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保江 王 贺 刘莹芳
(1.郑州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重症监护病房(ICU)是为重症或昏迷的患者提供隔离场所、医疗设备、综合护理、术后早期康复等服务的病房,把危重症患者集中给予最佳保障,以期得到良好的救治效果,但作为ICU危重症患者,通常会具有免疫力低下、消极情绪严重、康复治疗依从性不佳、并发症发生率高等特点[1],所以针对ICU危重症患者,对其护理质量的要求相对较高,临床常用的传统干预模式,以观察病情、体征监测等为主,虽然能从饮食、心理、睡眠等多方面入手,给予患者舒适的病房环境,但是缺乏健康理论教育,患者知识掌握度较低,使得护理效果欠佳[2~3]。针对这一问题,项颖卿[4]提出将跨理论模型健康教育应用于老年COPD患者中,通过以前意向、意向、准备、行动及维持为主的护理模式,与心理治疗及行为变化相结合,不仅能改善生活质量,还能消除负性情绪,对于促进其康复具有重要意义,但此干预模式在ICU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文献少有报道,基于此,本研究将我院ICU收治的125例危重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析观察跨理论模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将我院ICU收治的125例危重症患者,根据简单随机法分为观察组68例和对照组57例,其中观察组男35例,女33例,平均年龄54~78(63.89±7.63)岁,平均受教育年限9~13(11.68±1.21)年,原发疾病类型包括脏器功能衰竭25例、重症休克20例、脏器移植12例、心肺复苏11例;对照组男30例,女27例,平均年龄54~79(64.09±7.51)岁,平均受教育年限9~14(11.75±1.53)年,原发疾病类型包括脏器功能衰竭20例、重症休克16例、脏器移植11例、心肺复苏10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均符合ICU收治标准[5],患者意识清醒且临床资料完整翔实;②精神、视觉、听觉等功能正常;③患者及其家属同意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严重传染病;②伴有恶性肿瘤;③无法全程接受护理干预。
1.3 方法:对照组方法包括:①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密切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定期与其沟通交流,对其进行安慰鼓励,以消除负面情绪,增强其治疗信心;②饮食护理: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一切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对于无法自主进食的ICU危重症患者,应根据其实际情况提供适当的肠内营养支持,以提高患者抵抗力,达到减轻病情的效果;③睡眠护理:时刻保持屋内通风,确保病床舒适整洁,为改善患者睡眠提供合适的场所,夜间抢救其他患者时还应避免大声交流,减少噪音;④导管护理:避免折叠或挤压导管,同时还应时刻监测导管情况,确保其固定妥善且畅通,并嘱咐患者及其家属;⑤并发症预防:ICU危重症患者长期卧床易发生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医护人员应定期协助患者翻身,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指导患者家属进行适当按摩,动作轻柔缓慢,以缓解患者疼痛。观察组护理在对照组的基础给予以前意向、意向、准备、行动及维持5个阶段为主的跨理论模式健康教育干预,具体方法如下:①护理前准备:首先由3~4名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成立理论小组,护士长对小组成员进行跨理论健康教育的相关培训并考核,使其掌握相关知识及护理内容,加强其临床实践能力;确定ICU危重症患者处于哪个阶段,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干预措施,施行一对一的健康教育管理,持续到患者完全康复,此外还应定时评估患者病情,以便及时调整健康教育管理计划;②健康宣教: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定期对ICU危重症患者进行跨理论模型的健康教育管理,告知其目前ICU治疗进展、治疗效果、护理内容等基础知识,提高患者疾病知识掌握度,增强其康复治疗依从性;②前意向阶段:即患者在未来没有采取行动的打算,对于该阶段的患者,医护人员应积极进行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亲人朋友的身份对其讲解有关ICU等内容,做出根本原因提出解决方法,使患者发现并学习支持健康行为改变的事实、观念和技巧,有助于其树立治疗信心;③意向阶段:即患者计划在未来采取行动,对于此阶段的患者,医护人员应以安慰鼓励为主,讲解以往成功案例以减轻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使患者意识到建立健康行为对疾病恢复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提高其对行为改变的信心,使其配合护理工作正常进行;④准备阶段:即患者准备开始行动,并做好改变行动的准备,针对这一阶段的患者医护人员应做好良好的沟通交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共同制定行为改变的计划和预期目标,并给予患者认可,相信其一定能完成任务;此外还应告知家属对其进行监督,对于效果较好的患者给予适当奖励,强化其治疗信心,对于效果不佳的患者给予安慰鼓励,帮助其建立改变行为的自信心;⑤行为阶段:即患者已经投入到行为改变当中,这一阶段的患者以增强行为改变意识为主,采取适当措施提高患者健康信念,另外患者家属还应做好督促和提醒的工作,增强其治疗疾病的决心,避免行为改变停滞不前或返回上一阶段;⑥维持阶段:即患者行为改变已经发生并维持,对于此阶段的患者,医护人员可组织交流大会,鼓励患者与其他人进行交流讨论,获取其他患者坚持行为改变的技巧。
