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容,李家华,吕才有,陈立佼,谢 瑾*
(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 云南,昆明 650201)
茶叶因具有祛暑解渴、清神解乏、强身健体、怡情养性等多重利用价值,日益成为国内外消费者喜爱的产品,促使我国和世界茶叶生产与消费10多年持续增长。2020年我国茶园面积接近4747万亩,产量约为298万吨,全国茶叶内销约为220 万吨,种植面积、产量和消费均居世界第一。但我国茶产业持续增长后面临:产能过剩、内销“去库存”任务紧迫;生产成本增加,茶农持续增收压力大,产品结构有待优化;消费市场更加细分,新旧消费理念尚需调和;“互联网+茶叶”与实体经济相融合亟需培育,产业投资金融类交易平台建设与风险考验等一系列问题。当前,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及其深层次问题,使社会对茶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
茶学专业属于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植物生产类的特色专业,是一级学科园艺学下二级学科。传统茶学是集农、工、商为一体的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农科专业,但随我国现代茶叶科技进步和茶文化繁盛,促使茶产业也由传统的茶叶栽培管理、茶叶加工和消费与贸易延伸到医药、食品、日化、服务、旅游等领域。我国高校茶学专业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40年复旦大学茶业系科的建立,经80多年来发展,茶学高等教育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专业人才层次涵盖高职(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硕士、博士)三个层次。
至2020年开设茶学专业(方向)的高职(专科院校)共69所,其中本科院校已达46所。全国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的本科院校和科研院所共计26个,高校在校学生人数达1万人以上。为适应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创新与改革方针、学科建设与发展潮流,满足产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多层次、多元化和多领域需求,本文将以目前我国高校“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和实践为背景,以“云南省卓越农林人才计划-茶学”即云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为例,探索茶学高质量人才培养多元化体系构建及举措。以期为高质量茶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创新厘清思路。
生源质量和人才培养过程与能力包括学科水平、师资力量及人才培养方案等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然而,随我国高校连续10多年来扩招与地方农业院校学生生源素质普遍下降背景下,我校茶学专业的本科招生规模从每届30多人到100多人,但生源素质却不断下降,学生学习能力普遍下降,不利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与此同时,受茶叶生产及消费持续增长、茶文化空前繁荣等产业经济多元化的影响,茶学专业的教学内涵不断延伸,对茶学人才培养水平却提出更高的要求。
由于茶叶基层生产企业分布在偏远山区和半山区农村、行业工作环境艰苦,产业现代化水平不高、收入水平低,茶叶生产季节性强等的局限。和近几十年来,我国基层茶技站、农业推广中心等服务性组织日趋薄弱,政府及事业单位对茶学专业人才需求萎缩,使茶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致使考生不愿报考茶学专业,生源数量与质量匮乏已是长期困扰我校茶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问题。近几年茶产业的兴旺,茶叶企业就业的人数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此外,随着大量的高校及高职院校相继开办茶学专业,导致学生就业压力加大。为缓解就业压力,尽管政府和高校连续出台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和服务机构,但多年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创业的就业率仅占1%左右。从2014年开始,茶学专业本科生自主创业比例虽然高于同期全国大学生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并有逐渐增长的态势,但是自主创业的学生比率还是处于较低水平,每年仅个别学生进行自主创业。
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茶学高级人才培养不能仅依靠学校教育而脱离社会及茶叶经济的发展要求。然而,受当前我国高校“通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影响,而忽视了茶产业发展趋势对学生个性化需求及茶业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差异性等。因此,必须加强茶学教育高校、茶叶企业以及科研机构之间联合,构建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茶叶企业获取社会创新资源的重要途径,它能使茶叶生产技术有效的向科技领域拓展、促进产品创新与研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则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高等教育及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和能力,而使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创新能力持续提高。为此,要实现茶学人才产学研合作培养,应该不断的对教育目标、教学手段与内容等进行教育教学革新,体现高校、企业及研究院所在协同育才的优势,体现学生及企业个性化、多样化发展需求的多元性。
然而,在教学方面,我校茶学专业与校内其他学科和专业之间,不仅条块分割、界限明晰,致使学生学习的知识面窄、综合创造力不高;其次,实践教学平台比较薄弱,现有的实验教学、专业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总体需求;最后,与制造业、金融业和信息技术产业等相比,茶叶生产劳力成本高,产值低、附加值等较低,导致茶叶企业多但规模小、行业经济效率不高,难以对行业人才产学研培养形成有力支撑,主要表现在校外茶叶生产实习基地规模小、代表性不强,难以满足学校师生专业教学实践的需要;另外,在科研方面,专业教师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重视不够,与企业合作研究难以找到契合点。
