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华,王英力
(大连海事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航运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突出。英语是航运业的工作语言,国际航线海员间、海员与岸上的沟通主要是通过口头交流来完成的,因此海事英语教学在航海类专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12年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提高航海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3 号,以下简称《意见》)中特别指出,要“加强航海类专业英语教学”“制定航海类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建立航海类专业英语水平测试体系”“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但是迄今为止,要完全实现《意见》中的相关要求,仍然任重而道远。
海事英语听说能力测评是中国海员适任证书考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确保中国海船船员的英语交际能力能够满足STCW公约对国际航行海员英语交际能力的要求。海事英语听说能力测评一直是海员适任考试管理机构、航海院校以及海事英语教育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CSE,以下简称《量表》)是于2014年启动研发并于2018年6月1日开始在全国实施的。《量表》基于我国国情制定,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1],对大学英语教学能够起到引导、整饬、规范和提升作用[2],为我国各阶段的英语口语教学和测试提供了统一的参照标准[3],自实施以来在国内得到广泛的研究与应用。如果将海船船员英语听说能力测评与《量表》进行科学对接,对于制定具有校本特色的英语教学大纲,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测评体系,进而推动教、学、评协调发展,提高航海类专门人才培养质量,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语言能力量表是对语言使用者运用某种语言能力从低到高的一系列描述[4]。国际范围内对语言能力量表的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北美为其发源地。英语语言能力量表根据其使用目的可以分为两类,即通用英语能力量表和专门用途英语能力量表。通用英语能力等级量表根据其理论基础可以分两类:一类是在结构主义语言学影响下发展而来,把语言知识的应用作为描述指标,但缺少对交际任务描述的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如美国用来考核其海外军事人员外语口语能力的《跨部门语言圆桌量表》(ILR),美国教育测试服务中心开发的《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语言能力量表》(ACTFL)及澳大利亚开发的《国际第二语言能力量表》(ISLPR)。另一类是以交际语言能力理论为框架开发的欧洲语言能力量表,其优点在于,既有对语言能力的全面描述,又有根据交际任务类型对语言能力标准进行的分别描述,为语言学习、教学和测评提供详细参照。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欧洲语言测试者协会语言能力标准》(ALTE)和《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与评测》(CEFR)。ALTE对不同语境中使用语言所要完成的交际任务进行了描述,打破了传统量表以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为中心制定语言能力标准的藩篱;CEFR采用“基于行动”的方法以“能做”方式对语言能力进行描述。专门用途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相对比较匮乏,国际上影响较大的是国际民航组织于2008年颁布的《语言水平标准和分级量表》(LPRs),要求飞行员、空管参加测试并获得相应等级证书才能从业。该量表以交际语言能力理论为指导,对民航从业人员英语能力等级进行描述,但没有对具体工作环境所应具备的语言能力进行描述。
我国关于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研究始于21世纪初,并且仅限于通用英语领域,专门用途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研究仍然有所欠缺。自韩宝成[4]提出研制我国统一英语能力量表的设想以来,有学者对建立语言能力量表的方法与原则进行了探讨[5],并开发了中国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等级量表和中国学生英语理解能力量表。刘建达[6]对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研制思路进行了梳理,并于2016年完成了《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主体研制工作,该量表在交际语言能力理论框架下构建了基于运用的语言能力模型。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由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国内语言测试专家负责起草,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审定委员会审定。《量表》于2018年6月1日发布实施。《量表》的发布有利于解决目前我国英语考试标准各异、教学与测试分离等问题,有助于实现我国英语教学“一条龙”和多种学习成果的沟通互认[7]。《量表》除对听、说、读、写等技能进行描述外,还构建了“语用能力”量表,旨在加强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量表》将我国学习者的英语能力从低到高划分为九个等级,分别对应基础阶段、提高阶段和熟练阶段。其中,一、二级对应小学,三级对应初中,四级对应高中,五、六级对应大学非英语专业,七级对应英语专业,八、九级对应高端外语人才。该量表采用“能做(can-do)”描述语,对各等级的能力特征进行了全面、清晰、详细的描述,包括听力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语用能力、口译能力和笔译能力等;对有关该量表建设的科学性、理论基础、效度验证、可能遇到的挑战、不同能力量表建设理论依据以及量表与英语学习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系列研究。表1和表2分别为《量表》中听力理解能力量表和口头表达能力量表的节选样例。
表1 听力理解能力量表(5~8级)
表2 口头表达能力量表(5~8级)
自2018年《量表》发布以来,教育部考试中心已完成《量表》与国际重要考试的对接,如与英国文化教育协会联合公布了《量表》与雅思考试、普思考试的对接结果(见表3,表4),与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联合发布了《量表》与托福iBT考试的对接结果(见表5)。研究结果表明,《量表》与国际接轨,得到了国际认可。
