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寻常事,各国显风情

2022-09-29 15:20纪双成刘广新宇同景玥
环球时报 2022-09-29
关键词:插队排队埃及

纪双成 刘广新 宇同 景玥

编者的话: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葬礼期间,超过25万人沿着伦敦泰晤士河彻夜排队,瞻仰了女王灵柩,包括前政要以及著名球星贝克汉姆在内的社会名流都排队十几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对于英国人来说,排队是一种习惯,更是传统文化,有序排队是文明程度的体现,由于国情不同,民族性格不同,英国、印度、日本和埃及的排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英国:对插队零容忍

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去世消息8日公布后,很多有经验的英国人就开始在白金汉宫门前排队。来自英格兰东北部城市诺维奇的布里亚特对记者说,她9日早上7点半来到英国国会大厦附近开始排欧。她排在第一组2000名以内。她摇着手中黄色的排队手环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当晚10点能回到家,就谢天谢地了。从伦敦泰晤士河东的萨斯沃克公园,到记者见到布里亚特的阿尔伯特河岸,全程大约5英里,这就是排队等候瞻仰英女王灵柩的距离,但实际的排队距离其实更长。除了距离之外,伦敦进入深夜后,温度从白天的25摄氏度降到不到10摄氏度。对于很多没有自带帐篷的人来说,只有靠搓手跺脚来缓解肌肤感受到的寒冷(如图)。按照官方规定,排队者不能带酒,也不能用火做热食。所以多数人只靠喝热水、热咖啡,配上冷面包和薯片充饥。

英国媒体早前提醒民众,要做好彻夜等候至少35个小时的心理准备。根据统计,大约有4%的英国人愿意这样排队等候,多数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他们也是英国王室主要的支持群体。彳艮多深夜排队的人对记者表示,他们见到这么多和自己一样排队的陌生人,感到一种凝聚感。

英国人对排队的执着痴迷至少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中叶。英国著名小说家、记者和社会评论家乔治•奥威尔曾在1947年的文章《英国人》中,试图挖掘第一次到英国旅游的外国游客的心声:“那位想象中的外国观察员肯定会被我们的温顺、彬彬有礼所震撼:聚集成群的人们行为有序,没有推操和争吵,心甘情愿地排队。”伦敦每到夏天,温布尔登网球赛期间,按惯例会有一份长达30页的排队指南,详细介绍应该如何排队、有序等候入场。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英国人排队这一社会习俗是在工业革命期间形成的。当时,城市化浪潮推动了工业社会的产生,弓I发了从农村到城镇的人口流动,并彻底改变了日常生活的模式。但真正塑造、确立英国人“文明排队”声誉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肯特大学社会历史和社会政策讲师凯特J布拉德利曾在2013年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说:“起初,排队跟(生活)极端困难相关,因为穷人不得不排队领取施舍,获得慈善帮助。当时的舆论宣传都是敦促民众恪尽职守、遵守秩序。这是政府在动荡不安的时期试图控制时局的一种方式。”

英国人对不排队或是插队“零容忍”。前首相特雷莎•梅以及几名英国国会议员被拍到没有排队就直接瞻仰女王灵柩。事后,官方解释说;国会议员和在国会工作的工作人员因为人就在停放女王灵柩的地方,所以可以豁免排队。但来自英国独立电视台的当红主播维勒比和朔尔福德早前被拍到利用自己的工作之便,插队进入威斯敏斯特厅瞻仰女王灵柩。两人面对实拍记录只得抱歉,承诺再也不会干这样的事。但英国媒体预计,“插队门”可能不会这么简单就烟消云散,两人可能会面临被解雇。与之相比较,在这次排队瞻仰女王灵柩期间,前英国球星贝克汉姆低调排队13个小时,被当地民众称赞不已。▲

印度:排队要分男女

对印度普通民众而言,不管是孩子入学报名还是去神庙祈福,抑或去医院看病,生活里处处需要排队。但有“特权”的人或有钱人,总有规避排队的“通道”。

为避免插队,印度人排队互相亲密无间,前心贴着后背(如图),别说插队,整个队列连针都插不进去。毕竟紧贴式排队不适合异性排在一起,于是男女分开排队。在印度香火旺盛的神庙外,每逢宗教节日,虔诚的信徒们为了能在正日子里敬神祈福,往往要排长队,有时甚至彻夜排队。此时,紧贴排队法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即使困极睡着了也不用担心摔倒。

对城市贫民窟或农村的穷人来说,需要排队的情况就更多了。在贫民窟没有自来水供应,限时限量供水的水车一般要好几天才能来-趟,这里的人们就早早排起长队,用水桶、水盆等各种容器打水,排队的队伍里经常为了先来后到的问题起争执。印度电影《起跑线》就展现了富裕家庭的主妇因为经验欠缺在贫民窟排队打水时被人插队的场景。还有一种排长队的情况,就是家长《功即将入学的孩子有个好学校的名额彻夜排队。

