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义华
方义华,中文教师。著有诗文集《心谷回音》《松风泥韵》等。
浮渡山,简称浮山。它,是区域不大而文气不小的一座名山。从远处眺望,它俨然是一艘超级巨型的石船,日夜不停地行驶在祖国江淮流域的原野之上……
一
国外,有无浮山呢?我真的不知晓。
国内,有。省外,如山西,有浮山县;山东,有浮山景区;广东,有盛产荔枝的惠州罗浮山,还是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呢。省内,还有芜湖市的浮山景区。总之,天下山水,名字称为“浮山”的真不少。
笔者每次回到故乡,徘徊在青山绿水间,内心里就在不停地叩问:浮渡山,何以“浮”“渡”亿万载?何以“浮”成名山?何以“渡”通文道?何以藏有众多精彩的神话奇闻传说故事?谁是尘世文明的浮渡者?
二
浮渡山,位于安徽省枞阳县境内。资料显示,一亿四千万年前,地壳运动、火山爆发造就了江淮山川地貌。浮山,是大自然赐给我们人类的一部神妙杰作。三十六岩,七十二洞,寺观亭池,奇花异卉,众峰耸立,云蒸霞蔚,风水绝佳。
翻阅《浮山志》,不难找到唐代著名诗人孟郊游浮山时写的一首《金谷岩》:“鬼斧何年开石室,人行此地作金声。山中信是神仙宅,不羡繁华浪得名。”
浮渡山水,是我们心身怡养的好家园。
三
浮渡山的北东南三面,都是水。到了春夏,水势浩大,真的名副其实了:山之浮,水之渡。
曾在某处翻阅时,笔者欣然见到苏东坡的一首诗《浮山洞》:“人言地府是鳌宫,升降随波与海通。共坐船中哪得见?乾坤浮水水浮空。”
后来查知:此诗见于清代康熙时期进士陈梦雷主编《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第84卷。
苏子是北宋大文豪,足迹到处,诗文多为佳话,颇能为山川添彩。尽管《浮山洞》不一定是写本地山水,但笔者故乡的浮渡山,怎会拒绝他的美言呢?
明代大学者浮渡山人方学渐的《浮山赋》,满怀自豪地对浮渡神奇的景观作了精到的文字描绘:“……惟浮山盘郁于中,势不甚高,而岩洞天开,石溪地涌,若神鳌失戴,瀛阆靡依,海潮乍惊,浮空洸荡。奇踪异状,不可殚述。名曰浮渡,所从来矣……”
喜爱山水,名士风雅。登游作诗,子瞻才华。
明代进士桐城县令徐鉴,或许是从苏诗中得了启发,第一个说出了浮山从古至今最为经典的广告语:“山浮水面水浮山。”
浮渡山水的神话,神奇、瑰丽、动人。老人传说:浮山,原是东海里一只渡船。它在洪荒年代,救过不少人呢……
四
花鸟、草木、风雪、土石皆有灵性,何况人呢?
从天人合一的观点看,人靠着山, 山共着水,水渡着人。浮渡山水,承载着众多内涵的文化。它,能给尘世者无穷的启迪和智慧。
自古以来,浮渡山水行正道、创文明。《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被渡者,无分富贵贫贱。
富者有如枞阳境内义津小李庄桂林方姓地主,秉承儒教,乐善好施,建立并施行“义庄”“义学”“义渡”“义田”等制度。因此,此庄没有一个地主因“罪大恶极”而受到严惩。这从很大程度上说,与当时此地崇尚文明教化有关。尤其是明代以来,枞阳这方厚实的土地,就素有“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气节之乡”的称誉。
贵者有如北宋仁宗皇帝,赐封浮山华严寺主持法远和尚为“圆鉴禅师”,并赠送《大藏经》5048卷。明代万历年间赏赐大量经文财物给浮山华严寺,有御碑刻石纪实为证。明代万历《圣旨》碑石铭文曰:“……民安国泰,天下太平,俾四海八方同归仁慈善教……”
贫者多为百姓。明代进士雷鲤,也曾流落至此,客居修道。有诗文刻语为证。他的《浮山纪游》诗曰:“已从浮山来,更觉浮山好。万壑染秋云,乾坤怪未了。游人无古今,天风醉花鸟。我欲煮烟霞,呼童拾瑶草。”文字为隶刻。
困者如“明末四公子”之一——进士方以智。他隐忍为僧,曾任浮山华严寺住持,有《独往》诗句写自己的困境:“同伴都分毛,麻鞋独入林。一年五变姓,十字九椎心。听惯干戈信,愁因风雨深。死生容易事,所痛为知音。”
登上浮山,认识浮山,理解浮山,悟道人类文明的精髓,谁不感恩浮山的启迪呢?
