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 丽
(甘肃省会宁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甘肃,白银 730726)
近年来工业发展进程不断提速,让广大民众的思想观念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无法接受相对较为艰苦且枯燥的农业生产工作,我国生物农业教育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导致愿意学习生物农业知识的学生数量急剧下降。因此明确我国生物农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所陷入的困境,探讨行之有效的优化策略,对于我国农产业的良好发展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当前我国大力推行教育改革,农业职业教育应当与现代理念进行结合,并为生物农业的发展建立一个衔接紧密的教育网络。从中能够得知,构建生物农业教育体系,是推动教育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依托,也是培养新时期技能型专业人才的有效载体。新时期的生物农业教育主要是致力于培养现代农业技术人才,让其能够掌握现代生物农业技术以及相应的管理方式,给现代农产业的高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根据相关数据信息能够得知,我国的农村人口超过了6 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接近50%,虽然近年来我国的工业化以及城镇化进程不断提速,但不可否认农业始终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在新形势下,各类社会矛盾频频出现,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这也让“人口红利”有了较大幅度的衰减,要想推动我国经济水平的稳步提升,通过合理的途径来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要完成大面积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通过生物农业教育的发展,培养出越来越多的技术型人才以及新型农民,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范围也更为广泛,不但显著增强了生产效率,还能够推动农民群体经济效益的提升。
要想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宏伟战略目标,首先就是要解决困扰农业发展已久的“三农”问题,关键在于以人为本。这里所说的人主要指的是要培养一批技术型人才以及新型农民,不但能够通过自身的操作将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作用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还能够合理利用全新的农业机械来增强生产效率;结合市场实际情况完成对农业生产全新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并将其合理应用在农业生产之中;通过现代经营与管理相关理论知识的运用,有效推动农产业的经营管理。需要注意的是,所培养的现代化农业技术人才不单单要掌握科学的农业技术,还应当养成良好的综合素养,而生物农业教育则是达成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
农业现代化要求农业生产方式由之前的粗放型逐步转变为现代集约化、专业化、适度规模化以及组织化,这就要求农业劳动人员必须要有着相对较高的素质,才能够实现对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以及管理方式的全面推广与应用,长此以往势必会增强农业劳动生产率。但就当前的现状而言,我国依旧沿用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大部分农户所采取的生产种植手段依旧局限于一家一户模式。根据统计资料能够得知,国家必须要有着超出了2%的农业科研投入,才能够将农业科技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进而推动农业经济和其余经济的协调发展,根据相关数据能够得知,我国的农业科技投入在农业产值中的占比仅为0.2%。由此可见,通过大力发展生物农业教育,能够有效推动数量众多的农业科技成果全面推广与普及,完成生产力的有效转变,推动现代农产业良好发展。
生物农业教育要想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与价值,关键在于构建一个完善的教育体系,一般而言生物农业教育主要是将中高等生物农业教育院校以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为主,将农业科研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高等农业院校为辅的全方位教育体系。但就当前的现状而言,部分教育人员认为生物农业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在于高等农业院校的教育,忽视了对基层群体的普及与推广,这样的观点有失偏颇。但就其本质而言,生物农业教育体系必须要将市场的实际需求作为关键发展载体,结合需求来对自身教育方式、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手段进行适当的改良与优化,从而为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前我国所培养的农业科研人才大都出自于高等教育涉农院校,农业技能人才则是出自于中高等职业院校,这类中高等职业院校都是属于公办院校的范畴,相比之下其办学观念相对较为陈旧,教育思想并未紧跟社会发展潮流,未能结合社会发展实际情况明确当前的就业形势。这就导致无论是招生还是就业工作都和市场经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涉农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就会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长此以往在院校进行学习的学生数量就会急剧下降。怎样在生物农业教育体系中做出准确的定位,是相关院校、教育机构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在市场经济水平高速提升的背景之下,农学专业在社会中的热度逐渐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多数农业院校所采取的教学理念以及所设置的专业内容和社会发展实际需求不符,整体就业率相对较低;二是大部分涉农院校无法满足与时俱进这一标准,虽然对农学专业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所开展的行为却是“去农业化”操作,不利于农产业的良好发展;三是农业在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无法引起民众的高度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大部分年轻人认为学习农业和自身的理想不符;四是农学专业出来的学生一般无法获得相对较高的薪酬待遇,且缺乏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这就导致了农学毕业生对农业企业或者是基层农机部门的接受程度较低。这样的原因让生物农业教育的学生数量急剧下滑,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未能将农业院校作为求学的第一选择。
在生物农业教育发展历程中,师资队伍直接决定着发展前景与效果,但当前大部分院校普遍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实践经验较为欠缺这类问题。农业院校一线教师大都是毕业于普通农业高等院校的本科生,他们未能在社会中进行充足的实践,自身的经验不够丰富,并未熟练掌握一系列丰富的实践技能,这就导致在进行生物农业教育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纸上谈兵的情况。目前我国的职业院校大力推行实践教学法以及项目教学法,这样一来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就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由于我国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农业科研人员数量较少,他们大都不愿意到农业院校中进行教学,故而当前的生物农业教师力量无法充分满足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的需求。
政府部门应当高度重视生物农业教育,不断加强对农村家庭经济相对较为困难学生的优惠政策,让社会能够对职业教育引起高度的重视,从而为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农业主管部门应当综合考虑当前的实际情况,对生物农业教育相关制度进行改良与优化,不断深化产学研的有机融合。针对生物农业在市场中的发展方向,准确预测一段时间之内的人才需求,并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来引导农业院校完成专业课程体系的革新,提升院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力度。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农业院校根据市场发展具体需求来适当调整当前的专业发展结构,促进生物农业教育的良好发展。
建立一个完善的生物农业教育集团运转机制,能够为生物农业教育注入鲜活的动力,相关院校可以和当地政府部门达成良好的协同,将教育集团化处理,以此来提升生物农业教育在市场中的地位,吸收更多的生源,从而为改善教育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一方式在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得到了实行,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陕西省所开展的“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工程”,当地政府部门牵头,联合行业相关企业以及农业院校成立了杨凌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辽宁省成立了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安徽科技学院联合省内其余农业职业院校以及相关农业企业成立了安徽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通过生物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的成立,可以让农业院校和企业建立良好的协同,构建产品研究基地、实训基地、科技创新基地,为生物农业人才营造良好的环境。在这一过程中,农业院校的责任主要是深入到农民群众之中,完成全新农业科技的普及与推广,通过对农民群众的具体需求进行全面调查与研究,结合实际情况为其选择相契合的农业技术。同时农业企业的相关技术人员也会定期到农业院校中进行生物农业知识的科普,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来提升学生对生物农业专业的认知,这样一来校企合作的效果就会得到有效的深化。
农业院校应当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对生物农业教育教学体系进行改良与优化,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手段。可以合理引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一系列方式来完成人才的培养,对之前的教学手段、课程体系以及评价制度进行革新。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手段。农业院校应当积极引入订单培养、定向培养、职业培训以及委托培养等一系列手段,加大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全面增强现代农业企业人才队伍的专业素养。三是创新培养理念。农业院校应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集现代农业专业理论、实践技能与创新精神于一身的高素质教育师资队伍,进而有效推动生物农业教育的良好发展。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生物农业教育由于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相关教育人员应当对所存在的问题引起高度的重视,革新传统教育理念,改良与优化教育方式,这样才能够培养出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农业技术人才,为我国农产业的良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