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藏开滦煤矿档案研究述评*

2022-10-01 12:01姜迎春丁珂曼
关键词:开滦爱德煤矿

姜迎春 丁珂曼

(武汉纺织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近代开滦煤矿(含开平矿务局)作为体现近代中国企业发展历程的一个典型案例,跨国合作经营长达半个世纪,其现代化、全球化的程度代表了当时中外合作的水平,其矿权的几度更迭则反映出近代民族主义与殖民主义的激烈竞争。它随着剧烈动荡的近代社会而跌宕起伏,命途多舛,经历了4个时期:官督商办的开平矿务局时期(1878—1900年)、英商开平矿务有限公司时期(1900—1907年)、北洋滦州官矿有限公司时期(1907—1912年)、中英合办开滦矿务总局时期(1912—1950年),在1941—1945年期间被日军占领,实行“军管”,其中经营最长的是中英合办的开滦矿务总局时期,其主要办公地点设在天津。总经理在位时间最长的是一位英籍犹太人——那森爱德,他叔叔曾任开滦矿务局总经理,经叔叔的关系,那森爱德1912年进入矿务局工作,于1928年升任开滦矿务局总经理,1945年回国做开滦煤矿伦敦董事部董事长,长期把控煤矿,一直到1956年由人民政府代管,是英国殖民主义侵略中国的一个缩影。

一、国内藏开滦煤矿档案开发与研究

开滦煤矿档案资料分布于海内外。国内部分主要藏于开滦矿务局档案馆和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等处,还有少许流落到台湾地区(大约有4万多卷),内容包括会议纪要、往来账目、规章制度等日常事务记录。

国内档案史料开发在1949年就已展开,吴承明、陈真、汪敬虞、孙毓棠等编著的系列近代工业史资料中包含大量开滦煤矿的相关史料,其中以孙毓棠的《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1]最为翔实。孙氏的资料集多以报刊等公开文献为主,注重梳理与分类,资料的逻辑性和层次次序得以展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唐山矿务局的档案资料得以逐步揭示,专题档案整理大量涌现:1)以矿权利益争夺为重点。有:魏子初的《帝国主义与开滦煤矿》[2],首次从革命史的角度对开滦煤矿的外方经营者和底层工人以剥削者和反抗者的视角予以解读,契合当时的时代叙事背景;熊性美、闫光华编著的《开滦煤矿矿权史料》[3]则首次就开滦煤矿历次矿权更迭中,政府、当事人、地方势力、经营者、投资者、外交涉事者等相关人士的书信、电报、公函、往来账目等档案,予以公开,这种未加修饰的第一手资料显示了极高的学术价值,成为开滦煤矿研究者使用最为广泛、影响也最为长久的资料集。2)以劳工为主题。有:四卷本《开滦工运史资料汇编》、郭士浩编《旧中国开滦煤矿工人状况》[4]等。此类资料顺应了当时工人阶级当家做主的历史浪潮,将档案中涉及工人的雇佣、劳动保护、抚恤、工资、生活、谈判及斗争活动予以充分展示,成为近代劳工史资料中最为翔实的一部分。3)综合类的编纂。包括:《开滦煤矿志·第一卷(1878—1988)》[5]《开滦史鉴文萃》[6]《开滦煤矿百年纪事》等,这些资料只是已编纂资料的汇集。2012年李保平等主编的三卷本《开滦煤矿档案史料集:1876—1912》[7]几乎收录了所有公开出版的报刊、资料集的有关资料,可谓此类资料的集大成者。

基于开滦煤矿的经营历史与资料开发程度,其专题研究始于民国,最初是关于煤矿地质、交通等物理特征的探讨(如,丁文江、顾琅、徐梗生等);随后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工人群体展开研究(如,李大钊、许元启等)。20世纪80—90年代相关研究达到高潮,可分为三部分:

一是开滦工人生活状况和反抗运动研究(如,刘佛丁、丁长清、郭士浩、闫永增等)。基于当时工人运动史的研究潮流,刘佛丁算得上是这一时期研究的第一人,他的研究得益于其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中期参加了南开大学与开滦煤矿合作进行的开滦煤矿矿权、工资及工人生活水平的调查和有关资料的整理工作,他以工人工资制度为视角,编写了《旧中国开滦煤矿的工资制度和包工制度》[8]和《旧中国开滦煤矿工人状况》等著作。