不过,“特权阶层”和富人在许多场合都有不用排长队的专门“通道”。即使在有些神庙,如果信徒肯花钱,也能排到比较短的队列,甚至明码标价,花钱越多能节省的时间就越多。到医院看病更是如此,富人基本都是去医术好、收费高的私立医院,可以提前预约,随到随就诊。而穷人为了省钱只能去公立医院排大队,在医疗资源更加匮乏的农村地区,看病有时候甚至可能要排队好几天。在畅销书 《白老虎》中,就描绘了病情危急的印度农民在嘈杂的医院中排队数天的场景,因为医生一周只来坐诊一天。

印度式排队也给一些小商贩提供了商机。只要有排长队的地方,就能看到卖奶茶的小贩,他们拎着能放茶壶和一次性陶土杯子的小铁架子,一边吆喝着“茶”,一边在队伍中灵活地穿梭。还有依附排队“产业”而生的“黄牛党”,他们在神庙附近比较多。当穿着打扮看起来比较富有的人来排队时,总会有不少“黄牛党”前来招揽生意,“明码标价”让你花钱省时间,体会_把“特权“的滋味。

在印度网上论坛关于排队的帖子里,印度人诟病同胞最多的大概就是插队问题了。探究起来,印度人不喜欢按规则排队,有复杂根源。有的印度专家认为,将人分为三六九等的种姓制度,就决定了排队这种讲究先来后到的相对公平的方式在印度是不容易落实的。

日本:从幼儿园就开始学排队

亚洲最爱排队的国家,非日本莫属。日本人购物、上下电车、在餐馆用餐,都少不了排队。即使在非常时期,日本人也依然秩序井然地排队。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期间,因电车停运,人们沿着铁道和路边排队前行。对日本人来说,排队是一种生活习惯,不管去哪儿,都会找排队指示牌。在日本如果排队加塞,轻者要忍受别人的白眼或指责,严重的还要被处以100万日元以内罚款甚至24小时拘留。

排队习惯的养成,从孩子蹒跚学步就开始了。在天气好时,日本街上经常能看到排队过马路的幼儿园小朋友,车辆看到都会远远停下,耐心等小朋友队伍通过。进入小学,在家附近集合,大家一起整队之后排队向学校出发。日本教育中,并不提倡永争第一,公平性被认为非常重要,而排队就是公平性的体现。

一些人气非常高的大型展览现场,工作人员会组织参观者排队参观。除了人工排队,现在有些餐饮店还推出自助排队机器人。进店后输入就餐人数并选择桌子的大小,输入手机号便进入排队系统,然后就可以离开,快到号的时候手机会接到短信通知,即可返回。

日本人排队就餐,有时候是出于从众心理。比如说看到—家拉面店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人们就会认为这家的拉面比对面没人排队的那家做得好吃。商家会利用这种从众心理,在很多餐厅门口摆着一些椅子,造成需要排队就餐的假象。

排队也有消极的一面,调查显示,被认为爱排队的日本人其实在一些情况下不喜欢排队,尤其职场排队,论资排辈,对年轻人来说升迁机会渺茫,需要熬年头。▲

埃及:与陌生人一见如故

埃及,排队可谓绝佳的社交机会。区别于有些国家的人在排队时喜欢自顾自玩手机,热情开朗的埃及人则喜欢在排队过程中聊天,从国家大事到个人趣事,从工作到文化,聊得热火朝天,原本直溜的队伍过了一会后就变成三五成群,明明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但经历过大概半小时的排队后,个个熟悉地好像亲朋挚友,满面笑容、称兄道弟。甚至在堵车排队时,左右两车内的人都能摇下车窗聊得火热,在嘈杂的街头,即便需要喊着说话,也乐此不疲。在这里,排队并不是一件枯燥的事,相反却因为闲聊变得无比有趣,“我的很多朋友就是在排队过程中结交的。”埃及人侯赛姆告诉《环球时报》记者。

记者在埃及工作3年多,有个非常强烈的感受就是,在这个文明古国,人与人的连接感无比紧密,陌生人之间没有防备感,破冰就在一瞬间。在埃及排队时感受陌生人的真诚与热情,让记者看到了世界的另一种美好。除了喜欢在排队过程中聊天,和朋友煲电话粥也是埃及人在排队时爱干的事。一个电话能持续几个小时,再配合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真可谓眉飞色舞、手舞足蹈。聊到忘情时,甚至忘了自己是来办事的。有好几次,在排队时,打暗记者前面的埃及人就因为打电话太投入而忘了办正事。侯赛姆告诉记者,打电话是埃及人的一大爱好,“因为我们喜欢分享,排队就是打电话的好时机。”▲

猜你喜欢
插队排队埃及
Hide-and-seek for Halloween万圣节捉迷藏
卖 萌
插队党
排队做操
插队
埃及
插队
埃及火车追尾25人死
埃及两车相撞至少8人死亡
排队回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