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军工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

2022-10-01 13:22车阿大夏春雨王艳平
关键词:军工创新型国防

车阿大 夏春雨 王艳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同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1]当前,我国已经大步迈进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新时代,国家经济发展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尤其是国防、高端制造业、电子等事关国家战略布局的重点产业,肩负着实现产业换代和升级的光荣使命。创新型人才是创新驱动发展中的核心要素,国防军工行业创新型人才是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国防军工领域核心技术发展的中坚力量。

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体系中,除综合性大学以外,行业特色高校是面向行业、为行业服务,且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一类高校。据统计,行业特色高校占“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三分之一,占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四分之三。行业特色高校不仅是推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主力军,更是为行业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行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是实现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加快“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培养国防军工行业创新型人才是时代对于国防军工行业特色高校的新要求。国防军工行业特色高校要致力于成为行业发展的开拓者和主力军,培养和输送新时代创新型人才,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助力国家国防军工行业和经济社会腾飞发展。

一、文献研究和综述

(一)创新型人才内涵

根据现有研究综述发现,学者们主要从两个角度对创新型人才进行界定。一部分学者认为创新型人才应该从人格特质如能力、思维等方面进行界定,刘宝存[2]、王亚斌[3]和刘霄[4]认为创新型人才应该兼具基础素质和创新素质,并且将创新素质进一步划分为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四个层次,拥有这两种素质的人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和社会实践经验,而且能够进行自主有效的创造。任飏[5]认为创新型人才就是在具备一般能力素养的前提下,能够自主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将知识综合运用于工作生活中,不断自我提高的个体。而有些学者则认为,创新型人才应该从人才价值方面进行界定,他们认为创新型人才是能够给人类社会进步带来价值的人。白丽英[6]、郑玉婷[7]认为创新型人才是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接受过一定的专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和管理创新能力,能够通过自身创新思维为社会带来正面价值的人才。本文认为行业特色创新型人才是具有鲜明行业特色背景,且具有良好基本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影响因素

国内学者主要是通过分析创新型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环境与制度要素,提炼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影响因素。阎光才[8]从拔尖创新型学术人才成长规律的角度,分析个人潜质、性格、家庭环境、个人教育生涯、职业生涯、科研体制、用人制度等因素与其获得的成就相关程度。徐小洲[9]认为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智力因素包括情绪智力、社会智力、认知智力,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个人特质、意志。陆一等[10,11]认为志趣是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并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专业本科生为样本,定量分析了志趣对学生个人、教学内容和师生人际互动的影响,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提出建议。国外学者较多关注人的创造力或想象力的发展培养,鲜有创新型人才培养或创新人才培养的提法,因此研究成果多侧重于研究人的创新性素质、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Sternberg[12]基于文献和实验研究,提出创新投资理论,得出低投入髙产出是智力技能等六大要素互动的产物。科学社会学家朱克曼研究了1901—1972年间美国的9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揭示其成才的规律,包括:具有良好的先天素质、进入名校学习、师从名师、有出国留学经历,以及在一流研究机构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等。[13]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

国内部分学者根据相关研究或实践,提出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法与途径,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曾强调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做到“三个加强”,即“加强基础学科的教育,加强创新性的实践培养,加强学科的交叉”,以此来构建良好的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原司长张大良[14]提出应重点聚焦开辟人才培养试验区、构筑人才培养专门通道、加大创新型人才发现与培养力度、营造良好生态等四方面来推动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杨晓慧[15]认为我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应当摒弃西方的“企业家教育”方式,回归高校人才培养基本使命,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学生的创新基本素质。黄培清[16]认为,社会实践是重要的实践教育方式,不仅能够拓宽培养途径,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岳瑞风[17]从创新方法、思维壁垒、机制体制障碍、双创教育痛点、文化育人困境等五方面,提出了实现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弯道超车”的五大突破法。Lu和Xue[18]在TRIZ方法的基础上提出,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应加强大学生创新科技项目平台建设,建设TRIZ理论创新方法研究基地,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创新创业大赛,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研究。胡延吉等[19]从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论证了校企深度融合的重要性,认为产学研合作能够促进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改革,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国外研究中鲜有人才培养路径的提法,相关研究多集中于教学方法与学生创造力提升方面。Newman的“自由教育”思想认为大学阶段学生应自由、平等地获取全部的知识,教学要采用问答的方式促使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成长。[20,21]Lemaître等[22]通过法国工科学校创新的三个案例,对法国工科学校开设的课程进行了大范围的研究,发现多种创新教学方法,并探讨其应用范围。Mamica[23]通过对参与以企业问题为导向的本科生论文撰写者的150次访谈研究,证实以企业问题为导向的学生论文是一种创新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转移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工作适应能力,同时论文的可应用性较高。Liuta等[24]基于教学转换、能力培养、学习游戏化和情商等教育理论,以水力学课程为例,提出一种创新的游戏化学习教学方法,提高本科生的创造力和专业能力。