《旧中国开滦煤矿的工资制度和包工制度》一书收录了有关开滦煤矿工人基本货币工资、实物工资和各种补充工资形式的演变以及各个时期工资水平的资料。这本书一共分为两编,在第一编《旧开滦煤矿的工资制度和工资水平》中,系统地叙述了开滦工人工资收入的各个组成部分:除了基本货币工资外,还包括了实物工资和各种补充工资,并且开滦的工资制度在七十年间是在演变着的。在本编的最后一章,作者还利用大量数据,分别计算了三个主要工种和矿区全体工人1887—1948年的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变动趋势;1904—1948年开滦全体工人工资在煤产值中的比重及其变动趋势;1904—1948年开滦煤矿全体工人工资总额和年销售煤炭利润总额的比较及其变动趋势。作者计算出这些系统的、比较准确的统计数字,在已刊的企业史书中是极少见的,这不仅为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素材,也给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研究填补了某些空白。

包工制度曾在旧中国的一些行业中被广泛采用,但在目前已经出版的刊物中,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鲜有提及。这本书的第二编《旧开滦煤矿的包工制度》,就英国资本家在骗占开平煤矿、兼并滦州煤矿之后,一直沿用残酷的包工制度这一问题加以探讨,这些都反映了开滦煤矿在推行包工制度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本编的第一章中,作者还利用丰富的材料揭露了英国资本家与封建包工之间相互勾结、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包工头榨取广大矿工的种种手段和剥削的残酷性。通过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正是由于英国资本家和封建包工存在着利益上的一致性,因此几次废除包工制度的尝试未成功。包工制的实行是为了维护英国资本家对开滦统治,保证其攫取最大限度的利润,从而加重了开滦矿工的苦难,使他们的生活更加贫困。本书对于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经济是很有益的,也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工人阶级状况的研究,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材料。

改革开放以后,受现代化史观的影响,丁长清于1986年发表的《开滦煤矿人事管理的历史考察》[9]一文,没有拘泥于民族性和剥削性的探讨,而是注重煤矿职工差异性的探讨,注重职员素质的培养与企业发展的关系探讨。他将管理人员分为两类:一是利用原有的管理人员,也就是封建的包工制度;二是招聘和培养新式的科技管理人才,一般是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中招聘的。开滦煤矿的管理层、高级职员都是大学毕业,并且大多都获得了外国大学的学位,他们的文化水平和管理能力都是比较强的。开滦不仅注重选拔受高等教育的管理人才,还注重对招募进来的职员进行职业教育,培养其实际管理能力,还制定了练习生制度,例如在20世纪30年代,开滦都是从大学毕业生中招聘煤矿工程管理人员,虽然他们的文化、科技水平毋庸置疑,但是在实际管理方面的能力相对欠缺,所以根据规定,他们必须作为练习生经过半年的培训,完成考试,合格者才能签订合同,随后升为煤师或助理工程师。

对于饱受诟病的用人制度,文中进行了充分的探讨。开滦是中外合作企业,人员成分较为复杂,员工的国籍有所不同,在早期经营管理方面的掌权人还是中国国籍,并且还曾引进外籍人才担任工程技术方面的管理工作。但当开滦煤矿的主权被外国人占领后,工作人员中的外国人数量明显增加,如在1934年,高级职员中外国人占比高达48%,中外人员的管理范围和权限发生了明显变化。开滦的实际用人制度着眼于个人的业务能力,没有仅仅着眼于其国籍,侧重于员工的特长及个人能力,从而为他们分配合适的岗位,例如通常会让封建包工头来承包采煤这类工作,因为他们有充分的实践经验,熟悉工人的具体情况,并且和地方势力的联系也十分紧密,所以这种实践作业和管理外工的工作交给他们再合适不过了;又例如,他们会选取对煤业市场行情比较熟悉的商人作为买办,推销煤炭;对于一些文化水平高、工作能力强、技术突出的中国人,则会安置在副总经理这样重要的岗位上。文中的结论是:开滦的经济效益长期居于中国各大矿山之首,与其扬长避短、兼收并蓄的用人风格有关。

