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娟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图书馆,安徽 合肥 231131)
高等学校图书馆是供师生阅览图书、查阅文献的地方,图书馆的采编工作为此提供了重要保障。采编部门是图书馆的核心部门,在资源建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负责文献出版信息的收集与整理,读者需求和馆藏需求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各种载体文献的采集、选择与订购;到馆文献的验收、登录、加工与送编;馆藏文献资源的分类编目与回溯建库;典藏分配与后期加工等。采编质量控制是图书馆建设的关键环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家对图书馆资源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育部对生均图书册数和年生均购书量都有规定。如何提高采编质量的问题成了广大读者、图书管理人员和学者的关注对象,很多学者倾注心血,花大力气深入研究采编工作,为提高采编质量献计献策。
郑幸子认为采编人员应该以读者为中心,为读者提供借阅检索的方便和尽量多的信息[1]。蒋蕾英也指出,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采编部门必须创新工作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加工和管理,推动采编工作质量提高[2]。此外,田慧芳、杨小丽研究认为,采编工作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把工作重心向服务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转移,挖掘用户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3]。亦有研究指出,图书馆业务外包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馆配商采编手段更加高效,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满足读者需求,发挥图书馆对教学科研的支撑作用[4]。这些研究创新在于,强调读者的中心地位,贴近读者需求,为读者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创新采编模式,提高采编的工作效率。
随着数字资源的出现,高校图书馆的采编工作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满足新资源对采编的要求,电子信息技术在采编领域的运用应运而生。
在传统模式下,采编对象只有纸质印刷文献与音像文献。近年来,数字资源纷纷涌现,图书馆的采编对象不仅有纸质图书、影像文献,还包括了数字资源如电子图书、期刊和二次文献数据库等。数字资源与纸质文献一样,需要进行有效的采访,提供必要的检索途径,对组织和内容进行清晰的揭示,方便读者在庞大的数字资源中以最节约的时间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2.2.1 采访方式多元化 纸质图书的采访方式主要是数目预定和现场采购两种方式,数目预定是采访人根据馆配商提供的中文图书纸质版目录进行书目圈选确定;现场采购是采访人员参加馆配商举办的图书展销会,亲临现场选择订购所需书目。数字资源的采访方式有别于纸质图书的采访,采访人员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只要有共享网络资源就可以对书目选择确定,这种采访方式快捷、高效,信息量大。
2.2.2 编目措施多样化 由于数字资源的出现,图书编目的措施也发生了相应改变。在纸质图书编目时代,传统的编目做法是对文献资源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编号记录并编制目录,回溯建库,建立馆藏文献目录。基于数字资源编目的需要促进了元数据的发展,元数据成为数字资源下实现资源共享的标准格式之一。数字资源的出现,文献编目的流程不断创新发展,使传统文献编目与数字资源编目有机地融合。
近年来,高等学校对图书资源的投入越来越大,图书册数逐年增加。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中规定,本科高等学校生均图书册数为100册(专科学校80册),生均年进书量为4册(专科学校3册)。在这个文件的指引下,一方面各个学校图书资源逐年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学校人员编制紧张,采编队伍得不到扩大,人手严重不足。在采编任务高压下,有的高校图书馆不得不把采编业务外包,实行购买服务的方式把采编业务社会化[5]。
各高校采编业务外包差别很大,以安徽省公办高校图书馆为例,安徽省共有31所公办本科高校,有12所高校图书馆进行业务外包,其中有10所高校图书馆开展了采访业务外包,2所高校图书馆既开展了采访业务外包也开展了编目业务外包。从外包的采购内容来看(如表1),主要有期刊、数据库、电子书的采购、报纸征订和图书馆藏等在外包采购范围内,没有外包的高校图书馆则由自己的采编人员负责采编工作。图书馆采编业务外包可以减少图书馆人力资源的投入,缩短采编工作周期,提高图书建库速度,资金严重不足的图书馆还可以弥补自身设备的不足。
表1 安徽省公办本科高校图书馆采访外包一览表
高校图书馆为了提高图书资源的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加强资源建设,资源的种类与数量逐年增加,采编工作任务越来越多,采编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采编问题也显现出来,高校图书馆采编工作存在如下问题。