五
浮渡山,与白荡湖天然相依,亿万千年滋养。
浮渡山上水的景点,比较出名的有天池和洗心池。
天池,是古火山遗址。
火山口,成了水池;因地处北峰脊梁,故称“天池”。
池生绿莲,边长菖蒲,近有浮石。
浮石,其实就是火山运动造成的石渣子,形态各异。
岩浆从地底喷出后冷却成石块,内里因气泡而中空,如果将石碴儿放入一盆水中就会呈现浮动现象,因此被人称之为“奇怪的石头”。
天池边上,建有亭子,坐在亭内,可望见北面宽广的原野,田地块块,村庄处处,河水白白。
罗昌河与钱桥河的水,在山下汇流,绕过山脚东行向南,经过石溪河,注入白荡湖……
洗心池,在滴水洞内的滴珠岩下。
游人由金谷寺向南行走,经过撑腰岩,再过一线天岩壁下,摸扶一段石缝路,注意脚下流水潺潺的深石沟,向内探寻,就到了滴珠洞。洞内宽大,犹如一个瓮形的超级大厅。这个洞约有10层楼高。头顶有一水口,脚下就是池子。
水流从上而下,泻玉溅珠,四时不绝。雨天流大,天晴久了就量小,从不停歇……
洞壁上方,刻有大字,“洗心处”。
抬头仰望,字与泻水,相辅照映,颇有令人心生省悟之意。题字者,明代进士桐城县令黎道照。他是南昌丽阳人,更是一位在《桐城县志》上留有政绩的清廉好官。
滴水洞里的水,曲折向下,流入清水塘,再经稻田,流进山下的曲湖,而后进白荡湖长江东海……
笔者常想起少年时在浮山中学读书的情景,尤其感恩于山中那一溪日夜不停奔涌的清水。曾作歌吟诵:“塘水清兮,洗着吾辈读书的碗;塘水冷兮,红着学子冬日的脸;塘水美兮,映着山阁鸟树云花天;塘水长兮,流着溪河湖江海洋里的浪……”
六
山浮石船渡世缘,水荡地脉流文化。伏羲氏一画开天,创立中华民族独特的易经文化。黄河文明、淮河文明、长江文明、海洋文明,区域标志明显。浮山文化,从属于江淮文明,但它有自己的特色和内涵。
佛教著作,以远禄大师的《禅宗教义九带集》为代表。
科学著作,以无可大师方以智的《东西均》《物理小识》《切韵声原》《医学会通》《删补本草》为主要代表。
《东西均》是一部哲学著作,300年来少有人知晓,直至20世纪50年代才被人们发现。无可大师方以智的辩证法思想领先世界时代潮流多年,其在哲学、科学、宗教、语言、文学、书画、医学诸多学术领域均有建树,因此他被人称为“百科全书式人物”。
浮山文化里的文学著作,有历代文人作品,尤其是清代桐城派代表作家戴名世、方苞、刘大魁等人的浮山游记诗文作品。
浮渡山水,是桐城派作家的家乡,更是他们的人格精神智慧文明的发祥地。近代学者刘师培说:“天下文章莫大乎桐城。”由此可知,他们是无愧于他们那个时代的“浮渡山人”。他们存世的杰作,可以代表浮山在中国乃至世界思想文化学术史上的地位和成就。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智,仁,是圣贤必备的素质。浮山地处黄河、长江之间,对南北文明兼收并蓄加以发展,这是它的文化特点。这里的山水,符合地灵人杰、众生共荣的大要求。
妙高峰,妙在,北眺古老的黄河、泰山、长城,北国大地辽阔雄奇;南望浩渺的白荡湖、长江、九华山,南疆沃野广阔无比。
峰,不在于最高,而在于高灵妙;山,不在于最大,而在于大文化。妙高峰巅之建筑,是道教文化产物文昌阁。
七
棋盘洞,就在首楞岩下。
棋桌,是山体形成,人工刻出围棋格。
下棋,是人类以消闲的方式演绎争斗的方式之一。
据传,宋代文豪欧阳修与远禄大师曾在此斗智。
大师以围棋之理,点化文忠公仕途困惑。
棋势变幻,人生无常,进退有度,与民同乐,才是君子正道。
远禄禅师是北宋得道高僧,范仲淹与之友善。
范仲淹为远公塔题字铭文,赞曰:“呜呼远公,释子之雄,禅林甘泽,法海真龙。寿龄有限,慧命无穷。寒岩脊骨,千载清风。”
黄庭坚在《赠清隐持正禅师》一诗中,也提到法远禅师的功德:“擗开华岳三峰手,参得浮山九带禅。”
欧阳修有幸在浮山会见了远禄公。返回滁州后,他写成了千古名文《醉翁亭记》。
这是中华文化史上一次有着重要意义的大事件,也是佛教与儒学的一次友情碰撞。这次碰撞,闪耀着圣贤智慧的光芒,同时也辉映着这天空下的浮渡山水。
欧阳与远禄相会之处,后来被称为会圣岩。
清乾隆年间,桐城县令周符和也到过棋盘洞。他在石壁上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胸开万古首楞岩,湖水湖田一望间。久坐苍苔消世虑,白云竟绕客衣还。”
清代大学士张英在《癸未秋游浮山记》中记着:“游浮渡而不登首楞,不如无游。”
游人至此,眺望西南,胜景入目,心怡神访。“皖岳似柱,长江如带,九华若笋。”
首楞是佛教用语,有首先感悟人生真义的意思。首楞岩,与“六尺巷”,是清代桐城县(当时包括枞阳)两大文化地标。
巷居闹市,岩在山野。一是儒家入世智慧,一是佛教出尘哲学,让人深思,令人遐想。
张英《家书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凭此书巧妙地解决了与邻家宅地之纷争,让“六尺巷”成为“礼让文明”的人类建筑物,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参照价值。
首楞岩下方,紧连着仙人床。说是仙人床,实是一方高峻峭岩,上为平展石床,下为巨石洞门紫霞关。
八
浮渡山水,是大方家园。
先人们创造了丰富优美的精神文化。浮渡山的景观文化,既有自然属性,又有人文属性。这两种属性,不断产生,不断融合,不断发展。这正如先哲们所说的:天人合一,与时俱进,互生共荣。
山石,作为浮山文化的重要载体,已被先人发掘,并加以很好地利用。先人用刻石这种方式,记录传承着中华文化。据统计,目前保存着的石刻,共483块,绝大多数石刻文字清晰可认。这些摩崖石刻文字,已被摄像成书,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便于读者查阅。浮山石刻,已于2013年5月被国务院确定并公布为第七批国家重点保护文物。这是时代对浮山先人辛劳和智慧的高度认定和赞扬,更是对浮山后来者的一种强烈的激励和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