二是开滦煤矿矿权更迭研究(如,杨鲁、熊性美、王玺、姜铎、丁长清、王天根、吴志山、吉井文美等)。关于此方面的研究是由杨鲁《开滦矿历史及收归国有问题》[10]首先提出。但是杨氏的文章只是简单地从民族主义角度出发来判定煤矿归属的正义性,与当时抵御外辱的时代浪潮有关。

改革开放以后,多年来一直潜心挖掘开滦煤矿矿权史料的熊性美,利用其驾轻就熟的资料掌控能力,在1986年的《南开经济研究所年刊》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其中以《论英国资本对开滦煤矿经营的控制——开滦矿权丧失的原因分析之一》一文最为出色,明确了开滦煤矿的矿权问题从来就不单纯是一个财产权益归谁所有的问题,英人之所以能侵占开滦煤矿,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在中国享有超经济制度的特权。英帝国主义者利用这种特权并和既得利益者相勾结,是他们能够控制开滦煤矿的先决条件。而民族主义者和各届政府在经济利益和民族利益的双重动力下,利用各种历史机遇,争夺和收复矿权,这也成为矿权争夺的曲折之处[11]。

同时,南开经济研究所的丁长清利用资料优势,几乎涉足了煤矿研究的所有领域,成为开滦研究的集大成者。《中英开平矿务案始末》是其在矿权争夺研究方面的力作[12],文中对开平矿案的由来、经过和结果进行以考察,从领导、债务、对手及历史偶然事件四个方面剖析了开滦矿权丧失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张翼的个人能力欠缺,与唐廷枢相较大为逊色;二是在开平矿务局的发展后期,没有合理规划,存在盲目性,甚至负债累累,对外资过分依赖;三是列强始终不放弃对其侵略意图,以及墨林公司蓄意谋取;四是庚子事件后,形势大变,矿权也因此受到影响。在矿权转移的性质问题上,人们认识到了外国资本的掠夺和剥削的本性,同时也更具体地揭露了清政府及其官员的腐败无能。

三是企业管理与市场营销研究(如,Ellsworth C.Carlson,胡滨、张国辉、丁长清、刘佛丁、王玉茹、云妍,等)。这时期佳作迭出得益于国内档案的充分开发,进入20世纪后档案发掘趋缓,研究渐入低迷。

最有代表性的研究专著是美国学者卡尔森(Ellsworth C.Carlson)的《开平煤矿1877—1912》[13],这是我们迄今所见的外国人关于开滦煤矿研究的唯一专著,也是专门研究开平煤矿的唯一专著。著作将开平煤矿细分为两个时期,即开平矿务局时期(1878—1900年)和开平矿务有限公司时期(1900—1912年)。其价值在于其资料数据的翔实,由于作者成书时间较早,而且又是英国人的便利,所以能够将中英文资料贯穿,既是一部研究专著,又是一本资料集。文中记录的各项数据被研究者广为引用。如开滦煤矿1882年正式投产,当年产量为38 383吨,第二年年增至75 317吨,短短一年之间增加96.2%;1884年又增至126 471吨,比上年提高67.9%。此后保持稳定增长,1888—1895年的年产量平均都达到250 000吨左右。1899年高达778 240吨,与1882年相比,增加了19.3倍。年平均增长率19.37%,不但同时期洋务派的其他煤矿很难望其项背,而且远远高过1912—1937年全国机械开采煤总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7.48%)。

