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环境·勇攻克·能持久·乐品评
——基于扎染艺术的幼儿美育策略研究

2022-09-30 03:47李银香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18期
关键词:扎染工作坊美育

李银香

(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临平第二幼儿园 浙江杭州 311100)

幼儿美育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学习特点,借助美的事物,通过多种方式,使幼儿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教育[1]。传统艺术是千百年来劳动人们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审美情趣,不仅是“美“的事物之一,也是幼儿美育的题材之一。我们应把传统艺术与幼儿美育有机结合,在生活与课程中,潜移默化地让幼儿接触传统艺术,进行美的教育,激发幼儿的民族意识,在幼儿幼小的心灵中种下“美”的种子。

一、传统艺术引进幼儿园后存在的问题

1.传统艺术与班级整体环境:衔接不足,缺少亮点

【例1】仅存于美术区的传统艺术

在班级的美术区里,美术内容、作品琳琅满目,左边区域是剪纸,右边区域是纸塑,中间是扎染,还有其他水墨、石玩、版画、编织等。材料内容之丰富让人目不暇接。但却很少看到有传统艺术内容自然地渗透于整体环境之中。

分析:仅存于专用美术区的传统艺术,看似内容丰富,实则缺乏重点与亮点。过多的内容投入,幼儿很难在其中深刻接触这些传统艺术,与班级整体环境也不和谐。

2.传统艺术与幼儿学习特点:背道而驰,缺乏趣味

幼儿的学习主要是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幼儿美育也应是让幼儿在游戏和玩的过程中学会感受其特色。但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忽视幼儿的学习特点。

【例2】剪纸坊中幼儿的对话

几名幼儿围着步骤图在剪窗花,一边剪一边聊着天。可可说:“每次都剪窗花,都剪了好多次了,我下次不要来剪纸坊了。”乐乐说:“我也下次不要来了,我剪的窗花,老师从来没给我贴上去过。”

分析:从幼儿的聊天中,我们可以了解,幼儿对剪纸慢慢地失去了兴趣。剪纸坊只能是剪纸吗?为什么要剪窗花?剪好的窗花可以干什么?如果在剪窗花的同时,加入玩过年的游戏,增加趣味,是否激发幼儿的兴趣。

3.传统艺术与幼儿美育理念:不甚相同,缺少美感

将要传统艺术融入幼儿美育,应遵循幼儿的美育理念,注重幼儿对传统艺术的体验,从而感知、发现传统艺术的美与内涵。不能单一地只求幼儿学会,忽略其情感和探索的过程。

【例3】陶泥活动:做茶杯

教师;今天老师教小朋友做茶杯,我们学习用搓泥条盘筑法来做茶杯。接下来,请看老师怎么做。

教师示范搓泥条,然后将泥条一根根盘筑起来,叠到合适的高度后杯身就完成了。

幼儿学习教师传授的泥条盘筑法学习做茶杯,最后幼儿的作品大同小异。

分析:传统艺术都有一定的工艺和技法,很多教师在教学时非常注重幼儿对技能的学习。在以上教学中,教师采用示范法让幼儿学习做茶杯,教学方法单一,幼儿只听命于教师的指令学习了泥条盘筑法,没有领略传统茶杯在工艺上的造型美、图案美等特点。在将传统工艺融入美育时,我们不能单一地只将技能给予幼儿,应通过多种方式让幼儿感受其美感,并乐于尝试自己创造美的作品。

二、基于扎染传统艺术的幼儿美育优化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我班在将传统艺术与美育教学相融合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班级工作坊形式,把传统艺术引入工作坊,让幼儿在工作坊中尽情地玩乐、创作,深刻接触传统艺术,领略传统艺术文化。

我班根据幼儿兴趣,开设了一个“扎染工作坊”。扎染是我国民间源远流长的传统手工艺之一,属于国粹级别的制染工艺,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传。扎染作品那缤纷迷离的色彩、扑簌多变的纹理,会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对幼儿具有强大的吸引力[2]。以下是我班“基于扎染传统艺术的幼儿美育”优化策略。

1.优环境,营造幼儿美育“真”氛围

环境是幼儿园教育的隐性课程,创设环境是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丰富的传统艺术环境有利于美育的实施,帮助幼儿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传统艺术的熏陶,萌发对艺术的热爱。

(1)依据扎染工艺需要,对工作坊合理布局

我园是一个蕴含美术特色的幼儿园,拥有多个美术工作坊,具有传统工艺特色的工作坊就有“剪纸、编织、纸塑、水墨、陶泥”等。与其他众多幼儿园不同的是,我园的工作坊不是脱离班级单独存在的工作室,而是与班级紧密相连的,融于班级整体环境中的。

我班依据扎染工艺需要染色、冲洗、晾晒的特点,将工作坊(图1)开设在了走廊上。宽而长的走廊给扎染工作坊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工作坊里有多个区块分割:主阵区是“结扎区、染色区、冲洗区、晾晒区”;辅助区域有“裁剪区、设计区、扎染制品创作区”。恰到好处地利用盥洗室作为冲洗区、阳台作为晾晒区,既节约空间,又方便快捷。

