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涛
气温高是夏季最显著的气候特征。由于温度高,人们喜食凉饮,过度则损伤脾胃,湿气内生,再加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过食肥甘厚味,脾胃虚弱则运化无力,湿气更重,而多雨季节,外界湿气较重,也会侵袭人体。所以,此时正是去除湿气的季节。
夏季感受外界湿气引动内湿则人会出现身体困重乏力、口黏腻、口渴不欲饮、食欲差、大便黏等以湿热为主的表现。
“春天泡脚,升阳固脱;夏天泡脚,祛湿除暑;秋天泡脚,润肺濡肠;冬天泡脚,丹田温灼。” “人之有脚,犹似树之有根,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可见一年四季均可泡脚,人体足三阴经、足三阳经交汇于足部,双足的穴位大都是五输穴(井、荥、输、经、合),是经气所出、流行、注入的部位,外加足部有很多奇穴,对热及药物刺激敏感。同时人体整体的情况会反映在足部上,通过这些反射区以及经脉,这些热及药物刺激可以作用于全身,从而调整脏腑阴阳,达到治病解除痛苦的目的。再者泡脚时微微发汗,也正是给了湿气以出路,因此在夏季泡脚正是可以祛除湿气。
《理瀹骈文》:“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中医内治和外治的用药理论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用药的方法,因此笔者今天介绍的足浴方“黄芩滑石汤”加减,就是出自《温病条辨》,外用也有不错的祛湿效果。
足浴方黄芩滑石汤加减:黄芩15克,滑石15克,茯苓皮15克,大腹皮10克,白蔻仁5克,通草5克,猪苓15克,白术15克。一副煎煮3~4次,药液泡脚,一天一次。主治脉缓身痛,舌淡黄而滑,渴不多饮,或竟不渴,汗出热解,继而复热,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以黄芩清泄湿热;合以猪苓、茯苓皮、滑石、通草清热利湿;白蔻仁、大腹皮理气化湿:白术健脾益气。诸药配伍,有清热化湿之功。
1.泡脚水温度:泡脚水的温度以38~43度为宜。
2.泡脚容器:泡脚要体现出一个“泡”字来。“泡”在这里体现是,水要多,热量要够,时间要长。因此需要一个较深的木桶,能把小腿整个放进去。
3.加热设备:泡脚前应准备些热水瓶,灌满热水备用。
4.泡脚效果:泡到后背感觉有点潮,浑身微热,或者额头出汗。注意,千万不要出大汗,汗为心之液,出汗太多会伤心,微汗出,忌大汗。
1.泡脚时间不宜过长,以15~30分钟为宜。
2.饭后半小时内不宜泡脚。
3.中药泡脚最好用木盆。
4.儿童不宜用过热的水长时间泡脚。
5.女性经期别自己乱用中药泡脚。
或许有人会有疑问,天气炎热,本身就在出汗,为什么还要泡脚来微微发汗呢?因为天气炎热导致汗出,是热迫津出,是祛不了湿气的,而中药泡脚是靠药物的作用和水的温热作用来调节气血运行和阴阳平衡,通过汗出而祛除邪气,因此用中药泡脚和天气炎热导致的汗出不同。
中药泡脚能对一些疾病起到辅助的治疗作用,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湿气重的人不妨试试足浴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