张国辉《从开滦煤矿联营看近代煤矿业发展状况》一文从未刊档案出发,详细论述了开滦煤矿在外国资本的操纵下,改善其在生产和经营等各环节[14]。可贵之处在于,其并未就开滦煤矿谈开滦煤矿,而是着眼全国煤炭行业展开对比研究,突出开滦煤矿的经营策略价值,特别是对于近代煤矿企业发展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这种宏观视野的研究,既彰显了作者高超的研究基础,也反映了开滦煤矿的研究由局部积累走向整体考察的研究趋势。文中作者统计了1912—1936年这20年开滦矿务局的产销数量,发现在前10年中,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以及1919年国内的“五四运动”,开滦煤矿产量增加了1.5倍,呈直线上升,这在近代煤矿业发展中来看,是极为罕见的发展速度。此时国内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就是各行各业的工厂兴起、扩张,对能源的需求加大,开滦煤矿的生产受到了有力的推动。而在1922—1932年的发展阶段,开滦煤矿的生产受国内社会政治形势动荡的影响,发展状态呈波浪式起伏,1922年爆发了第一次直奉战争,使得华北地区动荡不安,金融恐慌,1924年又发生了第二次直奉战争,京汉、津浦铁路都因之中断,工矿生产深受其害,运输瘫痪,市场萧条,这些都直接影响了煤炭的生产、运输和销售,在这十年中,开滦煤矿的产量,整体上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发展势头远不如前十年。

作者还就开滦在国内市场的开拓问题进行了分析,开滦在垄断了天津市场的情况下,寻求华东地区的上海市场,但当时上海市场大部分被国外势力占据着,其中以日本来煤为主,于是开滦公司重用刘鸿生,他将煤炭以分级出售,拓展了开滦在上海市场的销路。彼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利用欧战时间,大力发展轻重工业,国内燃煤需求量增加,减少对外输出,加上日本侵华加剧,我国国内抵制日货,基于这种情况,开滦在1936年全面抗战爆发之前的一段时期里,能够牢固占据上海煤市的优势地位。

在30年代,国民政府发动的“以滦收开”运动中,国民政府并未制定有力的措施依法收回矿权,反而加速了开平公司对滦州公司从“联合”名义上的控制转入名副其实的兼并,在法理上承认英国人领有开滦矿权,彻底暴露了国民政府拍卖国土资源的可耻行径。

以国内档案史料为基础,在张国辉、丁长清、熊性美等学术大家的推动下,基于现代化、全球化视野的开滦煤矿企业史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海外档案开发的不足,特别是开滦煤矿的权力核心伦敦董事部和主事人档案欠缺,使得一些关键史实至今模糊不清,如伦敦董事部的组建与运作、矿权争夺背后的英方活动等。而且由于档案开发程度不同,导致中西方学者立足各自史料,缺乏交流,研究观点大相径庭,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人民政府对煤矿由监管到代管的过程,西方认为是“征用”而国内学者认为是“改造”。总之,海外资料的发掘是还原历史真实,摆脱抽象认知,突破研究瓶颈的关键。

二、英国藏开滦煤矿档案开发与研究

开滦煤矿档案的海外部分主要分布在英国和日本,其中英国国家档案馆藏开平矿务有限公司(含伦敦董事部)档案和牛津大学博德利(Bodleian )图书馆馆藏那森爱德档案(E.J.Nathan Papers)最为丰富和完整;而日本外务省的外交档案和日本大使馆档案,则主要集中于日据时期。

英国藏开滦档案的主要来源有二:一是伦敦董事部档案,其中高层的董事会记录、资金账目以及与英国政府部门来往文书原件,大约有100多卷,属国内未有之史料,在当时都是秘而不宣,如若公开,有助于解释众多疑点。二是英国驻华公使大使和企业负责人从中国带回英国的档案或保存本,既有个人活动,又有公司内幕,兼具稀缺性和补充性,其中那森爱德档案最为稀见。那森爱德1910年开始从事煤矿管理事务,1928到1942年间担任开滦煤矿总经理,1945到1956年担任伦敦董事部负责人,可算是近代开滦煤矿的主事人,其档案特点有:

1)内容丰富。不仅包括公司来往的重要电文、函件及合同副本,还包括那森爱德及其同时代人的来往书信、日记、备忘录、手稿、笔记、印刷品、照片等,如图1、2所示。

图1 那森爱得的日记封面

图2 那森爱德的日记手稿

2)时段完整。这批档案从1898到1956年,共15盒4 000多页,涵盖了整个近代开滦煤矿中英合营史,其中1933—1945和1949—1956年的档案属国内稀缺部分。