1.4 检测指标:①采用我院自拟问卷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知识掌握度的变化,包括名词解释、选择题、判断题等20题,总分100分,得分越高知识掌握度越高,其Cronbach"s α系数为0.731;由我院专科护士参考治疗依从性考核评分标准[6]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依从性的变化,包括操作前准备、操作过程、访谈等,总分100分,得分越高康复治疗依从性越好;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7]评分评估两组疼痛缓解程度,其标准0分:无痛;3分以下:有轻微的疼痛,能忍受;4~6分:疼痛且影响睡眠,尚能忍受;7~10分:强烈疼痛,且难以忍受;②记录两组记录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ICU转出指征为生命体征基本平稳,内环境平衡得以纠正,无高热、感染等并发症,且无需血管活性药物治疗,重要脏器功能明显改善;③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评估干预前后两组负性情绪变化[8],共有20题,分为四级评分,得分相加乘以1.25即为最终标准分,得分越高表明焦虑或抑郁程度越严重;SAS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77,SDS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82;④采用我院自拟问卷对干预环境、护理模式、服务态度、临床效果等方面评估护理满意度,分为满意、部分满意、不满意三级,其Cronbach"s α系数为0.723。总体满意度=(满意+部分满意)/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运用1.4SPSS19.0处理数据,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数据用例数(%)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知识掌握度、康复治疗依从性及疼痛缓解效果比较:干预前两组知识掌握度、康复治疗依从性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均显著提高,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知识掌握度、康复治疗依从性及疼痛缓解效果比较(±s)
表1 两组知识掌握度、康复治疗依从性及疼痛缓解效果比较(±s)
注:与干预前相比,#P<0.05
组别 n 知识掌握度 康复治疗依从性 VAS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6852.47±6.5582.46±5.83# 44.87±5.5487.65±6.10# 4.26±1.252.55±0.12对照组 5751.66±7.0275.63±4.29# 45.98±4.9178.34±5.23# 4.23±1.333.18±0.83 t—1.4897.3341.1759.0630.1306.187 P—0.1390.0000.2430.0000.8970.000
2.2 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观察组平均疼痛缓解时间及康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s)
组别 n观察组 68对照组 57 t —P —ICU住院时间25.46±2.6829.27±4.555.8090.000总住院时间50.78±20.6558.86±23.312.0550.042
2.3 两组心理状态比较:干预后两组SDS评分及SAS评分均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心理状态比较(±s)
表3 两组心理状态比较(±s)
注:与同组干预前相比,#P<0.05
组别 n SAS评分 SDS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6833.43±5.0820.21±3.12# 56.37±6.5535.63±3.29#对照组 5734.56±5.1822.58±3.45# 55.43±5.9637.45±4.14#t—1.2283.9620.8322.738 P—0.2220.0000.4070.007
2.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χ2=3.964,P=0.046),详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跨理论模型于20世纪70年代末由美国心理学教授James Prochaska创立,对不同阶段的个体实施具有针对性的行为转变措施,对其心理和行为进行干预,促使行为向行动和保持阶段持续转变[9]。为此本研究以跨理论模型为框架,将健康教育管理分为有前意向、意向、准备、行动及维持5个阶段对患者认知行为改变进行管理,为ICU危重症患者康复管理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知识掌握度、康复治疗依从性、疼痛缓解、心理状态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且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表明基于跨理论模式的健康教育应用于ICU危重症患者,可提高其疾病知识掌握度,进而提高康复治疗依从性,对于改善疼痛,促进患者康复也具有显著性优势,这与陈慧玲[10]等的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可能是ICU危重症患者行为改变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而每个患者在每个阶段的行为改变频率不同,因此需通过一系列动态循环才能将行为真正的改变,跨理论模式则将健康教育分为前意向、意向、准备、行动及维持5个阶段,对不同阶段的患者采取不同的行为转换策略,对其心理及行为进行了解分析,如前意向阶段或意向阶段的ICU危重症患者,干预措施以建立健康信念为主,可利用成功案例及积极的健康宣教,强化患者行为改变及实现目标的信心,能促进患者快速形成健康行为;而准备、行动、维持等阶段的患者已经做好改变行动的准备,可借助指导监督、奖惩、交流讨论等方式增强其自信心,对维持其不同程度的健康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有助于其他护理活动的开展,进而提高护理质量,对患者治疗及预后具有明显促进作用[11-12];此外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表明基于跨理论模式的健康教育在促进护患和谐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这与朱红玉[13]等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是跨理论模式一方面可通过阶段性护理干预改变患者不健康的行为,使其维持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充足的睡眠、合理膳食、房内通风等;另一方面通过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患者行为阶段进行了解,有助于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增加其安全感,同时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并指导家属协助医护人员监督提醒患者向行动和保持阶段转变,不仅能增加家属认知度,还能促进护患关系协调,防止医疗纠纷发生,进而提高护理满意度[14-5]。
综上所述,基于跨理论模式的健康教育用于ICU危重症患者,不仅能提高其疾病认知度及依从性,还能缩短疼痛缓解及康复时间,对其预后发展及护患关系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