(四)现有研究评述

通过分析国内外学者对创新型人才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普通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针对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较少。另外,现有研究多以经验总结、高校院系案例等定性研究为主,深入系统性的研究较少,也缺乏采用规范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对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进行研究。

本文以国防军工行业特色高校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行业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获取一手数据资料,进行扎根理论分析,提炼国防军工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影响因素,通过对影响模型的分析,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二、研究方法与设计

通过深度访谈国防军工行业中高层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应用扎根理论提炼国防军工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形成影响因素模型。

(一)数据收集

本文资料收集以访谈资料为主。访谈对象主要为国防军工行业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其作为国防军工企业中的技术权威和员工管理主体,是创新型人才培养、识别、开发的主要承担者,因此他们是本文收集创新型人才培养第一手信息的主要来源。本文通过选取上海、北京、西安等地14家企业进行调研,对中高层管理者和技术骨干共15人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收集构建扎根理论模型所需的原始资料。走访企业包括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航天五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国家核安保技术中心、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航天六院、631研究所、618研究所等国防军工企业。提前预约访谈对象,告知访谈主题,以方便其做出相关准备。

在访谈过程中引导被访谈者对国防军工行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时代比较、需求等方面进行思考,试图在国防军工行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主体之间建立联系。主要访谈问题包括:“您认为目前行业特色高校的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创新教育环境建设的效果如何?您认为行业特色高校应该在学生的价值观塑造方面做哪些工作才能使培养出的人才更好地投入工作和传承发展军工企业特有文化?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您认为目前进入企业工作的毕业生能否胜任工作岗位?请您举例说明。毕业生的素质和创新能力如何?您认为在学生的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企业是否应该参与进来,是否也应该参与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原因是什么。”等14个问题。

(二)研究方法

本文旨在研究国防军工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对象所具有的情境依赖性、稀缺性、微观性等特征决定了需要使用质性研究方法。扎根理论是一种质性研究方法,基于从资料中建立理论的基本思路,要求研究者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不断比较、分析、归类、概念化并进行关联和建构,从而发展扎根于社会实际和情境脉络的微观理论。[25]本文深度访谈了15位国防军工行业中高层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形成了10万字一手访谈资料,所获取的访谈资料符合扎根理论自下而上层层推理的要求,适合使用扎根理论对数据进行比较和辨析。[26]因此,本文采用扎根理论来发掘国防军工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

1.开放性编码

开放性编码作为扎根理论数据处理的首要环节,应遵循“逐词逐句”的分析原则,尽可能降低主观判断的影响,要求研究者以旁观者的视角对原始数据资料进行处理。开放性编码需要3个步骤:首先,将原始资料充分碎片化贴标签;其次,从标签中抽离出概念;最后,对概念进行整理归纳,剔除与研究无关的概念,将含义相似的概念划归到一起形成范畴。部分学者在研究过程中会省略贴标签的过程,直接从原始资料中抽离出概念。由于本文的样本量较大,考虑到研究的严谨性,决定对样本企业逐一贴标签,将第一个样本企业形成的标签作为初始标签,其他样本企业的标签在其基础上进行修正,直到没有新的标签产生,在贴标签的过程中,尽量使用资料原文,以确保样本企业信息的完整呈现,之后再进行概念化与范畴化操作。

本文通过NVIVO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析,一共得到了292原始标签,并从中抽象出178个初始概念,在多次分析、整理、合并之后,最终形成了54个范畴,部分范畴及相应初始概念举例详见表1。

表1 开放性编码示例

2.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是对开放性编码中获得的不同范畴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在不同范畴之间建立联系,即在开放性编码的基础上,形成类属并检验类属之间的关系。如在开放性编码过程中所得到的基础知识、专业领域知识、交叉学科知识、前沿知识等范畴,通过对其分析和联结,最终提取出更高层次且具有统揽作用的理论知识这一范畴。因此,本文在开放性编码的基础上,以不同范畴呈现的关系为基础,对其进行重新组合与概念抽象,形成资源整合、培养过程、素质模型共3个主范畴,以及政府资源支持、行业资源支持、高校资源支持、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模式、平台共建、创新能力、理论知识、价值观等9个副范畴,如表2所示。其中,资源整合主范畴包括政府资源支持、行业资源支持、高校资源支持3个副范畴;培养过程主范畴包括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模式、平台共建3个副范畴;素质模型主范畴包括创新能力、理论知识和价值观3个副范畴。

