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新媒体地图服务创新实践

2022-10-02 02:46卢文渊马炅妤
地理空间信息 2022年9期
关键词:选题用户服务

卢文渊,马炅妤

(1.自然资源部第三地理信息制图院,四川 成都 610100;2.自然资源部数字制图与国土信息应用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100)

地图具有直观表达复杂空间关系的能力,是目前最受用户欢迎的地理信息服务形式[1]。历代的科技革命促进了地图的发展,使得地图从珍稀的艺术品变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智能设备的日益普及,地图的用户群体和应用领域持续拓宽,传统纸质地图载负量有限、专业性较强、过分强调严谨已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下用户对地图的需求。电子地图、三维地图、VR地图等新型地图产品的出现对传统地图造成了巨大冲击,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也使地图以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方式走入人们生活。地图以人为本的理念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国务院发布的《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30年)》在阐述“到2020年基础测绘发展的主要任务”时,明确要求“创新产品形式、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丰富面向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基本比例尺地图产品”,要“利用多媒体技术等,探索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新的表现形式,发展基于网络的个性化地理信息定制服务新模式”。国家测绘事业的快速发展积累了大量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因此顺应互联网时代潮流,更新地图理念,让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真正“活”起来,拓展地理信息服务模式,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将是今后测绘工作者研究的重点。

1 传统地图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地图有着悠久的历史,先于人类文字出现,一直随着人类发展和技术进步不断前进。20世纪后半叶以来,特别是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地图迎来了地图学的“春天”[2]。先进技术的出现降低了地图编制成本,丰富了地图表达方式,扩大了地图应用范围,但传统地图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包括:

1)传统地图主要以纸质印刷品为载体,现势性差、载负量有限、交互性差、地图形式单调[3]。传统地图受纸张和比例尺的约束,且需兼顾地图的分辨率和易读性,导致无法在有限图幅中展示尽可能多的内容;同时纸质地图以静态方式呈现,从制作到出版周期较长,不能灵活交互,早已不能满足用户日益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

2)过于注重地图制作技术,疏于用户使用需求分析,地图信息冗余传播效率低下。传统制图更关注制图技术和工艺流程,以地图产品输出为目标,由专业人士根据各类地图产品标准,流程化生产制作,未能关注不同用户在不同场景下地图内容的差异化表达[4],忽视了用户读图的“情感需求、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认知特点[5]”。另外,地图设计和制作过程缺乏针对性,地图展示的信息包括大量的基础地理信息,用户只能阅读“固化”的、现成的地图,必须从纷繁复杂的地图上筛选自己关注的信息,限制了地图在日常交流中的作用,降低了地图的传播效率[6]。

3)过于追求地图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忽略了地图的文化艺术价值。王家耀院士认为地图是国际上的三大通用语言(音乐、绘画、地图)之一[7];地图的科学性毋庸置疑,同时具备突出的人文性和艺术性。然而,有的专业人士拒绝将艺术性的地图作品归类到地图的范畴,未及时更新地图的概念[4]和深入挖掘地图的人文价值,导致地图产品的严重同质化。

2 当前地图的发展趋势

在互联网大数据迅猛发展的今天,地图学从传统制图发展到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移动化[2]。互联网使地图应用呈现多元化、大众化、个性化和以用户为中心的特点,地图学的理论和框架不断提升和拓展,“地图为人人,人人都制图”是这个时代的主题[1]。孟立秋[1]指出志愿者地图代表了当今地图发展的流行趋势,志愿者们制作的地图并不严格遵循专业地图设计的“黄金”规则,却可满足个人需求;还认为现在互联网中流通的地图,同一幅图内允许多重比例尺、图形要素不再限于矢量符号等[8]。廖克[9]提出互联网已成为地图编制与应用的主要平台,使地图更加大众化、个性化、智能化和实用化,提高了地图的使用效益。陈辉[5]等指出以用户为中心的地图要考虑使用地图人群的普遍化、差异化,将地图所要表达的信息简化、压缩,以更易用户接受的方式传递,达到高效信息传输和空间认知的目的。

因此,传统地图要转型发展必须回归地图的本质,把用户需求放在第一位,不拘泥于标准地图规则的限制,更新地图传统观念,提供更多的地图品种,拓宽地图的服务领域,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使地图成为最具人性化的测绘产品。

3 新媒体地图服务的创新实践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兴起,截至2020年12月中国移动互联网网民规模达到9.86亿。传统地图已不能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公众对地理信息服务的要求,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降低了信息传播的门槛,这恰恰满足了当前地图产业发展的需要。为了适应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用户对地图大众化、多样化的需求,本文借助微信公众平台,打造“图知四川”地图服务微信公众号,从用户需求出发,挖掘地图的人文价值,探索专题地图艺术化表达和快速编制方法,为社会公众提供新型地图产品,探索一条创新地图表达方式、拓宽地图服务领域的可行之路。