在创建双一流大学的潮流中,图书馆资源建设情况是重要的考核指标。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对图书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采编工作与时俱进,应当以读者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图书资源服务质量为准绳。但是,采编人员对资源建设的考核指标不了解或了解不够深入,采编服务不能满足读者需求的情况在高校图书馆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主动服务、创新服务意识不强,为教学、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的针对性服务存在差距。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图书资源越来越丰富,数字资源与纸质图书并存,传统与现代的采访方式和编目措施并存。采编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提高了对采编人员的技能要求。但是,很多图书馆对采编人员职业培训力度不够,继续教育跟不上采编形势的发展,采编人员的采编技术和方法停留在原纸质图书时期的采编水平上,对数字资源的采编技术不掌握或运用得不够熟练。
多数馆配商无固定的专业采编队伍,有的馆配商虽然有采编人员,但人数有限,不能满足采编业务的需求。高等学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有共性也有自己的风格、特点和馆藏结构体系,各个学校的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教学对图书的资源需求相差很大,馆配商对这些情况很难充分理解和掌握,采编不能体现图书馆的采编意图,采访和编目会出现偏差,影响采编质量。
传递文化、科学情报,开展社会教育是图书馆的基础功能,要发挥好这些基础功能,必须加强对读者需求的了解,需要深入到师生中去听取他们的意见。在采编工作中,有时会抽调高档教师参加采访工作,但是,没有制度规定,操作程序随意性较大,不能长期坚持;为了节约经费,减少支出,会压缩抽调教师数量,抽调的教师覆盖面不大,代表性不强。受读者参与度的影响,采编人员对读者的需求了解不够全面,对学科建设中图书资源的指标要求理解不深入。
图书馆在开展图书招标采购前需要对图书馆的馆藏情况充分调研,掌握馆藏结构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采访工作。但是给予采访人员的时间一般都不会充裕,图书馆的采访人员本来就无法完成繁重的采访任务,也没有时间开展调查调研工作,而馆配商是追求经济效益的,经济利益最大化是他们的原则,如果没有硬性约束,他们会减少环节走捷径,不开展调研,凭着经验开展采访工作,从而出现采访针对性不强,精准度不够等问题。
高等学校图书馆应高度重视采编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加强对采编工作的质量控制。
图书馆开展采编业务外包后,出现了轻采编队伍建设的倾向,甚至采编馆员对采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都不够到位。学校或图书馆的领导要充分肯定采编馆员的贡献,对他们在学校发展中的特殊表现予以奖励,肯定采编馆员的工作价值,鼓励他们恪尽职守,无私奉献;要促进采编馆员认清自我定位,确立做好“采编工作”的职业目标,增强对采编工作的认同,自觉地把精力投入到采编工作中去;打造采编团队,明确团队的目标和使命,构建良性的心理契约,在采编工作中获得幸福感,为完成采编工作共同努力。
国际图联在《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学校图书馆指南(第二版)》[6](下称《指南》)中指出,“图书馆员需要接受正规图书馆学历教育和课堂培训,以具备专业知识,完成相关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提升学生的阅读和知识水平,并能与教师合作,参与学校活动。”国际图联强调了对图书馆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的重要性。高等学校应当为采编馆员的在职学习提供便利或经费支持,鼓励采编馆员通过在职学习提高学历层次,达到规定的学历要求。图书馆在馆员教育培训项目的设计上提供支持,帮助他们为适应岗位工作需求,学习数字资源的管理技能、掌握版权和隐私等相关法律知识。图书馆还要为采编馆员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尽可能多的参加国内、国际图书有关学术会议或采编活动,开展馆际间的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把继续教育课时数作为职称评聘的硬指标。
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馆配商,把馆配商的业绩、信誉、公司管理能力、采编人员的技术构成、职称和采编履历纳入技术评分指标;外包合同要明确馆配商的服务范围、责任、义务、完成时间;严格审核馆配商制定的“图书分类规则”“图书编目规则”和“图书技术处理规则”;图书馆的采编馆员要加强对馆配商采编过程监督,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抽查、复核,发现问题及时沟通,责成修改完善。
《指南》指出“学校图书馆员应与学校管理者、教师一道制定政策,指导学校图书馆收藏教育类资料。”“馆藏建设是一种合作性活动,学校教师是学科知识专家,且比较了解学生的需求,能在馆藏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图书馆应当根据学校学科建设情况和专业特点,邀请学科带头人和学生代表参加采访工作。充分听取他们在教学、学习和科研活动中对图书的需求,是增强采编针对性的有效途径。图书馆可以把收集到的新书目,通过网络推荐给教师和学生代表,请他们圈选,也可以请他们参加现场采购,组织他们到书商提供的卖场或大型购书基地现场选书[7]。
具备条件的高校图书馆要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组建学科服务团队,开展学科服务。学科馆员要掌握对口负责院系的学科、专业设置,了解建设动态和发展方向;定期向师生推介图书馆资源及服务,征求对图书资源建设的意见和要求。建立图书评论专栏,第一时间发表新出版图书评论论文,让师生了解新书出版信息、新书内容,便于师生遴选图书。开展指导和培训,使师生掌握必要的检索能力,提高师生检索数字资源的技能水平。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应当以读者为中心,不断加强资源建设,开展岗位培训,提高采编馆员的职业技能和服务意识,开拓创新,完善图书馆管理制度,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优质的图书资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