茶叶经过数千年传承至今,并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和茶叶科技的进步,茶叶产业领域包括了茶叶种植、工业加工制茶、食品、医药保健、文化、市场营销、旅游、经济贸易等领域。与之相适应,茶学专业教育内涵也不断延伸,产生出以茶文化、茶艺茶道、茶叶经营与贸易和茶叶包装与储运为核心的茶文化与经济方向,使茶学专业真正成为集农、工、商、文、医等多学科交融的、专业特色明显的优势学科。
其次,中国茶叶在传统的国际经济贸易及当下我国“一带一路”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及文化交流中具有特殊地位。从古至今,茶叶作为中国传统的对外贸易商品,从古代的海陆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和茶马互市到今天的“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无一不在的验证:茶是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饮料,是具备全球性影响力的商品。“一带一路”是中国茶叶国家化的重要途径,茶产业应抓住“一带一路”国家及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契机,积极开拓茶文化与经济贸易领域的国际合作。高校茶学人才培养要以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自信,增强茶学大学生的专业自信与自豪感,使其树立起爱茶、学茶、研茶和事茶的专业信念。
此外,随着物联网在茶叶产业链中应用的普及,茶叶种植、生产加工、包装及销售等相关环节所用的各种设备将更多地加入互联网的元素,将实现联网的智能化,通过计算机网络资源平台的信息集中和控制,实现茶叶生产销售的高端化和智能化。茶学专业人才培养通过创新教学体系、完善教育课程、将创业课程有效的融入人才培养中,进行开放式教学和“互联+”创业指导,以此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培养未来社会所需高级人才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高等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必须将人才培养与产业经济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汉语中卓越的意思是杰出的、超出一般的,卓越人才则指才能高超出众的人才,美国学者Brian Tracy 的理解则为:不断地为自己确定越来越高的目标,然后尽一切可能达到这些目标。当前我国教育部推行的各类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主要是针对:专业教育与产业经济、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需要相互隔离,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实践性和对学生的引导性和启发性,导致培养人才工作能力、综合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等普遍问题,提出的全面深化高校办学理念的一种人才培养举措,目的是各类型高校要明确的人才培养的精确定位,旨在提升高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特定领域具备超越当前水平,满足以产出为导向的教学理念的需要。从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角度看,卓越人才的培养是继承和创新文化的同时推动了现代大学在创新实践中不断前行的重要途径。
2010 年,教育部启动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强调:不同类型的大学由于其发展水平、师资等条件差距,人才培养目标应不尽相同。为此,各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及特点对人才培养层次及目标进行调整和优化,突出人才的培养多样化,以适应社会各方面对高精尖专业人才的需要,故本科层次茶学人才培养应以茶产业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培养面向茶叶企业、国际茶叶贸易、茶叶科技创新等国家和地方茶业经济及社会发展战略需要,具有茶学相关专业知识体系和职业素养,具备茶叶企业经营管理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高素质茶学人才。
2015 年我国高校的“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统领,以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为导向的新一轮我国高校建设与发展潮流。云南农业大学作为云南省唯一的地方高等农林院校,不仅是茶叶区域创新体系中知识创新的主体和茶学技术创新和转移的引领者,还是茶业人力资本的提供者。培养社会及茶叶企业需要的茶学人才是茶学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不可抗拒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茶学人才培养有自己的“卓越人才观”。因此,我校茶学卓越人才培养将根据国家及云南省高等教育建设与改革战略,结合茶学学科特色与优势和茶产业生产与消费发展趋势,着力培养善于茶叶生产管理、企业经营管理、茶叶品牌市场营销、茶叶出口贸易及经济的茶学人才,并以此推进今后我校茶学教育的课程改革、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等一系列有关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高质量、多样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是茶学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随着我国及世界茶叶生产消费、经济文化及科学研究等的发展与进步,茶产业的发展、社会分工及社会利益分配趋向多元化,使社会和茶叶企业对茶学专业人才能力要求也趋向多样化。新时代新农科发展背景下,培养的卓越茶学人才既要具备茶树栽培与育种、茶叶加工及机械及茶叶审评与检验等的茶学专业能力;还要具备食品营养、饮料加工、食品检验及茶文化、茶艺、茶道等食品科学知识与饮食文化底蕴。因此,高校应根据社会对茶学人才需求的变化及多元化,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策略,使多元化成为高等茶学教育教学适应社会对茶学人才需求的根本出路。
另外,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的核心内容是培养目标及质量标准多样化,它们既是茶学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归宿所在,又是茶业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高校茶学教育的连接点。茶产业发展对茶学专业人才需求的多样化,要求我们人才培养目标多维性及社会适应性。为此,茶学卓越人才培养应考虑社会需求主体如政府、茶业企业、高校本身及学生等的发展需求,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层次进行适应性调整和多元化定位,从而推动茶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多元化、学习方式多元化、人才培养规格多元化”等方面的革新。