3.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基于开放式编码和主轴编码的分析结果,在各主范畴之间建立逻辑关系,并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和脉络基础上,探索和分析出一个核心范畴。核心范畴一般具备较强的概括能力和关联能力,在全部范畴中处于中心地位,能够统领其他范畴,体现研究核心理论的构建。本文对9个副范畴进行比较与组合,并以“投入—过程—产出”模型为基准,形成了国防军工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影响因素模型,该创新型人才培养影响因素模型即为核心范畴,如图1所示。该影响因素模型从系统的角度,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看成是一个投入产出系统。政府(教育部门)、行业企业、高校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投入各类教育资源,学生通过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模式和实践平台等要素接受理论和实践教育构成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最终培养出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卓越的创新能力以及家国情怀的国防军工行业创新型人才。

图1 国防军工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影响因素模型

根据访谈资料发现,国防军工行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在投入、过程、产出三个维度上与一般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共性,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首先,国防军工行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高校和政府的支持,更需要国防军工企业的资源支持,而且这种资源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其次,国防军工行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除包括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外,更注重在国防军工行业的实践能力培养。最后,国防军工行业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理论知识和创新能力,更需要具有家国情怀、艰苦奋斗精神等。

(三)理论饱和度检验

与实证研究不同,扎根理论的研究结论需要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以检验所构建模型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理论饱和度检验是指研究后续收集的数据资料在进行编码后,不会再产生新的概念和范畴。本文后续又对国防军工行业企业4名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了访谈,将访谈数据资料按照上述流程进行了编码分析,没有发现新的概念、范畴与逻辑关系,说明前期研究已经达到了理论饱和度的要求。因此,可以认为国防军工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影响因素模型是饱和的。

三、模型阐释与研究发现

根据上述国防军工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影响因素模型可知,国防军工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在政府、国防军工企业、高校三方资源整合的条件下,通过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模式、平台共建等人才培养过程,最终实现人才的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具体分析如下:

(1)在国防军工行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投入方面,高校、行业企业、政府是整个培养体系的核心要素,三者的资源支持与整合利用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政府历来在人才的培养中居于主导地位,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为推动国防军工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政府应强化政策引导,加大经费投入,构建制度保障。行业企业是国防军工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帮手”,其所提供的平台资源、项目资源以及人才支持对全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与专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国防军工行业特色高校自身可通过构建高质量师资队伍、优化课程体系设计、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建设实践平台等措施致力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综上所述,高校、行业企业、政府三者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各司其职,既有机结合又相互渗透,实现资源的共享,最终达到互相融合、协同创新的目的。

(2)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方面,高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最重要的主体之一,承担了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要工作。高校通过科学的课程体系设置,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一方面,以通识教育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另一方面,以专业化课程体系丰富学生专业知识,提升学生专业技能。高校应不断探索和优化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提升教育教学效果。此外,国防军工行业特色高校要将自身学科专业与社会和行业企业紧密融合,面向国防军工行业前沿,通过构建或与政府、行业企业共建创新型平台培养兼具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家国情怀的行业特色创新型人才。

(3)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产出方面,国防军工行业特色高校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时,要着眼于人才的全方位发展。一是要强知识基础。紧跟当前学科发展,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专业领域知识、交叉学科知识、前沿知识的传授。二是要提创新能力。对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信息搜索的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批判思维的能力等要进行有意识地培养。三是要提组织能力。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在日常教育教学环节要培养其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四是要重价值塑造。基于国防军工行业的特殊性,国防军工行业特色高校应该将学生的价值塑造置于首要地位,培养出的人才不但应该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与卓越的创新能力,还应具备优秀的品质。

四、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建议

在以上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结合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本文进一步对国防军工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以下建议:

(一)营造国防军工行业特色高校文化,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家国情怀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养分,有利于持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27]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除了依托课堂上老师的言传身教之外,还受到课堂之外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国防军工行业特色高校一方面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国防军工意识和爱国情怀,在课程教学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军工文化、科学精神等融入课程教学,结合高校自身校园文化对创新型人才进行价值塑造;另一方面要以国防教育为切入点,依靠重大节日和党史教育增加学生对国防事业的认同感。以主题教育为载体,做到校史、校训、校风的良好传承,以国防军工校园文化涵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奉献精神、担当精神。通过邀请革命前辈和国防军工行业杰出校友到校开展讲座,在重要时间节点带领学生参观红色遗址,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观看国防教育影视作品,到合作企业见证优秀军工人的优良作风,激发学生国防使命感,潜移默化地培养其爱国情怀。