3.1 总体技术路线

本文以“图知四川”微信公众号为依托,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进行选题策划,广泛搜集地理底图数据和专业资料,编写原创地图文案;根据主题进行地图设计,并快速编制专题地图;研发新媒体地图在线发布服务系统,实现了高清地图浏览、地图热点交互;在利用地图服务公众生活的同时,利用地图解读四川发展。总体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图1 新媒体地图服务总体技术路线

3.2 关注用户需求的地图选题策划

传统地图制作流程为“承接制图任务→数据资料收集→数据特征分析→地图设计→数据处理→地图编辑→成图输出”,其中鲜少出现用户身影。在新媒体地图服务实践中,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首先进行用户需求分析,挖掘用户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选题策划;然后将选题与社会热点相结合,增强地图传播力,保持与用户的沟通,拓宽选题思路,增强地图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根据选题内容将选题方向分为行政区划、交通旅游、蜀地文化、社会热点、红色经典和问题探究,相关内容如图2所示。蜀地文化方向的部分内容如图3所示。

图2 新媒体地图服务选题方向

图3 蜀地文化选题方向

3.3 探究地图文化内涵的文案撰写

地图背后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和人文价值,结合四川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入挖掘地理信息背后的文化内涵,根据选题收集权威资料,通过整理分析,撰写条理清晰、文字生动的原创文案来探究地图中专题要素分布的客观规律和背后成因。例如,《行走蜀道,穿越三国,蜀汉英雄等你来战》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了古蜀道,分析了历史上汉中之战曹操选择陈仓道而导致战争失败以及四川阆中成为巴蜀北部重镇的原因,如图4所示。通过内容分享,不仅让读者了解地图的“然”,也让读者了解地图背后的“所以然”,读图时既有美的享受,又有知识的收获。

图4 《行走蜀道,穿越三国,蜀汉英雄等你来战》中图文并茂的排版方式

3.4 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地图设计

为了适应智能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屏幕小巧的特点,地图设计时精简地理要素,仅呈现与读图任务相关的地理信息[5],简化用户筛选信息过程。突破传统地图表达的限制,设计呼应主题的色彩和地图符号,并融入时尚元素激发读者的审美情感,让地图内容表达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并举。

《张大千康巴西行纪游路线图》(图5)仅以四川主要水系和地名为底图,设计画卷符号表示张大千完成《西康纪游册》12幅画作的地点,利用传统国画线条描绘完成画作的路线,整幅地图色彩清新淡雅、地理要素简洁、专题符号设计新颖,很好地呼应了国画主题并突出了艺术气息,且每期地图会根据选题设计为不同风格。“图知四川”发布的部分不同类型专题地图如图6所示。

图5 《张大千康巴西行纪游路线图》示意图(审图号:图川审(2016)040号)

图6 “图知四川”发布的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

3.5 知识规则驱动的专题地图快速编制

为了保证地图服务的更新频率,本文将地图设计编制过程中的符号、色彩、注记、整饰、版式等知识体系结构化、模型化,构建专题地图知识规则库[10],以四川省多尺度地图数据库为基础,结合其他地理信息数据,根据地图范围和比例尺提取所需的水系、交通网、居民地、境界等要素,借助地图知识规则库以流程化、自动化的方式编制地理底图,并在此基础上对专题要素进行艺术化加工,协调处理专题要素与基础要素的关系,保证版面的和谐统一。这种以知识规则驱动的专题地图编制方法大大提高了地图编制效率,地图编制时间从一周缩短至一天,保证了新媒体服务的时效性。专题地图快速编制流程如图7所示。

图7 专题地图快速编制流程图

3.6 动态可交互的新媒体地图产品

由于移动端地图显示内容有限,为了创造更优的用户体验,在传统地图视觉变量的基础上引入了时间帧以控制地图动画进程,模拟地图的时间变迁,增加地图表达空间的容量(图6c)。同时,为了给读者提供更具深度的POI信息与增值服务[11],研发了新媒体地图在线发布服务系统,如图8所示,创建了地图金字塔模型,用户可通过放大缩小操作浏览详略程度不同的地图,弥补了移动端地图载负量有限的弊端。在地图数据库中还配置了图面兴趣点详细信息,用户可通过交互操作查看,增强了用户的读图兴趣。四川省红色旅游专题地图兴趣点详细信息展示如图9所示。

图8 新媒体地图在线发布服务系统界面

图9 四川省红色旅游专题地图兴趣点详细信息查看界面

4 结语

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和新媒体的兴起,地图的发展必须以用户为中心,在地图的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思想性等方面发力,探索更精美、更贴合社会大众物质生活和精神需求的地图产品[12]。本文借助“图知四川”微信公众号,利用新媒体平台受众广、传播迅速的特点,紧跟用户需求,突出地图人文属性,创新地图产品形式和服务方式,拓展了测绘地理信息的服务范围和深度,促进了地理信息成果的社会化应用,是测绘地理信息服务转型发展的一次成功尝试。

猜你喜欢
选题用户服务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