3)价值突出。该档案既包括抗战胜利后那森爱德回国带走的重要企业密件,还包括其担任伦敦董事部负责人期间经手的要件。此类资料能够与其他史料互证互联,也能另立新说,极其珍贵,如果整理出版,无论对于改变西方学界的片面解读,还是国内学界的“知识不足”都大有益处。目前仅云妍、吴志山、吉井文美等少数学者有所运用。

2015年云妍出版了《近代开滦煤矿研究》一书,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现代化之路——近代开滦煤矿的启示”的最终成果[15]。本书以开滦煤矿为研究对象,择取1876—1936年为时间段,对其跨越晚清洋务运动、清末外资侵入、北洋军阀和国民政府时期的经营历史进行了多面向的梳理。全书共七章,内容主要是讲述了开滦矿史、制度变迁、技术进步、环境约束及外溢性影响这五个方面。开滦煤矿周边地区的经济受其煤矿开发的影响发展迅速,甚至直接促成了唐山和秦皇岛两个近代城市的产生,并且还解决了天津、上海等城市的工业部门在能源方面的问题;矿权丧失的教训,不仅对民族矿业的成长起到了催生作用,加速了向“现代型”的转化,并且推动了建设与矿业相关的法律和政府对其保护政策的形成;在其长期经营的过程中还“外送”了一批管理、技术人才。尽管是以微观经济个体为对象,本项研究却并非开滦煤矿企业全史,而是重点选择与现代化事业相关者为研究内容,意在从开滦的历史中汲取现代化发展经验。

吴志山的《开滦煤矿代管事件研究——基于英国外交档案》一文,充分利用了中英双方的原始档案,详细分析了开滦煤矿“代管事件”的相关问题[16]。开滦煤矿“代管事件”是1950年代中国对外资、外企政策的一个典型事件,值得充分深入探讨。全文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开滦煤矿所遇到的困境和当时英国方面所持态度进行了梳理,受到国共内战的影响,开滦煤矿的发展遇到梗阻,深陷困境,但英方总经理裴利耶面对这一现状过于乐观,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都未能得到缓解。然后论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矿方与政府的“互动”,为解决发展困境,矿方不得不向政府求援,最终政府同意提供援助并召开了开滦煤矿劳资协商会议,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协议援助“缩水”,其力度不足以支持开滦煤矿摆脱困境,英方总经理对企业的未来彻底失去希望,但因为谋求出口才没有立刻离开中国。再到论述英方主动放弃企业权益的过程。由于矿照即将到期,英方多次向中国政府提出移让企业权益,但中国政府一直未给予回复,到最后,英方经理裴利耶借机回国,实际上是放弃了对开滦煤矿的经营权,但中国政府一直到两年后才正式代管开滦煤矿。

