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特色乡土文化的地理研学活动设计*
——以“福州寿山石文化研学”为例

2022-09-29 09:23:54刘芳廷谢红彬
地理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寿山寿山石福州

刘芳廷,谢红彬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州 350007)

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近年来各地教育部门积极推动中小学组织实施研学旅行,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在大自然和社会环境中进行体验式教育并开展研究性学习。《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研学旅行要因地制宜,呈现地域特色”,依托当地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多种类型的活动课程。2017年,福建省教育厅提出“四个一”工程[1],鼓励学校利用省内文化资源,开发体现区域特色的活动课程,设计“文化之旅”等研学精品线路,依托乡土文化资源开展研学旅行。

一、活动主题背景分析

1.依托特色乡土文化资源开展研学活动的必要性

特色乡土文化是指随着人们在某种特定自然环境中生活和进行生产劳动所不断发展演变出的具有地域性和差异性的,一定区域范围内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文化传统[2]。特色乡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地理教学素材,开发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是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方式,也是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3],依托乡土文化资源开展研学活动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疫情常态化下研学的突破

在持续性的后疫情阶段,研学旅行的需求结构进一步向市内、省内倾斜。开展以乡土乡情为主的地域特色性研学,距离适宜、可控性较强,必将成为研学第一道突破口。利用特色乡土文化资源,探索研学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能够推进本土研学基地建设、提升研学基本技能、丰富研学课程内容,是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研学旅行实现专业化、品质化的主要途径[4]。

(2)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乡土是学生生活、成长的区域,学生对自己熟悉的乡土情境有一定的经验认知,选择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研学主题,能更好地引导其走近乡土资源,激发学生了解乡土文化的兴趣。开展乡土文化研学旅行,使学生放眼校外,了解家乡发展,感悟自然奥秘,认识乡土文化特征与环境之间的必然联系,在研学活动中促进课堂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深度融合,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促进乡土文化保护传承

乡土文化独具地方特色,是当地民众的智慧结晶和精神寄托。然而部分乡土文化未得到良好的保护和传承,面临传承式微、文化内涵缺失、文化载体被破坏等问题,依托乡土文化资源开展研学活动,使学生在研学过程中感受地方独特的文化和传统,体验民间手工技艺,探寻本土文化的发展状况,让学生在具体的乡土情境中学会爱自然、爱生活,有助于培育学生乡土文化认同感,在潜移默化中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

2.福州寿山石文化资源特色及其在乡土地理研学中的优势

寿山石是福州特有的名贵石材,产自福州北部的寿山村,被誉为“中国国石”。侏罗纪时期福州北部寿山一带发生剧烈地壳运动,形成大规模火山喷发,寿山石是当时岩浆作用的产物。寿山石质地莹润、性软易攻,早在4 000多年前就被福州先民发现、开采、利用,并雕刻成品,寿山石文化由此发端。寿山石雕是寿山石文化的主体,是福州“榕城三绝”之一,它将优质寿山石材、精湛雕工和中华传统文化三者有机融合,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和极高的收藏价值。寿山石的开采、雕刻加工到展示鉴赏这一独特文化现象的形成,传承着闽都人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同时也影响着闽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国石文化源远流长,而寿山石以其细腻的肌理与质感拉近了人与石的距离,融汇艺术人文之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寿山石文化,跻身“闽都四大文化品牌”之列。

寿山石文化由自然物质和社会力量结合形成,产生出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涉及文学、美学乃至矿业、商业等诸多领域[5],囊括福州的自然、人文和历史资源,由此学生以地理视角观察、认识家乡,有助于提升对福州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整体认知。此外,寿山石文化资源还包括寿山石雕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让学生动手体验制作非遗产品,加深其对非遗技艺的认知和认同,也丰富了研学旅行的活动内容,深化乡土地理研学的文化内涵。依托福州寿山石文化资源,开展具有乡土特色的研学旅行活动,使学生深切感受寿山石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培育其守护乡土文化的社会责任感。

