶器相比逐渐拉开。
南北朝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类似,由于中原地区长时间处于战乱和纷争中,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这也决定了该时期陶瓷工艺的发展会受到严重影响。但同样是在战乱时期,南北朝时期陶瓷工艺的发展转向了另外一个方向。各种绘画元素、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等逐步融入陶瓷工艺当中,而这种不同艺术种类的相互融合,也为隋唐时期陶瓷工艺的快速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在隋唐时期,陶瓷工艺的发展承接了南北朝时期多种艺术相融合的特征,并且由于政治、经济、文化获得了稳定繁荣的土壤,集中出现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窑口,比如北方的邢窑、定窑,无论是在原材料的使用及雕刻工艺,还是在釉料的选择、造型的创意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在烧制工艺环节,还将原本的明火支烧法发展为闸体装烧法,这种烧制工艺可以更好地控制窑内温度,并将原本的1200℃提高到1380℃。也正是由于这种烧制工艺的改变,诞生了在中国陶瓷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唐三彩。唐三彩不仅造型更加复杂,具有明确的主题,而且釉料颜色更加丰富,运用了大量的天然矿物质添加剂。这些工艺的探究对于后世釉料的使用和彩绘装饰技艺都有着重要影响。
宋代瓷器工艺的发展,在前朝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迎来了一个爆发期,从原材料的使用到后续的制作以及胎质和釉料的选择都呈现出一种艺术融合的大趋势。同时随着烧制技术的不断完善,诞生了不同风格的窑口和系列。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宋代五大官窑,官、哥、汝、定、钧,每一个窑口都有幸流传至今。宋代瓷器最为人称道的是单色釉的发展和运用,比如钧红就是钧窑瓷器的代表,对于釉料材质的调配和釉料的烧制都经过了多代工匠艺人的反复琢磨,营造出了影响后世的东方美感,用一个字形容就是“润”。另外,宋代瓷器在工艺美学方面的发展还融合了多种工艺美术元素,比如印花、錾刻、装饰、毛笔绘画等,将线条艺术和瓷器烧制艺术进行了有机融合。将线条的动感和瓷器的坚硬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奔放动感、流光溢彩的艺术形态。正是这种多样化艺术形式的融合,促成了宋代瓷器在艺术表达视角上的不同,人物、花鸟、山水等多种题材均在这一时期的瓷器上得到了展现。提到宋代瓷器,就不得不提到景德镇,相比于北宋时期发展最为迅速的汝窑,景德镇由于经历战乱较少,所处位置运输条件更优越,其工艺的传承也更加有序,在烧制青白釉瓷这一单项工艺的研发和推广方面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也为后续元青花瓷的大放异彩奠定了基础。
元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呈现出较为鲜明的两极分化趋势,这种趋势涵盖多个维度。首先,元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南北两地差异极大,北方逐步走向没落。究其根本,一是战争原因,北方很多陶瓷工匠流落到南方;二是气候原因,宋末元初天气转凉,北方很多地区无法烧制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而被弃用,从官窑进贡名单中被删掉,大量的匠人流离失所。而南方陶瓷工艺的发展则更为迅速,比如龙泉窑、景德镇窑在传承、工艺、人才等方面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另外,景德镇在这一时期发掘了利用瓷石加高岭土进行烧制的融合型配方,既减少了烧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形变,也提高了瓷器烧制的温度,并且在釉料配制环节通过加入氧化铜、氧化铬等元素调配出了青花釉。虽然这种釉色较为单一,但是却能表达丰富的层次感,随之也诞生了元青花这种传世美器。此外,在这一阶段陶器和瓷器工艺的发展呈现出两极分化,瓷器受到更多达官显贵的追捧,不仅价格一路走高,而且远销海外。而陶器由于烧制工艺和釉料等多重因素逐步转向民间,虽然大量工匠艺人在制陶环节会模仿瓷器的器型,但是却只能为平民百姓所使用,无论在经济价值还是文化价值等方面,都无法与瓷器相提并论。同时也是在这一阶段,成熟的制造工艺开始向我国周边地区及少数民族聚居地进行传播,在山东、云南、广西、青海等地诞生了大量具有成熟工艺的陶器作品,傣陶、黑陶、土陶,也在这一阶段开始走向中原地区和少数民族风格相融合的方向。总的来讲,这一阶段瓷器的发展更加趋向造型的复杂化、用料的精致化、作品的精美化,而陶器的发展则更倾向于实用化、粗质化、产品化。