吉井文美的《日中战争下的开滦煤矿》[17]一文,将在天津和伦敦的英国人与在中国和东京的日本人之间在认知方面存在的差异结合起来,系统地阐述了代表英国在华北权益的开滦煤矿,在中日战争时期逐渐脱离国民政府控制的过程,以及日军接管前后对开滦煤矿的政策变化。开滦煤矿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所控制,常常被拿来当作分析日本掠夺煤矿资源的绝佳素材,从而忽视了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它是作为英国权益存在的这一复杂事实。在华北事变后,开平矿务有限公司(开滦煤矿位于伦敦的总公司)的态度是,即使受到了不友好的待遇,也要尽量避免牵涉到任何政治方面的问题,并且要在可能的范围内与日军建立友好的关系,因地制宜地保护英方的利益。直至1940年7月,矿务局无法再保持总公司要求的超然态度,在次年10月与日本天津特务机关缔结协议,日英开战后,会以半年为过渡期,将煤矿和平移交给日本。协议两个月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正式接管煤矿。一战之后,中国国民政府完成北伐统一全国之后,想要收回国家权益,试图将影响力扩张到无法直接管控的组织和地区,并制定了新矿业法,迫使开平矿务有限公司改变体制。作者就开滦煤矿脱离国民政府这一问题,从缴纳矿税和矿业警察两个部分出发,考察了在中日战争时期中的开滦煤矿在国民政府与地方政权两者间求生存的相关动向。在纳税这一方面,由于日中战争不断扩大,国民政府的影响力在华北地区日渐式微,开滦煤矿选择顺应地方政权,停止向国民政府纳税,进而脱离其控制。在矿业警察权方面的问题因1938年煤矿爆发大规模罢工而备受瞩目,日军意识到加强矿区警力的必要性,但未能及时修订矿业警察规定之时,百团大战的爆发严重影响了产煤量仅次于开滦的井陉煤矿,运煤铁路遭到严重破坏,导致两个月无法采矿。由于开滦煤矿对于日本军需的重要性,日军为避免战火波及至此,于1940年9月签订新的矿区警备协定“本间——那森爱德协议”。日本采取一系列措施修改了矿业警察规定,彻底消除了国民政府时期相关制度的影响,也意味着开滦煤矿由此彻底脱离了国民政府。在文中的第三部分,阐述了在日军接管开滦煤矿前,日军秉持着“和平与合法将其置于自身掌控之下”的方针;在日军接管之后,英籍职员离职,八路军在华北开展的游击战对日本经营煤矿造成了不小的困难,自1943年开始,开滦煤矿的资财、货车、粮食不足的问题日益严重,增产计划难以实现,随着后期战局的深入,向日本运输煤炭也步履维艰。关于开滦煤矿的资料搜集方面,吉井文美搜集了牛津大学博德立图书馆(Bodeian Library)所藏开滦矿务总局总经理那森爱德的相关资料,以及由熊性美和阎光华依据开滦集团所存资料选编的《开滦煤矿矿权史料》(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来充实作为英国人视角的、与煤矿业相关的史料,并且还利用中日方面的相关史料和英国外交部方面的史料,力图站在政治外交史的视角上,以一个新的角度审视处于中日战争时期的开滦煤矿。

三、英国藏开滦煤矿档案的价值

目前国内关于开滦煤矿已刊史料主要侧重于企业史、城市史的考察,如云妍的《现代之路:近代开滦煤矿的启示》、薛毅的《20世纪中国煤矿城市发展史研究》等相关煤矿史的研究,这些立项项目对于英国史料的运用非常有限,那森爱德档案、英国国家档案馆档案一部分以及稀见的英国驻华大使资料,如《蓝浦生日记》,如在学界公开,对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具有重大作用。

首先,英国藏开滦煤矿相关的公私档案,其稀见内容可对已刊史料薄弱部分进行补充。例如,英国外交档案《那森与那森爱德函电》《伦敦董事部与那森函电》《开平矿务有限公司天津局档案第11、67、153等批》、那森爱德档案《开平矿务有限公司的创立1898—1911》等资料,有关于伦敦董事部的筹备事宜;战争部档案《开滦煤矿的保护1930—1933》、特别行动处《开滦煤矿重庆办公室:中国政策(1941—1943)》、那森爱德档案《那森日记1941—1943》等,有关于在抗战期间英方活动的相关记载;外交档案《英国煤矿在中国的利益》《英国和外国商业利益和个人在中国的处境》、那森爱德档案《1945—1956年与开滦煤矿的商务文件》《1945—1951年间和开滦矿务局管理者Wilfrid.Pryor来往公文》等,描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英双方的博弈。此类档案,都含已刊资料未见之内容。