图1

划分明显的区块,使得幼儿来这里的活动很具目的性。前期,幼儿在这里完成了哪个步骤,下一次幼儿会主动找到自己的作品,进行下一步的操作。扎染作品从设计到完工,往往不是一次游戏时间就能完成的。在熟悉了工作坊的环境后,幼儿来到这里从不会漫无目的,他们不需要老师提醒该做什么,而是会主动找到自己之前的作品,开始继续未完成的工作。

(2)依据扎染作品特色,将扎染融于整体环境

扎染作品色彩变化多端,有的靓丽,有的浅雅,有的若隐若现,有的如梦似幻,将扎染作品融于班级整体环境,能够更好地营造传统艺术文化氛围。

【例4】班级整体环境布置

在我们的班级中,到处可见幼儿的扎染作品:“娃娃家”里,窗帘、桌布、床单、靠垫都是运用幼儿的扎染作品布置的;“表演区”里,表演的服装、头饰,舞台的背景也有幼儿扎染作品的融入;“小超市”里,随处可见扎染制作的商品,扎染香包、扎染围巾、扎染手帕,应有尽有。区域隔断中,采用扎染布制作的挂饰进行隔断。

在班级整体环境中,随处可见的扎染作品、制品,营造出了淳朴、典雅的艺术文化氛围,有效改善了扎染艺术与整体环境“衔接不足,缺乏亮点”的缺陷,让幼儿在这“真”氛围中感受扎染艺术的美。

2.赋趣味,建构幼儿美育“善”路径

幼儿的学习是在生活与游戏中进行的,而传统艺术有其工艺和技法上的特点与难点。例如,“剪纸”工艺美在剪之精细,难在剪之技巧如何达到精细之境界;“捏泥人”工艺美在捏之形象逼真,难在如何通过手法捏出栩栩如生的多种人物造型。扎染工艺同样有其难点,只讲究工艺和技法的教学不只单一,更加无趣,不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如何使学习传统艺术成为一件有趣而快乐的事,我们采取了以下策略。

(1)围绕“扎”的难点,寻找适宜路径

扎染,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扎”和“染”两个重要步骤完成,其中关键还在与“扎”,而“扎”的关键又在于必须扎紧,不然染料会渗透整个织物,而“扎紧”对于幼儿来说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因为幼儿手部动作还没有发展成熟,其灵敏性和力量有所欠缺。我们通过以下方法来攻克“扎”的难点。

①材料更换,攻克难点

传统的扎染在“扎”的环节,用的是棉线,但是棉线要打结,有的幼儿不会打结,会的幼儿在打结时会把好不容易绕紧的线给放松了。于是我们和幼儿一起思考用什么来代替。幼儿和我们一起寻找适合的材料:麻绳、茅根、内有细铁丝的装饰绳……在多次尝试与探索中,孩子们决定用牛皮筋代替棉线,因为牛皮筋有弹性可拉伸缠绕、又不用打结。在寻找、更换材料的过程中,幼儿表现出了积极与快乐。

②方式简化,赋予趣味

扎染的方式有很多:打结扎、夹板扎、缝针扎等。我们选用适合幼儿能力的方式让幼儿进行实践。例如,让幼儿扎染出一朵朵花式的图案,我们通过让幼儿在里面裹珠子的方式结扎,我们还给不同的扎法取一个富有童趣又易于理解的名称,“裹珠扎”“扫把扎”“糖葫芦扎”等。在材料的更换、方式的简化下,我们攻克了“扎”的难点。

(2)围绕“染”的难点,探索不同路径

“染”是扎染的另一重要元素。留白在于“扎”,而色彩的千变万化来自“染”。

①玩色染色,感受色彩

“染”的方法也有多种,从色彩的数量上说,有单色染和多色染,从染色的方法上说有浸染、滴染、套色染、涂染等。在这个方面,我们主要从提供的工具上供幼儿自由选择:喜欢单色的选择浸染,幼儿可以直接把扎好的布浸入自己喜欢的颜料桶里,喜欢多色可以选择滴染和涂染等方法[3]。针对不同的方法,我们提供不同的材料,染色桶、水粉笔、滴管、密封袋等,多元化染色材料的提供,让幼儿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在这里运用不同的工具进行玩色染色,感受色彩的千变万化。

②勇于探索,领悟色固

“染”的另一难点是固色,起初为了安全起见,我们采用的都是冷染,但孩子在使用扎染日用品时发现了褪色问题,于是我们和幼儿一起探索固色方法。首先,我们鼓励孩子与家长一起寻找资料,了解有哪些固色方法。在寻找中我们惊奇地发现,原来固色方法有很多。其次,我们选用安全的方法进行探索尝试。如改“冷染”为“热染”、在染料中加入食盐、存入密封袋,延长染色时间等方法固色[4]。

在师幼共同探索中,我们依据扎与染的特点,从寻找材料、更换材料、趣味扎法、玩色染色、探索固色,赋予了传统艺术于趣味,改善了传统艺术与幼儿学习特点“背道而驰,缺乏趣味”的不足。

3.助持久,同享幼儿美育“美”作品

一门传统工艺不是幼儿尝试几次后就能领会其奥秘与精髓的,需要长期深入地接触、探究。如何让幼儿对这一传统艺术保持浓厚的兴趣,能够持续性地探究,创作出不同的美作品呢?

