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丹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北调查规划院 陕西,西安 710048)
我国现代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园林城市、生态城市是重要的发展方向,在增加园林景观的同时,为了确保其发挥良好的生态作用,并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需要从更加宏观的角度上来进行规划和设计,用更加全面的视角来关注园林景观与建筑、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在满足城市绿化需求的同时,使其发挥良好的景观效果,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从公共建筑的角度上来讲,其功能需要发挥良好的社会、社区服务作用,在满足城市居民日常工作、生活需求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因此,两者之间的服务内容具有较多的相似之处,也使两者之间的有效融合拥有极强的现实价值。
在城市建筑环境规划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一系列建筑组成的建筑群来规划城市的空间,使其的功能较为集中,确保城市资源的集中发展,从而提升空间与环境的利用效率。而不同的规划方式,可以体现出城市的发展理念以及城市的人文需求。公共建筑更是如此,集中利用了城市建筑和周边的环境,使其与城市的发展风格相互匹配,体现城市风貌的同时,使建筑物具有城市独有的艺术、精神美感。只有与周边环境、其他建筑进行有效融合的前提下,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城市空间氛围。而园林景观也可以被认为是公共建筑中的一种,其需要与周边的环境、发展主题、地域特点进行有效的匹配,并展示城市独有的精神风貌,才能体现其在城市建筑格局中的现实价值。
从园林景观功能的角度上来讲,其一,需要突出其在城市中的生态作用,使其能够为城市的生态循环提供有效的帮助,并确保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发展;其二,需要突出园林景观对提升人们生活品质的实际价值,通过创建良好、自然的生活、生态空间,使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得到有效提升;其三,则需要展示园林景观的人文、艺术价值。这些功能与城市公共建筑的规划建设方向具有较多的相同之处,都需要体现出实际的使用价值,以及在城市人文、文化、环境等多方面发挥的作用。从中也可以看出,城市公共建筑与园林景观之间融合的有效基础,只有在有效的融合过程中,才能提升其实际的使用价值,发挥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提供的文化、思想、情感作用。
现代城市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土地资源的不足。一方面城市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增加建筑高度、扩展地下空间等方式,来进一步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另一方面,作为城市运营不可缺少的公共建筑,承担了公共服务、城市文化建设、提升社区居民生活体验等多种功能。而从园林景观所提供的服务上来讲,公共建筑与园林景观的服务内容有较多的相似之处,在公共建筑中穿插、融合园林景观和绿色植被,可以在实现两者相同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各自的服务优势,进而降低土地资源的使用量。同时,两者的有效融合,可以进一步增强彼此的服务效果,一是园林景观的亲和力可以提升公共建筑的使用率,二是公共建筑的服务更加全面,可以为园林景观的设计、分布提供更多的思路,对于城市人文气息的创新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
我国景观植物的种植,受制于资金、设计师等客观原因,绿色植物的种类较为有限。通常根据所处区域的生态自然需求进行设计,如季节区分比较明显的北方,采用枫树、柳树等具有明显季节特征的景观植物较多。但相比较而言,多数城市的园林景观存在趋同性,从而导致园林景观无法体现出城市的发展、人文主题。公共建筑的服务性,使其的功能、设施有一定的分类和区别,通过与园林景观的结合,可以更好的突出园林景观所想要表达的主题,以及景观服务的对象。如某市图书馆采用的竹林绿化,幽静的竹林与图书馆的气氛很好的融合,同时竹林间分布的绿地为图书馆提供了较强的开放感。用竹林的幽深、静谧突出图书馆的建筑主题,然后用开放性的绿地体现图书馆的包容。这样也使园林景园具有更高的层次性,为提升园林整体的品质,突出公共建筑的风格,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现代城市的建设、发展都走在低碳、环保的道路上,从公共建筑和园林景观建设目的的角度上来讲,需要更好的服务城市居民,为居民创造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类社会空间。一方面,低碳、环保可以更好为城市建设目的而服务,在降低碳排放量、污染的同时,可以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的成为现实;另一方面,公共建筑和园林景观作为城市半永久的公共场所,需要确保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实用性,从而保证其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因为时代、城市的发展需求而反复推倒重建。因此,在两者融合的过程中,不但需要结合当前的使用需求,制定低碳、环保的融合指标,还需要从未来、宏观的角度上进一步增强其实用价值。具体来说,可以融合低碳、环保的理念,在建筑空间、绿化结构中入手,合理利用自然光、通风,并采用清洁、可再生能源、材料以及低碳技术,降低维护建筑物、景观的维护成本,使其具有更高的实用价值。