其次,可补充目前开滦煤矿研究“知识不足”部分,重建部分关键史实。国内研究对于英方高层方面的资料十分缺乏,高层信息大多来自官方指令、公文,关于当事人具体活动细节的部分鲜有提及,而英国外交档案和伦敦董事部档案中的相关资料,突出了政府和企业高层的互动沟通。如1949到1956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改造英国在华企业的历史,长期以来,由于档案开发的不足,西方学者笼统认为中方为获得外方持续投资采取“延期征用”(George N.Ecklund),甚至是“人质资本主义”(Shai Aron)策略,而英国外交档案《英国煤矿在中国的利益》和那森爱德档案《1945—1951年间和开滦矿务局管理者Wilfrid Pryor来往公文》详细记载了在英国政府授意下,英方消极经营、讹诈政府、转移资产、秘密潜逃的全过程。此类未刊史料的整理和公开可以纠正西方对新中国的偏见,重建史实。而英国特别行动处档案《开滦煤矿重庆办公室:中国政策(1941—1943)》和那森爱德档案《那森日记1941—1943》逐日记录了抗战时期中日英三方的博弈,公开了鲜为人知的英方职员集中营生活,则可以改变人们对抗战时期煤矿运行“知识不足”的现状。并且,英国驻华公使、大使是连接企业和国家的纽带,可重点搜集相关内容,他们的日记、文书透露了跨国企业所贯彻的宗主国意志。其中《朱尔典档案1906—1919》中三次收开的应对;《蓝浦生日记》中1933年续签矿照的运作;《贾德干日记》中处理日本威逼的取舍;《卡尔档案》中1941年前对日妥协活动;《薛穆档案1942—1946》中矿权“归还”的争取;《施谛文档案》中与人民政府的接触,以上内容已刊资料中鲜有收录。

再有,可印证、修正、补充当前研究成果,理性评价相关人物和事件。中英双方的大部分资料本是同源异地,可以相互印证核实,此类档案主要集中在从中国带到英国的副本,其内容与国内档案有重叠之处,重在考辨。如英方保存的收支账目和股东分红收据可以印证国内档案中财务账目的真实程度。而且英方史料的多维性有助于不同角度认清真相,修正人们对于历史的抽象认识。如国内史料展示了1933年国民政府以100万元贱卖矿权40年的谈判过程,引起学界声讨。而英国战争部档案《开滦煤矿的保护1930—1933》展示了英国的军事准备,这些新见史料表明近代企业竞争实际是国家能力的比拼,英方武装实质性进入与日本的步步紧逼使得谈判形式化,简单卖国论或必然论都无法解释历史的复杂性。目前发现至少以下档案具有稀见性:1)外交档案中《开滦煤矿文件》,那森爱德档案中《1905到1906年英国高等法院的判决报告》《1924年到1941年那森和P.C.Young的来往公文》《1931年至1941年那森和W.F.Turner的来往公文》等可以与《开滦煤矿矿权史料》《开滦煤矿史料集》相关部分印证、对比、补充;2)英国国家档案馆中1898—1937年间战争部、贸易部、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特别行动处等机构的部分档案内容虽然与已刊史料重叠,但是角度不同,亦可参考。

由此可见,发掘与利用海外所藏新史料是推进开滦煤矿研究的关键,也是洞悉殖民主义对企业经营影响的关键。应充分注意整理与利用被前人忽略或未知的英文史料,遴选、翻译、甄别、考证,并注意其中辩证关系,深度揭示开滦煤矿各个时期英国关于矿权争夺、利益分配、外交谈判等高层活动细节,揭示近代中外合营企业中殖民主义的特点。

四、结语

英国藏开滦煤矿的档案史料与国内的档案史料重叠部分颇多,但是不能否认它的价值,因为开滦煤矿的董事部一直在伦敦。开滦煤矿的所有重大决策都是由这里发出,特别是最后煤矿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代管时期,更是可以窥见英帝国的最后挣扎;那森爱德本人的一生与开滦煤矿的沉浮命运相息,其对于煤矿和中国业务的熟悉,足以影射近代西方殖民者作为个人、商人、企业家、掠夺者不同角色的特点样态,从而可以从多元视角剖析历史对人物的塑造。从内容来说,其稀缺的核心材料可以印证、充实现有研究的细节和观点;从价值来看,这样一个百年全球企业的经营、扩张、转型对于当今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追求不无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开滦爱德煤矿
开滦股份37亿元中期票据注册成功
从民国36年开滦矿务总局一封信看公文管理
一份珍贵档案透视的日本帝国主义狼子野心
金达-爱德杯国际散文诗大赛获奖名单
英国深井煤矿关闭
英国深井煤矿关闭
上半年确定关闭煤矿名单513处
去年95.6%煤矿实现“零死亡”
珍视那些带神秘字母的老开滦缸砖
大巴之上的圆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