二、研学旅行内容设计

1.研学主题确定

文化作为一个复杂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体系,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并受其影响和制约。“综合思维”是地理核心素养之一,要求学生能够从综合视角分析地方自然和人文要素对区域特征形成的影响,以及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寿山石文化的形成是与自然和经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结果,自然环境是寿山石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基底,经济和社会环境是寿山石文化产生、发展与传播的动力。福州独特的寿山石成矿地质环境为寿山石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精美寿山石雕的展览及交易对寿山石文化的传播发挥重要作用,重视非遗保护的社会氛围更引发了人们对寿山石文化的关注。因此,以“寿山石文化探究”为研学总主题,“寻矿石”“访产业”“赏非遗”为次主题开展本次研学旅行。研学主题设计如图1所示。

图1 研学主题设计

2.研学目的地选择

(1)福建寿山国家矿山公园

寿山国家矿山公园位于福州北峰,距离福州市区28千米,是全国首批评定的国家矿山公园之一,以展示寿山石矿业遗迹景观为主体。公园由五个园区组成,其中寿山园区是矿山公园的核心区域,主要景点包括中国寿山石馆、寿山石古矿洞、寿山石文化街等。中国寿山石馆是福州市重要的寿山石文化展览窗口,也是目前国内唯一由政府主办的全面介绍寿山石的专业博物馆。寿山石古矿洞作为寿山石原产地之一,是学生近距离接触寿山石,观察寿山石开采遗迹的最佳之地。古矿洞景区内的田黄溪是为游客开放的原石淘宝区,因溪流及两岸田地盛产田黄石而得名,田黄溪上坂溪段有两亩水田被要求禁止开采,以保留田黄文化的根脉。寿山石文化街既有店铺收藏的石雕精品,也有寿山原石展示,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品鉴。

(2)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是位于福州市中心的历史文化街区,是福州人文荟萃之地。寿山石文化城位于街区北入口,不定期举办寿山石作品拍卖会,是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寿山石专业市场。街区有多个展览馆如海峡民间艺术馆、非遗博览苑等,有各种寿山石雕作品展出。其中位于南后街的寿山会馆是由民间主办的全面介绍寿山石雕艺术的专业性权威场馆,同时也是“寿山国石文化研究会”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飞工作室的所在地,馆内珍藏了大量寿山石雕精品。寿山石雕艺术与三坊七巷悠久历史文化的相互融合,不仅促使非遗技艺活态传承,还提升了福州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

3.研学前准备

(1)知识储备

①研学目的地相关知识:学生可通过线上或线下查阅、收集和学习寿山石相关知识,了解研学目的地概况,思考非遗技艺在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②研学涉及的教材内容:本次研学旅行以高二学生为主体,学生提前回顾新人教版必修二“产业区位因素”、选择性必修一“内力作用”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选择性必修三“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的地理知识,并自主学习旅游地理和地理野外实习的部分相关知识。

(2)物品携带

准备研学过程中所需要的物品,包括记录工具:笔记本、中性笔、相机、手机等,测量工具:钢卷尺和测量矿物相对硬度的莫氏硬度计,个人物品:饮水、食物、药品等,手机提前下载百度地图、行图、高中地理课堂等App。

(3)注意事项

在研学活动开始前,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针对本次研学制定安全应急预案。

(4)编制访谈提纲

寿山石资源是寿山石文化存在的必要条件,只有保护好矿石资源,才能使寿山石文化传承和发展。教师可指导学生围绕寿山石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寿山石雕非遗保护与传承两个主题设计访谈提纲(表1)。

表1 访谈提纲

4.研学时间及路线

为使乡土地理资源能充分承载相应的研学旅行活动,主要在寿山国家矿山公园和三坊七巷两个研学点开展研学活动,利用1天时间完成本次研学旅行。研学路线设计如表2所示。

表2 研学时间及路线

5.研学目标及任务设计

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的课程内容要求和学习要求,确定本次研学旅行的目标和任务(表3)。学生运用野外考察、问题访谈等方法探究寿山石文化形成的地理因素,了解寿山石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采矿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寿山石雕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正确认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非遗保护传承与合理利用的关系。