从两者建设的目的上来讲,两者服务内容具有相似之处,在为城市居民提供服务的同时,也需要保证两者之间风格上的一致性。一方面,同样的风格可以体现城市文化、经济、民生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使两者可以有效服务城市居民和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两者与周边环境的统一,可以有效提升园林景观和公共建筑的维护效率,采用与周边环境相同的方式进行维护,从而进一步增加其经济性。而从资源消耗的角度上来讲,风格、环境的一致性,可以借助已有的成功经验,从而降低规划、设计、开发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并有效推进城市建设任务的展开。因此,不仅仅需要考虑园林景观与公共建筑的融合,还需要使其与周边环境相互融合,避免建筑功能、服务上的不一致性,提升城市布局的合理性。
环保问题对现代人类的生活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对于现代城市建筑物而言,环保和功能的实现有一定的对立之处,在追求方便、高效的过程中,势必会有所偏移,并引起一定的生态威胁。为此,需要就园林景观设计、公共建筑的服务与生态建设的目标进行有效的融合,结合所处区域的地理、自然、气候条件,并在此基础上,融合公共建筑、园林景观的设计、使用需求,将服务和生态建设目的进行有效的融合,以改善其功能,并使其能够有效的服务于群众,起到更加实用的价值。
现阶段,园林景观与公共建筑在功能、服务上融合度不高的问题比较常见,没有实现园林景观的美化、生态作用,还对公共建筑的正常使用造成影响。如公共建筑周边松树、杨树等直立的林木,不仅遮挡自然采光,还对建筑物带来一定的阻碍。首先,为了更好的实现公共建筑物的功能,使其能够提供良好的社会、社区服务,需要对该建筑物的功能、作用、环境、居民需求进行有效的调查,并结合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以及居民的使用需求,对人流路线、建筑物活动路线进行有效的规划,从而在空间上保证建筑物的使用效率;其次,对于建筑物中不同区域的划分,则需要结合周边的环境、设施,进行动静结合的设计,确保设计方案和布局的合理性,使区域功能得到有效的突出,并保证设计方案的经济性;此外,园林景观与公共建筑中应当尽可能采用再生资源和低碳技术,并协调景观的布局,使其对建筑物的气流、采光进行辅助,从而进一步提升建筑物的实际使用价值。
园林景观需要通过合理的植物搭配,确保景观具有层次感,并使其能够发挥生态价值。一方面在根据当地气候和使用需求进行植物种类、层次选择的同时,还需要重视公共建筑物的使用需求;另一方面,还需要考虑到公共建筑物周边区域的植物、设施、建筑特色,优先进行空间、结构、内容上的优化。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生长能力较强、适应能力较强的植物,使其在满足公共建筑物采光、通风、绿化等需求的同时,体现园林景观的绿化作用。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园林景观的经济性,还需要采用因地制宜的原则,对植物、景观、建筑物的养护措施进行统一的规划,从而在园林景观的总体风格、空间状态的保持等方面发挥最佳的效果。此外,为了确保园林景观与公共建筑之间的层次感、空间递进感,需要有效结合绿色植物、乔灌木、草皮、植被等景观的融合,使其在不同的空间中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并以此来突出公共建筑的服务功能,并让用户拥有更好的生态环境体验。
园林景观以及各种建筑物均有自己的建筑语言,需要通过各自的建筑语言来表达人文、文化理念,从而突出城市的人文性、社会性,并在激发居民情感共鸣的同时,取得良好的服务效果。因此,在将两者进行融合的过程中,务必需要根据公共建筑和园林景观的服务功能,以及周边环境、城市特色等要素,展开人文、文化理念的建设,使其能够体现该区域、该城市的精神发展面貌。一方面,需要从建筑语言、园林语言的融合上入手,通过两者的有效结合,突出建筑物和区域性的重要特征;另一方面,还需要从装饰、景观建筑等方面入手,强调公共建筑、园林景观与城市居民之间的情感共鸣,从而在有效保留区域、城市特色的同时,显示出附近居民的个性、人文、文化理念,使公共建筑与园林景观能够成为城市、区域的宣传要点,为进一步促进城市文化的发展提供基础。
景观、建筑都需要具备良好的互动性,才能保障其实用价值。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对空间、布局和结构进行有效的优化和安排,从而在确保公共建筑区域功能得到充分使用的基础上,实现良好的绿化、美化作用;另一方面,还需要将园林景观进行模块化,通过规模较小、数量较多、密度较为紧密的模块化景观展示方式,合理利用公共建筑物的冗余空间,从而有效利用公共建筑的内部空间,并形成良好的生态、景观作用。在满足公共建筑景观需求的同时,使园林景观能够有效深入公共建筑的内部空间,并根据其规划的需求,使其的使用和人员流动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园林景观与公共建筑在服务性和功能上有较多的相似之处,两者的有效结合,可以充分利用景观的衬托作用来突出公共建筑的功能性,并营造生态、自然的建筑氛围,在确保园林、建筑基本功能得到发挥的基础上,使两者可以共同展开有效的服务,从而有效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打造具有生态、绿色价值的生活环境。设计规划人员在此过程中,需要重视功能、服务上的有效保障,并在此基础上,加强空间、结合、内容的有效设计,通过层次感和区域功能的划分,提升其实际使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