高等教育多样化是各类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质量标准的多样化。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日益增加,为使众多的学生适应社会及行业竞争,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是人才培养多样化的前提和条件。随着茶叶产业经济、科技及文化的深入发展,政府及茶业企事业单位等对茶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干预越来越强,我校卓越茶学人才培养目标要依据多层面、多类型的质量标准。从行业来说,用人单位对茶学人才培养标准的影响力毋庸置疑,当前茶叶龙头企业对毕业生专业能力的基本要求,就是制定茶学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的重要依据。通过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我校卓越茶学人才培养必须坚持自身专业特色及产业资源优势,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质量的高度统一,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多元化茶业人才培养理念。
在我国高等教育多层次、多样性发展条件下,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的内涵分为:创建和维护各类不同的高等院校及其相应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创建和维持各种不同高校自己的特色及其相应的多样人才培养模式。为此,当前茶学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应为: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思想指导下,按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及质量标准,形成各层次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管理制度与运行方式。结合当前我校茶学专业教学条件、规模和资源特色,探索以学生发展需求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学目标,进行校内外茶业教学资源整合,保障茶学人才多元化教学体系。从而实现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尤其是协同创新能力等在茶学卓越人才多元化培养中的根本地位,全面提升茶学人才培养水平。为此,本文从微观层面人手,我校多元化茶学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构建如下:
国外创新教育最早是研究与关注创造力、创造思维及创造精神的的培养。美国《创新杂志》认为:创新是运用已有的知识想出新办法、建立新工艺、创造新产品,创新人才是拥有创新性想法并将以运用取得新成果的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创新人才培养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我国早期的大学精英教育阶段就开始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和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更多关注的是天才的培养,在“创造力”上则强调未来科学家的培育。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和水平的多样化发展,当前国内对创新以及创新人才的本质理解则演变为:敢于突破常规的个性品质以及勇于探索的实践精神和能力。因此,创新既需要扎实的知识储备,也需要坚强个人意志品质的支持。同时,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创新人才的培养既立足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彰显个人的个性特质,又要考虑国家层面的科技、政府、企事业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
2012年科技部、教育部等联合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以来“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工程师、优秀创新团队和创业人才”成为现阶段我国各类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建设各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营造培养创新人才的政策环境,形成从“985”、“211”到“双一流”大学与地方高校各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地方类农科院校,我校茶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应通过文理渗透、培养创新精神,科研实践训练、培养创新思维与能力,以培养科学素养和学习科学的兴趣及方法,满足我国茶产品和茶叶生产装备技术不断升级与创新对人才的需求。
就业和创业与学生的职业前途发展关系密切,而且与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和整个产业及社会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但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讲,创业并非易事。茶产业作为我国的传统产业,一方面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产业链从茶叶种植、加工和储存至茶叶流通、消费和茶文化等,涉及环节十分广泛与成熟。另一方面,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茶叶生产与消费大国,有着十分广泛的群众消费基础和市场条件,尤其,随着当前茶文化内涵与茶功效知识的普及,人们对茶的价值认识更加深入,茶业已从传统种植与加工向日用消费、文化、医药、餐饮及旅游等第二、第三产业扩展,逐步实现一二三产融合,为学生创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与其它产业相比,茶产业的最大特征就是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比如茶的起源与利用和茶事活动与茶艺茶道等,从茶文化的内涵到外延,均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同时,茶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使茶业具有其开放与通融特征。使茶叶生产消费不仅局限于产品本身,还渗透相关产品,如茶具及绘画、书法、雕刻等,极大地降低了茶业创业范围及门槛,让大学生创业更加灵活多变,十分适合大学生开展创业。