明朝瓷器的发展,虽然在烧制工艺以及其他工艺细节方面并没有特别突出的贡献,但是由于明朝时期几次下西洋的经历,也将中国瓷器传播到了更远的中东地区和欧洲。明朝时期,以景德镇为首的窑口在烧制工艺方面不断提高,烧制出了很多大型的瓷器作品,在釉料制作环节逐步实现了从单一类型到釉下彩和釉上彩结合的技术特点。两种工艺的结合诞生了斗彩这种极具特色的工艺形式。斗彩颜色亮丽,同时纹饰更加生动形象。清代瓷器相比于明代瓷器,在个性化发展方面略有不足,但是在工艺融合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康雍乾三朝产生了三种审美差异极为明显的瓷器形态,这也是在我国陶瓷工艺发展历程中从未出现过的。但是,经历这三朝之后,我国陶瓷制作工艺也进入了一个发展的瓶颈期,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再也没有工艺和技术的拔高和推进。
在简要阐述了古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之后,还需要对影响陶瓷工艺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总结。
首先,对陶瓷工艺影响最为深远的内在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面。由于古代陶瓷在隋末之后使用更多地和王公贵族有密切联系,结合宋代、明代、清代不同时期陶瓷工艺呈现出的艺术特征,会发现一个时代的陶瓷艺术作品往往和执政者的个人好恶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经济发展层面,经济越发达,市场活动越频繁,人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越高,就越能促进陶瓷工艺的发展;在文化层面,陶瓷的发展逐渐从实用器转向观赏器,由单一艺术形态转变为多元化艺术融合形态,逐渐从艺术主体变成艺术载体。
其次,影响陶瓷工艺发展的外在因素可以总结为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层面。天时层面包含不同朝代的气候特征,比如明末小冰川期的到来,很多陶瓷工艺无法使用,导致大量技术失传。地利方面,不同窑口和不同流派所处的地域环境有着较大差异,而这种地域化的差异在古代对陶瓷工艺的发展和推广有着决定性影响。例如,当前陶瓷工艺美术类别最为人称道的是紫砂陶和景德瓷,刨除这两种工艺美术类别本身在工艺和技术方面的优势不谈,宜兴丁蜀镇和景德镇两地均靠近水系,在古代运输条件不便利,陶瓷器皿通过陆路运输很容易损坏,而内河运输更加便捷稳妥,对其在全世界的推广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人和方面主要可以理解为战争因素的影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南北方青瓷工艺的发展。在北宋时期,汝瓷是士大夫摆件的首选,当时汝瓷的制作工艺也是各大青瓷流派中的翘楚。但是因为战争原因大量汝瓷工匠流落到南方,导致制作工艺一度断绝。这反而推动了南方如龙泉青瓷、哥窑瓷器在短时间内聚集了大量优秀的工匠,使其制作工艺得到了巨大提升。同时这三种因素之间也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就比如龙泉瓷、景德瓷、紫砂陶占尽地利优势和人和优势。所处地区并非百战之地,能够更好地进行工艺传承,同时交通便利,市场稳定性更强。再结合匠人对工艺的不断优化和提升,才形成了如今在国内首屈一指的局面。总的来讲,我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发展既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随着朝代的兴替和工匠艺人的传承,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陶瓷工艺历史悠久,制作水平精良。纵观各个朝代的兴衰,陶瓷制作工艺依然立足民心,在每一个历史节点都有代表性的工艺和作品。由于篇幅有限,无法将我国古代陶瓷工艺涉及的所有历史节点和代表性工艺都进行详细的论述,但是从大体的发展脉络上来看,每一个陶瓷工艺飞速发展的阶段都和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元素的发展有着相同的频率和曲线。另外,受到很多不可抗拒外界因素的影响,还有很多精湛绝美的工艺如沧海遗珠湮灭在了历史发展的长河里。通过本文的概述和总结,希望相关人员能够以多元化的视角来考察和分析古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特点,并共同探讨,共同推动对历代陶瓷工艺美术的深入研究,不仅要发扬传统陶瓷工艺的优势,同时也要结合现代化技术,结合当前人们的喜好,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特征的陶瓷作品,使我国的陶瓷工艺迎来下一个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