(1)激发兴趣,追随主题美美与共

我园各班的工作坊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工作坊不是单独的存在,它追随着开展的主题在不断地丰富与更新。

【例5】主题中的扎染艺术

春天是一个万紫千红的季节,在“春天”主题中,我们鼓励幼儿运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染料扎染表现春天的色彩。在“三八”节关于妈妈的主题中,幼儿给妈妈扎染围巾。在“我长大了”的主题里,幼儿给自己扎染小手帕。在“我爱中国风”的主题里,扎染T恤,进行扎染T恤走秀活动。

追随主题的更替,扎染内容也在不断地丰富更新。每个主题中,幼儿会运用扎染进行不同的创作。在这过程中,幼儿对扎染的兴趣愈发地浓厚,创作出了众多的美作品,改变了单一教学,作品大同小异的不足[5]。

(2)持久快乐,依据学情各美其美

让每个幼儿都能感受创作的快乐,是幼儿美育的重要理念。每个幼儿能力不同,爱好不同,如何让不同能力的幼儿都能在扎染工作坊感受到创作的快乐呢?

【例6】多层次操作方法

我们通过“图片步骤法”让幼儿学习看步骤,并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方法扎染,学习自我学习;通过“重点提示法”,让幼儿注意操作中的重点、难点,避免操作失误,提高成功率;通过“民间艺人帮助法”,让能力强的幼儿扮演“民间艺人”帮助能力相对弱的幼儿,让每一个幼儿都能感受成功。

根据幼儿学情,我们提供多元化的材料与方法,以适应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扎染因其独特的工艺,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每一次的扎染创作,都能给幼儿带来新的惊喜。幼儿运用不同的扎染方法或者不同的染色方法,都能有不一样的收获,展现不同的美作品[6]。

4.乐品评,共建幼儿美育“和”乐园

让幼儿拥有发现美的双眼,也是美育的重要目标,在扎染工作坊中,我们通过不同的评价方式激励幼儿相互欣赏,相互评价,从作品评价延伸至审美评价,促使幼儿拥有“发现美”的双眼。

(1)互动式评价,共建“和”乐园

评价是美术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激励正面的评价能较好地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促进幼儿的进步。评价有多种方式,大班阶段,我们更多地采用互动式评价,让幼儿通过自评、互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例7】一次多色扎染活动后的评价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比如中间的作品,从扎染角度来说是失败的,没有留白,但是其色彩间的渗透与流淌产生了很美的视觉效果,同伴的评价使该创作幼儿化沮丧为开心,重拾信心。右图的作品确实有点脏,但是能发现该幼儿在创作中大胆运用了“四种颜色扎染”。在开放互动式评价中,幼儿相互鼓励,相互学习,和乐融融。

(2)可视化评价,促进“和”乐园

一般来说,评价都是在活动的最后环节,但因为扎染活动的特殊性,往往一个活动时间完成不了一件作品,所以我们经常会把评价放在活动结束后。大班幼儿有了一定的表征能力,为了让幼儿能更自主地评价,我们采取了随机性的可视化评价,鼓励幼儿在自由活动时间,随时随地地对晾晒在走廊上或者展示在班级环境中的作品进行可视化评价。

【例8】幼儿对作品的评价

幼儿会用星星或者爱心的颗数来表示自己对作品的评价,用符号表示自己对该作品的理解。如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给了左图的作品四颗星的评价,根据形象想象成小鱼和嘴巴。右图是五星评价,想象为小河与树木。同样,创作的幼儿也会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在作品旁边解释自己的创作意图与过程。

我们还通过微信,把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通过视频或照片的方式上传给家长。看着孩子们认真创作的模样,和一幅幅色彩靓丽,富有创意的作品,家长们都来点赞与鼓励。

多元化评价中,幼儿学会了讲述创作的过程与感受,学会了发现每一幅作品的亮点,学会了提出自己的建议,在“品评”中,他们相互鼓励,共同学习与成长[7]。

结语

本文以“扎染工作坊”的创设为媒介,尝试通过“优环境、赋趣味、助持久、乐品评”等策略让传统艺术融入幼儿美育,使幼儿在寻找与探索、操作与体验中感悟、领略扎染艺术的魅力,为后续开展传统艺术工作坊构建了新模式[8]。

幼儿美育不在于“教”,而在于生活中长期的“浸润”。我们希望通过工作坊的创设,结合现代文化,有所创新地传承传统艺术,并将传统艺术从工作坊,拓展到幼儿园、家庭生活以及现代社会文化之中,让幼儿在传统艺术的浸润下,更好地去感悟美、发现美、创造美[9]。

猜你喜欢
扎染工作坊美育
邂逅扎染 布里生花——从古法扎染师到新阶层守艺人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论公民美育
工作坊模式下汽车保险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扎染对对画
神奇的扎染
名师工作坊促农村教师成长
赫山区小学语文工作坊促教师专业成长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