为此,茶学创业型人才培养要建立和完善创业组织体系,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首先,在茶学专业教育中,应该强化茶叶市场和营销观念,面向茶叶市场与消费需求,构建与茶叶创业相关的课程体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整合和优化课程资源,实施开放式的办学模式。其次,系统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参加创业计划大赛等实践活动;并协同茶叶企业构建创业实习基地,邀请创业成功的毕业生校友及知名企业家到校讲座交流创业及企业管理经验,切实提高学生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激发其创业热情,为日后创业积累宝贵经验。第三,重视大学生的情感教育,通过开设社交类课程、专题讲座等,帮助学生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和沟通技巧,鼓励学生组建社会网络,获取与拓展创业信息来源、构建和识别创业机会。第四,引导学生关注茶产业技术、市场和政策环境的变化,从中获取创业信息和识别创业机会。
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种及以上专业或学科知识与能力的人才。应用型人才是指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相对于“学术型”和“拔尖创新型”而言的一种人才类型。在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共同组织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中,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通过产学研结合共同完成学生培养过程;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卓越人才培养的要求与复合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是一致的。复合应用型茶学卓越人才的培养,既是茶学高等教育服务于茶叶经济发展目标的体现,也是茶叶经济发展与社会、企业和学生对高等茶学教育的现实要求。
云南农业大学作为地方性农业院校,应用型本科卓越人才培养一直以来是茶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对追求高等教育“职业性”的主要价值取向,其人才培养的根本定位要围绕专业底蕴和应用特色,即“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全面提高职业素质教育为目标”作为导向。为此,茶学卓越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体现茶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选拔标准,将“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提到重要地位,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方案、课程建设、保障体系与评价体系等事关人才培养质量的各个环节,从制度安排与保障层面,落实校企协同育人。如:构建“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即前3年在校学习(包括理论学习、实验实训环节训练),最后1年与科研院所和茶企研发部门开展毕业论文研究及顶岗实习等,深化校企合作机制,通过聘请企业专家或技术骨干到学校授课或为校外导师,集“课程改革、企业实践、双师指导”于一体,形成“知行合一、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使茶叶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
茶叶是我国传统的国际贸易商品,当前国内茶叶产能过剩情况下,中国茶叶“国际化”乃是大势所趋。但是,在中国茶走向国际化实施中,国际化茶学人才的短缺,将是卓越茶学人才的培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茶叶国际贸易不仅拓展我国茶叶销售市场,同时,促进各国茶叶的生产、经营理念等互相借鉴与互补,增进各国间茶文化交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为此,茶学国际化人才培养不仅包涵专业知识储备,还特别强调适应茶业开放发展应具备的国际视野与跨文化沟通能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背景下,复合型国际化茶学人才培养,除了对专业技能要求外,跨文化的理解能力与沟通能力尤为重要,这也是中国茶文化及企业走向世界的核心素质。所以国际化茶学人才应具备理解对方文化,并用对方文化来诠释中国茶叶悠久的生产历史、茶类演化及品质特征和博大精深的中国茶艺茶道的精髓等及其文化内涵的能力。同时,茶学国际化人才还应具有弥补中国茶与国际标准差距,并使之相互融合渗透,促进包容与共赢发展的能力,使中国茶叶在国际贸易与市场竞争者掌握主动权和发言权。
云南农业大学茶学国际化人才培养可基于云南茶叶生产资源特色性和地域特点,积极探索符合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东盟”发展战略对国际化人才需求。首先,通过承接这一区域行业的茶学相关的培训项目、研修主题及学生海外实践项目等,促进人才培养国际化。其次,充分利用中国茶学专业悠久办学历史与特色、积极发挥我国高等茶学教育在国际上的独一无二办学地位与优势,通过宣传、组织和扩大茶学本科和研究生的留学生招生规模,发展茶学教育国际化;此外,加强与世界茶叶生产、消费及茶文化强国交流与沟通,如:推进与日本、韩国和印度等国茶学人才培养与研究机构、企业与社团组织间的交流与合作,助于拓展茶学国际化人才培养。
总而言之,卓越茶学人才培养是我国茶学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壮大背景下对“精英教育”模式的探索,是继承与创新茶学教育,也是推动茶产业、茶科技与茶文化融合发展,满足社会对茶学高精尖人才的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云南农业大学茶学卓越人才培养将根据国家及云南省高等教育建设与改革战略,结合茶学学科特色及云南茶叶生产特点,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明确人才培养定位,树立立德树人、落实三全育人的全面教育观,坚持以产出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充分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突出人才培养的能力观、质量观、实践观和创新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当前国内外及云南茶叶生产特点与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