(二)构建校企内外协同的师资队伍

首先,在教师准入上,应根据国防军工行业发展需要与培养要求,着重考察教师对国防军工行业发展的敏感度,如对国防军工行业感兴趣,对行业新技术、前沿动态有一定了解,并愿意追踪行业创新发展方向。其次,在师资队伍配备上,建立校企合作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或聘请企业家担任兼职导师等,实现校企师资内外协同。要制定企业导师遴选办法,按照“能讲理论、善教实践”的标准聘任校外导师,推行行业导师全方位参与课程开发、课堂授课或专题讲座、赛事指导、论文指导等工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最后,要强化政策激励,引导校内教师关注行业前沿,把握行业业态[28],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引导校内导师积极承担国防军工行业重大项目,实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提高教师行业相关问题的研究水平和实践教学水平,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国防军工行业复杂问题能力奠定基础。

(三)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行业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多元化、复合化的知识结构[29],应当通过思政课程、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交叉学科类课程、实践课程等多类课程打造厚基础、宽口径、重交叉的“金字塔型”课程体系。国防军工行业特色高校一方面要继续发挥行业特色优势,建设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专业课程,另一方面要平衡好其他课程建设,坚持用两条腿走路,形成多类型、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因此,首先,要推进思政课程改革创新,提升思政课质量。推进“四史”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打造具有国防军工特色高校的思政课程。课堂内外、线上线下有机融合,让思政课成为有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亲和力的课程。其次,要加强通识课程建设,突出学生中心、强化目标导向、优化课程结构,建设适应个性化发展的课程体系,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打造高水平素养类通识课程,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再次,要重视专业基础课题建设,专业基础课程是知识结构中的根基,应邀请学科专业领域著名专家讲授专业基础课程,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从次,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中心,建设跨学院、跨学科的交叉学科课程,例如将数理化、计算机和管理基础课程融合,强化管理、经济、运筹与国防军工领域专业课程融合,实现知识的内容拓展和体系重构,提供跨学科融通的专业知识体系。最后,要丰富研讨类和实践类课程,开设相关学科专业研究方法论课程、学术前沿专题课程,校企合作开展多学科交叉实践项目训练、科研训练计划、创新创业竞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四)深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行业特色高校应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推行多样化的培养模式,针对学生的不同特质和具体培养目标,确定合适的培养模式,可采用大类培养、贯通式人才培养、精专化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大类培养模式应强化特色培养,聚集优势,打破学院和专业之间的壁垒,引导学生按照兴趣爱好和发展规划,自主选择课程和专业;贯通式人才培养应通盘考虑不同阶段的学习,制订连贯式的培养方案,实现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培养阶段的有效衔接;精专化培养可采用国际联合培养班、精英班、实验班、跨学科综合班等培养模式,或在国防企事业单位开展定制化人才培养项目。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中心,可采用案例式、研讨式教学、翻转课堂、实践教学等形式深化课程内容,推动教育模式向互动式教育转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加快建设互联网教学平台,持续强化“互联网+”“智能+”思维,健全在线课程的学分认定制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最后,要改革教育教学考核模式,将课堂表现考核、实验考核、创新实践考核、理论考试等有机结合,形成一套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由知识考查为主向知识、能力综合考察转变,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五)强化产学研结合,建设实践平台

国防军工行业特色高校不仅肩负着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还承担着促进国防军工行业发展的特殊任务。因此更需要深化产学研合作,借助行业优势,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首先,校企双方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建设实践实训平台,实现互利共赢。高校可利用企业的场地、设备及行业经验等资源,依托企业设立人才培养基金,建立校内创新实践教育中心和校外学生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企业实习岗位,从而实现校企联合培养的全链条产学研合作。其次,校企合作共建产学研开放实验室,充分利用实验室平台资源,开展校企联合项目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实践项目。最后,加强教育部门、行业企业、高校之间的联动,出台激励政策,提供专项经费,联合组织全国性、区域性大型竞赛,搭建多维实践育人平台体系。由行业企业发布需求,开展“揭榜挂帅”专项课题研究,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行业企业实际问题的水平。

猜你喜欢
军工创新型国防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国防小课堂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国防小课堂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知国防 爱国防 等
军工品质 行创未来
雄安新区 河北军工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