表3 研学旅行任务设计

续表3

6.研学旅行后活动设计

(1)成果展示

梳理各项研学任务,整理访谈记录和所学知识点,综合分析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对福州寿山石文化形成、发展的影响,并针对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的矛盾、非遗保护传承与合理利用等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本次研学成果和心得体会,最后以个人书面报告形式提交作业。

(2)校内拓展

除了走出校园感受寿山石文化,还可以推进“乡土文化进校园”。在校园举办寿山石雕作品展览,邀请非遗传承人开展讲座活动,组织编纂《闽都文化进校园》系列读本并发放给学生阅读。另外还可以开展一系列文化体验活动,如举办寿山石知识竞赛、寿山石DIY和印章石雕比赛、关于寿山石的诗词交流会、近现代名人与寿山石的故事会等活动,培育并评选一批“小小非遗传承人”,以中学生的身份为寿山石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3)社会参与

绘制一份“寿山石文化研学”旅行地图,撰写一篇导游词,学生下一次前往该研学地时可以担任“小导游”和“小老师”的角色,向家人和游客介绍寿山石的形成和石雕工艺,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寿山石这一珍贵的自然资源,感受闽都独特的寿山石文化。

三、研学旅行学业评价

为优化后续的研学旅行活动,让学生及时获得关于学习过程的反馈,在活动结束后需对学生研学旅行的学业水平进行评价。此次研学旅行学业评价采取不同主体针对具体评价项目打分的形式,评价内容分为目标检测、过程管理和成果评价三个部分[6],分别对学生的研学目标达成情况、研学过程表现和研学成果进行评价。研学旅行中重视过程性评价是推动研学目标实现的关键,故本次“寿山石文化”研学应关注学生在研学中的信息获取、问题解决、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表现情况。此外,为检验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的收获,深化其对寿山石文化的理解,可以让他们撰写书面报告进行研学成果的展示汇报,并在校内外开展寿山石文化的体验和宣传活动。通过研学旅行学业评价表(表4)对本次研学效果进行整体测评,帮助学生判断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以实现研学旅行的价值。

表4 研学旅行学业评价表

四、结语

将乡土地理资源转化为地理学科活动及学习任务,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研学旅行的方式驱动学生深入实践,发现并探索地理问题,让学生学会用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本土自然和人文环境。本次研学旅行以福州特色乡土文化——寿山石文化为主线,让学生在研学活动中探究寿山石文化形成的地理因素,了解寿山石产地的自然环境和矿石形成过程,分析寿山石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并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石雕技艺。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记录、亲身体验、问题访谈等形式进行研学,提升了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感悟文化、环境与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道:“寿山石独居福建福州寿山之一隅,其质地之佳,色彩之艳,品种之多,开发之早,论著之丰,影响之广,殊为难得。”又指出“要提高寿山石文化研究系统性,打好寿山石文化品牌,推动寿山石产业的发展”[7]。寿山石文化蕴含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和浓郁的福州地方特色,近年来政府和民间积极推动寿山石文化的传承与创造,使其走向更广阔的大众视野,向世界展现古老鲜活的乡土文化之美。特色乡土文化与研学旅行的融合,既可以促进乡土特色资源的开发保护及其文化传承,又可以发挥文化与研学旅行的育人价值,激发学生对非遗的保护愿望和对非遗传承人的尊重,让学生了解、认识、热爱本土文化,坚定发扬家乡特色文化的信念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

猜你喜欢
寿山寿山石福州
始祖坟
中国寿山石馆简介
不灭的初心(节选)
浅述刘寿山验方接骨紫金丹辅助治疗骨质疏松合并Colles骨折经验
寿山石的自动化拖拽抛光研究*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海峡姐妹(2020年5期)2020-06-22 08:26:00
刘爱珠 情注寿山石雕
海峡姐妹(2020年2期)2020-03-03 13:36:32
廖德良的寿山石缘
海峡姐妹(2019年8期)2019-09-03 01:01:04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逐梦福州 只为“她”
海峡姐妹(2018年11期)2018-12-19 05: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