表3 雅思考试与《量表》对接结果
表4 普思考试与《量表》对接结果
表5 托福iBT考试与《量表》对接结果
在国内,研究者们也开展了水平考试与《量表》对接的研究工作。揭薇[8]对接了大学英语四级口语考试(CET-SET 4)和《量表》的口语量表,把CET-SET 4考试任务所需的能力水平与口语量表的描述语相匹配;王华[9]使用混合研究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为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设计的英语水平考试(SJTU-EPT)与《量表》进行了对接,SJTU-EPT的七个报道等级分别对应《量表》的5级到8级,该研究结果对大学英语校本考试研制和英语教学具有借鉴意义;闵尚超、姜子芸[10]开展了对某高校校本英语考试听力部分与《量表》对接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该校的大学英语水平考试听力部分及格线对标《量表》 5级。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开展的四、六级考试与《量表》的对接结果(见表6)表明[11],四级考试的对接级别为《量表》的5~6级,六级考试的对接级别为《量表》的6~7级,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对大学英语能力的基本要求是《量表》中级水平(5~6级),提高要求达到《量表》高级水平(7级)相符合。
表6 大学英语四、六级笔试成绩与《量表》对接结果
从表6可以看出,大学英语四级笔试总分446分、568分意味着学生的语言能力分别与《量表》五级、《量表》六级的最低要求相当;大学英语六级笔试总分443分、585分意味着学生的语言能力分别达到《量表》六级、《量表》七级的最低要求。
《量表》是首个面向我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能力测评标准,规定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的英语能力等级,描述了各等级的能力特征,对我国英语能力评估和教学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提高海船船员综合素质,保护海洋环境,保障海上人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条例》以及有关国际公约,交通运输部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发证规则》。
STCW公约要求海员要有足够的英语知识,高级船员能借助英语使用海图和其他航海出版物了解气象资料和有关船舶安全和操作的信息,并能在与他船或岸台通信及履行高级船员职责时进行有效沟通[12]。为确保中国海船船员的英语交际能力能够满足STCW公约对国际航行海员英语交际能力的要求,海事英语成为中国海员适任证书申请者的必考科目。该项评估包括听力和口语两部分,但该评估考试没有给参加考试人员提供描述其英语能力的证书。王海华、王英力等[13]建议参考《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与评测》(CEFR)制定航海类专业英语水平评估框架,以与国际接轨。随着我国《量表》的发布,研究者们尝试将国内外相关考试与《量表》进行对接,取得了重要的成果。笔者认为,为了将航海院校海事英语教学与STCW公约对海船船员英语能力的要求有效结合,可以参照2015年版的IMO海事英语示范课程3.17中对海事英语的分类〔通用海事英语(general maritime English)和专门用途海事英语(specialised maritime English)〕以及对学员英语水平的划分,设计与《量表》对接的能力量表。
对接是指将考试与量表、量表与量表、考试与考试等两个独立的测量工具连接起来的过程[14]。我国海船船员英语听说能力测评与《量表》的对接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海船船员英语听说能力的测评与《量表》的对接,这种对接模式需要将航海院校的海事英语教学与《量表》不同级别进行匹配。海事英语示范课程3.17把海事英语学习者划分为七个水平等级,即beginner, false beginner,elementary level, lower intermediate, intermediate, upper intermediate, advanced level。研究者应详细分析不同水平学习者语言能力特点与《量表》各级别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科学地进行对接。本文重点对另一种对接模式即量表与量表的对接进行详述。在这种模式的对接过程中,应通过以下六个步骤来建立海船船员听说能力量表。
第一,厘清建表理据:明确建表目的、原则、方法及其价值。
第二,进行需求分析:通过问卷和深度访谈等方法,明确从业人员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任务,并对英语听说能力的需求进行分析。问卷设计和访谈应由海事英语教师、专业教师及从业人员共同完成。
第三,构建框架:确定听说能力概念并确定量表的框架,确定量表的“英语听说能力目标分类”和“等级”。
第四,建立描述语库:通过文献法、访谈法、语料库分析和专家判断,收集、整理、撰写足够多的描述语,全面而细致地分级描述STCW公约对海船船员英语听说能力的要求,并对描述语查重和筛选,保留具有典型意义和最具代表性的描述语。描述语入库后,通过定性和定量方法逐条初步定级,确认把描述语归入某个能力级别并不断完善。
第五,构建量表:使用“能做(can-do)”描述语对量表进行分级。“能做”描述语的开发与撰写要遵循两个维度的标准,即能做什么和能做到什么程度。
第六,检验量表:通过广泛调查、验证来评估该量表的有效性,进一步检验描述语的分类和分级,全面论证量表的效度。同时对量表进一步修订,并就量表如何使用、使用效果做初步的实证研究。
在上述六个步骤的基础上进行海船船员听说能力量表与《量表》的对接研究。量表的对接过程是一个不断循环论证的过程,研究者需要反复不断地收集相关数据验证对接的效度[15],并将其付诸实施。
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大纲》对海船船员所应掌握的英语语言能力的描述缺乏语言学理论框架指导,描述参数定义模糊,语言能力描述不够详细,其成绩测试报告不便于用户参考,对航海院校海事英语教学的积极反拨作用不明显。即使部分海船船员通过了该测评,有时也无法满足国际海员市场对其英语听说能力的要求。如何使中国海船船员英语听说能力的测评与国内外种类繁多、用途各异的英语考试具有可比性,赋予评估成绩更多的信息和意义,一直是海事英语研究者探索的问题。如果能将我国海员英语听说能力测评与《量表》进行对接,对评估成绩的使用者了解证书持有者的语言能力,提高我国海员的国际竞争力,促进航海类院校海事英语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编写,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海船船员英语听说能力评估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对接能为海事英语学习者、海事英语教师和成绩使用者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帮助用人单位了解评估分数所反映的语言能力,使中国海船船员听说能力测评与其他考试之间具有可比性,促进学习成果的沟通与互认,提升考试质量,更好地发挥考试对教学的正面反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