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0)
小儿过敏性鼻炎是临床儿科的常见病,鼻黏膜Ⅰ型变态反应是其主要发病机制。空气中的病原颗粒被吸入鼻腔后,黏附在鼻黏膜表面,鼻黏膜受到刺激后会释放免疫球蛋白,导致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机体再次接触到过敏原后就会导致过敏性鼻炎的发生[1-2]。近年来小儿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不断升高。此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过敏性鼻炎患儿的病情若持续加重,易出现过敏性喉炎、支气管哮喘等并发症,严重威胁其健康[3]。本研究探讨了用卡介菌多糖核酸穴位封闭疗法联合西替利嗪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的效果及对其免疫功能的影响,旨在为本病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我院2019 年4 月至2020 年12 月期间收治的60 例过敏性鼻炎患儿。随机将所选对象分为常模组(n=30)和讨论组(n=30)。常模组中男性患儿和女性患儿分别有14 例和16 例,年龄在3 ~6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6±0.67)岁;病程在1 ~4 年之间,平均病程为(3.13±0.32)年。讨论组中男性患儿和女性患儿分别有13 例和17 例,年龄在3 ~6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6±0.67)岁;病程在1 ~4 年之间,平均病程为(3.13±0.32)年。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病例的纳入标准:1)年龄为4 ~10 岁;2)近3 周内未使用过糖皮质激素治疗;3)符合中华医学会《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关于过敏性鼻炎的诊断标准;4)其家长对研究内容知晓并完成了知情同意书的签署,且本研究的开展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病例的排除标准:1)有鼻腔手术史;2)对本研究涉及的药物过敏;3)合并有严重的器官疾病或全身系统性疾病;4)患有感染性疾病或免疫系统疾病;5)临床资料缺失、对治疗的依从性差或治疗中断。
常模组患儿使用盐酸西替利嗪口服液治疗,用药剂量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病情等进行调整,用药频率为1 次/d,共治疗12 周。讨论组患儿在常模组的基础上加用卡介菌多糖核酸穴位封闭疗法治疗,方法是:选穴:双侧足三里穴。常规消毒后,取卡介菌多糖核酸1 支(0.35 mg),注入双侧足三里穴内,每侧各注入1/2 支。隔天注药1 次,共治疗8 次;之后每隔3 d 用药1 次,共用药10 次;最后每隔1 周用药1 次,共用药6 次。治疗期间,尽量让患儿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如动物毛发、羽毛、花粉、粉尘等,并做好室内环境的控制,如经常通风、定期清洗床品、避免吸入二手烟、保持被褥衣物干燥、不使用地毯等。
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依据治疗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将患儿的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症状消失;有效: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无效: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评分。对其鼻塞、鼻痒、打喷嚏、流涕4 项临床症状进行评分,各症状按照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计0 分、1 分、2 分、3 分。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免疫功能指标,包括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2(IL-12)、免疫球蛋白E(IgE)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检测样本为血清。
采用SPSS 22.0 软件处理各项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讨论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常模组患儿的70.00%(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的对比[例(%)]
治疗后,讨论组患儿的鼻塞评分、鼻痒评分、打喷嚏评分、流涕评分均低于常模组患儿(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的比较(分,± s)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的比较(分,± s)
组别 鼻塞 鼻痒 打喷嚏 流涕讨论组(n=30) 1.25±0.45 1.02±0.24 1.11±0.12 1.04±0.32常模组(n=30) 2.46±0.43 2.32±0.41 2.46±0.45 2.53±0.45 t 值 10.648 14.988 15.877 14.779 P 值 <0.001 <0.001 <0.001 <0.001
治疗后,讨论组患儿血清IL-4、IgE 和VCAM-1的水平均明显低于常模组患儿(P<0.05),血清IL-12的水平明显高于常模组患儿(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后免疫功能指标的比较
治疗期间,讨论组中发生头晕和恶心的患儿各有1 例,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6.67%(2/30);常模组中发生恶心的患儿有2 例,发生头晕的患儿有1 例,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0.00%(3/30)。治疗期间,两组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
过敏性鼻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的一种非感染性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作时会导致患儿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对患儿健康造成的较大影响,同时也大幅度降低了患儿的生活质量[4]。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易受到各种过敏原的影响而发生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患儿若未及时接受治疗,会诱发严重的并发症(如过敏性喉炎、支气管哮喘),对其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5-6]。西替利嗪作为H1受体拮抗剂的一种,在过敏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儿童过敏性鼻炎的治疗中应用西替利嗪不仅能有效改善患儿的气道变态反应,而且可以对IgE 介导的迟发性过敏反应进行有效抑制[7-8]。卡介菌多糖核酸是一种免疫调节剂,是将卡介苗中菌体蛋白质去除后提取出的菌体脂多糖,其中含有约75% 的脂多糖和25% 的核酸。卡介菌多糖核酸充分保留了卡介苗的免疫功能,且由于去除了卡介苗中的蛋白质,故而能有效减少不良反应[9-10]。研究证实,穴位注射可借助药物在皮下深部的停留对周围组织产生压力,持续刺激局部穴位,从而起到疏通经络气血、扶正祛邪、平衡阴阳的作用,并达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目的[11]。将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入过敏性鼻炎患儿的足三里穴内,既能发挥卡介菌多糖核酸的免疫调节作用,又能通过刺激足三里穴而达到健脾和胃、补气养血、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的目的。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坚持按摩足三里穴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讨论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常模组患儿的70.00%(P<0.05)。治疗后,讨论组患儿的鼻塞评分、鼻痒评分、打喷嚏评分、流涕评分均低于常模组患儿(P<0.05)。治疗后,讨论组患儿血清IL-4、IgE 和VCAM-1 的水平均明显低于常模组患儿(P<0.05),血清IL-12 的水平明显高于常模组患儿(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在儿童过敏性鼻炎的治疗中应用卡介菌多糖核酸穴位封闭疗法联合西替利嗪能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和免疫功能,治疗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